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祈祷工作报告网qdbeian.com > 规章制度 > 生产制度

对我国烟叶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思考 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十篇

2022-04-11

对我国烟叶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思考 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十篇

生产制度】导语,大家眼前所阅读的此篇共有32298文字,由张庞一详细改进之后,发表于【祈祷工作报告网www.qdbeian.com】!市场(market)是各方参与交换的多种系统,机构,程序,法律强化和基础设施之一。尽管各方可以通过易货交换货物和服务,但大多数市场依赖卖方提供货物或服务(包括劳力)来换取买方的钱。可以说,市场是商品和服务价格建立的过程。市场促进贸易并促成社会中的资源分配。市场允许任何可交易项目进行评估和定价。市场或多或少自发地出现,或者可以通过人际互动刻意地构建,以便交换服务和商品的权利(比如所有权)。市场通常取代礼品经济,通常通过规则和习俗(如摊位费,竞争性定价,出售货物来源(当地农产品或股票登记)和军事或警察威胁,如对我国烟叶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思考 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十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对我国烟叶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思考 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篇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中国烟叶生产已占世界烟叶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入世后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国内市场占有率有一定影响,烟叶质量面临进口烟叶的严峻挑战。主要原因:1、关税减让造成的市场冲击。入世前,烟叶进口关税税率为40%,综合税率为64%。由于税率较高,进口烟叶的国内销售价格也较高。如1999年从津巴布韦进口的烟叶国内销售价为32.5元/斤,而同期国内烟叶调拨价为15元/斤,不到进口烟叶价格的1/2,高关税使国内烟叶在价格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然而,如果烟叶关税降到10%,那么每吨进口烟叶的价格将比现在下降1.5万元左右,即便考虑到中国进口量增加对国际烟叶价格的抬升作用,由于价格下降进口量也将会逐步增加,从而对中国烟叶生产造成一定冲击;

2、配额及许可证管制等非关税壁垒放松甚至取消,方便了烟叶进口,根据国内卷烟生产的需求,有利于进口烟叶的增加。但中国卷烟生产所需原料在150万吨左右,主要靠进口烟叶是不现实的,否则将会产生大问题。3、中国烟叶同进口烟叶质量相比有一定差距,国际竞争力不强,如何应对冲击和挑战?

中国烟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相关科学技术与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在烟叶生产技术创新上,中国烟草总公司已推广的“四项技术,一项开发”涵盖了这方面的内容。在烟叶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上,目前一些省市烟草公司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安徽省烟草公司推广的“种烟农户户籍化管理”和河南省公司创办“烟叶农场”的经验等,但未形成烟叶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完整思路。我们认为烟叶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可表述为:以订单农业为目标,合同收购制为基本制度,烟农户籍化管理为基础,实现烟叶生产产业化。

订单农业:我国烟叶生产组织制度的发展方向

订单农业的狭义概念可理解为合同农业。在烟叶生产上,我国过去提出的“以销定购、以购定产”和近几年提出的“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指导方针,已很好地涵盖了这一概念。每年三月份的烟叶交易会,供需双方签订的第二年烟叶购销协议就是订单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经过几年的实践,越来越突显出订单农业的特征和优势。订单农业的广义概念包含着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全部内涵,因此我国烟叶生产组织制度的改革应以烟叶生产产业化、集约化为根本目标。

(一)烟叶生产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

“产业化”在英文中与“工业化”为同一词(Industrialization),我们也通常作“工业化”理解。产业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某一项理论、技术发明或一个产品经过商业化、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产业从低级到高级、从传统到现代的不断完善过程。前一过程表现为产业的分化,后一过程表现为产业的进化。产业化过程是产业技术、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市场和产业政策等产业要素的不断优化组合过程,也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形成过程。它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利用;

市场的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关联产业群不断形成;

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

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纵观我国烟叶生产的发展历史,烟叶生产虽具有很强的商品属性,但却始终带有浓厚的传统农业的自然色彩,同其它大多数农产品生产一样,仍属于自然状态下的农业,而与产业化生产的概念相去甚远。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和实施,预示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将发生一场质的变革。而烟叶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如何借鉴其它农产品在产业化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将对今后我国烟叶生产产生重大影响。根据农业产业化概念,所谓烟叶生产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烟叶生产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组织起来,围绕烟叶这个产业,组建种管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生产与经营体系,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与烟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讲,它的实质就是把烟叶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来经营,实现烟叶生产经营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衔接;

从微观角度讲,则是通过烟农与烟草企业有机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将千家万户的烟农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推动和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并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烟叶生产新格局。

(二)烟叶生产产业化的起因及现实意义

目前,在我国的烟叶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有:1、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烟农小规模经营与卷烟厂大规模现代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3、烟叶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之间的矛盾;

4、烟叶生产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其实质在于烟叶生产水平低,生产布局不合理,相关服务政策不配套,没有与烟草行业其他部门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客观上要求烟叶生产选择更高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作为卷烟工业的主要原料,烟叶生产的完全商品属性又使其在产业化发展上比其它农产品更具优势。正是基于这种需求和优势,烟叶生产产业化必将成为烟叶生产组织与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的现实意义有:1、有利于解决烟农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烟农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除面临烟叶生产固有的自然风险外,还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烟农生产规模小,主体分散,信息不灵,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烟叶生产“双重风险”的压力。烟叶生产产业化是引导烟农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一些地方通过烟草公司、卷烟企业、打叶复烤企业加烟农的组织形式,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的烟叶生产经营体系,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国内外市场、一头联系一批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的烟农,将烟叶生产、加工、销售环环相扣,为烟农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

2、有利于增加烟农收入,提高烟叶生产的比较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烟叶生产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产业,如果不加以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就会流向效益比较高的非农产业,使得烟叶生产处于投入不足、发展后劲缺乏的困境,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烟叶生产的难点所在。烟叶生产产业化提高了烟叶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

3、有利于提高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实行烟叶生产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市场引导烟农种植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烟叶产品,不断追求技术进步,推广和应用最新优良品种和栽培调制技术,使科学技术在烟叶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烟叶生产产业化促进了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带动了烟叶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小规模经营与统一使用规范化生产技术的矛盾,形成新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并整体提升烟叶生产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

(三)烟叶生产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建立

关系到烟叶生产产业化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烟叶生产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烟叶生产产业化是在我国烟叶生产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发展的,烟叶生产产业化要发展成长,必然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创造一种新的运行机制。

1、建立和完善利益调节机制是创建烟叶生产产业化新的运行机制的一个核心。在烟叶生产产业化体系中,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由于各自的经营规模、组织化程度的差异,很难得到合理协调,特别是烟农在利益分配关系中仍处于被动的、从属的不利地位。利益调节机制的目标主要是,促使烟叶生产产业化体系中各经济行为主体合理其经济行为,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经营目标,改善经营管理,通过利益的合理调节把各环节有机地联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烟叶生产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利益调节机制中,应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原则,主要通过合同契约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办法调节一体化利益体内各环节、单位的经济利益,互惠互利共同获益,在市场经济意义上真正实现农、工、商之间自愿自觉的联合。

