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祈祷工作报告网qdbeian.com > 规章制度 > 管理制度

2022年关于教学管理制度模板二十篇

2022-04-29

2022年关于教学管理制度模板二十篇

管理制度】导语,您眼前所阅览的本篇文章共有61358文字,由李佩劼用心改进后,发布在祈祷工作报告网!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个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2022年关于教学管理制度模板二十篇如若你对这文章有更多的感触,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论高职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第一篇

摘要:高职教育数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关键。高职教学质量的提升必然要涉及到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在此背景上对高职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学 思考 

0.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高职数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认识日益模糊。高职数学开始面对日益尴尬的局面,有着“被边缘化”的趋势。另外,高职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与学的矛盾也愈演愈烈,这很不利于其自身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众所周知,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领域第一线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而且还关系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能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它在培养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提高他们适应职业变化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中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课题。 

1.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学生基础差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所以造成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基础普遍不理想。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wWw.meiword.COM他们在入学后几乎都表现出数学基础差,数学成绩低,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不高等问题。这样的情况给高职数学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教学效果也是难以保证的。 

1.2高职数学教学的课时相对不足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教学课时基本上都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训练上,高职课程设计中给予基础课的教学时数普遍不多。再加上基础课除了数学课之外,还包括外语课和体育课等,由此造成数学课的教学时数不断减少,难以保证能在如此少的课时之内将应有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1.3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陈旧的现象。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仍旧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是全部的教学工具。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因此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教师过分强调反复讲解与练习,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也不利于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

  2.改革高职教育数学课程的思路 

改革高职教育数学课程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按学生现有的水平教学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拥有了什么?要了解这一点,并以此教学。”由于高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大,数学教师就要面对这个现实,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必要求他们掌握高深的数学理论,而是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采取贴近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来讲授数学知识,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获得发展。 

2.2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决定了他们不必对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来龙去脉搞得明明白白,而是要能运用这些定理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花过多的时间进行公式证明和理论推导,教会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能够进行正确运算即可。 

2.3提倡数学工具的运用 

对于技术型应用人才来说,从业之后不会要求他们运用严密的思想逻辑来证明、检验一个纯数学公式或问题。数学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从事从业工作的工具。学数学是用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高职数学教学中,要摒弃以往那种不允许应用各种计算器、数表等工具的做法,也要改变不许将计算器带进考场的规定。因为高职人才在日后的工作中遇到了数学问题,是可以通过电脑、计算器等工具准确的得到结果的。 

2.4改变教学手段 

高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数学课堂,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虚拟似真、生动活泼的

数学问题情境。因为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音、视频、动画和图形等于一体,表现形式生活灵活,信息量大,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与巩固。 

总之,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要接受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数学教学服务于专业发展需要的目标,才能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花向东.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业技术,20xx,(01). 

[2]刘汝臣.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报,20xx,(02).

论文网在线

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第二篇

摘要: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然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不仅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且更本质地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大一就要抓起,通过大学四年的系统培训和科学培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 

关键词:大一新生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一、影响和限制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 

(1)创新个性不强。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 ,中小学在教学上实行“ 满堂灌 ”,导致学生学习较被动 , 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缺少创新性思维,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遇难而退。 

(2)创新目标不明确。在时代创新冲击波的激励下 , 大一新生刚入学与社会联系不足 ,对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足。又由于目前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 ,导致了学生的创新目标不明确,许多大学生能地思考一些问题 ,甚至产生灵感的火花 ,但由于缺乏创新技能 ,不擅长联想与类比、组合与分解 , 灵感最终昙花一现 ,失去创新的机遇。 

(3)创新思维运用不足。由于知识宽度不够 , 相关学科知识融合不足 , 绝大多数学生思维方式往往单一或流于直线型或者由于接受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足 ,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直觉思维不强 , 大一新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 , 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 造成学生思维阻塞与僵化 , 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WwW.meiword.com 

(4)重视知识的传授 ,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高校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 知识体系较难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新趋势。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求异思维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灌输式、填鸭式、传送带式的教学方法调动不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树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从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到广大学生,都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单向灌输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思维、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因材施教,真正把创新教育作为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2.优化教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建立起符合当前教育实际,适应教育形式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要完善课程结构,注重文理交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特别要注意文理渗透和融合。要适当开设一些培养创造力的有关课程,如思维学 、创造心理学、 科学方等,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思维的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方的指导。平时应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验 、实习时数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 

入学伊始,通过举办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指导学生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有目的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大一年级起开设创业课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拓展。通过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生和学术交流会, 加强学生之间、 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他人如何正确看待问题、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开辟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依托创业计划竞赛、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创新活动立项、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拓展。 

4.通过社会性实践和竞赛类实践活动培养和增强大一新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社会性实践具有立体、 生动、 形象、感染力和说服力强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大一新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大一学生参加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长志愿的的一些实践性活动

。诸如:利用假日或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的法律、医疗、“三下乡”、社区服务以及学生组队进行的社会调查、考证、 探险等;再就是组织学生参加根据社会需要或自身需要有计划组织的、时间和地点较为集中的社会实践活动 , 如指导学生开展以“商业模式”调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调研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策划、推出以创业为导向的勤工助学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 大一新生要勇于解放思想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 敢于打破常规 ,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 

对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 要创造一切机会通过特色活动和品牌活动强化大一新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更新 , 学校更要从管理机制上与育人环境上进行突破。惟其如此 , 高校才能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具有革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松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xx.(07). 

[2]张小峰.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xx . ( 03 ). 

[3 ]孙秀伟.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xx. (10).

论文网在线:

关于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三篇

摘要:本文联系现在高校学生素质下降提出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想法,应尽量增加或保持的课时,同时改变专业课理论教学偏多的做法,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基础课 教学改革

从高校扩招以来,人们经常提到的是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下降,学生和毕业生素质的普遍下降,人们都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来改变以上的状况。 

首先,学生素质的降低是高校扩招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从三个只能考上一个,到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的高考生都能上大学,上大学变成不再是需要下苦功才能完成的任务,学生入学时的状态跟以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另外,现在的科技发展快,学生在大学里要学习的内容比以前多得多,同样是四年时间, 只能尽可能地减少一些课程的课时,让学生尽可能知识面宽一点,但学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以前要差。需要减少课时的课程大都是基础课,包括英语、数学、力学等等。随着基础课课时的大量减少,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的基础并不好,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想建大楼,却不愿打地基,直接在地面盖楼房,这种违背常理的事情却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比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大学毕业生和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从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工作能力,以前的大学生都比现在的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前的大学生基础打得好,基本素质好,学习并掌握新知识的能力都比现在的大学生强。 

对于高职学院,学习就是以工作为目的,教学的目标跟一般高校不一样,应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为辅导。Www.meiword.cOm而对于一般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如果还是保持现在的教学模式,学生素质如何能提高?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应尽量满足基础课的课时需要,给绝大部分的学生打好基础,对于专业课改变以往偏重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尽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课的作业偏重于给学生提出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而且要学生自学并钻研相关知识之后才能完成的。这样也许能改变现在学生作业抄袭严重的现象。同时把评分标准也适当改变,提高平时的作业或完成任务的分值比例,例如考勤20%、平时成绩 40%、期末考试40%,使学生平时也要学习,而不仅仅是考试前复习几天就能通过考试。同时也使学生在相对较少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上课的时间少,但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多才能完成课程的任务,让学生回归学习而不是在网吧度过他们的大部分空闲时间。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教育出版社,1991. 

[2]覃修桂,齐振海.任务及任务教学法的再认识[j].外语教学,20xx.3.

论文网在线:

探析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四篇

摘要: 厘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前提,是获得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科学结论的保障。目前,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逐渐增多,但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基础、原则等基本问题仍然认识模糊。从本质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的研究,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其他学科方法的研究,是对高等教育同一问题运用两门以上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一定要有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和高等教育学之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基础。进行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必须遵循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现象与规律相结合、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教育学研究方法 

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迫切需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现代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逐渐增多,但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基础、原则等基本问题仍然认识模糊。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在相关的两本代表性著作——伯顿•克拉克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与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均找不到相应的定义。伯顿•克拉克教授和潘懋元教授分别组织专家从哲学、历史学、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科学、文化学等角度对高等教育的不同侧面展开分散研究,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成书,所得成果是一个多质性的结论,尚未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www.meiword.COM对方认识的含混不清阻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进程,妨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科学结论的获得。推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快速发展,厘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原则等基本问题必要且迫切。 

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 

伯顿•克拉克认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在探索高等教育复杂现实的过程中,求助于若干关系相近的学科和它们所提出与运用的一些观点有很大好处。潘懋元教授也认为,从某一门学科的观点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只有把多门学科观点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比较,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然而,开展多学科研究,首先必须弄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概念和内涵。正如韦伯所言:“对概念的入门性讨论尽管难免会显得抽象,并因而给人以远离现实之感,但却几乎是不能省略的。”

就本质而言,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指高等教育研究者或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问题与现象、改革与发展、完善与趋势的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涵: 

(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的研究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而不是其他学科或领域,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仅是研究高等教育的方法凭借。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目的是为了从新的视角、维度来考察、和认识高等教育,认清问题和现象的来龙去脉,逼近高等教育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弊端和困惑。 

(二)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其他学科方法的研究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承袭并光大了教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形成了凸显高等教育特色的调查、实验、访问、演绎等方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不再是运用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开展的研究,而是运用与其不同的别的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深深地打上了异己学科的方烙印,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同一问题运用两门以上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 

中国古语曰:一人为单,二人为从,三人为众。按照汉语习惯,两个以上才能称“多”。既然是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那么涉及的学科至少应在两门以上。如果仅仅运用一门异己学科的理论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单一学科视域的观照研究,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如果运用两门异己学科理论同一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不同学科视域的比较研究,也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如果运用两门异己学科理论不同的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不同学科视域的高等教育观点展示,更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应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同一问题,运用3门及以上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内部在职人员和在读学生队伍的日益壮大,高等教育外部熟知和关注高等

教育发展的公众也日益增多。然而,无论内部学者还是外部人士,并非每个人都能开展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既要懂得高等教育,又要通晓所运用的学科。 

