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祈祷工作报告网qdbeian.com > 免费论文 > 党建论文

加强天津区域品牌建设的理性分析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

2022-04-15

加强天津区域品牌建设的理性分析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

党建论文】导语,眼前所阅览的此篇共有45060文字,由毕国丹更正后,发表到祈祷工作报告网!农业科学院简称农科院,包含直属于农业部的国家级中国农科院和地方的各省级农业科学院。是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加强天津区域品牌建设的理性分析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感谢来借鉴!

加强天津区域品牌建设的理性分析_地方战略论文 篇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品牌通过整合品牌资源,发挥凝聚效应来提升地区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同时,对产业集群 的升级和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天津区域品牌现状的,提出了树立品牌意识、发挥优势、 以发展滨海新区为契机、依托产业集群等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区域品牌;区域竞争力;滨海新区;产业集群

一、区域品牌

品牌是为显示一个(或一群)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区别,并为用来区别一个(或一群)卖主或其竞争者而设计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设计或这些元素的组合。区域品牌是品牌概念的泛化,是指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形成以生产区域地址为名的品牌。

区域品牌没有产品品牌那样复杂,它可能没有术语、标记、符号、图案及其组合,但作为品牌,区域品牌不失品牌的一般性和本质特征,即品牌的独特性和易分辨性。区域品牌常常通过区域品牌形象来表现。比如,美国硅谷、新竹、中关村等区域的形象是电子、软件行业,高、新、尖技术产业聚集地,人才聚集,经济活跃。当人们一提到上述几个地方时,自然而然就和其他的区域品牌形象区分开来。

二、区域品牌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

区域竞争力是指参与竞争的区域(省、地区)依据区位特点,通过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工、协作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不断形成竞争优势的能力,主要包括经济、产业、科技、金融、基础设施等九项竞争力。wWw.meiword.com由于企业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对品牌的经营以及对区域品牌的打造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区域财富的重要源泉。因此,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区域品牌,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区域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区域竞争力。

1.区域品牌是区域财富的创造者。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市场信息充分、市场竞争完全的假设下,同类产品之间没有任何差异,也就不存在品牌。当市场信息不充分,消费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来进行选择时,品牌的作用出现了。久而久之,当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感时,同类产品之间就有了差异。这样,品牌所有者对市场就有了一定的控制力,这不仅能够产生生产者剩余,而且市场价格有可能大于平均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对于整个区域而言,区域品牌的建立,会使区域内企业的利润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区域财富。

2.区域品牌是区域形象的体现者。区域品牌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区域内企业可以凭借品牌的影响来提高知名度,而不必支付任何费用。同时,区域可以通过企业的品牌形象而树立起良好的区域形象。如青岛拥有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和澳克玛这“五朵金花”,不仅大大提高了青岛的知名度,也树立了青岛作为“品牌城市、投资热土”的形象。同时,区域内如果有多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将更能够提高区域的知名度。如温州号称“中国鞋都”,嵊州号称“中国领带城”,义乌则被称为“国际小商品城”。这些区域内企业的品牌并非都是名牌,但这些区域内企业由于产业集群的效应,使得区域知名度远大于品牌知名度。

三、天津市区域品牌现状

1.天津品牌战略取得的成绩

一是品牌数量大幅增长。天津市工业企业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全市质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95年100种被授予品牌称号,至20xx年这一数字达到223种,增长率达到了123%。截至目前,天津市共有16家企业的18种产品获得中国品牌产品称号。

二是品牌产品种类丰富,既有工业品,也有农业品;既有原材料产品,又有直接消费品,如夏利汽车、抵羊毛线、蓝天牙膏、郁美净化妆品、王朝葡萄酒、富士达自行车等。

三是品牌产品的生产企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各行各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如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天津钢管公司、天津第六中药厂,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和天津大维集团有限公司等。

2.天津区域品牌存在的问题

虽然多年来,天津市委、市十分重视质量工作,在描绘全市经济发展蓝图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战略部署中,都把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品牌产品,发展品牌经济作为重要的工作举措来抓,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的政策措施,但据20xx年天津品牌显示,天津的品牌发展与其它城市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见表1)。

如表1所示,经过70多项指标体系评估,在50个城市中,天津只有城市总体品牌指数和城市“原产地”或“出口”品牌挤进前10名,而旅游品牌、宜居品牌以及营商品牌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大品牌意识,自主品牌生存艰难。由于天津品牌设计和和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难以与强国相抗衡,因此还有许多中小企业品牌意识不强,贴牌生产的企业还占有相当一部分。20xx年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数据显示,作为京津唐城市群的“双核心”,天津仅有2个最有价值品牌,总价值仅为45.o9亿元。在国资不景气、民资不成气的情况下,天津只有靠大量吸引外资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反过来,这又使得仅有的几个自主品牌也相继死掉,落到了“有实无名”的窘境。

二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形成“柠檬市场”。在区域内众多生产企业依托当地品牌进行生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容易同质化。而产品同质化是指当地产品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结构高度相似的趋势。如天津的电动自行车产量在全国居首位,20xx年电动自行车产量达到360.86万辆,比20xx年猛增134%。品牌涉及近几十种,“富士达”、“宝马”、“大安”、“邦德”、“宝岛”、“彪牌”、“飞鸽”、“悍马”等等。但在首届北方电动车营销上,著名营销专家高乃龙却给天津电动自行车企业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天津的电动自行车行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缺乏一定的知名度。”探其原因之一就是数目众多的企业在有限空间内高度集中,产品同质化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面临有限的市场容量,集群内部企业往往竞相偷工减料、生产伪产品以次充好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这些行为最终将在区域品牌原产区域内形成巨大的“柠檬市场”,严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并使逐步走向没落。

三是区域首位品牌发育缓慢。区域首位品牌,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值最高的品牌。而首位品牌的总排名和价值,能够体现出区域品牌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首位品牌的所属行业、所有者性质和所在城市,则体现出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据20xx年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数据显示,天津的首位品牌——今晚报,仅名列242名,与(首位品牌:联想,第2名)、上海(首位品牌:宝钢,第5名)、重庆(首位品牌:长安,第58名)三大直辖市相距甚远。从首位品牌的总排名和价值来看,天津的首位品牌排名落后,首位品牌价值仅为山东的1/27,优势产业不明显,品牌发育不完善。 四、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思路

区域品牌建设是一件专业性、技术性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区域品牌是一种主体性资源,而不是一种依附性、修饰性的产物,因此,在资源配置上应强化区域品牌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在产业经营方式上逐步强化品牌经营的地位和作用。

(一)树立品牌意识,具有品牌战略构想。目前,天津绝大多数企业还不能认清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管理者对品牌资产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仍然热衷于对短期利润的追求,热衷于做贴牌或为别人做加工,拒绝接受品牌经营和管理理念。有的虽然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但更多的是通过概念化的炒作达到营销目的,制定品牌策略缺乏长期战略规划,违背品牌核心价值的营销短视现象突出。

从品牌战略管理角度考虑,真正的品牌都具有自己的远景、宗旨、市场目标,它需要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品牌形象的定位、内涵、开发、设计及品牌的维护管理以及一整套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组合。区域忽视品牌管理导致品牌形象不能很好地将区域中各企业的产品形象、社会形象、金融形象、员工形象融为一体,区域想通过品牌战略来获取差别化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也就无法实现。要创建区域品牌,必须了解使用者的消费心理。品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缩短地域,缩短认识,缩短消费者和市场的距离。就此意义而言,优秀的区域品牌无疑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一种强势资源。

(二)发挥优势,做好区域品牌发展的“服务生”。区域品牌是区域内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因此,创建区域品牌需要依靠地方、商会、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方面力量的参与,要达成共识,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合力;要建立推动、企业主动、商会和行业协会组织与协调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以科技为先导、质量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由于天津市企业的品牌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各级应加强对区域品牌的规划、指导、服务和管理,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提供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推动区域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那些难以维继的知名品牌和中华老字号,应该在产品创新上加以扶持,早日使其焕发生机。认真筛选那些目前企业无法注册、但又代表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品牌,及时通过各种手段予以保护。

(三)以发展滨海新区为契机,提高天津区域品牌知名度。如何将滨海新区内已有的诸如泰达、天津新港等已经在全国知名的品牌加以整合,打造出滨海新区区域品牌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滨海新区属于天津市,打造滨海新区品牌也必然成为塑造天津区域品牌战略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滨海新区之于天津,正如浦东之于上海、曼哈顿之于纽约。通过不断完善区域品牌经济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创造有利于区域品牌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才储备。采用多种形式宣传贯彻实施品牌经济战略的重大意义,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发展生物基因药物、信息安全、民航机电、电动汽车等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强化“滨海新区是最适宜品牌成长的城市”概念,打造“品牌新区”形象,以此扩大滨海新区品牌效应并带动天津区域品牌知名度。

(四)依托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十分普遍和成熟,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早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如美国硅谷的it产业群、意大利的纺织产业群、日本的办公设备产业群和汽车产业群等。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大多是依靠产业集聚效应而在经济上获得迅速发展的。我国于20世纪80和90年代建立了深圳特区和浦东特区,不仅成功地实现了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自身的经济腾飞,而且有效带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高度集聚化和专业化特征的产业集群。

天津是中国北方主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150多个工业门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造,己形成了较为合理和稳定的产业结构,尤其是20xx年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第三个经济开发区,给天津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至20xx年5月滨海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分别占天津全市的48.7%和63%。目前,天津通过大力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及借助于天津工业的东移,正在向着现代化工业基地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产业集群。正是在产业集群的带动下,20xx年在对31个省、市、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排名中,天津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12,产业竞争力前10名。与其它三大直辖市比较如表2所示。

通过四大直辖市产业竞争力比较,可以看到虽然综合排名天津低于上海和,但天津的农业竞争力、服务业竞争力以及企业竞争力都明显高于后两位,这正是产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表现。

为了实现天津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起飞,我们应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挖掘产业集群潜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及下游产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孤悬的点状企业拉成链条产业,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同时,为了实现区域品牌化,有必要进行资产重组,一方面,天津的经济形势显然有利于强势企业对弱势企业特别是对亏损企业的兼并;另一方面,天津工业企业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大型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经济规模还较弱,客观上要求品牌企业抓住机会,利用多种途径扩大规模。这样才能在区域内更多地利用机会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以品牌为龙头发展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洪文生.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j].发展研究,20xx,(3).

[2]高乃龙.大师提醒:天津电动自行车要培育品牌价值[n].每日新报,20xx-04-05.