2、烟叶生产产业化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必须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能对市场信息作出灵敏的反应,即具有完全的市场行为能力。由于烟叶生产产业体系中的烟农长期受小农意识束缚,习惯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缺乏市场意识,对市场反应迟钝,十分不利于作为烟叶生产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一个市场主体行使权利。所以,烟叶生产产业化的正常运行要求烟农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这就必须要实行农户生产经营的产业化,需要有关方面采取措施帮助烟农尽快实现这个转变。

3、建立相应的宏观调控机制。烟叶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只能作为卷烟的原料,少了不行,多了更不行,既是国家专卖专营,又是烟叶产区地方财政税收和烟农收入的重要来源,还是整个烟草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烟叶产业的发展,单靠烟草公司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同时处于的宏观调控之下。及地方应及时地确立烟叶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现规划的行政措施用来指导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四)烟叶生产产业化的组织模式选择

烟叶生产产业化不同于传统烟叶生产经营的地方,在于它需要有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作为载体。结合我国当前烟叶生产经营现状,烟叶生产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现阶段发展烟叶生产产业化,应突出全面实行分公司统一经营,县级公司集中力量组织生产、搞好收购,加快打叶复烤企业改制工作。目前我国烟叶经营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烟叶生产经营主体多、管理水平低、生产经营不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因此,集中力量抓好分公司统一经营和加快打叶复烤企业改制工作,是现阶段中国实现烟叶生产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2、发展公司加农户模式。以烟草公司或改制后的打叶复烤企业为主导,通过契约(烟叶收购合同)方式,联系生产基地与农户,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经济体。烟叶企业(公司)负责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组织、收购调运等。如果公司效益好还可以再拿出一块利润扶持烟农,烟农要按合同规定的要求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质量和效益。这样既保护了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又使烟厂有稳定的原料货源。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烟叶企业与农户的经济关系简单,是现阶段烟叶生产产业化可参照实行的一种组织模式,由于龙头企业资金雄厚、专业性强、技术条件好、市场有保障,烟农基本上不承担市场风险。这种模式中,烟叶企业(公司)对烟农主要是买卖关系,辅以少量利益返还,烟农的利益有保障。近几年,随着种植水平和等级结构的提高,烟叶市场适应性增强,种烟效益逐年提高。

3、探索农场式种植模式。随着我国烟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许多农民不愿种地,土地将相对集中,这样可以由村里组织起来统一管理使用,成立烟叶种植农场,其规模可大可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便于烟田基本建设和耕作管理,有利于科技推广和增加规模效益。由于农场较一般农户更舍得投入,加之技术上的共性和一致性,使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提高、产量稳定、效益增加。河南省目前已建立了100多个烟叶种植农场,发展势头较好,需进一步总结完善,以便全面推广。

4、大户式种植模式。近几年在安徽、广东等产区,一批种植大户已形成规模经营。其优点有:(1)土地相对集中,便于区域化种植;

(2)舍得投入。由于种烟成为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家人的主要精力将用在种烟上,舍得在科技、管理上投入,对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3)由于种烟大户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经营规模的扩大,烟农经济收入将显著增加。

在烟叶生产产业化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经营模式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市场发育程度起着关键性作用,应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

合同收购制:我国烟叶生产组织的基本制度

(一)合同收购制的概念和意义烟叶合同收购制是烟草公司与烟农通过协商签订的有关烟叶生产和收购的合同,是在明确当事人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的条件下,把产供销统一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烟草公司负责向烟农供应农用物资、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负责烟叶收购;

烟农则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并出售烟叶。合同双方保持经济上、法律上的性,双方能够发挥自己的灵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合同建立了严格的经济责任和稳定的购销关系,双方都能有稳定的预期保障。基于上述特点,烟叶收购合同制有利于烟叶生产稳定发展和产销平衡,烟叶生产的分工与协作程度得到提高,使先进实用技术与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能及时广泛地应用到烟叶生产中去。烟草公司以合同制与烟农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合同把市场需求及时传递给烟农,使其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烟农不再盲目地增加或减少烟叶生产,而是依据合同生产烟叶。合同制还有利于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优化。随着合同生产与合同销售的发展,卷烟企业把烟叶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通过在产区办基地,参与打叶复烤企业管理,工业的专业化生产方式被直接传播到农村,工商企业按合同为农户提供资金扶持,弥补了农户资金的不足。农户按合同规定得到部分补贴,增加了收入,提高种烟比较效益。工商企业提供的有关技术服务,使新的科学知识在农村得到广泛传播,烟农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使适宜产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得以优化组合,烟叶生产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实行合同收购制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烟叶收购合同就其性质而言,应归属纵向(计划)合同的范畴,行政手段的经常性介入更加强了烟叶收购合同的这种性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烟叶生产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推进,烟叶收购合同应尽快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当事人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横向(市场)合同。以这种横向合同为主要纽带,使烟草公司与农户在烟叶生产、收购及相联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协作,实现烟叶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今后,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深认识,积极推进。各级及烟草公司应充分认识到合同收购制是我国烟叶生产实现“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优化结构、推动烟叶生产全面走向良性发展”目标的基本制度保证,也是当前烟叶生产产业化中较宜采用的方式。因此,应积极保障、切实推进烟叶收购合同制工作,按照“全面推广、一次到位、明确权责、完善提高”的要求,将合同制落实到位。对超合同的烟叶一律不予收购。

2、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依法治理。对合同制的管理,主要应运用法律手段。我国1981年通过《经济xxx》,1993年进行了修订,其中专门设有农产品购销合同部分。应以此为基础,根据形势的发展与要求,逐步健全和完善与烟叶收购合同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依法进行管理。同时,为广大烟农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进而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与谈判能力。

3、培育市场,提供环境。合同经营是一种市场行为,其订立与执行都不能离开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应积极培育要素市场,完善烟叶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现行烟叶税收体制,加强烟叶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4、协调利益,保护烟农。合同的实质是利益关系的体现,由于烟农是分散的个体,谈判能力较弱,在签订合同时,烟农在很大程度上出让了一部分生产经营的自。在执行烟叶收购合同制时,应在协调好当事人双方利益的前提下,保护烟农的合法利益,避免其受到损害。突出体现在收购环节,各级烟草部门的基层站要正确执行国家标准收购,不准压级压价,确保烟农的合法利益。

5、探索建立中长期收购合同。随着全面推行合同制组织烟叶生产和收购,种烟农户相对稳定,在烟叶市场销路比较好的产区,选择有种植技术、经济实力强、土地有保障的农户签订中长期烟叶收购合同,有利于稳定烟叶生产,提高质量,增加烟农收入。

农户户籍化管理:我国烟叶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基础

随着烟叶生产产业化的发展,产业化组织形式中的龙头企业——基层烟草公司,应不断地完善企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中对种烟农户的管理可视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供方管理,而农户户籍化管理制度是烟叶经营企业供方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一)农户户籍化管理目的和意义