(一)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 

高等教育学以“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逻辑起点,是关于高等教育目的、原则、规律、途径、专业、课程、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系统化学问,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必须具备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只有掌握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研究者才能明晰高等教育专业和专业教育的内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才能把握大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认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力的关系等。否则,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就会在高等教育“教与学”的基本论述上飘忽不定,犯下低级可笑的错误,影响正确研究结论的推导。 

(二) 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哲学是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等基本问题的系统思考,是世界观和方的科学体系。高等教育哲学是关于高等教育本质、渊源和发展的学识与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本真和走向的追问与剖析。研究者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应懂得高等教育,具有较为深厚的高等教育哲学修养,能够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作深入思考。哲学使人智慧而深邃,对高等教育哲学的把握程度决定着研究者的思考方向,影响着研究者的研究前景。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仅有百余年历史,高等教育哲学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学者和管理者还较少,具备良好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和管理者更少。以大学校长为例,我国高校领导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且多为理工科。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等20xx年对我国高校校长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校长中理工科出身的高达65%。由于大多缺乏人文社科教育,没有进行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理论学习,我国高校领导普遍存在着高等教育哲学素养不足的缺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治理大学的思维、眼光和行为。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亦是如此,只有主动加强高等教育哲学修养,才能弥补这一学识缺憾。

(三) 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的研究,所以,研究者在懂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研究工具——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这种“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不仅仅指学习和了解一种理论及方法的内容与应用,而且包括学习和了解这一理论及方法产生的背景与渊源、跟其他理论及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与作用、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局限等。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研究工具,研究者才能准确运用这一工具,既不夸大其辞,艰涩隐晦,也不贬低其功,蜻蜓点水,而做到收发有度,恰到好处。不同学者从单个或者多个学科观点出发分别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研究为后期的集体研究和整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研究目的在于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读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个人很难对自己学科专业之外的其他及其以上学科理论和方法有较为深透的把握,这就增加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难度。如果研究者对学科理论和方法“只知皮毛”就运用其开展研究,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这也正是当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深化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亟须加强兼修和稳固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三、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原则 

每门学科、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视野,衍生出内在的逻辑和机理,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和判断定式。在多学科共同研究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用学科的特长和偏见势必杂糅相陈,良莠并见。因此,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需要遵循内外一致、互促共进的系列原则。 

(一) 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研究者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观察与透视,是学者站在局外对局内情况的瞭望与评点。这种局外观察既有居高临下、旁观者清的优势,也可能存在不明内里、妄言乱语的偏颇。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的确需要从社会大系统发展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的问题和走向。然而,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又具有自身个体的特殊性,在产生、形成和成长过程中造就了自我特质,这种特质需要遵从、维护、适应和推动,否则,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将会被逐渐扼杀。从科学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出发,研究者必须遵循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研究中,研究者既要从异

己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出发考察高等教育的现象与问题,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特质,从高等教育自身的积淀、生存、瓶颈和突破出发,审慎思考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发展方向和解决之道。 

(二) 现象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一般都有较广的知识面,深谙多门学科,但在精深程度上往往钻研不够。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就现象论现象,就问题论问题,很难深入其里。由于只看到局部和表象,研究者极容易按照所用学科的思维习惯和定势对现象下结论、判趋势,从而陷入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相悖的泥潭。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要遵循现象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规律有很多,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外适规律、个适规律和内适规律3类。外适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个适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内适规律则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自身文化、结构、功能、要素等的发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将高等教育现象与高等教育规律有机结合,才能确保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三) 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大凡研究方法都有相应的理论基础,是理论指导下的方法,有较为详细的理论阐释和说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主要是研究者对异己学科方法的运用,但一定要与该方法产生及发展的理论相结合。如果研究者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仅仅运用异己学科方法进行,根本不考虑或较少联系这种方法的系统理论,那么,他就不能将这种方法发挥到极致,只会获得干巴巴的结论,而不知结论获得的所以然,甚至会误用方法,张冠李戴,推演出错误结论。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研究者只有将方法与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明白这种方法的优劣长短,才能选择适切的方法相应的现象和问题,才能在应用方法中糅合理论加以剖析,使方法达到科学化。

论文网在线:

浅析双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 第五篇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出现的双语教学热,提出各个高校不应盲目,照搬他人模式,而应根据本校生源和师资情况,采取灵活方式,分步骤的实现全英文授课,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双语教学;生源;师资配备;分级教学

一、双语教学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与日俱增。这种国际化,包括师生之间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化培训与科研的国际合作等。为了加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要求在高校里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也成为我们迎接国际化挑战的重大举措之一。

所谓“双语”教学,指用两种不同语言(在中国,主要指汉语和英语)交互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通过学习学科知识,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两种语言教学,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我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即双语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学英语,而是以英语语言为手段去学习专业知识。

二、双语教学因材施教原因与实施方法

为了做好“双语”教学工作,我们必须考虑双语教学的每—个环节,如教材,师资,授课模式等。而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显示出极大的差异性。要做好双语教学工作,我们就不能不考虑这种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作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使双语教学的巨大优势真正得到体现。wWw.meiword.cOm

(一)据高校类型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首先应根据本身生源质量情况和师资配备情况在总体上进行合理定位。如对于一些办学水平较高的重点院校,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生源质量高,从国外回国或进修返回的教师相对较多,这些教师在专业和授课方面都较熟练。应将双语教学要求与目标定在较高的位置,即双语教学的起点与教学结果都应明确的要求。这些院校一开始就应将双语教学纳入到常规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计划中来,引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使用全英文授课,甚至用英文写毕业设计论文。

对于普通的高校,由于学生基础稍差,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另外普通高校里国外回国或进修的教师相对较少,不宜盲目地照搬重点高校的模式,应制定出适合本身的教学计划,对于比较难的科目不宜采用双语教学。授课方式上也应由中英文结合讲授,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充分的适应过程,让老师有充分的双语教学成长的时间。

其它一些以培养应用技能为主的高校,在教材的选用、课堂英文使用的比例等方面都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双语教学计划以选修或示范模式为主,教学目的以外语学科词汇的渗透,学科概念和公式的表达以及部分外语释义的讲授为主。

我校信电学院首先在信息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探索,课程名称为《计算机通信网络入授课教师长期从事信息专业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作为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具有较高英语表达能力。对本校学生授课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实行全英文授课。在给另一所学校徐海学院授课时课堂上主要以汉英结合为主,教材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二)据学生素质因材施教

在同一高校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高校所招学生来自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地区英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分级组织教学。对于英语综合水平较高的学生,应以参照重点高校的教学要求模式;对于一些从老边少等英语教学不发达地区应采取适当的教学进度;中间部分是学校双语教学的主体,更应视学校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在双语教学期间,根据学生进步程度的不同,可自动申请到不同的教学等级中来,这样做到合理规划,共同提高进步。

在《计算机通信网络》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虽然有80%的学生表示满意,但仍有20%的学生反映学习效果不好,思想负担很重。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英语教学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针对这些学生,学院准备在下几届的双语教学中采用双向选择,即通过学生自主报名,班主任推荐.任课教师考核等办法,将双语教学分为两个教学进度不同的授课组,并创建双语教学多媒体网站,进行教学辅导。通过网站,学生可以下载多媒体课件和查阅专业词汇等。这样做到合理规划,共同提高进步。

(三)据前期教育不同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前期教育,双语教学计划应作相应的修改。原来的学生中学阶段主要以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小学阶段基本未接触英语教学;但目前中学阶段转向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甚许多地区在小学阶段就实行英语,甚至双语教学,逐渐与大学教

育衔接。我们在制定双语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前期教育而有所区别,在总体大纲的制定或进行分级选拔时人数和方法上不能一成不变。

三、总结与探讨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我国本科教育工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培养21世纪社会发展高素质复合人才的需要。发展双语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无疑会有很大帮助。发展双语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立足于实际,与时俱进,深化双语教学改革,应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高校生源实际情况特点,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使双语教学能够在整个高校系统顺利地开展,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双语教学所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4号文.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3]彭小夏.关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杂志,20xx,5(1o):74-75.

[4]许洁英.个体差异研究及教学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6).

论文网在线:

普通地方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第六篇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成为共识,教学质量评价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关注。各高校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以联合大学为例,阐述其教学质量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教学质量评价开展情况及后期数据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  评价主体  评价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受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创新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资助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成为共识,教学质量评价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关注。各高校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以联合大学为例,阐述其教学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旨在对其他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有所帮助。

一、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学生为主、专家为辅、兼顾其他”的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一)学生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教育结构调整和收费制度改革,使得高等教育具有了“市场”的属性。WWW.meiword.cOm简言之,学生用货币向学校购买教育服务,这就使得高等学校师生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清晰起来,作为买方的学生,有权利对卖方提供的服务做出评价、监督和提出意见。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最有发言权。学生全程参与和接触教师教学过程,与任课教师接触、交流的时间最多,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感受最深,与其他评价主体相比,更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因而其成为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评价主体。

另外,我校作为一所多法人多校区学校,各学院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维度标准皆有不同,从现实角度考虑将学生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更易于统一标准、更经济、更易于操作。

(二)专家为辅兼顾其他的必要性

学生作为主观的客体,可能由于态度、认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使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失真,这时专家等其他评价主体对教学质量评价就成为纠正偏差的重要手段。在教师提出复核申请时,专家可以进行复审,最终给予教师公正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同时,督导专家可以对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较差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查找该教师的不足,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教师找到其薄弱环节,并对教师进行辅导,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其执教能力。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前提,教学质量评价合理与否取决于指标体系的科学化程度。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既要充分反映课堂教学质量形成的内在规律,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特点,具有全面性、定量性、易评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一)依据课程类别,建立多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类型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方法不同,学生的感受、体验也不同,因此我校针对实践、体育、艺术、外语等特殊教学形式专门制订了七种评价指标。例如针对实践课程特点,在其评价点中的设置了“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技能,增强了我们的创新意识”“鼓励探索,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等这些观测点;尤其是艺术类课程,为了更好的体现其个性和特点,在评价点中“上课生动、有吸引力,善于激发我的想象力和创作情感”“艺术教学手法多样、技艺娴熟,指导得心应手”“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言传身教有感染力”“注重锻造我们的艺术气质和艺术修养,提高了我