[3]刘祥琪.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促进滨海新区发展[j]. 港口经济,20xx,(5).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浅谈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_当代中国论文 篇二

   摘要:通过考察梳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审视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具体就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予以了深入论述,最终提出了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中值得反思的内容和问题。

关键词:建筑思潮实践设计倾向发展历程时代精神

建筑思潮的演变史贯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结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确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经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建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筑,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理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秉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变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这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建筑思潮---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正是它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各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历程

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

开放后中国建筑是从“内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是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中途夭折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震荡仍然是强烈的。一方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产生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建筑文化所产生的民族意识。wWW.meiword.com学术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式”以新生、

1.21986年-1990年文化反思

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一,就是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表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超越简单的要不要“民族形式”的争论,向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思,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的考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智慧的关注。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三,是中外建筑文化的比较。文化反思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出路的思考。

1.3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

多元探索阶段,中国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筑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面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建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思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风格、流派,而是更关系设计方的介绍。

1.41994-1999年走向整合

走向整合,表现在建筑,对风格流派明显减少,对技术重视明显增强。表现在设计实践领域,人们在介绍或评价建筑作品时,也介绍再以“创新”为题,而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对“创优”的追求---杨秉德的“不追流派新潮,但求尽善尽美---宜昌三峡机场航站楼的设计”;齐康的“环境脉络中的建筑形态构成---东南大学榴园设计研究”等。

1.51999年-至今理性创新

这个时代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环境受到关注。2)传统情结依然不了。3)从业素质备受重视。4)创作超越风格。5)理论探讨多维多层。6)建筑技术普遍忽视。

世纪之交中中国建筑界主流社会热点话题的转变表明中国的建筑开始对建筑本体的追问。一种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功能、环境和技术作为建筑本体存在的要件,超越文化、民族等所有的差异。不管在什么文化背景下,充分考虑和满足使用者的功能要求,合理利用基地所提供的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并且仔细推敲细部处理,是基于建筑本体的建筑设计的共同特征。而关于文化和传统的思考,只有取向的理性创新,是超越民族特色、地域风格、时代精神之后在建筑本体意义上的理性重建。

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创作实践倾向。

2.1简洁造型倾向

广州白天鹅宾馆于1983年建成使用,宾馆采用客房楼与低层公共裙房的组合方式,高100m的主题建筑结合平面功能和结构布置,采用腰鼓形的平面,主立面上以阳台斜板构成丰富的明暗光影变化,有较强的韵律感。建筑以白色作为主体颜色,既合乎现代建筑形式的惯例,又暗合白天鹅之名称。同时我们在肯定这栋建筑清新的时代建筑形象以及采用时代手法表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其实应该看到,作为高层宾馆建筑,其立面造型中的主要因素---阳台本身并不合乎建筑的功能。

2.2玻璃幕墙倾向

1983年建成的长江饭店,以其全玻璃幕墙的崭新形式(国内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和在立面造型中处于显著位置的旋转餐厅而成为效仿的对象,新材料、新设备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形式作为表达时代精神的有效手段而迅速在国内得到传播。但在对新材料的构造、新设备的运行还不了解的情况下,首先中意并采用的仍然是新形式。

2.3后现代建筑倾向

清华大学建筑馆,西向入口采取体块穿插和符号运用相结合,入口门厅南北墙处理采取了后现代建筑常用的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南北墙面两侧各开了一个通高的凹槽,凹槽中放置了代表中西古典建筑艺术的标志----白色汉白玉古典柱式片段,一为古希腊雅典帕提侬神庙爱奥尼柱式,一为中国宋代木结构柱式片断。

深圳南油文化广场设计,设计者汤桦明显受到后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其拼盘式的建筑组合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当时一般建筑的“先锋”形象,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品评。

2.4高技派倾向

高技派在国门打开后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同时被引入,然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它远不及后两者引人关注。高技派在国内的传播是有历史和现实基础的,即使与西方建筑发展隔绝,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也产生了采用先进悬索结构的工人体育馆(1959年-1961年)和浙江省体育馆(1965年-1969年)等建筑坐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证券大厦,由东西两塔楼和横跨63m的天桥组成巨门式对称形体,表达了上海的建筑形象。

2.5生态建筑倾向

当“生态觉醒”的浪潮逐渐地席卷全球时,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创造健康生活和消费方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强音。面对全球范围内绿色思潮的巨大冲击,当今中国建筑时代精神刻意表现的另一种倾向,就是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介入,建筑开始绿色化起来,eco-tech成为时代精神的主体。许多建筑师都在尝试把绿色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以及各种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进入外墙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起到了节能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建筑外观的科技魅力,塑造出新的“时代感”。

2.6 解构倾向

源自西方20世纪80年代的解构主义建筑,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建筑的理解,尽管在中国没有被多数人所接受,但文本、中心、中心的缺失、颠倒、变构、移植等却成为中国建筑界熟悉的话语。最初具有解构意味的作品也是深圳大学的大学活动中心,“冒着语言混乱的危险进行尝试”,各种不同的设计语言在对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等因素理性的前提下,却创造出一个非理性的建筑形式。

结语: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作为一种思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成为当代中国建筑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中国建筑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的确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但如果我们放眼全球,我们却不能不发现,尽管我们对时代精神追求了这么多年,但目前还很少有中国的某位建筑大师在世界上获得高级别的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设计奖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是否是表达时代精神的建筑观念与当代世界建筑的时代精神不一致,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具体原因,这需要广大建筑设计者们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以研究性的态度去反思、去改善、去精益求精。

上海廉租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_地方战略论文 篇三

寻找怎样的切入点,才能使廉租房体系切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住房福利,一直是困扰部门的难题。上海廉租房建 设开展较早,从其经验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廉租房体系中存在廉租对象覆盖面过窄、渠道单一、房源供给空间 有限三大突出问题。部门应该完善廉租房家庭动态监管机制、开辟多元化商业渠道等,建立起一整套以保障 低收入阶层的住房福利为目的的廉租房体系。

[关键词] 廉租房;联合租赁;bot;创新

一、上海廉租房保障体系总体概况

1.廉租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

(1)廉租房保障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根据1999年颁布的《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精神,上海市房产局在1999年9月成立廉租房办公室,开始对全市18万户困难家庭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2000年9月颁布了上海市最早有关廉租房的政策——《上海市城镇廉租住房试行办法》,同年10月,在闸北区、长宁区先行进行廉租房试点工作;20xx年6月,将廉租房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到徐汇、卢湾、杨浦、普陀、虹口、宝山、闵行、浦东等区;至20xx年12月,上海市19个区县全面开展廉租房工作,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起廉租住房供给体系。

(2)廉租房保障体系的日益成熟阶段。自20xx年以来,上海市不断调整完善廉租住房政策,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不断扩大廉租房申请标准,从最初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连续6个月拿“低保”的“双困”家庭标准,逐步放宽到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甚至7平方米;二是优先满足特殊困难家庭的实物配租,针对特困劳模、军烈属、一级和特等伤残军人等,在配套商品房中“切”出一块房源,加大对这些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特殊困难家庭的保障力度;三是区分动迁地区廉租对象的租金配租方式,对即将动迁地区的廉租对象实行补贴租金积累方式。wWW.meiword.cOm区廉租办对这部分家庭的补贴租金建立资金专户,不计利息,待动迁时凭动迁协议一次性支付使用,对非动迁地区的廉租对象,统一确定租金补贴的面积保底标准。截至20xx年底,上海共有77397户享受到了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涉及户数居全国第一。

2.廉租房保障体系的供给渠道

(1)廉租房的资金来源。上海廉租房资金来源渠道包括: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建立的专项基金,住房公积金的部分增值收益,直管公房出售后的部分净归集资金,社会捐赠和其他渠道。至20xx年底,上海累计用于廉租住房制度的资金为3.0762亿元。其中2.4713亿元来自财政预算资金,6049万元来自公积金增值收益。不难看出,目前的廉租房资金供给仍以财政预算资金为主体,这就意味着市、区对廉租房政策的重视程度以及市、区财力大小对于廉租房补贴的资金数量的多少起了决定性作用。

(2)廉租住房的来源。廉租住房来源渠道有以下几种:(1)在公房提租时将一部分困难家庭的住房通过减租归入廉租住房;(2)腾空的公有住房;(3)在二级市场收购旧有住房、符合条件的空置商品房;(4)和单位出资兴建的廉租住房;(5)接受社会捐赠和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的普通住房。由于现有公房中可腾空用作廉租住房的极为有限,社会捐赠的廉租房数量也极少,廉租住房来源主要还是要靠购房和建房。

3.廉租房保障体系的运作机制

(1)承租对象界定。上海廉租房承租对象主要针对住房困难和收入贫困的“双困家庭”,所有承租对象的家庭人均面积需低于7平方米,人均月收入320元以下。对于老劳模和重点优抚对象家庭该条款可放宽至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70元。

(2)补贴模式。上海在廉租房的补贴方式上主要采用了实物配租、租金配租和租金减免三种模式。实物配租是由廉租办以低廉的租金向申请家庭出租一处符合本市廉租住房标准的普通住房,租金标准实行定价。租金配租是廉租办按规定标准,结合申请家庭的居住状况和市场租金水平,给予其一定的租金补贴。租金减免则是按照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向租住公房的困难家庭收取租金,住户实际交纳租金与公房租金的差额由产权单位减免。下表显示了近年来上海累计落实实物配租和租金配租廉租房的户数。

(3)运行程序。上海廉租房体系的运行程序包括申请、审核、公示、登记、轮候、配租、复核、退出环节,具体运行流程可参见下图。轮侯、复核及退出机制的配合实施使得上海在廉租房供给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尽可能保障最困难家庭的居住权利,提升了廉租房体系的运行效率。至20xx年10月底,上海共复核42880户次,因住房、生活条件改善退出廉租房的有2275户。

二、廉租房保障体系的几个突出问题

1.廉租对象的覆盖面过窄

首先,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的家庭占总低保家庭比例过低。上海廉租房的分配对象主要是具有本市非农业常住户口5年以上的双困难户家庭。根据20xx年4月份的全国低保统计数据显示,上海低保家庭共有20余万户,人均住房7平米以下的约有48万户。而截止20xx年底,上海经审核符合配租廉租房条件的家庭为2.2万户,该数目仅占到全市低保家庭的10%左右,占总住房困难户数的4%左右。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占城镇人口20%的低收入群体应纳入到廉租房制度的保障范围中,在香港公共房屋居住人数占居民总数已达到一半,在新加坡更是有三分之二的人居住租屋。可见,目前上海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的低收入家庭数还远远不够。