烟叶生产实行农户户籍化管理(以下简称户籍化管理)是烟叶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是烟叶生产经营企业适应市场需要,提高烟叶质量,服务于烟农的具体体现。实行户籍化管理有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烟叶职工队伍,有利于提高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水平,有利于以烟农为基础,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有利于有效调控烟叶生产总量和等级结构,实现烟叶产销平衡,有利于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和烟叶质量,增加烟叶经营效益和烟农种烟收益。

(二)农户户籍化管理具体内容

1、建立岗位职责。做好户籍化管理工作,首先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即市、县公司职能部门的职责、烟站站长的职责、技术辅导员的职责。其中市、县公司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本公司户籍化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考核;

烟站站长的职责就是负责根据上级公司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技术辅导员的辅导户数和辅导路线,并对其进行考核;

技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根据规定的辅导户数和辅导路线负责种植计划的落实、合同的签订、生产技术的辅导、管理指导监督技术方案的落实、烟用物资的供应及产前投入的兑现等。使各级公司、基层烟站和每位职工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

2、对烟农进行分类。根据烟农的种烟面积和技术水平,对烟农进行A、B、C分类,按种植面积分:种植面积10亩以上的为A户,面积5至10亩的为B户,面积5亩以下的为C户。按技术水平分: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技意识和较全面的种植和烘烤技术的为A户,有一定的种烟积极性,但种植水平和烘烤技术一般的为B户,新种烟户且技术水平较差为C户。在工作中要做到发展A户,扶持B户,淘汰C户。

3、建立管理档案。一是种烟农户档案。对种烟农户的基本情况、烟用物资的供应及生产扶持情况、烟叶种植情况、预计产量和售烟情况、技术辅导员每旬的辅导情况等一一记录建档;

二是职工考核档案。对职工的基本情况、技术辅导员入户辅导情况、考核情况等建立档案;

三是烟站的综合档案。包括烟站辖区内种烟农户汇总表、烟站职工技术辅导考核汇总表、考勤汇总表、烟站年度经济指标分解表、职工经济指标完成及分配兑现统计表和年度、月度工作、培训计划。

4、健全烟站管理制度。一是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包括考勤、请假、例会制度,学习和技术培训制度,根据烟叶生长的不同阶段所制定的技术规范,落实种植面积和烟叶交售的办法等。二是以烟站为单位绘制种烟农户平面图和技术辅导路线图、烟农户籍化管理基本情况统计表和工作提示牌,并将上述图、表、牌悬挂在烟站办公室内并输入微机。三是将所有的档案分类放入档案柜,确定专人保管。

(三)安徽省公司的烟农户籍化管理经验

安徽省烟草公司在2000年开展了烟农户籍化管理工作。他们采取稳步推进的原则,要求全省各公司先选择条件较好的烟站进行试点,然后再全面推开。同时要求各级公司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户籍化管理工作,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认真组织实施。2000年共选择了两个县公司全面推行,23个烟站进行试点,试点烟站占全省烟站总数的33%,涉及烟农23300多户,占全部种烟农户的59%。

今年一些产区学习借鉴安徽省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行户籍化管理。对烟农实行户籍化管理的优势:

1、有利于充分发挥烟站的基本功能。烟叶收购站作为烟叶生产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烟草公司联系烟农的纽带,国家的有关政策、实用技术的推广、烟用物资的供应等都要靠烟站去宣传、落实、完成。通过开展户籍化管理工作,建立了以烟农为中心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使烟站应有的“规模控制、技术服务、物流管理、信息传递”四项基本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有利于提高技术推广的到位率。烟叶生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关键是要解决技术到位问题。在历年的技术推广工作中,由于体系不健全,技术到位率低,实用的生产技术没有真正落实到烟田。通过开展户籍化管理和服务,烟站的每一个职工都有明确的承包户数和指导任务,使职工下乡辅导时工作任务和服务对象明确,加之严格的考核,大大提高了技术推广的到位率。

3、有利于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长期以来,烟草行业的干部职工习惯于机关式的工作方式,工作不扎实,服务意识淡薄,没有摆正与烟农的关系。通过开展户籍化管理工作,使烟草行业广大职工认识到烟农是烟叶生产的主体,为烟农服务是烟草职工义不容辞的职责。认识的提高,服务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工作方式的转变。用烟农和的话说,烟草公司今年的服务“到家”了。

4、有利于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烟叶质量的提高。由于户籍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各项技术方案得到了真正的落实,烟农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切实的提高。与往年相比,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烟叶质量也有较大的改善。据初步统计,上等烟比例较往年提高近十个百分点,下低等烟比例减少近十五个百分点。

5、有利于控制种植规模和改善等级结构。由于密切了与烟农的关系,烟农对烟草公司提出的“以控制总量为目标,实现三个不减(烟农不减收、不减税、公司不减效)”的方针积极配合,从生产环节入手,主动控制下部脚叶和上部顶叶的采收,使低下等烟明显减少,最终总量得到了控制,等级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三方利益得到了保证。

综上所述,我国烟叶生产制度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工作,是我国烟叶生产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入世后,中国烟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生存与发展。

鉴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和影响,各个层面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技术和方法也在逐渐完善。但今天看来相关制度和措施的频繁制定与,监管部门日益提高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很好的控制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本文旨在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生性入手,结合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尝试提出作为商业银行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基层机构(支行),应如何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的内生机制。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控;内生机制

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到各大商业银行都给出了自己的界定。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在此简单引用,并从中选取本文讨论的角度。

一 、操作风险的类型

在《新巴赛尔资本协议》20xx年4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按照操作风险的成因划分为七大类。但是具体到商业银行的某个分支机构来说,它们所勉励的主要是其中的三类,即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另外,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风险,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风险,实体资产损坏风险,后四种风险本文不做讨论,在此不再引述。

(一)内部欺诈风险

内部欺诈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的内部员工主观上存在对银行实施欺诈的目的,包括进行没有授权的交易、没有按照规定报告的交易、超额交易以及内部交易;偷窃、、编造虚假账务、违反国家税收制度等引发的财务损失。

(二)外部欺诈风险

外部欺诈风险主要指由于第三方的故意欺诈、非法侵占财产以及规避法律而引发的损失。关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外部欺诈事件,曾根据国内情况将外部金融欺诈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这类诈骗的典型特点是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将资金据为己有。在此目的下,行为人通过虚构假的资金使用目的或资金支取凭证,骗取银行资金。例如信用证诈骗、票据诈骗等。二是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的利益骗贷。这类欺诈的特点是,行为人陈述的资金使用目的是真实的,即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将资金据为己有的目的,但行为人向银行申请资金时有意提交虚假资料,从而误导银行的决策偏差,骗取银行的资产。