们的审美品位”等,避免了用统一标准测试教师教学质量的弊端,更易于学生评价,也有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易评性为原则,科学设置评价点

学生是评价主体,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素质的基本特征和水平,以学生能够理解、感受、体验到的问题为基础,在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语言表述等方面都适合学生,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在设置评价点时,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例如我校采用“进度合理,信息量较大”替代“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用“讲解生动、有吸引力,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来表述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增加了我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获得了一些重要启示”来体现教师授课效果等更易于学生从自我直观感受、体验方面真实客观的给予教师评价。

(三)以“我们”为出发点,拉近学生与评教距离

目前很多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往往站在管理者角度偏重对教师教学要求的考查,这样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的关系,因而评价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或流于形式。我校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其观测角度是从“我们”出发,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对此进行评价。例如“增加了我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获得了一些重要启示”“讲解生动、有吸引力,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种表述的改变,更容易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加以评价。如果每个学生都从“我”的角度出发,就不会出现随意打分现象,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也必然是翔实可信的。

(四)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预留自主空间

为使教学质量评价更有针对性,我校在设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还要注重评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增设了“课程或教师讲课的主要特色?及希望和建议?”这两条学生自主回答的问题,给学生更充分、更自由地发表意见的空间,能够针对每个教师或课堂反映学生的意见,便于教师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五)充分听取教师和学生意见,完成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美国学者e?枯巴和y?s林肯在《教育评价》中认为,评价应当是参与评价的所有人特别是评价者与其对象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统一观点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时,应让作为评价主体及被评价者参与其中。

既然是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学生也是这套指标体系的最终使用者,那么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形式、文字表述、评价点、可操作性等感受最直观、也最有发言权,因此应吸收学生到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学校在完成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后充分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尤其是一些特殊教学形式的课程,例如艺术课等,允许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教学特点,自己设计指标体系,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试测评,在此过程中充分吸收多方修改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三、严格组织,注重落实,确保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培训与宣传,正确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的态度

让教师和学生全面认识教学质量评价作用是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先决条件,也是保证工作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宣传,让广大师生充分理解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端正教师和学生的态度,消除了部分教师的疑虑。同时还加强对学生的培训,组织学生学习评价指标,充分理解其含义,从而使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公正无私地对教师做出评价。 

&

nbsp;       (二)严密设计工作流程,确保有序开展。

我校教学质量评价是依托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的,因此基于正方教务信息系统来设计工作流程。

1.教学质量评价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系统内的课程库进行维护,将本学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课程归属到相应的课程类别。学院进一步核对教学任务,对于一些异常情况进行处理,确保学生评价课程的信息准确。

其次,学校系统管理员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预设评价的指标及其权重,生成针对不同课程的评价表。作为一所以学生走读为主的院校,为了保证学生评价的样本数量,必须对学生教学质量评价进行相关限制,因此在正方教务信息系统内设置了学生不完成评教不能查看课表、不能选课、不能查看成绩等的限制。

再次,学校系统管理根据课程起始周情况分时间段逐步开放评教端口。我校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各学院开设时间不一致,主要集中在16-21周期间进行,为了保证学生评价的合理性,一般在开课后3天内才放开评教端口。

最后,在校园网、校园显示屏等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宣传,营造良好的评教氛围,引导学生公平公正评教。

2.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情况

学生登陆正方教务信息系统界面后,系统自动提示学生进行评教,在其评教模块下,系统自动提取需要评价课程,点击进入评价课程后,系统会自动识别课程类型,出现相应的评价指标,学生即可自愿选择评价等级,完成对所有课程评价后即可提交。学生不能进行重复评价,提交评价信息后就不能浏览和修改,实现了数据的安全化保存和自动化处理,有效地控制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评教过程进行监测、调控、反馈,通过正方教务信息系统校院两级管理员可以随时查看学生评教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纠正,引导学生完成评教。

3.教学质量评价的后期处理

学生评教工作完成后,学校会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并将原始数据结果反馈学院,学院会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核实调整,学校再次对学院反馈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主要包括排异、核除无效信息等,形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并将最终结果反馈学院及教师。

四、合理利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健全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斯塔弗尔比姆强调:“评估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合理运用评价结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认真,形成校院两级报告

在报告中将详尽地说明每个指标所反映的内涵,以及所得分数情况。在对数据的中重点反映出来的主要情况和整体趋势,重点两头的极端情况。同时还结合学校、学院的重点工作进行,例如本学期学校将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了一项重点工作,在报告中就要重点阐述精品课程的评教情况及反应的问题。在报告中最重要的是要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及时反馈,形成闭环的反馈机制。

在正方

教务信息系统中教师可以查看自己的评教情况,同时学校向每位教师发放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反馈单。在反馈单中,教师可以看到每门课程的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每个评价点平均分、本人在单位的所处位置及最终评价结果等信息,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主观评语,教师可以从中查找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提升教学质量。

(三)科学运用评教结果,使其发挥应有的激励促进作用

对于历年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为优秀的教师,肯定其成绩,优先推荐参与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比赛、教学优秀奖的评选,并组织校级公开观摩课推广教学经验,对于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学校组织督导专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帮助其诊断原因,提出改进办法,促进其执教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进博等.高等学校学生评教机制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xx年8月

[2] 崔颖.“以人为本”学生评教体系的建设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8月

[3]张民等. “学评教”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xx年4月

[4]曲秀玉.对学生评教的思考.教育(高教版).20xx年12月

[5]吴秋凤等.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中的学生评教.黑龙江教育.20xx年第4期

论文网在线:

教学工作质量管理制度 第七篇

一、学校领导要分别深入备课组、教研组,尽可能参加各学科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活动,定期检查集体活动记录,督促教师按时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二、检查备课情况。教师本人每月自查备课、批改作业情况1次,年级组长每月检查本组教师备课、批发作业情况,学校领导每学期3次统查或抽查教师备课笔记,特别是抽查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备课笔记,看备课是否认真,教案是否规范,发现用老教案或无教案上课的教师要及时帮助,批评教育,做好检查记录。

三、每学年举办一次评选优秀教案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备课的质量。

四、建立听课制度。校级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负责教学的中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研(年级)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

五、认真记好听课笔记,提出教学意见或建议,课后要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以便改进教学。

六、教研组长每学期要检查两次本组教师的听课笔记,教导处每学期检查两次组长的听课笔记,校长每学期检查两次领导干部的听课及备课笔记。

七、学期末,年级组长统计本组教师听课节数及学习摘记字数(一学期不少于1万字),并将统计表及组内每位教师的听课本、摘录本交教导处。

八、负责教学的领导每学期要普遍检查学生的作业3次,并作好必要的记载。具体检查作业是否规范,作业份量是否恰当,习题难易程度是否适中,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改进教学工作。

九、语文、数学作业要求每天批改,其它学科视情况批改,作文要求全批全改,并写好评语。

十、为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学校可不定期地在部分年级、部分学科进行调研。

十一、调研考试或质量抽测由教导处组织命题,聘请教研组长或经验丰富的教师参加,任课教师回避。考试和阅卷由教导处指定人员参加,实行统一标准,流水作业,教导处要做成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向校长报告。

十二、每个教师在测验、期末考试后都要填写教导处下发的质量分析表,作出成绩统计、试题分析,汇总学生考试情况,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措施,反映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

十三、由教导处作出全校各年级的成绩统计,在教学质量调研后的向全体教师作出质量分析,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十四、学校领导要仔细阅看教师的质量分析表,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教学中带倾向性的问题,了解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得到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以利指导教学。

十五、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检查教学质量,如通过个别辅导、课堂提问、板演、作业、测验、考试等途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

探析终身教育视野下教师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第八篇

摘要:终身教育理念包含了“终身性”、“自主性”、“发展性”等特征。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应当从激发教师专业自觉、凸显教师职业发展的主体作用、注重发展性教师评价、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关键词:终身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主动学习 

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在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理念。1972年,以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同创建“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并把终身教育视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随后教科文组织教育规划研究所负责人库姆斯提出“终身教育的核心即学习”的观点。终身教育理念包含了“终身性”、“自主性”、“发展性”等特征,注重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 

一、教师职业发展主体的历史考察与现实 

(一)主体性的内涵及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价值 

主义认为,人以主体的方式对待世界和生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特性。人可以支配和表现自身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这和人自身的知识水平、经验、能力、活动背景、生活环境及外界能够提供的条件密切相关。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相关因素投入认识过程,融合认识结果而使认识活动能积极有效地进行。WwW.meiword.Com在认识过程中,主体性能促进认识系统诸要素整合构建,在主体接收和加工信息时,所有因素都被调动起来,不仅认知因素十分活跃,而且感情、意志因素也起重要作用。 

教师职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水平与进程。人的智慧的发展“没有可以不通过个体的经验、的体悟就能完成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其他人的创造转化为自身的发展与成长”。教师职业发展中主体性价值的认识,其要义在于注重发展过程中教师对职业的自觉认识,不但在观念上有“应然”的发展观,在实践中也有“实然”的发展行为,在教育生活中通过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把外在的经验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即把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由外在的“应然”的客观规定引向内在的“实然”行动。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履行的学习活动不是指令性的,而是通过主体性的发挥转化为自觉习得与发展,通过意志机能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自我发展。 

1. 主体性使教师明确了“需求意志要素”。教师自觉具有强烈的对外界对象的欲求状态,它激发教师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鼓励并引导教师不断对教育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因此,主体性对教师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2. 主体性明确了价值目标要素。发展主体确定价值目标并不懈追求,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主观能动性,更自觉地从事实践活动。当主体性充分发挥作用时,人们对客体的探索范围、理解层次、方法手段都会相应地拓宽、提高和深化,认识客体也就更全面、深刻。 

3.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内在体现,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主体意识和能力是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能力构建过程,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反思,主动探求应用教育理论知识、优化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成长来说具有推动价值。 