其次,最低收入限制使得位于“夹心层”的家庭住房保障缺失。“夹心层”指的是既无资格购买公房或配套商品房,又无法享受廉租房政策的中低收入群体。根据市政协对卢湾、虹口、松江三区抽样调查显示,三区目前仍有5.7万户人家人均居住面积在7平方米以下,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320元而不能享受廉租房政策,微薄的收入又使得他们没有实力购买商品房来改善住房条件。作为一个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必要采取合理措施将这类“夹心层”家庭纳入廉租房体系中。

再次,严格的户籍限制使得大量非沪籍常住人口被排斥在外。在20xx年,来上海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为43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24.6%,19个区县中有3个区流动人口数量甚至超过了户籍人口数。城市新移民、毕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城乡结合部土地被征后的农民等等都成为了城市中不可忽略的新住房弱势群体。由于经济收入低、流动性高等客观因素,使得他们在一定年限内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住房问题,但却又未被列入廉租房保障体系的范围内。随着这一群体规模的扩大,若不对他们的住房问题给以充分的重视,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稳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产生。

2.廉租房的房源供给空间有限

尽管实物配房的市场效率不高,但是它有着保障实施力度大、管理规范等优点,对于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实物配租这种补贴模式的存在仍显得十分必要。上海廉租房的实物配租与租金配租比仅为1.7:100,如此低的实物配房比使得廉租房实物房源的供给量远不能满足特困家庭的住房需求,更不用说解决在市场上找不到合适住房的家庭的居住难题。 3.廉租房体系建设的渠道单一

上文中虽已列举多条廉租房保障的资金供应渠道,但目前资金的主要来源仍停留在以财政拨款、社会保障等纯政策资金的支持上。到20xx年12月底为止,累计用于廉租住房制度的3.0762亿元资金中,有80.34%来自财政预算资金,剩余的19.66%则几乎全部来自公积金增值收益。单一的财政资金供给机制不仅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还会给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此外,由于目前对财政资金的拨付比例无硬性指标规定,廉租房建设资金供给更是缺乏长期、稳定的保证。以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为例。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扣除贷款风险准备金和住房公积金管理费用后的节余部分方可作为建设廉租住房补充资金,这里并没有在公积金增值收益中规定一个固定提供给廉租房建设的资金数量或比例。如果准备金或管理费提取较多,则用于廉租房建设的资金无形中就会被挤占,使廉租房资金的长期供应得不到实质性的保证。

三、廉租房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1.完善廉租房家庭的收入统计与动态监管机制

(1)金融机构与税务部门联合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上海职工的工资已基本通过银行系统发放,个人额外收入信息大多也可通过税务、证券等部门获得。各机关协作建立起个人信用系统后,个人的每笔收支都将会通过记录在案,这将为核查廉租房申请家庭的真实收入状况奠定有利的基础。

(2)建立入住者档案登记系统,完善动态监管机制。所有入住者需有详细的档案记录,以便廉租房监管机构日后对租户的定期复核、回访。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以及社会的监管优势,对个人及家庭变动情况实行动态监管。对虚报和隐瞒实情者进行严惩,杜绝不符合廉租房分配资格的居民的寻租行为。

2.整合多方资源拓宽房源供给渠道

(1)加大对市场空置商品房的收购力度。可以成立专门的廉租房经营公司从开发商处低价收购长期空置的商品房,并按照廉租房的标准对其进行必要的改建。同时对于长期拖欠银行贷款的国有房地产公司的空置房进行强制性收购,依据收购空置房的价值,将房地产公司在银行的部分逾期贷款转变为廉租房经营公司贷款,以资金分期还款。此举还可帮助银行化解金融风险。

(2)激励社会机构或个人提供廉租房源。对单位或个人的住房用于廉租房的,其出租所得可享受税收优惠。在大型工业园区附近,为鼓励区内企业建造流动人员居住小区,可实行土地费用的优惠和减免,建成的住房只能由外来务工人员享用,而不能在市场上销售。此类住房只有建安成本,没有土地成本和开发利润,租金水平往往只相当于市场水平的1/2到1/3,可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

(3)提供政策支持以加速公房腾退。很多仍居住在公房里的家庭是由于经济实力不够,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宅改善居住条件。可以对退公房购新房者提供一定数量的补贴或在个人所得税上予以减免,促进公房的腾退工作的开展。

3.积极开辟引导下的多元化商业渠道

(1)运用联合租赁方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联合租赁”是一种创新型的租赁方式,将其应用在廉租房建设中的操作方式如下:首先,由租赁公司和签约,以保证所提供的住房有足够多的符合廉租房条件的家庭入住;然后,按廉租房的建设标准要求,租赁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合作,由房地产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房源,租赁公司代为管理。同时,租赁公司还可通过吸收股东投资,在证券市场、债券市场上等方式来解决租赁公司的收购、营运资金问题。租赁期间的廉租房租金由补贴和住户缴纳租金共同提供;最后,对于有购房需求的住户,可采取租赁的模式,即在一定年限后允许住户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所租赁的住房,加快租赁公司的资金回流速度,以便进行再次投资。

(2)采用bot模式,大规模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bot是指建设(build)、经营(operation)、移交(transfer)的过程,它原是私营机构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并经营的一种特许权方式。廉租房的租金由担保具有长期稳定性,符合bot模式中私营机构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结合廉租房的特点,具体操作程序如下:先由委托廉租房项目公司运作整个项目,廉租房项目公司以私人投资的模式投资建设廉租房,此时可以享受建设廉租房的有关税费减免政策。项目建成后,在特许经营期内,公司向认定的廉租户提供住房和相应的服务,公司的租金收入由和租户共同提供,待特许期满后按协定将整个廉租房项目移交给,再由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褚超孚.城镇住房保障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2]简德三,王洪卫.房地产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3]姚玲珍.中国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4]钱晶露.上海市廉租住房政策最新调查与政策建议[j].上海房地,20xx,(12).

[5]王吓忠,巫月娥.廉租房相关问题研究[j].城市问题,20xx,(6).

[6]巴曙松.廉租房应市场化运作[eb/ol].http://.cn,20xx-09-21.

当代中国慈善观的建立与发展_当代中国论文 篇四

摘 要:中国的慈善事业从无到有只有一二十年的时间,中国人的慈善观念也是在这几年才慢慢发展起来的,因为起步较晚和体制不健全,中国慈善观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系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未来的几十年必将是中国慈善事业大发展的时期,中国慈善观也会越来越健全。

关键词:中国慈善;慈善观念;建立与发展

20xx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国人全民捐款,我们看到了全体中国人对慈善的热情。而刚过去的20xx年对中国慈善事业更是有着非凡意义的一年,如果说20xx年是全民捐款,那么20xx年则是对中国慈善业的全民思考,从9月份陈光标提出裸捐,到十一前“巴比”慈善晚宴,再到10月底“壹基金”向公募基金转型,王石被推为理事长,这两个多月慈善成为一个全社会的热点,慈善第一次在中国引起全民大讨论和全民思考,这对中国慈善事业来说是是个好现象,在这样一个节点上,我们来探讨当代中国慈善观的建立与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探讨这个议题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脉络以及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分成四个部分:当代慈善观建立的背景、当代慈善观的概念、当代慈善观的实践情况、完善和发展当代慈善观的思路。接下来笔者将对这四部分进行详细探讨。

一、当代慈善观建立的背景

(一)国内外传统慈善观的发展历程

慈善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虽然中国很早就有“慈善”这个词,中国人有积善行德的传统,但那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善有善报这样一个朴素的道德观念。www.meiword.COM直到改革开放后,在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和受西方的影响后中国人才有了慈善的概念。

西方世界在慈善事业发展了上百年之后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慈善体系,慈善的观念也深入人心。比如美国,美国有个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传统,就是为社会慈善事业捐款,美国的很多学校、医院、博物馆、孤儿院等等很多都是富翁们捐款建造的。卡内基曾说过一句话,“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样的观念在美国富翁中已经深入人心,美国著名的投资家巴菲特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他曾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在股东大会上说,“那种认为只要投对娘胎就可以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无所信奉的公平观念”。他宣布,要把自己三百多亿美元的百分之九十九捐出来,用于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对计划生育方面的医学研究。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富翁对遗产税的态度,小曾要取消遗产税,但很多富翁对此并不领情,一方面高遗产税可以促使富翁把更多的钱拿来做慈善,另一方面遗产税也是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反观中国,严格来说中国还没有形成慈善传统,慈善事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但中国人是乐善好施的民族,中国人的观念里是很讲感恩和回报的,以往中国人的慈善一般以邻里互助为主要形式,中国人所奉承的是儒家传统思想的“仁爱”之义,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推己及人”来指导自己的思想。但是这样的慈善只能覆盖小范围,中国的慈善事业是近二三十年才开始起步的,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和受西方慈善观念的影响,中国的慈善事业才开始起步,中国人才开始形成慈善观念。这是符合慈善的发展规律的,“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慈善首先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西方也是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才出现了慈善事业。

(二)当代慈善观的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慈善观也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经过20xx年汶川大地震的洗礼和20xx年有关慈善的集体大讨论。在这之前,中国人并没有什么慈善观念,先富起来的人大多数都没有做慈善的观念,我们国家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穷困时期,所以很多先富起来的一代都是拼命消费,被称做暴发户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而且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财富观念一般都是“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所以很多人赚了钱都是传给下一代,比较少人愿意拿出来捐赠社会。还有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人觉得慈善离自己很遥远,慈善是富人要关心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可以说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处于这样的观念之中。

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中国人的慈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慈善也越来越关注。不但富人做慈善的观念越来越强,普通人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慈善。富翁、明星、名人都积极参与到慈善中来,比如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就捐出五点九亿做公益,被评为“中国十大慈善家”;新华都的董事长陈发树也捐出大部分资产创立新华都基金;功夫明星李连杰创立的“壹基金”,还有20xx年引起极大轰动的陈光标的裸捐事件;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中国的慈善正越来越吸引着普通大众的关注,从20xx年的全民捐款到20xx年对慈善的全民思考,这对中国的慈善事业来说是件好事,也标志着中国人慈善观念的提高。