(三)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

此类型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产品属性和设计上的缺陷、内部员工工作上的不细心、对客户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等造成的财务损失,在全部操作风险事件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内部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操作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巴林银行的倒闭、中国的高山案、法兴银行巨亏案,都是属于内部欺诈风险的后果,其中高山案源于个人贪婪、制度不健全以及违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惩罚的示范作用;巴林银行的倒闭源于明星员工的赌博心理、银行对明星员工的盲目崇拜和信任、以及违规行为的不可逆性;法兴银行的巨亏虽然直接原因是信用风险损失,但经营过程中的盲目自信、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也可以视为操作风险的范畴。

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在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的分析上,理论界给出了很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内生交换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委托代理理论等。这些剖析很深入,在此不做赘述,下面我们结合发生在各银行分支机构中的案例分析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

1.佛山邮政支局女邮储局长涉嫌非法吸储18亿

2.高阳农信社原副主任宋亚安涉嫌亿元骗贷

3.温州银行骗贷案内外勾结7次骗取1600万

从支行这一经营单位来看,通过各类操作风险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或多或少的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正确的业绩观

企业在一定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业绩观,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基层层面上的表现:基层行从领导到员工一味强调经营任务的完成率,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锁定在风险防范上,而是偏面地追求“存款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贷款增加额”等粗放型经营标上。

总行管理层面上:总行或者上一级管理层,经营理念上过度偏重经营业绩,追求高速度的业务发展,对企业业务发展中配套的管理措施被忽略或无法跟上业务的高速发展。重经营的管理理念和业绩观,在向下传导中直接体现在考核导向上:对基层支行的考核中,过度强调经营业绩指标,缺乏审慎经营、员工及支行合规指标考核;对分支行的业务增长要求偏重增长的高速度,缺乏对每一家分支机构业务增长速度的合理测算和监控;对分支行负责人的考核中过度依据于经营指标,忽略了支行负责人在对支行员工品德培养,合规文化培育上的职责考量。

(二)内控制度执行力严重不足

上述各种典型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银行,其案件的发生都是在企

业发展的某一阶段或时期,仔细分析都会发现:其内控制度并不是根本没有,其防范约束机制并不是根本不存在,其或许并不完善,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没有有效的执行到位。

基层操作人员对操作规程不熟悉就能上岗,遇到问题不是寻求规章制度、操作指南,而是依赖所谓的经验指导;对具体操作是否合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对领导或者业绩好的员工过分信任或者盲目崇拜。制度执行监督机制不能有效跟进,对违规操作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却没有有效的反馈,或者反馈后,违规处理没有及时跟上,以至于使操作人员对违规操作没有产生足够的畏惧。制度执行力不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尤其是在基层。

0

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本 篇三

      企业安全: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有企业本身的结构安全和企业安全管理两个含义。下面是上文库小编整理的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本,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章 总则

安全生产是公司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实行“防火、防盗、防事故”的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贯彻“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全民动员”的方针,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保证生产经营秩序的正常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第二章 安全生产组织架构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是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机构。公司总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任安全生产小组组长,负责本公司的安全事务的全面工作;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安全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部门负责人任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负责落实执行本部门安全生产事项。 各部门设立一名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上报安全事项。车间设立义务消防员,负责对突发火情的紧急处理。

第三章 安全生产岗位职责

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人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本公司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把安全管理纳入日常工作计划。

4、积极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事故隐患,使生产经营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和行业要求。

5、负责对本公司发生的重伤、死亡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和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6、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制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职责

1、制订本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实施细则并负责组织落实。

2、落实本部门安全员、消防员(车间)人选。

3、组织本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4、负责本部门的安全责任制、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奖惩等制度以及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并督促实施。

6、协助和参与公司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

7、定期向安全生产负责人反映和汇报本部门的安全生产情况。

8、在每周检查公司5S管理工作的同时检查各部门安全生产措施执行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区与5S管理工作责任区的责任人相同),在例会上通报检查情况,及时做好安全总结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杜绝事故发生。

三、安全员岗位职责

1、具体负责相应区域(车间车辆、设备操作等)的安全管理、宣传工作。

2、每日巡查相应区域的安全生产情况,定期检查维护生产设备、消防器材、电路,确保设备器材的正常使用及安全完好,及时纠正解决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3、了解管辖区域的安全生产情况,定期向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汇报安全生产情况。

4、及时汇报突发事故,协同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处理事故,维持事故现场,及时抢救伤亡人员,制止事故事态发展。

四、义务消防员岗位职责

1、接受安全员的工作安排,分管每一具体区域的安全生产工作。

2、由安全员组织,进行不定期的消防演习,确保掌握基本的消防技能。

3、由安全员组织对公司安全生产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立刻制止并做好防范措施,向安全员汇报。

4、协助安全员负责事故现场的处理工作。

五、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

1、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活动,增强xxx制观念和意识。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遵守劳动纪律和公司的规章制度。

3、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4、及时向公司有关负责人反映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安全会议

公司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每月的工作总结各部门要求有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定期分析安全生产状况,对重大安全生产问题制订对策,并组织实施。

第五章 安全培训

1、公司全体员工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教育。

2、本公司新招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车间、班组安全知识教育。员工在公司内调换工作岗位或离岗半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相应的车间或班组安全教育。

3、公司对全体员工必须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应将按安全生产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劳动纪律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4、本公司特种作业人员(包括电工作业、厂内机动车辆驾驶、机械操作者等),必须接受相关的专业安全知识培训,确保有资格后方可安排上岗。

第六章 安全生产检查

一、公司必须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检查制度。车间安全生产检查每月一次,班组安全生产检查每周一次。

二、公司应组织生产岗位检查、日常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生产检查。具体要求是:

(一)、生产岗位安全检查,主要由员工每天操作前,对自己的岗位或者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自检,确认安全可靠后才进行操作。内容包括:

1、设备的安全状态是否完好,安全防护装置是否有效;

2、规定的安全措施是否落实;

3、所用的设备、工具是否符合安全规定;

4、作业场地以及物品的堆放是否符合安全规范;

5、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是否准备齐全,是否可靠;

6、操作要领、操作规程是否明确。

(二)日常安全生产检查,主要由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其必须深入生产现场巡视和检查安全生产情况,主要内容是:

1、是否有职工反映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2、职工是否遵守劳动纪律,是否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3、生产场所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三)专业性安全生产检查,主要由公司每年组织对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危险物品、消防设施、运输车辆、防尘防毒、防暑降温、厨房、集体宿舍等,分别进行检查。

第七章 生产场所及设备安全措施

一、公司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规定、标准,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劳动条件和生产场所。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生产经营场所应整齐、清洁、光线充足、通风良好,车道应平坦畅通,通道应有足够的照明。

2、在生产经营场所内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3、生产、使用、储存化学危险品应根据化学危险品的种类,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火、防爆、防毒、防静电、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

4、生产作业场所、仓库严禁住人。

二、公司的生产设备及其安全设施,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生产设备必须进行正常维护保养,定期检修,保持安全防护性能良好。