(二)教师职业发展主体定位的历史及现状 

1. 工具价值理性倾向影响教师自我价值的考量。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教师自我价值的定位。从词源上看,“教师”一词由“教仆”(pedagogue)演化而来,源自希腊语,原意是指担任监护任务的奴隶或卫士,其职责是指引儿童去上学,关心和保护儿童,确保儿童不出危险和举止得体。由此看来,古代教师职业就是一种生存手段,具有工具主义倾向。追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荀子曾明确提出“尊师”,将教师与天地、祖先及君主并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学记》中也提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韩非子更是以“法”代“道”,以“吏”为“师”,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法两家在“治国”、“重道”、“教化”、“强法”中注重教师的社会工具价值。从历史溯源上看,过分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外在价值,忽视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教师自我职业价值的考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教师职业内在价值被忽视,更多依赖于外在的社会工具理性的需求。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结合体,通过文化沉积具有相对稳定性,为教师观念的生成、转化、改变提供了基本的人文背景,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倾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等,教师会不自觉地背上传统观念的沉重包袱,忽视了主体自身的能量而诉求于外界压力,教师关注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压力,自身职业价值往往被忽视或搁浅。

2. 专业自我意识薄弱造成教育实践研究行为匮乏。专业自我意识旨在通过对职业本身的反思和认可提高主体积极性,进行再创造。长期以来,我国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和自主发展颇为欠缺。“不少教师的视域往往被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的范围,其教育教学行为观照处于较低的层次、较窄的范围,教师的工作被窄化为‘教书’。教师角色被社会上不少人乃至被不少教师自身贬为教书匠”。缺乏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缺乏和教育经典名著的直接对话,出现了汲取教育理论的急功近利心理,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盲目模仿者、机械执行者、简单照搬者和被动旁观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过分注重职业发展的外在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内在价值的追求,从而造成了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缺省,自主发展似乎无缘于职业生活。 

3. 课程设置及学习方式压抑了职业内在价值的诉求。长期以来,我们对师范教育的认识相当肤浅,认为师范生只要掌握了一门学科知识,再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便足以为师了,因而将教育课程作简单拼凑,“课程的师范性特征不明显,师范教育课程有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的倾向”。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专业性而忽视师范性,课程结构极不协调;另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现象明显,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职后教育、教育研究基地等存在不协调现象,教师培养被人为割裂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忽视了成人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把知识从复杂的背景中抽离出来加以简单地学习,只能使他们外在的负担感更强,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受到压抑,教师对继续教育产生了认识偏差,不再将之视为自身生命价值和专业理想得以实现的必然途径,而是将之功利化、异化为对外在利益的追求,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的价值追求被忽略甚至退化。 

4. 传统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产生急功近利行为 

教师评价从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维度看,有两种根本性的评价方法,即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依据的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诸如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学生的情感、是否进行反思教学等,也称为教学输入式评价;结果性评价根据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来进行评价,也称为教学输出式评价。“我国目前进行的教师评价仍以后者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即根据教师所教学生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的主要指标或唯一指标”。教育评价的功能只重视选拔,致使教师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影响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再者,不少学校对教师评价工作认识不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师评价形式化倾向的问题。由于教师工作评价中更注重学生分数,在学期总结时重点突出了考试结果,而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仅做笼统评价或给予简单的总评等级,疏于诊断和发现教师工作中较为具体的优点和弱点,不能为教师职业发展及工作改进提供具体反馈信息。另外“马太效应”也影响着教师评价的结果。各种荣誉和奖励趋向于已有声望的名优教师,而没有对普通教师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处于被忽视状态的教师对评价结果的申诉愿望不是很高,实质上也削弱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二、适应终身教育发展趋势。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平台 

终身教育“强调的是自我导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提高生活质量等。这表明终身教育的主要原则趋于倡导自主和不同的社会体验,而不是倾向于把人限制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经济体中。值得一提的是不能简单地把终身教育看做是使人们更具有生产能力,成为更好的雇员的一种手段。虽然我们不能忽视掌握职业技术知识,但是终身教育更关心的是文化体验、个人发展、使人们获得自由”。教育和学习是为促进人终生发展服务的,学习应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学习活动不是指令性的,而是自觉履行,通过教师执著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追求实现职业价值。因此,适应终身教育理念,注重教师成长的“自主性”、“自觉性”、“发展性”、“终身性”,使教师职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教师专业自觉,提升职业发展的价值认同 

终身教育以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其根本要义,而促进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动力基础是自我身份价值的认同。教师职业发展首先应重视教师的职业认同,构建专业自觉,“教师职业决不是异己的‘它在’,教师也决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牺牲者”。当代教师的职业角色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原有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也逐渐变得丰满,教师职业的价值追求和

定位具有了新的特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共求新知、共享生命、共同体验的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职业身份认同不断扩展和深化。曾说过:“能给人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地进行创造”。教师应反思和重建自己职业行为,重视职业发展内在价值。因此,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教育、研究教育、热爱教育,这样才能使教师职业发展主体价值真正显现出来。论及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进一步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突出主体性与责任感的密切联系,防止教师缺乏责任感,出现教学的任意行为和盲目行为。要树立责任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构建专业自觉,彰显主体价值,促进自我发展,使教师的职业人生成为“奋斗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健康的人生,快乐的人生”。 

(二)凸显职业发展主体,提高学习研究的自觉性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者的自觉性,这不但影响学习的目标、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还影响个体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教师的终身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体指向事物的活动,依赖于主体对自身活动的反思。”教师的自主性学习即自觉自愿地、积极科学地学习,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获取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自己的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自觉行为,汲取知识,培养能力,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深厚基础。从教师学习的特点看,教师的学习行为具有实践性和自觉性,无论是日常实践还是培训进修,教师应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自觉体味教育问题和教育意蕴,这既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开端,也是一种延续。教师终身学习中必须把学习、研究、创造、发展从外部需要引向主体自身的人格建设、社会价值、职业规范、主体价值的内部需要上来,通过主动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学设计、自主、教学管理等教育能力。教师终身学习应注重群体交往效应,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克服学习过程中本应作为主体的教师却出现了学习主体失落的现象。在自觉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成为研究者,提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及合作研究,以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发展性教师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传统教师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其价值取向是工具理性,忽视了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所以,应转变价值观念,在进行评价时关注教师未来发展的需要,把教师的职业追求纳入评价的视野之内,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方法为基础,通过总结教育评价方法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解决教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形成的适合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方法体系。通过价值观念转变,发挥评价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作用,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的,关注教师的个人价值,关心教师的内在感受。所以,它注重解放教师,尊重教师的主体价值,重视教师的发展,以“价值理性”为主导思想,为发展而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更加注重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通过激励性评价、自主性评价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启发教师的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在充分满足教师自我生命价值实现需要的同时,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发展目标。以评价的生成性为契机,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引导教师将自我发展目标和评价目标相结合,积极学习,不断进取,促进专业不断发展。 

(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 

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形成学习共同体,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支持系统。教师教育一体化把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融会贯通,注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把教师的终身教育和成长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阶段性连续化地树立教师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避免教师教育中课程设置的比例失调和单调重复现象,从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部分师范大学近几年提出的3+1或4+1或4+2的师范教育模式不失为调整课程设置的有效改革方案。注意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衔接,从资源配置方面注重师范教育和职后培训的资源共享,形成培养与培训、校本与校外、职前与职后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方式一体化。以学校组织文化为基础的教师

学习共同体也能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以教师自愿为前提,通过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沟通交流,形成学术支持、认知支持和人际支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校应引导和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和运行,通过教研组、公开课、专题报告、专家指导等形式使教师在群体学习中不断超越,促进职业发展。

论文网在线:

教学管理制度 第九篇

一、教学仪器保管室有实验教师负责管理,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仪器保管室。

二、凡分配、自购、自制的教学仪器、设备、药品、器材等,均应按清单和发票进行验收核实,及时登记上册,做到帐物相符。

三、教学仪器、设备要做到按不同的学科和类别分室、分柜,科学存入,陈列整齐、美观、取用方便,贵重仪器、化学试剂、药品要单独保管;易燃、易爆、剧毒危险药品要设地窖或专门橱柜存放,严加管理。

四、仪器保管室内要有实验教师岗位职责,有总帐清册,有实验通知单,有实验教学情况记载册,有教学仪器借还登记册和损坏赔偿登记册,报废记载册,有药品消耗记载册,有危险药品领用登记册,实验室要有实验守则。

五、教学仪器丢失和非正常损耗,要及时报告有关领导进行处理,丢失或无故损坏者应负责赔偿。教学仪器、设备的报废,须填好报废单,报分管领导审批。

六、每学期末,实验教师必须对所有仪器、设备、器材进行一次清理,在清理的基础上,编制添置计划向主管部门写出书面报告。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探索|管理学生命周期理论 第十篇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明晰学科发展前沿动态, 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能够适应实践,不断地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解决具体问题,是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问题。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要选择适宜的教材,利用多媒体实施双语教学,让学生进行教学试验。理论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应用多媒体的特点结合学生生理特性设计多媒体,安排演讲教学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实施了探索性教学。

一、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

及时纠正。由于微生物学发展,对微生物学知识的修正,如细菌的芽孢,为了区分细菌的芽孢不是繁殖体而是休眠体,现把过去细菌“芽孢”的“孢”已改为“芽孢”。如微生物分类,在1977年Carl Woese以16S rRNA序列比较为依据,提出了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细菌后,把微生物分为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古细菌虽然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但它的进化谱系更接近于真核生物,是属于第三种生命形式,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并列为三域。为了避免人们把古细菌易误解为是真细菌的一种特殊生物,1996年Carl Woese已公布把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分类改为细菌、古生菌、真核微生物,如若现在仍然叫古细菌是错误的。

避免重复讲授,影响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遗传的三个经典实验采用概述,避免与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重复讲述。在讲述微生物代谢的产能代谢中,对生物化学中讲述的如糖酵解等内容,不再重复讲述,在概括讲述物质代谢途径后,从丙酮酸开始讲述微生物的不同代谢。