二、当代慈善观的概念

(一)当代慈善观的建立

由于受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慈善事业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曾中辍、衰息。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复兴, 肇端于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及至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 当代民间慈善事业才获得较大发展。而后,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社会的急剧转型, 救济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国家、社会对慈善事业亦日益重视, 慈善事业在新世纪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发展空间。回顾20余年来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 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或许不无借鉴意义。

(二)当代慈善观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慈善事业经历了复兴、初步发展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慈善事业的复兴期

第二阶段:慈善事业的初步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发展呼唤从事慈善事业的专门机构——民间慈善组织的诞生。1994年4月12日,中华慈善总会在成立,由此,当代中国慈善事业有了一个合法的生存空间,十余年来已获得了初步发展。在中华慈善总会及省级慈善会的示范影响下,地(市)级的慈善组织很快得到普及,一些县也相应建立起区域性的慈善会。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慈善组织则已延伸到基层社区。除慈善会系统外,这时期还创建了一些专门性的慈善机构。除慈善教育机构外,还出现了慈善医院。1998年,广州市创建的第一所慈善医院投入使用。众多慈善组织的建立及其一系列慈善活动,大大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当代慈善观的实践情况

(一)当代慈善观的优点:要剖析当代慈善观的优点需要跟以前的慈善观念进行对比。在当前,我们可以相信中国人的慈善观念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仅体现在对慈善的关注和对慈善的参与,还表现在对慈善、对财富观念的转变。总体来说,当代慈善观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慈善正从小众走向大众

人们的关注是现代慈善的心理基础,对于慈善本身来说吸引大众的注意可以促进慈善本身的发展。慈善已经从少数人参与变为全民关注,对此,副司长王素英将之概括:“为从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走向了社会大众广泛认同和追求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自我满足上升到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平。中国慈善事业开始具有了更多的现代理想、现代方式和现代标准。”

第二,慈善正从单一的道德取向转为一种责任

“中国有慈善传统,古代官员、士绅回报乡里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接济贫苦、铺桥修路都是“功德”,乐善好施是被人们称颂的美德。那时候,慈善的社会责任一般由富人承担。但是现代社会,慈善已经不是富人的专利,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富豪和平民,慈善都是一种公民责任。在中国,平民慈善像已经破土的幼苗,截至20xx年底,中国注册志愿者已达2946名,当年有506万名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170多万名志愿者直接服务会。有专家评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志愿精神,更适合中国发展现状,普通人的参与是中国式慈善事业的基石。看看汶川地震后人们捐款捐物,甚至自发组织救助队伍赶往灾区,就可以知道民间的慈善热情有多大。从这里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慈善不再只是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个社会大众都可以尽的一份责任。”

第三,慈善正从物质向精神层面发展

在中国,慈善往往被赋予道德的光环,但是把慈善提到过高的道德水平,不是慈善文化的先进和成熟,而是滞后和幼稚。在中国慈善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大众对做慈善的人形成了一个简单的道德标准,似乎做慈善的人是不能有缺点的。但这是不切实际的。慈善家也会去喝酒、喝多了也会吐、也会说脏话,也许还会打架,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有一颗慈善之心、做很多慈善公益之事,所以不要用过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们。以平常心看慈善,是重建中国慈善文化需要确立的心态。

(二)当代慈善观的缺点和问题:中国慈善事业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发展非常迅速,但中国的慈善毕竟还在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四、完善和发展当代慈善观的思路

(一)完善和发展当代慈善观的战略思路

要完善和发展当代慈善观,首先对慈善的研究方式要转型,这种转型也直接或间接地给予公益慈善事业以较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公益研究工作而言,应该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清晰定位。

第一,需要推进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转型。社会大众的公益需求,应该成为知识界的基本研究对象。这既包括贫困人口,当然也包括妇女,自然还包括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

第二,推进研究方式的转型。“研究不应该是封闭式的,而是要进行互补性的联合研究。中国公益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首先需要一种结构性布局的自觉性。我们需要在案例研究、标准化研究、公益理念传播方式研究等方面,与国际和国内的同行增进共识,形成合作与基层的优势,从而使公益知识真正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

第三,推进公益学习的转型。我们对于传统的人才观并不赞成,它把学历而不是把社会贡献和社会成果放在首位,结果专家人员往往遭到排斥。公益研究的目标之一,应该是用更为有效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培养更多公益事业的杰出人才。

(二)完善和发展当代慈善观的具体方针:借鉴国外以及我国、香港和澳门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公益事业研究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系统发现中国年度捐赠亿元、千万元、百万元的慈善者。在国际慈善界,对于富人从事慈善的基本道德标准,就是他们捐款数量的多少。需要依据捐款数量,深入研究中国著名慈善家的理念,努力促成不同类别慈善家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同时总结案例,使其列为国际社会公益教学的参照内容。

然后,应该系统发现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慈善项目。其次,还需关注中国公益组织以及最有影响力的公益领导人物。再次,努力培养中国公益事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物。中国的知识界,每年向慈善界贡献了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每年的著作是什么,有什么有影响力的文章,这需要不断地向社会大众展示。

最后,还需重视媒体的作用。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媒体的密切参与,有哪些媒体在传播公益理念方面最有影响,同样需要去发现、去评价、去推广,同样需要进入课堂,进入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公益传播项目的创新平台。这样的一些发现,需要相当广泛的社会参与,要求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社会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周秋光,曾桂林.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j].文化学刊.20xx,05.

[2]转型中国,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慈善观[j].郑州华信学院管理学院论文.

[3]www.beijing20xxart.com/topic/datum.

xx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_当代中国论文 篇五

摘要:由全国哲学思想研究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与行政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主义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七次全国哲学思想研讨会,于20xx年12月3—6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为纪念《新主义论》发表60周年,此次研讨会以“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为主题。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近80人。学会会长、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以“文化观的当代价值”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上致辞。学会副会长许全兴以“文化观的科学内涵”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与会者围绕主题,开展了热烈而卓有成效的讨论和交流。

文化观;文化建设;哲学思想

一、关于文化观的科学内涵

文化观的科学内涵是本次会议探讨的重点。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观进行了研讨。

关于文化的定义。雍涛指出,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出发来阐明文化的定义。(1)所说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以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它由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及语言和思维形式等构成;不是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内的广义文化。(2)文化是社会的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巨大的影响。(3)在文化和经济之间起重要中介作用。wwW.meiword.coM郭建宁提出,文化的广义——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狭义——与、经济相对应的文化。

关于文化观的形成。胡为雄指出,新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其理论具有密切联系。它的提出即是主张新文化建设和实践文化革命的结果,也是出于反对文化专制斗争的现实需要。梅良勇认为,的文化观的理论来源主要表现在:(1)是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浸润。(2)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3)主义文化思想是文化观的直接理论来源。此外,主体践履是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性条件。

关于文化观的实质、核心。许全兴指出,的文化观的核心是关于文化与和经济三者关系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说明。他认为从经济、和文化三者关系切入,以说明主义的文化观。的文化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彻底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既区别于文化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唯心主义的文化观,又不同于否定意识、能动反作用的经济决定论的文化观,突出了文化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实践性。雍涛指出,在《新主义论》中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高度谈到了文化即文明的实质——文化即人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化具有信息功能、认识功能、批判和教化的功能。梅良勇认为文化观是主义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革命、建设实践有机结合产物。其本质是中国化的主义文化观。

关于文化观的基本内涵。胡为雄指出,新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丰富,包括、经济主张在内的诸多论点,包括如何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吸取中外文化以丰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进行文化普及、发展科学文化,以及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结成文化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等。郭文亮认为的大众文化观,是指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建构以大众为主体、为大众服务、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观点。它以大众为主体,以服务大众为价值取向,以贴近大众为表现形式,以大众需求为重要参照。的大众文化观,颠覆了传统的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于文化观的基本特征。薛广州指出,的文化观有三个特征,即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周直提出持有的是革命文化观,其整理显著特点是坚持革命实践,并展现在其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处理各项工作关系和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外国文化上。施维树、汪兆旗认为的主义文化观,凸显了文化的民族性与开放性、性与性、科学性与实践性。

关于文化的作用问题。胡振平指出,现实的运动决定着夺取了的党不可能使国家很快地走向消亡,权力两面性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对于中国党来说则还有发展市场经济的两难,这就更加要求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要在思想文化领域起引领作用,必须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杨先农认为,以为核心的集体,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把握的正确导向引领大众、提倡协商文化整合全国力量、营造民族宗教文化的良好氛围维护民族大团结、以“双百”“二为”方针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等,这些理论贡献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营养。

关于文化观的当代价值。对于文化观的当代价值,与会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热烈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文化观对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雍涛认为文化哲学的当代价值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文化哲学告诉我们,执政党在革命胜利后必须实行文化战略的转移。(2)文化哲学的基本思想仍然是我们当今文化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3)文化哲学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进行文化选择。梅良勇认为,文化观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确立了前进方向,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为先进文化建设确立了方原则。郭文亮指出,的大众文化观经由其回应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主导性的文化推行模式以及开展丰富的实践探索活动这些现代性转换途径,开启了我国文化的转型之路。

关于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建设。刘卓红认为,研究文化哲学,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历史现象去研究,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现象的问题应放在当代中国社会去研究,这样才能凸显文化哲学的当代价值。陈金龙提出,研究文化观不仅应关注的文化自觉过程,还应区分作为个人的与作为中国特定时期的对古今中西文化的差异。当前文化建设应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关系。

二、关于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近年来关于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成为热点和关注重心,本次会议与会学者也就此展开了研讨。

关于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沧南指出,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不终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走向,概括地说,就是走向“三化”,即中国实际主义化、主义大众化和主义方法化。主义中国化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三化”的手段。主义中国化仍然是一种理论形态,只有实现“三化”,关键是实现主义大众化,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运用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正确地处理好我国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否则,中国化的主义仍然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变成教条的危险。杨亚利主张弄清楚主义中国化的特质,即主义的特质和主义中国化的特质(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潘宁认为增强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是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是推进主义“三化”的重要一环。当下,增强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立足当代,面对现实,面对世界,善于捕捉我们时代和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并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

        关于主义时代化与主义中国化的相互关系。余品华认为,主义中国化取决于、制约于主义时代化;主义时代化蕴含于、体现于主义民族化(中国化)。主义时代化与主义中国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正是由于时代不同,决定了不同历史阶段主义中国化集中解决和回答的“根本问题”不同;(2)不同历史时期主义时代化与主义中国化的关联词不同;(3)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的相互交织和支撑格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主义研究和世界主义研究的“双向互动”问题,已成为主义中国化与主义时代化统一的发展趋向。