2、各类电气设备和线路安装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电气设备要绝缘良好,其金属外壳必须具有保护性接地或接零措施;在有危险的气体或粉尘的工作场所,要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3、公司对可能发生职业中毒、人身伤害或其它事故的,应视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器材,并定期检查更换。

三、特种设备必须按下列检验周期进行安全性能检验:

1、溶解乙炔气瓶,每三年进行一次检验。

2、液化石油气钢瓶,出厂满四年进行第一次检验;出厂满七年进行第二次检验;出厂九至十三年的,每两年检验一次。

第八章 职工安全卫生保护措施

1、公司必须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职工加班加点应在不损害职工健康和职工自愿的原则下进行。

2、公司应根据生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发给职工发需的防护用品,并督促其按规定正确使用。

3、公司禁止招用未满16周岁的童工,禁止安排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工从事有毒、有害、过重的体力劳动或危险作业。

4、公司应通过门防疫站对生产工人进行上岗前体检和定期体检,采取措施,预防职业病。

第九章 伤亡事故管理

1、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员工伤亡事故,公司必须严格按规定做好报告、调查、分析、处理等管理工作。

2、发生职工伤亡事故后,公司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抢救伤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保护事故现场,做好善后工作,并报告集团公司。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投x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_行业经济论文 篇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制度是与整个国家的投制度同步演进的。在投资主体构造、渠道开拓、投资约束强化等方面,都逐步向市场体制过渡。但由于传统投体制改革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因而,建立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制度就成为必然选择。

【论文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投制度;风险投资

一、高新技术产业投制度的现状

总体上来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制度是与整个国家的投制度同步演进的,在投资主体构造、渠道开拓、投资约束强化等方面都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表现在投资方面,企业作为投资主体逐步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逐渐建立了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可以看出,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投资达到数十亿元,外资与合资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规模更大,项目投资达数十亿美元。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主体之一,其位置的界定日趋清楚,与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科学。从对投资主体的有效约束角度看,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所受的预算约束逐步强化。与此同时,投资的效率也受到财政支出规范化的约束。

表现在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渠道取决于投主体的性质。对而言,财政支出仍然是投资的主要部分;另外,国债资金也被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的渠道正逐步拓宽。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可以获得风险基金、商业化风险基金的支持。WWW.meiword.cOM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比高新技术项目的渠道更为广泛,包括利用企业利润留成的内源性,通过商业银行贷款,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等。外资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技术和资金的直接来源是母公司本身或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过程,传统的投体制改革还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企业为核心的投资主体架构还没有真正确立。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虽然财政给予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已不算少,但人们仍然抱怨国家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而企业投资的热情并不高。第二,投资面广、分散,缺乏整体统筹和稳定、制度化的投入计划,投资的导向作用不明显。第三,产权交易体系不完善,难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别是二板市场的缺位,制约着企业渠道的良性循环。第四,风险投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有商业前景的高新技术难以转化为产品并形成产业。第五,缺乏完善的中介组织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导致企业难度和成本增加。

这里重点一下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有限。一个理想的投资主体群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其一要有大量敢冒一定风险寻求高额收益的投资者;其二要有一批信得过的风险投资机构。而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创办或资助的,载体一般是国有银行和当地科委,投资对象主要是国企,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是财政科技拨款和科技开发贷款。虽然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9.81万亿元(中国银行,20xx.2),但他们很少把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保险、养老等各种基金尚未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也缺少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保障机制。

2.风险投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少一批合格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能够驾驭市场风险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是资本、技术和管理艺术相结合的新型投资形式,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金融、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和投资机会,并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促其早日成功。

3.运作机制不完善,随意性强。许多由出资设立的风险基金在选择投资对象时,经常会受到一些非经济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对投资项目的确定和评价带有浓厚的人彩,缺乏严肃性、科学性,投资不是集中于新生的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期,而是侧重于一般企业发展的中后期。而我国有相当多的风险投资公司则是以贷款的方式运作资金且基本上沿用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适合风险投资运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影响了风险投资的效率和安全。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风险资本出口不畅。获利性退出是风险投资的终极目标。一般情况下,风险投资的退出有这样几种方式,即股票的首次公开上市(1p0)、股份出售、股份回购和清算,其中ipo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目前,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在我国尚未形成。如最早进入我国的国际数据集团(1dg)已向近10家高科技企业投资,但大多数项目无法顺利实现资本的退出。风险资本的退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以发达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而我国的股票市场不仅规模小,而且很不规范,运作效率低。因此,我国通过ipo方式退出风险投资的企业很少。此外,由于我国不少风险企业脱胎于高校、科研机构和传统企业,它们与原单位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再加上我国产权评估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因而它们以出售等方式撤资也很困难。

5.法律和制度供给存在缺陷。在我国,至今没有颁布风险投资的专门法案或条例,这不仅使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无法可依,而且加剧了其发展的风险性。与此同时,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中,有许多规定既不符合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客观要求,也滞后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迅速发展的实践。制度供给的不足表现为对企业投资行为支持不力。成立各种风险机构及基金后,往往不是将基金交给成熟的专业公司去运营,而是成立官办公司,这样的公司往往存在低效、缺乏监督等弊病。对风险企业,我国目前仅有税收和出口两项优惠政策,其中税收优惠还仅仅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而创业投资的担保和补贴制度尚未建立,使得许多投资者“望险生畏”,导致许多高新技术贻误了发展时机。此外,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不仅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对技术价值的肯定,也限制了风险投资不敢涉足风险较大的中试前期的投资。这些不仅影响风险投资公司对技术价值的肯定,也限制了风险投资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运行的空间。

6.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中介服务机构与之相配套。但目前我国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科技项目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投资顾问机构等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队伍。许多中介机构缺乏足够的职业约束机制和理念,这些都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7、尚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的投资心态。很多人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的束缚,缺少创新精神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对风险投资难于理解和接受。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健康心态,如急功近利,盼望风险投资能够“立竿见影”,而不知其是一种“耐心投资”,通常要经过3至7年才可能有较高回报;另外,对“知识资本”的不认同以及对风险投资公司的不信任,也影响了风险投资的正常决策。  三、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制度的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我认为,符合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理想的投制度是: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制度。其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思路是:

1.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要彻底改变是唯一投资主体的状况,大力培育各级、部门、各类 企业、个人、外商等投资主体,尤其要积极培育民营投资主体,形成以各类企业为主的投资格局。坚持谁投资、谁负债、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投资决策自主化。

2.合理划分与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过程中的职能

在高新技术产业投制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投应起引导、监控和辅助作用,其职能主要包括;财 政专项拨款,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立项,为资金融通提供协调、咨询服务和政策法规支持等。投资应以非盈利性、战略性。具体来说:(1)形成合理分工的投资主体结构。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大规模生产等不同阶段划分各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和相应的投资范围,并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方式进行分类管理。(2)加大财政预算中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规模,建立专门的资金渠道,以形成稳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3)在国家投资中,集中较大比重资金用于试验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的产业化项目。同时,严格控制项目的数量,加大单个项目的投资强度。(4)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金,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决策的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及主管部门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公司及关键技术领域,地方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分散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聘用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承担基金的管理工作。