随着微生物遗传学发展,各种微生物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可使人们更有目的、定向地利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因此,教学内容强化微生物遗传知识,增加基因工程的概述。为生产基因产物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现已在普通高等院校广泛使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要在熟悉教材内容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教学特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及教学过程思路,实施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版面结构要简明、直观、简捷,选择输入的定义、概念、关键的图、总结归纳性的表格等,要条理清楚,准确无误,尽量做到提纲挈领, 讲述、解释的内容不宜输入过多。颜色多采用柔和的色调,少采用刺眼的颜色,如采用绿色背景,缓解学生视疲劳。文字采用3~4级结构,每级文字颜色及字体要固定,为学生建立起不同字体颜色表示为章节标题的条件反射,以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一张幻灯片中,文字宜简不宜繁,内容要简洁明了,体现重点,切忌文字材料的堆积。尽量多用图表替代烦琐的文字材料,通过图表分析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字体大小最小不小于24号,最大不易超过44号。重点、难点部分要用固定的字体及颜色标示突出,激发学生多加关注思维,使学生明白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理解、掌握的内容,哪些是重点、难点内容。讲述的每个内容后面标注所在教材的页码及段落,便于学生阅读教材。

控制每张幻灯片的信息量。对易懂、概述的内容一次载入一张幻灯片播出,使学生一目了然,获取完整的知识结构;对重点、难点、分述扩展讲述的内容,要利用动画分别播出条目,同时利用超链接,与相关的幻灯相联系,扩展详述相应的内容,待每个条目讲述完毕,在幻灯片上随之留下所讲内容的纲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紧随教学过程运行,并且学生对所讲内容可得到通盘了解,明确前后关系,得到清晰的脉络,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幻灯片的切换、声音和动画的嵌入,要平缓过渡,避免过度分散学生的听课注意力。适时地插入声音和动画,缓解学生高度集中的思维疲劳,以利于学生合理用脑,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教学以声图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自由表达,交互演示,使讲述的内容新颖、形象生动、直观逼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可给予学生较多的课堂信息量。因而,教师必须控制讲课的节奏,既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理解的时间,使学生明确理解讲授的课堂内容,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充分的知识内容。课上以理解为主,少做笔记,课后复制课件。

多媒体教学中图片视频尽量使用学生实验中拍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照片。通过教学,以增强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能力,明确实验过程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学过程中, 结合科研实验设计进行教学。如讲述革兰氏染色方法是鉴定细菌的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时, 提出问题,若一个学生从自然界分离到细菌后,首先采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细菌鉴定,按照革兰氏染色方法,涂片固定染色后,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为红色,学生认为被检细菌呈革兰氏阴性菌,而老师给予答案为不一定。在学生连续严格按照革兰氏染色法染色被检菌后,镜检仍然为红色,老师仍然坚持答案为不一定,让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关键是革兰氏染色过程中,没有设立对照。造成未知每步染色及染色液是否有问题,不能确定结果的正确性。应该用已知的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作对照。强化了学生进行科研试验时,必须首先进行试验设计,设立对照意识。

利用教学内容说明原理、概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如讲述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化学组成与结构的特点后,提出问题,是否所有革兰氏染色阳性或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与我们讲述的是同样的,不是的,我们讲述的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为代表的,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但其类脂外壁层和肽聚糖内壁层结构,又与革兰氏阴性菌结构相似。又如Carl Woese以16S rRNA序列比较为依据建立的生物进化树,由于水平基因转移的不断被发现证实,造成建立的进化树盘根错节。我们对掌握的知识不能绝对化,原理、概念是有待发展和完善的。激发学生要有敢于挑战知识的勇气。

探析士官教育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思路 第十一篇

摘要:士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部队岗位需求的人才,对比目前职业化特别明显的部队岗位工作,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结合地方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校开展的在士官教学中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例,说明如何在士官院校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关键词:士官教育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 

1 士官教育的特征 

士官教育是军事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适应部队需要的军事人才,因此具有鲜明的军队特色。就军械士官而言,他们既是专业分队的战斗员,又是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者,还是基层分队日常管理、思想工作的领导和骨干。因此,军械士官教育必须在坚持职业教育共性特点的同时,坚持突出军队特色,注重满足部队需要。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士官教育为非学科型教育,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某一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将成熟的技术、工艺应用到部队建设第一线的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从教育内容看,士官教育以部队实际需求为原则,通过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某一领域具有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人才。从教育效果看,士官教育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要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工作岗位,重视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战斗力、保障力)。从对师资队伍的要求看,都需要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够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和进行职业指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WWw.meiword.CoM从教育体系的发展看,士官教员必将随着军队作战思想、作战样式、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演进成与生长军官学历教育、任职教育“特性不同、层次对应、功能互补”的格局。 

2 士官学员的学习需求 

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卷调查发现,士官学员结合自己在部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具体岗位的任职需求,对教学过程中的需求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员的课程较为繁多,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一学期十几个科目,只能对课程学到一些毛皮,对课程知识还学得不深不透,并且给学员的压力较大。 

(2)士官学校太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而对于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及专业操作的学习时间太短。毕业后学员都觉得对于专业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学到的多是些基础知识和理论,回到连队都会有一种“光会说、不会操作”的通病,理论知识很扎实,而一谈到操作和维修,基本上是不会。不应该先抓理论知识,再抓实践动手能力,效果不好,学员学起来也很吃力。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穿插,而且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加深了学员的理解。 

(3)多给学员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尤其是在实践课上要加大力度,使学员能够更好地贴近部队、贴近实际。 

(4)专业课教员应加强与基础部教员的沟通,多讲一些与学员主学装备有关的理论知识,以提高学员对专业学习的力度;同时学员自己也要多与教员沟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 士官教育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士官课程开发要组建课程小组,按照“具体岗位——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的路径推进,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部队任职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领域中。 

(1)具体岗位。 

通过实际部队调研确定具体岗位,主要从社会经济、部队需求和任职岗位三个方面进行。社会经济包括国家层面的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国家经济政策、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部队需求主要包括部队装备发展趋势,新形势下的相关要求等方面;任职岗位主要从学员毕业后的分配方向、任职岗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进行。 

(2)确定行动领域。 

明确让学员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可以从容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在内容的编排上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相应地分配在各个章节中。 

(3)确定学习领域。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以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将学员实际岗位任务整合成一个个“学习单元”,知识点体现“够用”、技术点体现“实用”,知识点和技术点“融合”在单元中,用技能训练实例驱动知识点的自主学习。

(4)设计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强调“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培训模式,将专修室(实训室)作为教学实施的主战场,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我说你听(精讲组成、功用与基本工作原理)-我做你看(各装置的分解结合)-你练我看(学员逐个练习分解结合技能并理解构造与工作原理)-你练我评(在练习中随机提问与纠正错误)。单元教学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讨论式总结。真正体现学员学习主体地位,教员的功夫下在备课阶段,做好“学习单元计划”和“学习工作单”,课堂授课时除示范讲解外巡查于各学习小组间行使指导者的职责即可。 

(5)教学实施。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方式促使学员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学员之间、师生之问交流、讨论、演示、模拟等多种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拓展获得知识的途径,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 

4 士官教育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践意义 

(1)完善教学结构体系。 

在采用全系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将融为一体,最终服务于某一具体的“工作环境”,这样必然带来教学结构体制的调整,有弱化基础课程的趋势。 

(2)改革课程体系。 

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没有充分结合部队真实的实际需求,更没能有效突出任职教育这一特点,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将全面取代传统课程系统。 

(3)提升教员全面素质。 

授课教员必须全面掌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工作环境课程,包括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某一具体的实践环节中。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理论研究,20xx(1). 

[2] 张虹.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是关键——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j].联合大学学报,20xx(6). 

[3] 袁玫,周海燕,马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10). 

[4] 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9). 

[5] 万荣泽,何春玫.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xx(36). 

[6] 刚.机电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式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35).

论文网在线:

浅探课堂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 第十二篇

摘要: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调节学生的课堂情绪,优化课堂心理,积极培养、诱导、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 课堂情绪 调节

物理是中学必修课之一,因其很多章节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难培养,而倘若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会更大。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调节好了学生的课堂情绪,优化了课堂学习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进而解决物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①。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快乐、愉快、自信等积极情绪会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创造性提高;而不良学习情绪如紧张、焦虑等易使学生智力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因此,调节学生课堂情绪、优化课堂学习心理,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1、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习过程是师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交际过程。学生课堂情绪是师生关系的折射。融洽、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的前提。师生关系融洽,可以营造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的课堂心理气氛。wWw.meiword.COm师生之间只有不断保持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祥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情绪振奋的心理状态。 

2、教师要注意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教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尽量不要把个人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教师的消极情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障碍,会对学生起消极暗示作用。如何才能不把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教师一旦发现自己情绪不佳,就应适时地加以调整,不要让其继续下去。如果课前发现自己的情绪不佳,可以采用静坐一会儿,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进课堂。 

3、教师要注意调节学生的课堂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 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然后采取有效的方式,如通过教师的体态、动作、语言、眼神来传递情感,随机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其心态恢复到优良状态。其次,要关注学生个人情感,及时表扬、鼓励,要用激励的方法评价学生,强调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多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观察真细致”等。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情和爱,从而营造和谐情感气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大部分学生对某科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健因素。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可根据学科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改善学生被动无助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1、从创设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些旋钮,荧屏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声音会变大变小。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③说:“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如:物理教学中,对于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粉笔头完成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用米尺用力在水平方向敲击一下,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提问: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通过这个简单易行

的实验就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3、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科学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正如陶行知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广泛收集本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本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借助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4、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的情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刚开始时,更应压低教学要求,降低考题难度。我曾在《力》一章后加“物体的受力”内容,并配以比较复杂的弹力和摩擦力的,结果不但多数学生没掌握,而且严重影响了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后改为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进行受力训练,学生便容易接受,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关于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总之,课堂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当课堂情绪运用和教学内容及要求高度融合时,课堂教学就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习的过程就会令学生身心愉悦。因此,只有不断优化课堂学习情绪,才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到学习中去。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普通心理学》 

②班杜拉《思想行为的计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 

③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④陶行知《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论文网在线

探讨中学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十三篇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的感受是:作文难教、作文难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是这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感受生活、厚积薄发、模仿训练、更新作文的评定方法)。

关键词:写作兴趣;感受生活;厚积薄发;模仿训练;说话训练;写作的积极性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广大中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常常是迫于教师压力而敷衍成文、草率应付,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说乐于著文了。这种现状极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出学生浓郁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呢?要治病,先得寻找病因,所谓“对症下药”。纵观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阅历浅。

当今中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生活在“三点一线”似的闭塞空间里,没有机会去欣赏外面的天地,读书以外的事情早被无微不至的父母面面俱到了。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太孤陋寡闻了!而“蚕不吃桑叶吐不出丝,蜂不采花朵酿不出蜜,创作人员不到生活中去,写不出好作品”,脱离了实际,单靠惊人的“想象力”写出的作文自然成了有肉无血的“四不像”

二、观察不得法。

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如果能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关心,自然也可以找到一些写作素材。偏偏我们的一些同学,粗枝大叶,对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或视而不见,观察不得要领。诗坛王子汪国真说过“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WWW.meiword.coM发现不了生活的美,搜集不到作文的素材,面对“无米之炊”学生哪怕是“巧妇”也是无能为力。学生在这种窘境下又怎能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呢?