关于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杨瑞森提出要通过对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来阐释哲学的历史地位。(1)对主义哲学中国化基础性的理论问题的阐释,要结合哲学去解读。如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通过解释来凸显哲学在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2)总结哲学在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基本经验。(3)厘清哲学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东西。(4)研究新时期哲学对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关于人类认识的发展阶段,萧诗美提出中国的主义者历来采用感性和理性的两分法,而西方哲学自康德以来包括和恩格斯都采用感性、知性和理性的三分法。这一认识论基本原理上的重大差异,无论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对话,还是对于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是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课题。

三、关于学习型政党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水平”。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课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关于与学习型整理政党建设。谢春红认为现代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阈下的,从个体来看,他是学习型个人,善于学习,真正学习,胸怀一个能活出生命意义的远大目标促使他不断超越自我;从组织的角度看,他是一位学习型领导,是政党学习出色的设计师,是政党学习高超的教师,是始终忠诚于政党学习目标的仆人;从社会的角度看,学习型个人的品质和学习型的领导才能在他身上的充分凸显,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学习型领袖。

关于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实践探索。范贤超指出,为了纠正建设中“左”的错误,致信全党,号召读书,并身体力行,组织学习小组,研读苏联《经济学(教科书)》,联系我国建设中的实际,作了大量的批注,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启迪后人的思想,为我们读书学习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今天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张喜德认为,延安时期采取关于理论学习文件的、以为组长、主任的学习组和总学委为代表相关领导学习组织的成立、以“五•五学习节”为标志的学习制度的确立、陕甘宁地区各直属院校的成立等四项重要措施是推动学习运动和学习型政党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熊芳分别从客观世界改造和主观世界改造是同一过程的原理、从主观世界改造的普遍原理以及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义的人学目的出发,论证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探索是以其改造主观世界思想为重要哲学依据的。

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路径选择。郭建宁提出,文化建设要兼顾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关系,同时要着力提升大众文化的层次和品位。祝彦强调理论学习要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达到理论学习的目的。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防止宣传过头。

此外,部分专家学者对国家文化利益观、“双百方针”、文艺思想、对奴性文化的批判、生活消费观、革命时期党风建设思想以及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等问题进行了会议交流。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_地方战略论文 篇六

摘要:江苏省农科院具有悠久的科技扶贫传统。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根据形势的变化,积极策应省委、省整村推进的扶贫思路,开展科技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江苏省农科院的科技扶贫工作为个案,回顾了该院科技扶贫工作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扶贫工作中的意义、作用和途径,并对科技扶贫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科院;科技扶贫;实践

一、江苏省农科院科技扶贫工作实践

1.科技扶贫工作不断下沉,由面上科技下乡到整村推进、做细做实。从20xx年起,我院科技扶贫工作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以通过技术集成,生产一个优势产品,形成一个产业,从而达到农民致富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从以往的一市一县全面服务,下沉到一村一品单项服务,变“造势”到“做事”。

围绕整村推进,全院多管齐下,努力将工作落到实处。在组织体系上,成立了“整村推进”工作班子,以专业所或农区所为承担主体,集聚相关领域专家,明确技术负责人,派驻专业技术人员进村驻点。在项目经费安排上,院整合院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农产品安全专项和农民增收科技行动计划专项,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在督促考核上,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强化目标任务到人,工作措施到位,把产业发展状况和农民增收幅度作为考核指标。

两年来,我院确定的经济薄弱村帮扶对象已由最初的7个发展到15个,各个帮扶村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已经到位,阶段性成果正在显现。我院在灌云县陡沟乡许相村实施芦蒿产业整村推进项目,芦蒿种植规模已由原来的2 000多亩扩大到目前的万亩以上,亩效益8 000元以上;该村人均纯收入也由帮扶前的2 800元增加到6 000多元。wwW.meiword.COm在灌云县南岗乡岗北村实施生态养鸡项目,生态养鸡规模迅速扩大到16.5万只,农户增收23万余元。我院淮阴农科所创新科技服务机制,科技人员在涟水县蒋庵办事处朱楼村入股建设设施大棚,租给村民种植蔬菜,并提供品种和技术服务,带动了全村设施栽培蔬菜产业发展,亩效益达万元以上;科技帮扶活动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加盟,出现了投入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的喜人景象。

2.把科技扶贫与项目扶贫、企业扶贫相结合。技术服务,示范带领农民发展生产,关键是帮助解决市场销售难题,为此,我院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同时帮助试点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由企业、合作社推动市场,帮助产品销售。

灌云县南岗乡岗北村进行生态鸡养殖,已成为我院与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组建的江苏农科院立华家禽研究所的雪山草鸡养殖基地,通过引入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统一供种,统一饲料和统一销售,科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每养一只鸡获利1.5元,彻底消除了农民销售的后顾之忧,养殖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真正形成了有品种、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产业链格局。

在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发展优质稻米生产,采用优良品种,实行统一连片种植。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栽培技术和指导、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等,组建“泗洪县垫湖农产品生产合作社”,比市场价高30%的价格收购农民种植的优质稻,农民每亩水稻多收入300多元,经加工包装成垫湖牌仙米进行销售,优质大米外观晶莹剔透、粒粒如玉,市场价5.5元/斤。

灌云芦蒿项目组的科技人员,不但和当地的有关企业合作,还和常熟市的“海明超市蔬菜”、新港农产品销售公司等蔬菜出口企业洽谈合作,帮助灌云芦蒿进入苏南地区的正规超市销售,不断拓展灌云芦蒿的销售市场。

涟水朱楼村的蔬菜,一方面将包菜、刀豆、黄瓜、菠菜等一些出口蔬菜做好与伏龙酱菜厂、天康食品等出口加工企业相联结,确保产品销路;另一方面积极寻找上海、浙江、青岛、大连及本地农贸市场代理商,带着经纪人跑市场,探信息,培养朱楼村自己的营销队伍,今年该村共计集中向企业、市场提品200吨产品,无积压。

3.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对贫困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术普及。我院科技扶贫工作下沉,在15个经济薄弱村开展整村推进工作,但是并没有丢弃面上的科技服务,借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对贫困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术普及,点面结合,科技帮扶。

建立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平台。我院争取科技部、省科技厅支持,建成我省现代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平台,在当前大规模实施农民培训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该平台利用我省拥有的卫星主站优势,通过亚洲3s卫星传送江苏农村远程教育中心制作的课件,向各培训站点实行“7×5×8”的信息服务,即每周7天,每天5小时,每天传送8个课件。仅今年上半年以来,已连续传送1 400个课件频次,960个小时的节目。信息传输系统稳定,速度快。全省远程教育分中心总数达到10个,乡、镇、村级辐射培训基地达120余个。去年以来,利用远程平台培训农民100万人次。

建设农技001工作室作为农技推广的新平台。从20xx年起,我院以农业科技信息中心为平台,创建农技001工作室。农技001工作室以“科技进村入户”为目标,以“一流专家答疑,第一时间处理”为宗旨,借助热线电话、手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随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二、科技扶贫工作的主要体会

1.帮扶贫困户就是帮扶纯农户,科技帮扶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随着形势的变化,农村农户日益分化成三种类型:一种是外出打工,完全依赖于工资性收的非农业农户,这类农户一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已经不是实际意义的农民;二是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外出打工,或家庭劳力中既有打工、又有务农或从事其他工作的兼业农户;以上两种农户一般都已经脱离了贫困线。三是以农业为主业,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纯农业农户(简称纯农户)。纯农户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种植大户、或专业户,这类农户一般也有较高的收入,不在需要帮扶脱贫的人群之列。只有那些完全靠经营自家责任田,种植粮棉油的低收入农户,一旦出现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很容易陷入贫困的深渊。这类农户一般家庭劳动素质低下,既没有外出打工的能力,也没有创业的本领,是需要重点扶贫的对象。纯农户是目前农村贫困的主要人群。送钱送物不如送把金钥匙,对这类农户的帮扶,农业科技扶贫无疑可以大显身手。

农业科技扶贫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了农户现有的土地资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投入少,见效快,特别是一些短平快项目,当年就可见效。二是农户掌握了创业的技能,找到了创业的途径,脱贫后返贫率低。三是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压力。

2.高效农业是纯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祖祖辈辈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稻麦油,为国家粮食安全默默地作贡献,自己收益甚微,长期以来摆脱不了贫穷厄运。其实从事农业生产并不等于低效益。象前面提到的种植大户或专业户,同是从事农业生产,也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由于设施农业能实现反季节栽培、周年生产和供应时鲜蔬菜、高档蔬菜,因此比露地栽培有高得多的经济效益,成为各地推进高效农业的突破口。在我省,凡是搞设施农业的地方,都成了高效农业的亮点。目前,设施蔬菜平均亩效益在5 000元左右,是常规露地蔬菜的2.5倍;设施瓜果平均亩效益达到6 000元~8 000元,设施花卉、苗木、食用菌平均效益在万元以上。一栋占地1亩的普通简易日光温室,建设成本为1.2万元,若实施设施蔬菜栽培,亩均效益在8 000元以上,一至一年半年即可收回成本;竹架大中棚、中小拱棚亩均效益分别为4 000元和2 000元以上,当年即可收回成本。但问题是贫困的纯农户只熟悉稻麦油,对高效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仍很陌生,他们迫切需要掌握经营高效农业的技能,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 三、对科技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把扶贫资金向科技扶贫倾斜。要充分认识新时期科技扶贫的重要性,加大对科技扶贫的投入,提高科技扶贫资金在扶贫总资金中的比重。同时,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参与扶贫工作。科技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的扶贫工作,可适当扶持各类技术服务协会、服务中心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科技扶贫资金的管理,使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2.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在科技扶贫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江苏农业科教力量雄厚。江苏省农科院是全省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设有13个专业研究所和10个农区所,在职职工2 000多人。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学校不断为农业输送各类技术人才。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在科技扶贫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可设立农业科技扶贫专项资金,发布农业科技扶贫项目指南,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扶贫第一线去创新创业,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3.要进一步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建立由出资一半(扶贫资金),龙头企业出资一半,搭建设施大棚温室或畜禽圈舍,农户出土地和劳力,科研单位出技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模式。负责协调引导,企业负责经营销售,农业科技单位负责技术,农户负责生产,经营利润由企业和农户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这种形式农户不承担任何风险,可获得稳定的收入。

4.加强试点示范,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需要,选择经济技术较好,具有带动作用的中心地带,建立科技示范园区。或以产业开发、重点推广的技术为主,建立示范点、示范村。依托科技项目的实施,以示范点、示范村、示范园区为载体,整合技术、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集成推广。通过试点示范,创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要把示范点、示范村、示范园区建成对农民现场培训、传授技术的基地,使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昌满,彭中平.农业科技扶贫项目的选择与组织实施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xx,(6).