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应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投的主体,企业投的重点是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阶段,它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协同参加的产业化机制,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应支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点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工程。同时,通过产业内核心大企业或大型研究机构的重组以改进投资效率和加快产业化进度。另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大公司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包括以大公司为主体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收购兼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等。此外,要运用多种政策手段,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多种方式的和贷款担保,采取多种形式组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

3.尽快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资本市场有着不同的利用程度和方式,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国际经验,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目前我们应高度重视相关资本市场的体系化建设,包括:(1)更加重视证券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宽松规则市场(如二板市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作用,以及主板市场与宽松规则市场间的衔接。(2)有限度地利用银行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避免因不加节制地使用贷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资本市场应具有对高新技术项目进行重组的能力,以便在项目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债务、产权和管理等方面的重组,减少宏观层面的损失。由此而形成的要求是,在资本市场中应及早形成具有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组能力的管理公司和投资银行。

4.加快支撑体系的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离不开各种配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投的政策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投的服务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投的市场体系等。(1)高新技术产业投的政策体系。包括相匹配的金融制度、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引导及财税政策优惠或鼓励等。如对从科研院所出来创业的科研人员,应给予医疗、保险和人事关系调转的便利,对风险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免三减半”等。(2)高新技术产业投的服务体系。建立高效率的信息交流网络,培育和规范各种中介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离不开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的牵引和沟通。此外,可充分借助internet网络建设,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从工商、税务到信息发布的“一条龙”服务。(3)高新技术产业投的市场体系。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研究——开发——商品化——产业化的接力赛,还是技术——人才——资金的替换和重组,都有赖于较完善的交易市场的形成。如果不能在市场规则下顺利实现股权、技术及各阶段接力棒的交换,企业发展的链条就会中断。因此,应大力加强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观念、技术、制度与节约型社会_发展战略论文 篇五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更是我国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的人口大国保持长久发展和进步的关键环节。社会与人们的节约观念、高效率和节能型技术、节约型社会制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三个重要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合理保持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并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才能真正建设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

[关键词]节约观念;节约技术;节约制度;节约型社会

借鉴国际经验和审视我国自身发展要求和环境,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再次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定,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贯彻于自身的实际工作和日常行为之中。既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就会涉及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许多方面,但笔者认为,以下三个问题值得优先考虑,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必须建立起人们的节约意识,使之成为选择节约行为的思想基础;其次,节约还必须期待有合理的保障,节能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是节能、节约的技术支持;最后,社会节约观念的形成和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社会制度予以保证。

一、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节约意识引导节约行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学教室里空无一人,但教室的灯光如昼,有的更是大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照明灯仍然一直打开;再看:公用水龙头没有关闭和没有关紧,清澈的自来水肆意流淌,却没有人理会;在夏季用电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有的城市却让多台大功率空调开足马力搞冰灯展览;还是在夏季,那些不得不拉闸限电的大城市夜晚的霓虹灯却从来没有停止向人们炫耀大都市的繁华;还有的商场门口经常能够吹出让人冷得发颤的凉风……回顾上述镜头,不用任何解释和说明,凡是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会意识到,这是浪费,都是与我们要建立的节约型社会相背离的情形。wwW.meiword.cOM那么,为什么发现这些情况的人没有采取行动去停止这样的浪费行为呢?关键就在于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节约意识。

节约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消费、消耗主要是来自于人的活动,节约的主体是人,节约型社会建设,归根到底是要从人们的行为方式抓起,更加直白地说,就是要提高现代人的素质。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必须革除浪费陋习,培育具有节约意识和勤俭美德的人。很多人经常谈论要从青少年抓起,认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正在建设的节约型社会的主人。笔者认为,培养青少年节约意识、勤奋节俭的美德十分重要。开展各种节约主题活动,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我国整体资源状况,了解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并将节约意识化为其自身行为的自发反应,才有可能发生真正的转变。但是,那种认为抓住了培养青少年节约意识、勤俭美德教育就抓住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节约具有一种示范作用。简单的说教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应该从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成年人开始,以身作则,起样板作用,而不是要等到下一代才开始做这样的工作。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身教重于言传,肩负着当代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一代,必须让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社会要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服、教育青少年,才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二、技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途径

很多人都会进行对比,把我国等量能耗所产出的gdp同世界其他国家比较,得出的基本比值结果令人惊讶:我国等量能源消耗所产出的gdp只有日本的1/8,美国的1/4,甚至只有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阿根廷、巴西、土耳其等国家的1/4到1/2。这表明我国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能源低效利用和浪费相当惊人。当然,人们同样会算一笔账,如果我国的等量gdp的能源消耗水平达到上述任何一个国家的状态,我国就不会出现近几年来的煤炭紧张、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不仅如此,如果每年仍然产出相同的能源,我国的能源供应不但不会紧张,还有很大程度的富余。进一步假设,如果我国的能源利用水平能够达到日本的水平,我们预期已探明的能源储量的可利用年限就可以延长7倍,这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就是一个具有绝对支持的能源基础。那么,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望靠什么呢?或者假定说我们的社会具备了日本社会人们普遍的节约意识和行动的主动性,我们还缺少什么?那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日本等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等量gdp的能源消耗之所以远远低于我国,两个重要原因不可忽视:第一就是前文所说的节约思想意识问题,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及其转化为生产力水平问题。日本人正视自己的生态资源环境,明确自身资源匮乏的实际状况,在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中都十分注重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并将这种思想和行动很好地贯彻于产品设计、生产控制、物品使用以及废物利用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比如,日本生产的电视机,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他们就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根据世界惯例和产品消费习惯,考虑到人们对消费品更新换代、喜新厌旧的消费心理,并不追求无节制地延长该产品的使用寿命,以显示自身产品的可靠与尊贵。他们根据该项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和消费者预期的更新换代能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本把电视机的设计使用寿命技术性规定为10年,并在各部件间达成一种平衡,设定使用寿命都向10年看齐。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对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人性化,寻求既能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保证设计使用寿命与产品质量,又能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与资源消耗的生产方式。在20年前,也包括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样规格的电视机,日本日立、东芝等品牌就比、美国等国家的产品质量要轻一些,这就是因为日本电视机生产商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更便宜、更容易购买到的替代材料的结果。这样的情形在日本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随处可见。

同样的节约性设计、生产和消费还体现在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业。日本生产的汽车最大的特点就是车体轻、耗油量低。有一组数据能够充分说明日本社会对石油资源消费观念的特点:前文提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促使日本人反省自己的石油消费观念,他们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和发展替代能源(风能、电能、水能等),同时,大力发展提高石油、煤炭能源利用效果的技术。1973年,日本进口石油约29013万升,1987年降为18391万升,以后陆续回升,但到2002年仍只有24190万升,低于石油危机时期的水平。但这段时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成倍增长。1973年度日本的gdp为116.71万亿日元,2001年度为500.81万亿日元,差不多翻了两番。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平均1万亿美元gdp的产出,消耗相当于2.64亿吨石油,而日本仅消耗0.96亿吨石油(环球时报,孙秀萍等)。近期以来,石油等能源价格暴涨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了影响,而日本经济界却非常冷静,尽管近来油价不断突破历史高位,但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已经大为减弱。堺屋太一先生的担心并没有在日本真实地发生。由此可见,节约观念和节约技术的不懈努力换来的绝不仅仅是节约能源的问题。