三、读书看报少。

迫于应试教育的学习压力,许多家长、学校视课外书籍为洪水猛兽,视爱好课外书籍的学生为不务正业。所带来的恶果是学生除了教科书还是教科书,与“吴承恩”“余秋雨”无关,与“雨果”“司汤达”绝缘。读书看报少了,间接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素材的积累也就少了,面对作文题目,学生无话可说,于是只有把华丽的词句堆砌起来,只能采用别人用过的老掉牙的事例,只有习惯的运用那些自己和别人都烂熟于胸的写作素材,这样的文章哪里还有鲜活的生命力?

四、题目老套。

不知其旁人是否发现:学生写作中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教师统一命题的作文写得差而学生自由抒写的周记写得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命题不适合学生心理,或脱离实际,或大或空,或老调重弹或拾人牙慧。如此人云亦云、司空见惯的题目,学生一见则反感,再看则无味,三看则腻烦。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在作文时才能事半功倍。要改变学生对待作文的不良状态,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该怎样才能改变以上“症状”,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呢?

一 、融入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   如有一天遇到一场难逢的大雪,整个校园白茫茫的一片。我就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进行观察、体会。让学生先站在室内观察,然后走进雪中体会,并组织学生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上课了,学生仍兴奋得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说,争先恐后地叙述他们所看到的、所感到的。这种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头头是道的说话训练已在无形中达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然后我就让同学们把刚才所说的话整理一下写下来,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诞生了。

二、借鉴名家名篇,找到“下锅之米”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常常让学生依照《未来作家》中的一些自己所喜欢的文章,写一篇自己的作品。相互比较,慢慢的学生也会成就一种气候。名家作品学生看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感觉,这样的感觉是最为宝贵的,甚至可以称之为学生的灵感。把这种灵感运用于实践中,很有可能成一种气候。事实上也正如我所说的一样,多模仿一些名家的作品后,我的学生的水平也有一定的样子。

三、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注意社会动态,注意媒体信息。以便适时而用

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其表现的方式各种各样,我们只有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才能看到生活的真面目。平时,只要有空我就会让学生看一些报纸、电视之类。及时的保持与社会的距离,有利于接收最近最新的东西,运用于学习中。而且我还有目的的给学生推荐一些极为有益的杂志,以供学生参考,如:《读者》、《杂文月刊》、《小小说选刊》、《中国

青年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等。学生在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模仿,一举两得。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作些读书笔记,积累一些典型素材。四、改革作文评改方法,注重对学生的鼓励。 

我认为对待学生的作品,不论质量,首先应该作到对作品的尊重,对作者本人的一种尊重。因为不论学生的平时能力如何,一篇作文的完成都代表着学生一份心血。这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劳动所得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应该改进以往的评判方式,我大胆设想并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转换由老师评改变为师生共评。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把作文评改的标准罗列出来。以此为鉴,让学生学着评(学生互评或自评)。然后,老师再自己把关进行复评。这样的评改方法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就会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2、在评判的任意一环节都不能忘记“鼓励”这一原则。如适当表扬“佳作、佳句”。对特定的学生给予不寻常的评语等。让学生们知道这不只是一次作文,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3、及时的给更好的文章找到归宿,让学生中好的作品能得到及时的肯定。如把学生的作品在教室展示、推荐给一些刊物等等,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励学生。

当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只是我的浅陋之见,愿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论文网在线:

谈高校工会应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第十四篇

摘要:高校工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围绕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习氛围、成长条件,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者,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具有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能力的研究者”,成为教育兴国的实践者,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关键词:高校工会 青年教师 培养 

一、新进青年教师的特征 

河南工业大学工会为了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对20xx年到20xx年期间新进青年教师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新进教师212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157人,约占75%;有讲师职称136人、助教职称40人,合计占83%;有师范教育学历的18人,约占8.5%;30岁以下116人,30岁以上96人,40岁以上为0。把统计数据与日常教学、科研工作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可以看出新进青年教师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学历层次高,大多数有博士学位,优势是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思想活跃,教研热情高;缺点是角色转变心理准备不足,缺乏师德教育和教师责任感。二是有师范教育学历的少,只占8.5%,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占91.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新进青年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专业训练,比较缺乏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缺乏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能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WWw.meiword.COM三是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严重不足,职称低,收入低,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较大。 

二、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意义 

高校工会是党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概括起来说就是有四项职责:维护、参与、教育、建设。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教师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努力打造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治学方面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达到“办高水平大学,办满意教育”的目标。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加强对培养人的培养比直接培养人更重要。被教育者能力的提高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前提的,这种培养必须以青年教师开始。”面对新目标、新要求,高校工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抓好重点,尤其要突出抓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正确认识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使青年教师全面、健康、迅速地成长,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自然也是高校工会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三、利用工会组织的优势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加强师德教育,尽快帮助青年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做好成为一名教师的思想准备 

加强师德教育是高校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学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配合,而工会组织在师德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第一,高校工会是高校教职工的群众组织,会员几乎包括全体教职工,相比其他部门来说,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高校工会是教职工的“娘家”,与教职工关系密切,工会组织出面开展思想教育、师德教育活动,教职工容易接受。第三,高校工会可以充分利用组织教职工开展文体活动之机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师德教育活动,既可以丰富教职工文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又可以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因此,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扭转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高校工会实现教育工作职责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帮助青年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引导他们做好成为教师的思想准备。高校工会要围绕学校培养人的中心工作,组织青年教师围绕角色转变开展交流、研讨、总结、参观、座谈、实践等活动,协助团组织建立青年教工沙龙,结合青年教师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教育活动,对他们进行学风、校风、爱校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他们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变为自觉行为,树立作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从内心深处热爱教师职业。同时,高校工会还要抓住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思想活跃、教研热情高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帮助他们脱颖而出。

2.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 

高校工会可利用会员联系广、辐射面大、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与相关部门和会员通力合作,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 

(1)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各分会要结合本单位的教学工作,对每个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青年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科研等工作,特别是要帮助新进青年教师尽快转换角色、站稳讲台,并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二是帮助青年教师制订成长计划。各分工会要支持本单位的教学工作,配合相关人员共同协商制订有针对性的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统筹安排好青年教师的学历提升、海外访学、实践锻炼、科研训练等培养环节,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2)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 

一是做好传帮带工作。高校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他们专业知识丰富,但教学能力欠缺。为此,高校工会必须积极联合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重点帮助青年教师上好教学和教育入门课,让青年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先接受短期培训,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科学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认真编写教案,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观优秀教案、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帮助青年教师初步掌握教学方法,胜任教学工作,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大学教师。 

二是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活动。高校工会可以与教务处联合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优秀教案评比、课堂教学竞赛、青年教师说课竞赛等活动,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迅速成长。同时,要注意培养青年教师积极思考、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为青年教师生活和工作排忧解难,做青年教师的知心朋友 

高校工会开展工作必须把“关心教职工、服务教职工”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目前,青年教师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生活和工作。生活方面,高校工会要急教职工所急、想教职工所想,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生活情况,给予关心、爱护和帮助。对于单身青年教师,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交友渠道,通过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青年教职工联谊会等方式,给有需求的青年教师牵线搭桥;对于结婚缺房的青年教师,要提供咨询和信息,帮助其解决住房问题;对于孩子要入托、入学的教师,要积极出面联系,帮助解决困难。工作方面,高校工会可协调学校相关部门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总之,高校工会要帮助青年教师维护合法权益,引导他们释放心理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使压力转变为他们成长向上的动力。 

高校工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围绕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习氛围、成长条件,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者,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具有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能力的研究者”,成为教育兴国的实践者,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参考文献: 

[1]姜素兰.发挥高校工会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xx,(9). 

[2]佟子龙.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教育与探索,20xx,(2).