[2]杨起全.当前科技扶贫的新特点与新问题[j].辽宁科技参考,20xx,(6).

[3]刘冬梅,石践.对我国农村科技扶贫组织形式转变的思考[j].中国科技,20xx,(1).

灾后四川旅游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_地方战略论文 篇七

摘要:旅游业是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大地震使四川旅游受到毁灭性打击,恢复旅游业是灾后四川经济重建的重中之重。恢复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要在重建中实现提升。以重建为契机,解决和克服以往四川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四川旅游产业升级。

关键词:四川;旅游;地震;重建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四川旅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按照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地震给四川旅游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500多亿。而在此之前,四川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占全省gdp总量的10%,是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一场灾难,使旅游业瞬间跌入低谷。如何重塑四川旅游形象,恢复四川旅游,重现往日生机,是灾后四川经济重建的重中之重。

一、四川旅游重建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被损文物的修复工作

在这场地震中,四川地区许多沉积千年的人文历史古迹遭遇了一场大劫难。正如四川省副局长赵川荣所说:“这是建国后对文物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天灾。”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沉淀,历史贵在真实。文物的修复和重建应尊重历史、尊重原貌,应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中对于文物修复的相关规定,做到“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的要求。不能仅仅只是表面上的“修旧如旧”,以简陋的现代方式搞仿古。而是汲取传统建筑的智慧,从里到外都要汲取传统的精华。坚决避免为了赚取旅游收入,而将所有震毁的文物都修建如新,作为灾区复兴和旅游招财的文化道具。

另外,此次地震,四川文物受损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物部门缺乏保护意识。wwW.meiword.com有些文物收藏单位的设施不完备,同时,对文物建筑和文物保管、陈列、展示工作的防震措施也缺乏具体要求。因此,灾后传统建筑的修复一定要提高抗震防震技术含量,增强抗震性能;对于文物的保管、陈列和展示要强化防震措施要求。

2.避免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

四川旅游业的灾后重建修复应统筹规划、全面考虑,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受破坏旅游景点的修复和重建,要请相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按照文物、景点受损坏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整体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有计划的进行。汶川地震后,已迅速了历史上第一部针对区域性灾难的xxx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家旅游局和四川省也联合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条例和方案对四川灾区旅游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进行了全面安排,提出了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的空间布局、主要内容和重点项目,提出了灾后旅游市场恢复发展的措施及规划实施保障要求。为灾区有利、有序、有效地做好重建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是四川地震灾区恢复生机,重建旅游业的重要制度保障。

3.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川许多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山区,自然环境极易受到破坏。因此,四川旅游的重建必须立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和旅游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应注意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较为脆弱景区的重建,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再次评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为辅的原则。避免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严格控制容量,突出生态旅游特点。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促进四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四川旅游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建议

1.以重建为契机,推进四川旅游产业升级

恢复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要在重建中实现提升。以重建为契机,解决和克服以往四川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四川旅游产业升级。

四川虽然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但长期以来,四川旅游是以低档次的旅游产品吸引低产出的游客,这虽然也能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但其代价是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有时甚至是破坏。根据旅业的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将呈现出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转变的趋势。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休闲旅游的发展潜力也是无限的。四川地区自然风光优美秀丽,人文资源优势突出,民族风情独具特色。灯会、花会、转山会、赛、火把节等民族节庆丰富多彩;川菜、川酒、川茶更是享有盛名,因此四川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巨大。震后部分重建景区或新建旅游区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一趋势,在产品体系设计上将重心放在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上。使四川实现从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三位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2.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旅游应急管理主要在于防止和降低旅游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从而保护组织和人们免受损害。此次地震提醒我们,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做好危机的防范工作是四川旅游重建的重要内容。其中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次地震暴露了很多景区在抗震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问题。重建过程中我们需要吸取这个教训。建设抗震性强的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完善的防震措施、防灾通道、紧急避难所等增加游客安全感,减少旅游中发生意外的风险。第二,制定危机事件事前应急预案。事前应急预案主要是针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而制定科学而有效的应急及救急机制。景区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严重事件或重大的灾害风险等紧急情况,进行重点控制和防范,如实行各旅游景区全天候专人值守、险情巡查、灾情速报、配备经验导游等措施,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并保证景区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按照预案实施救援。第三,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捕捉和收集可能引发危机的一些征兆,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出预测和判断,及时向相关部门和游客发布危机信息。第四,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以电话、无线电通讯、国际互联网、电视和基层广播、景区显著位置的电子牌等为发布手段的信息网络,即时向游客发布危机信息,并使信息尽可能覆盖可能受影响的群体。 3.利用地震资源,打造新的旅游项目

“5·12”地震灾害后,总理站在北川县城外的一块高地上,眺望着满目疮痍的城镇说,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地震虽然使四川遭受严重的损失,但也形成了一些特色旅游,四川地区可以把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开发,为四川打造新的旅游亮点。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经济收益以外,还有以下的作用:第一,爱国主义宣传。在纪念馆内,展示地震遗迹、遗物、遗存,展现抗震救灾感人场景与事迹,使广大游客了解来自社会各方艰难而无畏的救援行动,感受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第二,科普教育。作为地震灾害发生地,灾区许多地方具有开展科学教育的价值,可以利用地震遗迹向游客宣传地震知识,提高游客在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能力;第三,地震体验。建造地震体验馆,再现地震的情景,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感受地震的威力,以此提高大家对地震的警觉度和重视度。此外,通过吃“救灾饭”、住“救灾篷”、走“救灾路”、听“救灾事”等形式,切身体验救灾的艰辛,领悟人生的意义。

4.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游客信心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但受地震、余震及震后次生灾害的预期影响,很多人对来四川旅游还是有恐惧和不安心理。这种心理的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也是四川旅游业走出困境的最大障碍。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重建游客信心:第一,加大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向海内外游客多做正面信息的宣传,减少负面信息的不利影响。通过真实、科学的信息使广大游客相信四川旅游是安全的,解决信息不对称、消除游客安全顾虑;第二,发挥主导作用。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聚焦四川的机会,巧妙借助媒体宣传的契机进行事件营销,向全世界传播四川旅游的新形象;第三,邀请境外旅行商和媒体考察团入川考察,让他们实地考察震后旅游景点,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使宣传更有说服力;第四,推出优惠旅游措施,泰国在普吉岛海啸之后,为恢复旅游、吸引游客,他们的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景点携起手来,对来访游客实行了长达一年的旅游优惠。四川也可以仿效泰国的做法,联合旅游交通、饭店、景点等部门,推出一些优惠措施和优惠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到四川旅游。

三、结语

地震使四川旅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震灾聚焦全球媒体目光的同时,也给四川旅游的推广创造了机遇。依照国际经验,特大灾难之后,作为“眼球经济”的旅游业也能有巨大的发展机遇,如泰国在东南亚海啸之后,云南丽江在大地震之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都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取得了成功,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因此,四川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进一步拓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把地震灾难转化为机遇。

参考文献:

罗哲文.灾后文物修复和重建应遵循的原则[j].城乡建设,20xx,(7).

[2]周毅.四川旅游发展现状与入境旅游问题[j].四川省情,20xx,(11).

[3]彭永生.基于潜在游客情绪切入的震后四川旅游应急修复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xx,(24).

中国党成立日期辨析_当代中国论文 篇八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把中国党的成立日期和党的第一次召开日期相混淆,以一大召开日期作为党的成立日期,漠视早在一年前中国党就已经成立的事实,致使“一大”以前正式成立的中国党及各地支部被人为地称之为“主义小组”,极大地模糊了中国党创建的历史脉络,这不符合中国党诞生的基本史实。

关键词; 中国党 成立日期 辨析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把1921年7月中国党第一次全国的召开日期作为中国党正式成立的日期,这几乎成了妇孺皆知的“常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中国党到底成立于何时?遍览党史专家有关创建的论文著作,虽有深入细致的考察论证,但大多未对此作严肃认真的思考。或人云亦云,不了了之;或以“主义小组”笼统称之;或虽认为“主义小组”名称不妥,但又擅造“党发起组”、“党早期组织”、“党小组”等虚名取而代之,造成了不少的模糊认识。

其实,要弄清中国党究竟成立于何时,困难的倒不是什么技术考证问题,真正困难的恐怕还是箕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的束缚。在如何研究党史上,曾经说过“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的历史上所走的路线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⑴周恩来总理也说过“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真理。”据此,我认为有必要依据历史事实重新认识中国党的成立日期。

在中国最早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上建立中国党组织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wWW.meiword.com

1920年1月,陈独秀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离京赴天津,途中两人酝酿建党事宜。这件事,被史学界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1月下旬,陈独秀抵达上海,积极投入创建中国党的活动。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主义研究会,为建立中国党的活动作准备。

在陈独秀、李大钊酝酿建党的同时,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经国际批准,派维经斯基等人到中国,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情况。维经斯基先后会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讨论了建党问题,他们都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党的条件。

1920年7月19日,在上海举行了中国积极分子会议。这次会议为即将成立的中国党奠定了基础。会上,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坚决赞成建立中国党。

经过多次酝酿和准备,中国党于1920年8月⑵在上海环龙路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即陈独秀寓所)正式成立,陈独秀被推选为中国党书记。当时,李汉俊等人还拟定了一个简单的中国党党章草案,以统一大家的思想。李达回忆说:“(1920年8月)我回到上海以后,首先访问了陈独秀,谈起组织社会革命党派的事,他说他和李汉俊正准备发起组织,就邀请我参加,做了发起人,这时的发起人一共是8人,即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杨明斋、李达。开会时,吴廷康(即维经斯)都来参加。首先拟定一个类似党章的东西,是由李汉俊用两张八行格纸写的。所谓党纲,只有劳工专政、生产合作8个字。首次决议,推陈独秀担任书记,函约各地分子组织支部。”⑶中国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⑷

1920年12月16日,陈独秀去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党书记先后由李汉俊和李达代理。