三、制度——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保障

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开发和应用节约技术并不能保证节约社会建设的成功,一种社会风范和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建立,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作为基础。笔者不想“言必称希腊”,但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历程中,日本确实有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先进思想和实践。

日本历来注重节约一切资源,并在努力建设循环型社会。日本于2000年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构想。这一构想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它包括资源的再利用、用过的产品或零部件的再使用和减少垃圾的产生。并于当年6月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法》,向循环型社会进军。为了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日本在原有的相关环境保规基础上,于2001年4月施行《家电循环法》;2002年4月发布了《汽车循环法》;5月,又实施了《建设循环法》。这些法律规范的约束作用是强制性的,企业和社会各阶层必须执行。

与此同时,日本作为社会管理机构,也带头实行节俭。高管人员明白,要让社会公众树立节约意识,自身行为及其官员的表率作用最有说服力,也是最生动的教育课。日本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决定把机关空调温度定在28摄氏度,并允许公务员穿短袖衬衫上班,受到各界好评。之后不久,日本环境省又提出了冬季节电计划,提倡冬季穿厚服装,把暖气温度定为20摄氏度。这种制度建设框架和的带头作用也催促企业等社会各团体改进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得到企业积极地响应。如丰田公司利用循环技术后,铁屑回炉变为有用的金属,瓦砾粉碎加工成地砖,污泥成为花园肥料,木屑草叶可以烧掉,大大降低垃圾排放。然而,丰田公司并没有止步,新的目标是达到垃圾零排放。其他公司也有相应的行动。这种节约、回收和再利用不就是企业节约的很好例证吗?

节约观念、节约技术和节约制度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的。基于对资源紧缺和未来社会发展资源危机的现实教训和前瞻性考虑,逐步建立起人们的节约观念,有识之士将这种观念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社会宣传、推广,逐步引起人们对生产技术改进和提高的重视,促使高效率的节约技术得到推广;当和立法机构接受这种观念时,为了更好地开展节约活动,必然将其纳入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节约的制度化、法规化;一旦形成社会节约制度,又必将更好地强化社会任何社会团体的节约意识,更有力地推动节约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总体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则相对落后,严重地限制了我国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要达到美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或者达到美国现有的人均gdp,即使达到美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我们仍然要消耗高出美国现在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4倍多,能源及其他资源的需求是非常惊人的。因此,我们必须走更加节约和更有效率以及更为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才有可能更加高效率地提升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速度。我国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发展计划,也必须运用社会制度建设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强制性和引导性相结合,逐步建立人们的节约意识,并保持节约资源的美德。总理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中,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重点工作,还进一步指出要“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与节约型社会相配套的制度建设问题,也说明了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讲话摘要[n].日报,2005-07-04.

[2] 江小涓.节约能源资源,保持经济较快增长[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9).

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三个支点——谈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_发展战略论文 篇六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观念创新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区域技术创新的途径。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保证,应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突出区域特色为中心营造制度环境和进行制度安排。观念创新是区域创新的灵魂,加快培育创新观念已成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对此,有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中国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所谓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xx>中,课题组负责人柳卸林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等。要造就这些方面的创新能力的体系,构筑区域创新的平台,必须按照党的精神,筑牢如下三个支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

1.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

被人们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wWw.meiword.cOM他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英国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的作者弗里曼把技术创新定义为:“第一次引入一种产品(或工艺)所包括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的过程。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把科技成果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包括:研究过程(形成新的思想和发明);新产品开发、试制和生产过程(商业化)。或者说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狭义的范畴,即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也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与开发的结合,更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结合;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发明创造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促进新市场的开拓,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1.1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尽管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在知识创造中起着重要的源泉作用,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因此,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最核心的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校、科研院所都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要素,但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因此,各地,要注重为企业的创新创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让企业自己承担创新的决策的风险”。

首先,企业是创新政策制定和创新技术研发的基础,也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基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以区域创新战略为指导,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地同区域内科研机构合作创新,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企业根据区域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宏观导向,按照市场需求的实践情况和自身所处的竞争局面,自主地选择并实施与本企业的实力以及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技术创新项目,通过内部组织或是以课题支持科研机构进行而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其次,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不断完善企业产权制度,使企业具备创新的自主决策权,能够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和责任,并全额获取技术创新的收益。要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努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这些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进行技术扩散,带动整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后,企业在注重自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市场的创新,善于从科研机构等引进外部创新成果,加大对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实现技术创新的效益,同时充分利用各级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构建良好的信息资源获取和传递机制。

1.2在区域技术创新中应加强引导和支持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可避免会受到所在区域条件的限制,会出现某种创新资源的相对缺乏、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备、创新环境有待于完善的情况。所以,作为区域技术创新在发展的目标上有别于国家技术创新,其不可能把赶超当今所有科技前端发展作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过去,一些地方沿用计划管理体制下的工作思路和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在经济发展中“唱主角”,为加快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习惯于用行政手段争取项目、兴办企业、抢占市场,缺乏对本地区技术创新的规划设计和科学论证,往往忽视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和科技资源的现实状况,致使一些匆忙上马的项目很快就因缺乏创新能力、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而难以为继。事实上,技术创新既包括开辟新的技术创新领域,也包括对传统企业的高新技术化,即用现代新兴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其竞争力。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是经多年建设的工业基地,有一批基础较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能够通过注入资金和技术使之重现生机和活力。但往往因为地方缺乏创新思路,大量可利用的创新资源被闲鼹和浪费。在区域技术创新中,地方的引导和支持十分必要。

2.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保证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创造新的制度安排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

2.1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

区域创新的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成果、信息等等,但是,拥有创新要素,并不一定就能实现区域创新,而只是具备了创新的资源。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创新资源都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合理配置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从其实质上看,区域创新是诸多创新要素不断被激活、被重组、被整合的过程。一个开放有序、高效运转的市场体系,既能为创新提供需求的,又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要素支持。企业能否成为创新的主体,还要看市场制度是否健全,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调节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完善市场制度,应该做到:第一,建立规范市场的行为准则,必须消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各种限制和壁垒,如行政垄断、地区市场分割等,地方间应加强合作,消除区域间制度壁垒,打破区域间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间创新资源的整合,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市场发挥激励创新的强大作用。第二,区域市场制度除了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还应该结合本地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等特点,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市场制度。比如,宗教信仰盛行的地区,可以利用宗教节日开展市场活动,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的流通;第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总是希望市场也最大化,能够将技术及其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以便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最大利润。