论文网在线: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 第十五篇

摘要:20世纪末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小本培训为主。依据小本培训的特点和意义,本文认为新课改背景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小本教师培训:(1)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2)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3)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关键词:校本教师培训 新课改 组织机构 目标计划 考核评价

1999年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所谓校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校本教师培训也称校本学习即以教师为培训主体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1)以校为本:以本校的实践活动为起点,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2)立足岗位:根据本校教师的岗位、基础、现状在结合本校的特征展开的培训活动,是学习、研究、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3)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讨,主动学习。(4)开放式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和多样化的。wWW.meiword.COM 

校本教师培训的意义:有利于以最经济的时间、最简约的方式、最少财物的消耗,达到全体教师都享有培训;有利于更新教师观念,升华教师的师德修养,积累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增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的能力,成为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及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研究新课程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校本教师培训的内涵、充分把握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基础上,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营造一支师德素养高尚、学科知识丰富、教育教学业务精良、研究创新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 

校长作为培训第一负责人,全面指导校本教师培训,毋庸置疑是组织机构的组织者、策划者、决策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 

(1)师德培训组织:负责全校教师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世界观。 

(2)教学实践培训组织:负责教育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3)教学管理培训组织: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和谐发展。 

(4)教学研究培训组织:负责新课改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培养更多研究型教师。 

(5)管理与评价组织:负责培训制度、计划的落实和培训成效的评价、奖惩,使校本培训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二、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 

校本教师培训体现了教育教学岗位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研究场所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的认识规律。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培训的目标,制订切实的、科学的计划,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中心主题。“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树形象、铸师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力量的源泉,没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就无从谈起。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8·31”重要讲话精神,修订并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这是校本师德培训的纲领。 

(2)师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工程。新课改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是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学实践培训,可以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具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培训中树骨干标杆,传丰富经验,新老结对,“青蓝工程”,可以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更快更好地培养新教师的成长,新血液、新观念、新生力的成长可以带来

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有生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在改革中求学习、谋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3)科研兴校是校本培训的本位要求。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当前教师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是“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结果,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 

(4)管理能力是校本培训的技能要求。新课程赋予班主任等学校基层管理者新内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的时代,基层管理者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向发展型、创造型、科研型转变,做学生自我管理的导师、引路人。 

三、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校本培训进行全面评价反馈,是对培训成果的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建立在有完整的培训档案的基础上。使评价有根有据,公平公正。 

(2)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优秀的评价方案要经教师的充分讨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问卷评价,结合学校量化考核得出综合评价。 

(4)评价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全面的。 

(5)评价要注重过程,注重结果,注重激励性。鼓励先进,不搞“秋后算账”,只作反思、讨论、行动。 

参考文献: 

[1]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xx(3). 

[2]裴跃进.校本教师培训概念内涵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xx(4). 

[3]杜杰,李争婕.教师成长途径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20xx(33).

论文网在线:

探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目标教学 第十六篇

摘要:目标教学在教学观念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在教学原则上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准则,在教学措施上有效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上开拓创立了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由此可见,目标教学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内涵;实施准则;基本要求;成功经验;推进发展

目标教学模式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既注重了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注重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能力素质的提高。

一、目标教学在教学观念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

目标教学是1986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来我国讲学后兴起的。此时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发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目标教学的主旨就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这一总的目标,其主要着眼点就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素质教育有三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的发展”。www.meiword.Com而构建目标教学理论基础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正充分体现了素质教

育这些基本的思想内涵。

1.教育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使所有的儿童少年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学校的教学就是提供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并帮助他们寻找个性完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观。一是强调学生是具有人格的,有巨大潜能的,有个别差异的人。二是强调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人,教学的任务是使他们尽可能接近我们期望的教学目标。三是强调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早期发展和后来学习过程中的缺陷积累造成的,只要教育者给予更多的关爱,采取及时的反馈矫正等手段消除缺陷积累,后进生也可能成为优等生。

3.教学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力和能力的和谐发展,健全和完美学生的个性。教师的责任是努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让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目标教学的教学观十分明确的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要求教师须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姿态,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4.评价观。目标教学强调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等,不是为了选拔和淘汰,而是对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目标教学强学评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他的功能不能只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改善教学。目标教学强学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应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

二、目标教学在教学原则上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准则

目标教学的充分发展原则在强调贯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要求教师:一是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树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二是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处理好教学进度和重点、难点,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目标教学的目标导向原则要求学生课前明确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前明确任务,主动求学。反馈矫正原则中要求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意识,就是使学生在不断的反馈矫正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主动努力并积极寻求帮助,及时获得矫正补救。

目标教学的合作原则特别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同效应,把合作达标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这样便可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加

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和关心社会的人生态度。

三、目标教学在教学措施上有效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目标确定。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目标教学正是通过确定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相应的素质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学目标既约束着教师的教,也约束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按教学目标定位,依据目标备课,紧扣目标教学,围绕目标训练,对照目标检测矫正。学生的学以教学目标定位。这样便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谐性,使得受教育者获得既定的素质培养。

2.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承认存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教育手段,因材施教,异步达标的措施,教师在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差异,确立不同的教学基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分类指导,较好的落实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要求。

3.同频共振。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力求实现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发生同频共振,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目标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到教学目标的实施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使之成功、活泼的学习,全面和谐的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论文网在线

探析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及其对策 第十七篇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新的特点,结构性失业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可以分为技能结构性失业、观念结构性失业和地域结构性失业。本文了导致各种类型结构性失业的不同原因,并对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对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 结构性失业 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加。20xx——20xx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95万、532万人,20xx年的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592万人。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失业成为一个引入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进行探讨,并其应对措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精英”时代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首先,大学毕业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劳动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文凭只能作为一个“大众化”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社会相对多数人的基本权利。WWw.meiword.com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部分人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作为普通的劳动者,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基层从事一般性工作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 

其次,第三产业将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据《国际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xx年,美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76.8%,日本为67.7%,巴西为66%,中国仅为32%。比较而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一些新兴部门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新型人才。以知识和高科技作为支撑的现代化的第三产业,包括财会、法律、保险、金融、投资、审计、文化教育等服务性产业的发展,将会对知识性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到第三产业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 

最后,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根据西方一些国家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和特点来看,大学生毕业后l-5年内失业人数比较多一些,失业率高一些,有时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但是总体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就业率要高于社会的平均就业率。 

二、我国大学生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群体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社会上积聚了大量处于失业状态的高校毕业生。于是就有人得出结论:中国大学毕业生太多了,相对于经济发展需要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事实并非如此。据20xx年的1%人口调查显示,我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5.18%;《统计年鉴》显示,20xx年这一指标为6.2%。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超过20%,中上水平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大专以上的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一般是10%左右。所以,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毕业生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主要根源在于供求关系的失衡。在供给方面,首先是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太快,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需求方面,由于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速快,而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节奏,一些传统专业毕业生数量超过了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一些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工学、技术类专业则出现短缺。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是因为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观念等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所导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从而造成了岗位空缺与毕业生失业并存的局面。  

按照教育经济学的理论,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是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错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等不匹配而引发的结构性失业

。  

  

三、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  

  

根据导致失业的原因不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可以分为技能结构性失业、观念结构性失业和地域结构性失业。  

1.技能结构性失业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主要表现为技能结构性失业,导致高校毕业生技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等教育招生体制落后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技能结构性失业。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仍然具有严重的计划经济特征,大学资源配置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招生采用计划指标进行控制,导致大学生的培养并不能随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其次,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国外学者将可就业能力界定为一个人获得首次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就业的能力、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而一个人能否获得或提高就业能力取决于四个因素: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使用和开发以上素质的方式;向雇主展示这些素质的方式;寻找就业机会的背景(个人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环境)。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可就业能力置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1997年的《从终身教育到维持可就业能力》到20xx年的《20xx就业展望》,一直呼吁各成员国大力提高国民的可就业能力,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7个国家把提高国民可就业能力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点的首位,将可就业技能作为国家战略来重视。我国和高等学校对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提高认识。再次,高校内部的学科结构改革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从1990年开始,我国经济正在同时经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过程,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那些传统部门正面临被淘汰或者转型,对人才需求下降。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僵化,使得传统学科结构不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以满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后, 从微观层面上看,导致大学毕业生技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二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能。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实际略有脱节,导致大学生对校园外的世界缺乏了解,行业、职业概念模糊,尤其缺乏对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很多高校毕业生对面试缺乏信心,导致求职失败。 

2.观念性结构失业 

观念性结构失业是指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形势变化,对工作岗位或薪酬的期望过高所造成的失业。当前,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就业首先定位在大中城市或发达地区,择业则首先选择国家机关,这从历年大学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热闹场面就可以发现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另据《成都晚报》20xx年的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钟情于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女生的数量更多;其次是外企、大中型国企;最后是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还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不能实现对接,是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地域性结构失业 

地域性结构失业是劳动者的地域分布与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这种情况造成劳动力在某些地方过剩,另外一些地方却严重短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地域性结构失业较为突出,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但在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着人才的严重短缺。这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急需大批的知识型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可是高校毕业生又不肯到这些地区去工作。根据网20xx年进行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有63.6%的学生选择在、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而仅有7.3%的学生选择去中西部实现自己的理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 

四、应对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政策建议 

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高校和毕业生三方积极行动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系统机制,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构建和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 

1.应起到统筹协调和主导作用 

各级

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强化宏观调控、健全完善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我国高教育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实现最大限度就业。要建立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让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作出规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多种形式就业,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多元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工作;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从注重解决岗位困难转变到注重解决创业环境困难,着眼毕业生创业技能的提高和劳动准入制度的建立,明确界定创业产权和创业利益保护,简化企业审批制度,强化部门对企业的公共服务职能,优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环境。 

2.高等学校是应对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环节 

高等学校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这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对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要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形成反馈机制,完善学校教学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维护和改进,促进信息化建设。要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创业风险投资项目平台,通过风险投资,提高对学生创业活动的保障力度,使大学生的创造发明及时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3.毕业生本人必须主动调适观念,积极就业,敢于创业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供求矛盾突出的状况下,大学毕业生要学会合理调整就业意愿和期望值,改变传统的等、靠、要的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寻找各种就业机会。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形势,调整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要帮助他们强化自身素质,增强就业核心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培养沟通能力,学习社交礼仪,学会推销自己,提高面试技巧,增加成功率。要帮助他们调整好就业心态,珍惜工作机会,立足从基层做起,克服浮躁心态和畏难情绪,勇于面向市场竞争。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大胆创业,到需要开发的地区和行业去自主创业。

论文网在线:

网络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网络教学 第十八篇

(二)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职责 1.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要积极工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

2.通过参与网上课程学习,认真记录每天本班级教师网上教学情况;

3.填报《网络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信息清单》(见附件)并于当日下午六点前上报院级网络信息管理员;

4.协助教务处和各学院对教师网络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四、网络教学信息员的聘任与考核 1.院级和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的聘任工作由各学院组织进行,报教务处备案。

2. 对表现出色、业绩突出的班级网络教学信息员,由学院根据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关规定,取得相应分数,在评优评先等活动中予以加分。

3.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违反有关规定者,予以解聘。

五、各学院参照本制度制定相关班级(学生)网络教学信息员工作细则。

六、本制度自发文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后附:网络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信息清单附件:

网络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信息清单 1. 学院:

2.班级:

3.课程名称:

4.任课教师姓名:

5.上课时间节次:

年 月 日节 6.教师是否按时上课:A是 B否 7.教师上课前是否发起签到( ):A是 B否 8.教师的网上授课方式(可多选)( ):A直播 B视频推送 C同步课堂 D速课 E其他。

9.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可多选)( ):A教材图片 B电子教案 C课件PPT D教学视频 E音频 F阅读材料 G材料很少,几乎没有 10.教师上课前是否发布本次课学习任务或学习指南等材料( ):A是B否 11.教师上课师生互动方式(可多选)( ):A投票 B选人提问或抢答 C主题讨论 D测验 E问卷 F白板 G几乎没有师生互动 12.上课结束是否布置作业( ):A是 B否 13.教师有无提前下课或延长下课时间( ):A正常 B提前下课 C延长下课时间 14.教师上课是否有散布谣言、宣传宗教信仰、诋毁国家和、宣扬封建迷信等不当言论( ):A有 B无 15.对本次课教师教课的评价(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16.本次课堂学习内容,你掌握了百分之多少?( )

A.90%以上 B.80%左右 C.60%左右 D.40%-50% E.低于30%

探析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十九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甚至人们的目常生活也与计算机紧密相联。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着重探讨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并探索了如何通过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wWW.meiword.COm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

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xx,(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xx,(2) 

[4]刘中宇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xx,(3) 

[5]义杰,彭俭,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变革[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xx,(12)

论文网在线: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第二十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教学工作,实施全方位的目标管理,特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教学常规与课程标准

1.学期开始各年级各学科都要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并努力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课时划分科学,教学进度清楚,时间分配合理,各教研组制订学期教研计划,并于开学第一周上交教务处。

2.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做到学科教学目的清楚,教材结构清楚,学科特点清楚,重点难点清楚,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清楚。

二、备课制度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学工作中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写好教案才能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信口开河,为把好这一关,学校特制定以下制度:

1.个人备课要做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实际,备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教具,备教学练习,备能力培养措施,备德育美育的熏陶。

2.上课前必须写好教案,教案一般包括: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实验操作、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小结。学期中应超前一周备课、教案字清楚整洁。

3.不得使用旧教案或以参考资料代替教案。

4.不准少备、漏备,抄袭教案,教师按照备课的要求自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借鉴报刊、杂志、网络中以及身边优秀教师的典型教学案例。

5.各任课教师有关参考资料,于本学期结束时一并交教导处。

6.教导处对各科教案每学期普查2次。

三、上课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确保按计划上足课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良好师表形象,特制订以下上课管理制度:

1.教学人员必须按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2.坚持上课第一次铃前教师到位,上课期间不能离开教室、不能坐着上课,下课不拖堂。

3.正确贯彻教学原则,做到掌握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注意演示与示范,充分利用板书、挂图、标本、录音、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辅助教学。

5.重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凡是有实验、操作任务的学科要按质量完成实验示范、操作,让学生人人动手做实验。

6.教学过程要组织严密,安排紧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无知识性错误,做到精讲精练,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7.教师上课必须坚持使用普通话,写字规范,语言文明规范,板书设计合理,口头表达自然流畅,亲切生动,教态自然大方,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营造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作业与批改制度

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与布置作业,并保证作业质量与批改水平。

1.布置作业要明确,内容要精选,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时间要控制,杜绝机械重复或惩罚性作业。

2.课内作业要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当堂完成,家庭作业要适量,不得超过1小时。课堂作业要全收全改,课后作业原则上坚持全批全改,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要坚持面批面改。

3.严禁让学生批改课堂作业。

4.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错误要记录,原因要,讲评要严格,错题要重做,作业要达到规定次数(数学、低年级语文每天一次,作文每学期8篇)。

5.作业写清批改日期,批改简明易懂;少指责,多鼓励。

6.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下篇作文前一定把上篇作文批改完,,批改要认真,符号要规范。作文批语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指导性。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批改,或精批或略批。精批要做到总批,眉批和间批,批改时要用批改符合把文章中的错别字、错词病句准确地勾出。略批要做到文通字顺。学生互批要有教师提出意见写在作文本上。

7.各科作业每次批改之后要及时讲评,督促学生改正,改正之后的答案,老师要及时批改,符号也要进行修改,将“×”圈除,用“√”代替。

8.作业由教导处每学期检查2次。

五、辅导学生制度

1.提高差生的学业成绩,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选拔和培育尖子,可以为学校在各项比赛中争取荣誉,因此,我们必须做好辅差和培优工作。

2.必须热爱差生,正确对待差生,坚决反对厌恶、排斥、歧视、放弃差生的做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差生。

3.必须热情关怀、耐心辅导差生,及时帮助他们找出后进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学习的方法,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必须在授课、提问、设计练习、布置和批改作业等环节上,照顾差生的实际。特别是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差生思考的问题和练习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要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加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待差生要坚持以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优点和进步,要充分肯定。同时对他们的缺点和存在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教育、纠正和辅导,引导他们不断改进。

6.要正确对待成绩优良的学生,要教育他们虚心学习,更上一层楼。在班上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热情帮助后进生,共同进步。对优秀生不能过于溺爱和迁就,不能滋长其骄傲情绪。

7.在教学和辅导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又要重视选拔培训尖子,提高他们参赛能力,为校争光。

六、教研活动制度

1.教研组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

2.每两周(语数间周)活动一次(每学期至少8次),教研组长负责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内容,召集并主持活动,做好活动考勤记录,并及时向教导处汇报活动情况。教研组集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做统一要求,但必须与学科教学工作有密切关联,对本学科教学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每位任课教师必须教研活动,要遵守教研纪律,不无故请假或迟到早退,教研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考勤奖惩。活动中并能围绕活动中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坚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教研活动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培训,经常吸收信息,总结交流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5.教研组每学期期末由教研组长执笔,写出教研总结。

7.上课迟到的学生进入教室要敲门,经老师许可方能进入教室。

8.课前应认真预习,自觉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听课质量。课后应认真复习,完成作业。

9.衣着要朴素大方,奇装异服,不化妆,拖鞋或戴帽。

10.注意保持教室内外清洁,不乱扔垃圾纸屑。值日生认真值日。

七、领导听课评课制度

听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听课了解教学现状,掌握教学中倾向性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听课是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四十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听课要有计划,有明确目的,做好充分准备,熟悉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听课过程要做到:耳听、眼看、手记,按讲课顺序做好听课记录,听课后认真,并及时为教师评课。

2.看教学目的是不是明确,对教材理解是否深刻,讲授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3.看教学过程的组织是否严密。是否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学原则、周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精确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的利用四十分钟。

4.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运用启发式。是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给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看全班每个学生是否会学习,每堂有所得,达到学懂、记住、会用。

5.学校领导和中层领导要按各自工作职责要求的听课节数完成听课任务。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业务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25于节,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6.学校领导安排听课和评课时不能忽视小学科和非考试科目,应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八、教师听课制度

1.教师互相听课,全学期15节以上。

2.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以上,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

3.听课教师要提前进教室,听课时应注意纪律,以免影响授课教师。

4.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听课记录项目齐全,听课后要及时评课,并与作课教师交换意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

5.各任课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类型听课活动。

九、学生课堂常规制度

1.预备铃响后,立即进入教室,保持肃静,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上课铃响后,教师进入教室,班长喊起立,师生互相致礼。

3.上课时坐姿要端正,不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经老师许可后再发言。发言时要起立,站姿端正,声音洪亮。

4.上课时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记笔记,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做到眼到、耳到、手到、脑到,使自己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得做与本课无关的事。考试不作弊。

5.读写姿势要做到“三个一”、“四个正”。

6.上课时不随便出入教室,不擅离座位,下课铃响后才能出教室。体育课不许中途室。

十、学生考核制度

1.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又能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2.教师要通过单元检测,对所在班级的教学进行阶段性评估,及时反馈信息。

3.期末复习期间,老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进行适量的检测。

4.考试命题要依据课标要求,依据教材内容,不超标,也不偏浅,扣“双基”,适当灵活变化,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5.没有好的考风,不可能有好的学风。必须严肃考试纪律,端正考风。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良好考风的教育。监考老师在监考时要认真负责,不看书刊,不随意离开考场,不允许学生以任何形式作弊。

6.严格按试题的“评分意见”实事求是、公正评改试卷。

7.考试评卷以后,要认真做好试卷并填好报表上交教导处,以利于改进和提高。

8.改革考试的方法,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查知识和考查能力相结合,课堂考试与课外表现相结合。

9.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做好调考工作,尽最大努力取得好成绩,对取得优秀成绩的老师,学校给予表扬奖励。文章来

《2022年关于教学管理制度模板二十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2022年关于教学管理制度模板二十篇的人,还看了:

私人员工考勤管理制度

【私人员工考勤管理制度 第一篇】私人员工考勤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权益、维护企业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制度的目的、内容、执行和优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一、制度目的私人员工考勤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员工按照工作时间要求按时上下班,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

社区老年协会管理制度范文

【社区老年协会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篇】社区老年协会管理制度范文社区老年协会是一个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组织活动的重要机构,为保证协会的正常运作和服务质量,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社区老年协会管理制度范文供参考。一、协会组织结构社区老年协会设置理事会、秘书处及专业委员会,具体职责如下:1.

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制度范文

【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篇】社区是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而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制度在保障居民健康与提升居住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制度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建议。一、社区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社区环境卫生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与生活质

社区家长学校管理制度

【社区家长学校管理制度 第一篇】社区家长学校管理制度近年来,社区家长学校在我国迅速兴起,并获得广泛认可和支持。社区家长学校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机构,旨在提供多元化的家长教育服务,帮助家长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家庭教育能力。为了更好地管理社区家长学校,制定和实施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首先,社区家长学校

硬件测试工程师的基本职责概述怎么写及范文

【硬件测试工程师的基本职责概述怎么写及范文 第一篇】硬件测试工程师的基本职责概述硬件测试工程师是一个从事计算机硬件测试和验证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负责确保计算机硬件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和用户的满意度。硬件测试工程师的基本职责主要包括:1. 测试计划和策略的制定:硬件测试工程师应根据

最新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