中国党1920年8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后,主要开展了如下活动。一是积极宣传主义。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党员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1920年9月1日,《新青年》月刊从8卷1号起改为中国党的机关刊物,陈独秀在月刊上发表《论》一文,这实质上是《新青年》变为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后的第一篇宣言。1920年11月7日,即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中国党又创办了《党》月刊,作为半公开的党的理论刊物,这个刊物第一次在中国树起了主义的大旗,阐明了党人的主张。二是制定了《中国党宣言》。根据苏共1956年移交给我党的代表团档案,,内有1920年中国党制定的供党员内部学习的《中国党宣言》,这是中国党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次宣言。三是建立中国党支部。中国党成立后,就着手派人到、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建立和发展中国党的支部。旅日和旅欧学生中也建立了党的支部。这些党支部都是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党的基层组织。四是建立青年团。1920年8月22日,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青年团,陈独秀派最年轻的建党成员俞秀松担任青年团的书记。五是筹备召开中国党第一次全国。1921年上半年,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来华指导中国革命,他们根据国际的指示,达到上海后即与李达、李汉俊联系,并建议尽早召开中国党全国。1921年7月23日,中国党第一次全国胜利召开,中国党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已知的文献资料来看,1920年8月中国党成立时,就是一个有领导、有组织、有纲领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应成为中国党正式成立的标志。而1921年7月只应作为党的“一大”召开日期载入史册。

中国党成立于1920年8月,这并不是作者心血来潮的杜撰,而是早已被认可的事实。从逻辑上说,一个政党组织尚未成立,就不可能有这个政党的成员和代表,只有中国党已于1920年8月成立了,才可能有各地的党代表参加1921年7月的全国。

事实上,在中国党成立早期,即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我们能看到的党的文献也均认可中国党成立于1920年。譬如,邓中夏在1930年6月著的《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专门列有“中国党的成立”一节,文章说:“1920年党成立。中国党的成立当然不是偶然的,它是十月革命后中国工人运动的产儿。它产生的时期,在国际上,有资本制度崩溃过程中的世界革命;在国内,有资本主义工业相当发展中的原始自发的罢工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已开始趋向于形成一个的社会阶级,中国党就在这个阶级的基础上生产起来。中国党一成立,便能表现它在工人运动中伟大的作用。中国党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从此有了他们自己的领袖,开始引导他们走向革命斗争的大道。”⑸“1920年夏,中国党成立以后,即开始出版工人小报,上海出版的叫‘劳动者’,出版的叫‘劳动音’(后改为仁声),广州出版的叫‘劳动声’,都是周刊。”⑹1937年尼姆韦尔斯访问陕甘宁边区时,董必武同她会见时专门谈到创立中国党的问题:“中国党中心建立于1920年5月,那时陈独秀为此目的同李大钊到了上海。我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但是我参加了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代表会议。”⑺蔡和森1926年在《中国党史的发展(提纲)》一文中,特别清楚地写道“究竟吾党何时成立呢?何时发起组织呢?仲甫到沪,1920年五一节后,即邀李汉俊、沈玄庐、沈仲九、施存统及一女人来发起组成,不久戴季陶、沈仲九退出去,于是于1920年就正式成立了。”⑻

另据中国党创始人的一些回忆来看,也都认可中国党是1920年成立的,他们都不承认那时有什么“主义小组”。1953年2月23日李达在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一封信中说:“1920年夏季,中国党(不是主义小组)在上海发起后,经常地在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社内开会。”⑼“在这时候,‘中国党’发起的事被列入日程。”“当时在上海发起的人有陈独秀、李汉俊(党成立后退出)、陈望道(党成立后退出)、俞秀松、施存统(参加后去日本留学,现属民建)、沈玄庐(大地主,第二年退出)、李达。”“当时还起草一个党章草案”,“最主要的一条是中国党用下列的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一、劳工专政,二、生产合作。”“成立党的会议定在《新青年》杂志社内召开的。”⑽包惠僧回忆说:“约在同年(1920年)的夏天成立了中国党,在上海成立临时,推陈独秀为临时的书记。”⑾包惠僧1961年1月29日在给广州党史组负责同志的一封信中明确地说:“就我的记忆,中国党是于1920年夏秋之交在上海成立的。紧接着党的成立,因为有特殊的人和事的关系,先后在、武汉、长沙、广州、济南连上海全国共成立了六个支部。上海没有支部之称,各地党支部的成立都是上海党发动组织起来的,各党员的物色工作分配,党纲的拟定,工作方针的决定都由上海党负责,事实上它就形成了的工作。可是当时并没有这个名称。我为了写回忆录的方便,我常把上海写成临时的。各地方的组织叫着支部,并无‘主义小组’之称。”⑿

张国焘、张申府、陈公博等当事人在回忆中也都认可中国党成立于1920年。

既然中国党成立于1920年8月,并被当时所认可,为何到后来又改变了这个认识的呢?是什么原因导致改变的呢?这个过程是如何演变的呢?这些问题,目前被党史界所忽视,因而我们所能见到的原始资料文献十分缺乏。笔者就已知的文献资料做个初步的探讨,希引起党史界专家学者的重视,以求早日剥出其“庐山真面目”。

李立三1930年2月1日所作的《党史报告》,已经完全改变了以往的认识,他措词十分明确地说道:“我们的党已经从1921年到现在可以说是9年的历史。”⒀但他在报告中误把1920年党成立后的一些事件说成是1921年党的“一大”后所发生的。

1936年,陈潭秋在《国际》上发表《第一次的回忆》文章,纪念中国党成立15周年。陈潭秋在文章中将“一大”以前的中国党组织称之为“主义小组”,这就是有的专家学者研究的“主义小组”名称的最早出处。陈潭秋显然是把1921年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这是一篇最早纪念党的生日的文章。同年,米夫在《中国党英勇奋斗的十五年》中也采用了“主义小组”之论。从此,本来正式成立的中国党组织就成了“主义小组”,并沿用至今。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主义小组”的称呼没有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历史实际。

1938年5月,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党建立十七年周年纪念日。”这是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生日以后,1939年、1940年“七一”前后,和一些地方报刊都发表社论或消息以示庆祝。1939年6月30日,当时的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说:“七一是中国党英勇奋斗的十八周年纪念日。”1940年7月5日,《新中华报》发表了报道和时评,报道说:“七一”作为中国党成立十九周年纪念日,本市党、政、军、学各工作部门均热烈庆祝中国党诞生的光明伟大的节日。

1941年6月30日,发布《关于中国党诞生20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中说:“今年七一是中国党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战争四周年。”这是文件中正式规定“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从此,每年的“七一”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了下来。

为什么后来把中国党的成立日期从1920年改为1921年呢?我认为这与国际和陈独秀的失势有直接的关系。研究中国党的历史,特别是党的“一大”到“六大”的历史,与国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国际成立于1919年3月。五四运动爆发时,和国际正集中精力于领导欧洲革命,而五四运动却引起和国际对东方革命的关注。五四运动对于国际同中国革命的联系,有着直接的影响。1920年4月,维经斯基受国际指派到中国来主要是寻找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了解中国革命的情况,尚不负有建党的任务。而国内陈独秀、李大钊正在准备建党,维经斯基到中国后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党的成立,但党的成立主要是国内形势发展的结果,可以说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建了中国党。

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召开的国际第二次,开始号召、组织和领导东方革命。当时的苏维埃受的包围,它迫切需要把东方亚洲的民族国家的革命党派纳入国际体系。1921年6月,国际直接驻中国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当他获知中国党已经成立后,就竭力建议尽早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以便把中国党统一起来,使之成为国际的一个支部,实现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领导。1921年7月,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了中国党第一次并发了言。据李达回忆,马林即席讲话的大意是“中国党的成立在世界上有很大的意义,第三国际添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党添了一个东方朋友。”“并希望中国党的同志努力革命工作。接受第三国际的指导。”⒁会议提出“联合第三国际”⒂。

1922年7月,中国党召开第二次全国,大会通过了《中国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确认中国党是国际的一个支部。国际第二次代表通过的《第三国际的加入条件》规定:“每个加入国际的党的纲领,都应该由例行的国际或国际执行委员会批准”;“国际及其执行委员会的一切决议,所有加入国际的党都必须执行”等等。中国党加入国际后必须服从这些条件,从而不能不给中国革命带来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的后果。因此,国际显然是把在它的号召、组织和领导下召开的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作为中国党正式成立日期,这也是“主义小组”作为“一大”前就已经成立的中国党组织的“诨名”的历史背景。在国际国内“左”倾思想和路线疯狂盛行的大气候中,作为中国党真正创始人和建党领袖的陈独秀于1927年的失语,必然导致国际和党自身对其创建党的历史功绩的全盘否定和人为抹煞。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党成立于1920年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921年7月,在国际驻中国代表的直接号召、组织和领导下,召开了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作出了“联合第三国际”的决定,并于次年加入第三国际,使中国党完全成为接受国际领导的一个支部。国际则习惯于把在它具体指导下的党的“一大”的召开作为正式成立的标志。国际的这一认定在当时也并未形成一致意见。

我们研究党的成立日期,与继续把1921年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可以统一的。自1941年起,就已经在全党确认了把1921年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这本身也是党的历史的基本事实,可以坚持下去。但对于中国党成立史实的完整准确的表述,我认为应该是:中国党成立于1920年8月,1921年7月23日—8月5日在国际的指导下召开了中国党第一次全国,1936年开始把“一大”召开前的中国党及其各支部称为“主义小组”,1941年6月30日专门下发文件,把1921年7月1日作为中国党的诞生日期,从此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如何研究党史》,《文集》(第二卷),出版社,1993年12月

⑵关于“上海主义小组”(中国党)成立于1920年何月,还有不同的月份说,有的认为是6月,但大都认定为8月,这倒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确切日期尚未考证出来以前,本人暂采用1920年8月说。

⑶《李达自传》,《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4月第8期

⑷:《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的侵略》。《选集》(第四卷),第1357页

⑸⑹《邓中夏回忆中国党的成立及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⑺董必武:《创立中国党》,《“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⑻蔡和森:《中国党史的发展(提纲)》, 《“一大”前后》(三),1984年6月

⑼⑽李达:《关于中国党建立的几个问题》,《“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⑾包惠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前后的回忆》(1953年8、9月),《“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⑿《包惠僧的一封信》,《“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⒀李立三:《党史报告》(节录),《“一大”前后》(三),1984年6月

⒁《“一大”前后》(二),1980年2月

⒂《中国党第一个党纲》

关于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_地方战略论文 篇九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本文了新形势下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和国家政策调整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机遇,并提出了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格局调整 国家政策调整 金融改革创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多年未有的同步衰退。本文拟从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和国家政策调整两个层面,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