2.2加强创新主体的产权建设。抓好企业内部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首先是要做到产权清晰,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权利、义务、责任明确。通过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创新塑造良好的微观基础。确立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人力资本产权,并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机制,主要是建立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年薪制和持股制,让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放宽技术成果所占股份比例限制,如地处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了两个70%的产权安排(技术成果出资人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将非政策计划项目结余经费出资人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活力得到极大激发,木但重大科技成果如获得20xx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碳/碳复合新材料”等不断产生,而且形成了院士、教授创办高科技企业的热潮。. 2.3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要明确知识产权产出要求、权益归属,及时申请专利和以技术秘密形式予以保护。大力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使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或生产者自觉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和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对于知识产权的专利,部门可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要加速专利审批速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改进有关规定,提高职务发明人受益比例。

3.观念创新是区域创新的灵魂

所谓观念创新,是指有创见的观念及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的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取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等特征。

3.1倡导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应该看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创新意识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深深地沉积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成为营造现代创新意识的羁绊。如在处事方式上,则表现为“知足常乐”、“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为人先”等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考虑问题时着重于人的伦理纲常,重人事而轻自然,缺乏对探索的兴趣,这种以伦理纲常为思维内容和对象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压抑人的创新意识,扼制了人的创造精神,阻碍了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同时,传统经验的思维方式,刻板且单一,忽视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精神和数量,不利于自由思想的发展,不利于现代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另外,狭隘的宗族观念和地缘文化观念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如“祖宗之法不可变”、“上阵父子兵”、“天下同姓是一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意识。

3.2引导人们破除传统区域观,树立现代区域观

应该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以行政单位为边界进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而且,这种行政边界划分是基于历史、、地理、语言的习惯而形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政策实施、项目执行、政绩考核也都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执行,各区域“各自为政”。长期的行政边界管理,自身也强化了以行政地区为单位的地区内涵。但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分强调行政边界的做法已经开始限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过于强调本地区,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排挤从其他地区来的创新,看不到其他地区产生的创新对本地区创新的重要意义,使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受阻;其次,过于强调行政单位会降低本地区的创新效率。比如,行政单位在经济交易和知识产权纠纷上更多地保护本地区企业的利益而不保护其他企业的利益,为了吸引外资,竞相不合理的优惠政策,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不利于本地区的创新。从本质上说,创新要素不是以行政单位为边界的,它需要跨地区乃至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创新要素的快速流动,必将降低交易成本,大大提高跨行政区域的创新效率。所以,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唤树立跨行政区域的现代区域观。

3.3加快创新型领导的培养和选拔。使创新型领导成为全社会创新的精神楷模

因为只有创新型领导,才会形成创新型制度、创新型文化,领导的观念创新了,对群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存在着制约区域创新能力的培养、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关键是地方领导没有创新型的新思路,没有形成创新的社会氛围,因为推动自主创新的过程,实质就是消除阻碍和制约创新能力问题的过程。当前是一个知识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要定期对主要领导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4创新教育观是长远之计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人们创新观念的最基础阶段。这是因为儿童期和少年期是人格特征形成的关键期。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方式注重灌输,而不是启发儿童思考,严重阻碍了儿童创新型人格的形成。从学校教育来看,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必须从小抓起。首先,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生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其次,要发展平等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师生在人格上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机会。

总体而言,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已非常迫切,我们要以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从而保障技术创新。

加油站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篇七

1、发生事故后,事故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将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单位;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事故发生的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事故报告单位等报告有关部门及领导,紧急情况要。伤亡、中毒事故,应保护现场并迅速组织抢救员工及财产。重大火灾、、跑油事故应组成现场指挥部,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2、由于跑油、火灾、原因造成特大、重大和二级以上事故,应迅速报告油站所在地消防劳动部门及有关部门。

3、事故调查和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员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4、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事故的,按责任轻重对油站负责人和事故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故意破坏现场或无玷当理由拒绝接受以及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给予有关责任人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6、事故发生后,必须进行调查。一般事故由加油站负责人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上报有关门及消防部门。对重大及以上事故,加油站负责人要积极配合公安局、门、消防局等部门进行调查,直至调查结束。

7、建立事故报告处理档案,登记有关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单位;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事故发生的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事故报告单位等,以及最终处理结果的内容。

加油站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篇八

1、安全投入应按照国家、当地有关规定合理提取。

2、安全投入每年根据实际由“安委会”报请公司提取,建立专款帐户不得挪作他用。

3、安全投入使用必须经有关部门写出投入计划,报公司安委会批准方可使用。

4、安全投入如当年未能使用完,应当转入下一年度的安全投入计划内,不得挪作他用。

5、如当年安全投入不够,应由“安委会”写出计划报公司批付。

加油站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篇九

1、为加强设备安全,做到正确使用,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保证设备长期、安全、稳定运转,特制定本制度.

2、各车间应实行专机负责制或包机制,做到台台设备,条条管线,个个阀门,块块仪表有人负责.

3、操作人员必须通过三级培训,经考试合格,发给上岗合格证才能单独操作设备.

4、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操作规程进行设备的启动、运行和停车.

5、必须坚持岗位,严格执行巡回检查认真填写运行记录.

6、认真做好设备润滑工作,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

保证设备清洁,及时消除跑冒滴漏.

加油站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篇十

一、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成立以公司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设置安全管理部门。

三、员工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四、公司在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场所设置相应的安全设施、设备,并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维护、保养,保证符合安全运行要求。

五、公司在生产、储存和使用场所设置通讯、装置,并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处于正常适用状态。

六、编写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并每年进行1-2次演练,确保安全生产。

七、在有毒现场必须备有防护、防毒器材及救治药品。

八、建立事故档案,按照“四不放过”要求,认真处理,保护有效记录。

《对我国烟叶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思考 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十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对我国烟叶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思考 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十篇的人,还看了:

生产车间安全管理制度怎么写及范文

【生产车间安全管理制度怎么写及范文 第一篇】生产车间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措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是一份关于生产车间安全管理制度的范文,供您参考:生产车间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

生产车间卫生管理制度参考

【生产车间卫生管理制度参考 第一篇】生产车间卫生管理制度范文为了确保生产车间的卫生状况良好,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与舒适度,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我们制定了以下生产车间卫生管理制度。一、生产车间的日常清扫1.每天清晨开始工作之前,由专人负责对生产车间进行全面清洁,包括地面、工作台、设备、窗户、门等,并将清

生产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生产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篇】生产质量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生产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关键领域。一个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展开探讨,讨论其目的、内容、实施和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企业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质量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 第一篇】生产企业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的基础,它涵盖了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一个高效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将围绕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内容和实施进行探讨。首先,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帮

生产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生产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篇】生产人员管理制度范文一、制度目的为了提高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生产流程的顺利进行,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生产部门的所有员工。三、职责和义务1.生产人员应按规定的工作岗位和班次进行生产作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工艺标准,保证产品质

最新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