(一)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层面

从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迪拜等国际金融中心的逐次崛起可以看到,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常常产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使得华尔街迅速崛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70年代美元衰败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欧洲大陆国家的金融中心崛起,而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等亚太国家经济兴起导致的国际金融格局变化,产生了东京、汉城等亚洲金融中心。同样,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金融格局虽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世界金融格局会进行调整,国际金融市场调整、国际资金流向的调整、国际金融和实业资本转移、国际金融巨头区域战略布局调整、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国际金融人才的迁移等都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新机遇。

1.国际资金流向调整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市场进入调整期,撤离美国市场资金需要寻求新的安全投资地,可能出现资金转移流入中国情况。Www.meiword.Com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月度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见图1),国际资本净流入在20xx年11月达该年最高水平1354亿美元之后,开始下滑,到20xx年3月因股市大跌降到最低点-520亿美元,出现净流出,其后缓慢回升,7月份又因股市波动净流出250亿美元,其后快速回升,到20xx年10月国际资本净流入达到2863亿美元。这些数据反映了近两年国际资金受到美国金融市场波动影响总体表现外流迹象。

在美国金融市场进入调整时期,中国经济受到冲击小,相对安全,撤离美国市场资金可能流入中国,这对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资金集聚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是,还应关注国际金融机构出于自救而撤离部分资金情况的发生。

国家外汇储备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资本流动在中国的总体态势。20xx年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以7月份美元开始升值为界,表现出“冷暖两重天”的态势。20xx年上半年延续着20xx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趋势,下半年增长趋势明显放慢,甚至出现自20xx年12月份以来首次的负增长,这种趋势正好与8月后美国国际资本快速回流相吻合,反映了国际金融机构出于自救而从中国撤离部分资金。

2.国际资本转移带来的机遇。由于国外经济陷入衰退,实业投资需求降低,迫使大量产业资本和金本需要找到新的资金出口。中国经济相对发展较快,可能成为产业和金本转移目的地,这为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集聚提供了新的机会。20xx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xx年全球资本流动规模达到16773亿美元,但是,全球经济面临重大下滑,国际资本流动将受到较大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全球资本流动20xx年总体规模将回落至14861亿。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渠道是国际直接投资(包括创办新企业、直接收购、国外企业股票购买、利润再投资四种主要形式),国际证券投资(主要包括国际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和国际借贷。近年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跨境投资发展迅速,成为一种国际资本流动新渠道,其投资方式包括风险投资、私人股权投资和收购三种形式。然而,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国外资本进入方式和渠道受到限制,因此,为抓住机遇,可以考虑以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疏通国际产业资本和金本进入中国的渠道。

3.国际金融巨头区域战略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欧美经济的衰退迫使国际性金融机构加大其在亚太地区的业务投资,这就为上海国际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带来机遇。目前,国际金融巨头的收入来源基本已经全球化,收入来源区域分布相对平衡。在新的经济和国际市场形势下,国际金融巨头可能调整区域战略布局,将亚太地区作为新的业绩增长点,加大投资,提升在亚太地区机构的层次和能级,调整内部功能和职能部门区域布局,这将为加速高能级机构和功能性部门集聚浦东提供新的机会。

4.国际金融人才的迁移。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首先依赖的是具有全球视角的国际金融人才。美国金融人才市场在金融危机下产生巨大的人才溢出效应,这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金融人才的集聚带来积极影响。

5.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带来的机遇。国际货币体系调整中,币国际地位得到加强,国际化可能加快,币国际结算业务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开放加速,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前景可待。这些将为上海作为外汇改革试点提供新的机会,也为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机会。

(二)国家政策调整层面

金融危机以来,为保经济增长,国家密集新的经济政策,先后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和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新经济政策的加大了金融支持力度,希望以金融发展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国家政策调整为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和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因此,上海应抓住国家政策面调整机遇,积极实施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1.货币政策的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外部环境有利于金融发展和创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中第一条就提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资金供给增加,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可能因资金供给增加,规模得到扩大,有利于上海金融发展。其次,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创新,资金成本过高可能会抑制金融创新积极性。

2.财政政策的调整。国家制定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国家投资项目兴建将推动需求扩张,推进模式和产品创新。首先,国家投资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来源将是多样化和多渠道的,这将有利于规模扩大和金融市场发展。其次,创新模式和产品也将得到利用。例如以涉农贷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等为标的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试点。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推动上海债券、股票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推进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为国家投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3.外汇政策的调整。近期,面对出口快速下滑,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出口企业的外汇改革政策,同时也加快了币国际化步伐。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币债券、在港币债券、币国际结算业务发展、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等业务试点开办,将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上海可争取作为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优势。

4.金融改革创新的政策调整。在《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显透露出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的。农产品期货、延迟纳税型养老保险、项目收益债券、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对基础设施和国有大型龙头企业股权投资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措施将在20xx年实行或试点,可见这次金融改革力度之大。国家金融改革步伐的提速和逐渐宽松的金融环境将为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新的金融市场组织形式、新兴金融机构、创新型产品集聚上海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 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抓住政策调整机遇且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

上海应借助国家金融改革创新提速和金融经济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发挥浦东“先行先试”优势,实施地方参与推进型金融改革创新,加速上海金融改革创新。这里有四层含义:

一是金融改革创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重要的核心手段之一。虽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是明显的,但还有不足。比如金融市场规模能级不够;金融国际化程度偏低;金融人才严重不足;金融创新相对抑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金融改革创新。而在目前的国内外环境下,更需要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各种难题,开创新的局面。

二是充分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宽松、金融审批管理相对宽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的便利,加大上海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实现转“危”为“机”。

三是利用地方在金融改革创新中的能动性,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做金融改革创新的推手。在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进程中,地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近几年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地方也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在中国现阶段体制和制度下,地方的参与和推动是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四是以重点创新项目和金融改革措施落实为契机,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推进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根据国家金融改革方案和上海市安排,考虑抓好重点创新项目和改革措施落实,使金融改革创新得到稳步推进。例如区域otc市场、金融租赁业务、全国性信托登记中心、reits试点、外资pe法人化、模式创新、币国际贸易结算、期货保税交割试点、并购贷款试点、资产证券化等改革创新项目和措施。金融改革创新是长期的工作,但是金融改革创新项目和措施的成功实施有助于开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局面。

(二)把握国际金融格局调整机遇且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优化金融环境

国际金融格局调整会使得国外金融机构、金金和人才在全球范围转移,但关键是如何抓住这次机遇。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发展落脚点和根基还在于选择适合其发展的环境,这对浦东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加强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资金和人才的吸引工作,还要在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和金融环境优化上做更多的努力。

谈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_地方战略论文 篇十

内容摘要:“两型社会”建设是在新时期从国家改革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契机。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是湖北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机遇。

关键词: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 产业结构 影响

武汉城市圈是武汉以及周边8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20xx年,武汉城市圈9城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604.93亿元,占全省的6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4.7%、63.5%和52.1%;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见表1)。

20xx年,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其实质是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建设是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武汉城市圈建设,将使湖北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湖北产业结构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三次产业呈现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特征,产业结构层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0xx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6:44:40,呈现出“二三一”结构,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已经形成并进一步强化(见表2)。

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看,湖北省产业结构模式是二、三、一。其中第二产业1996-20xx年平均水平为48.2%,第三产业平均占35%,第一产业占16.8%。WWW.meiword.COM同一时期,全国产业模式也是二、三、一。其中第二产业平均水平为47%,第三产业平均占39%,第一产业占14%(见表3)。

(一)农业比重过大

1996-20xx年间,湖北省第一产业的平均水平为16.8%,全国第一产业平均水平为14.0%,这期间湖北第一产业的平均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湖北省农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

(二)工业水平高于全国水平

1996-20xx年间,湖北省第二产业的平均水平为48.2%,全国第二产业平均水平为47.0%,湖北省第二产业高于全国水平。数据显示,20xx年湖北工业增加值达到2822.97亿元,增长23.6%,增速比上年加快3.6个百分点。湖北工业正在稳步发展。

(三)服务业较落后

据表3显示:1996-―20xx年间,湖北省第三产业平均水平为35%,而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为39.0%。湖北省第三产业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四个百分点。从细节方面来看,自1996年来,湖北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湖北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升,内部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传统行业所占份额逐渐减少,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及其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武汉城市圈是继深圳、天津、重庆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试验区,是我国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级。此次两型社会城市圈建设,其实质是要探寻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必然要求城市圈建设转变观点,调整产业结构,走集约发展之路。

(二)工业产业优势加强

从上面的可以知道:湖北的工业发展水平高于全国,这与湖北的工业优势是相联系的。在武汉城市圈综合试点改革区获批后,武汉的工业产业优势将会更加明显,具体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光电子产业优势。光电子产业是武汉的支柱产业,依托武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其发展水平和规模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生物医药产业优势。主要包括生物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生物工程是新兴产业,在国内外有着巨大的需要,同时也是个高利润行业。武汉的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借助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东风,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汽车产业优势。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武汉已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现实优势,形成了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主导,零部件生产企业和企业服务业的汽车链。

(三)促使湖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只是追求经济效益,它是在保护环境、降低资源消耗以及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科技推动工业发展的新路子。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传统的重型工业基地,又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资源矛盾突出,且环境压力巨大。武汉城市圈又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智力密集区,高新技术研发力量雄厚,具有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雄厚智力和技术支撑。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建设,其实质也是要探索“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子。因此,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建设,必能推动湖北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知识为基础发展湖北的工业化道路。

(四)第三产业发展加速

武汉城市圈建设必然引来大量的海内外投资,劳动力向城市圈转移,人才和资金的聚集,会促使城市圈服务业的发展。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在湖北占主导地位,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湖北第三产业的发展。

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观念更新

湖北要想借助城市圈的发展,发展本省经济,必须要更新观念。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以及同志的为指导,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路上与时俱进。湖北经济要在调整结构、减少消耗、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配套改革

湖北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在中部具有众多优势,经济发展上一直没有出现突破,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配套的制度和设施不健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湖北要想抓住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机遇,吸引投资,留住人才,实现经济腾飞,则必须进行配套设施改革。

(三)体制创新

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建设是一个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武汉城市圈建设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的支援。湖北可借助体制创新,成就武汉城市圈建设,实现自身发展。比如改革户籍制度,可为武汉城市圈建设提供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湖北的“三农问题”等。

参考文献:

1.武汉市信息中心宏观经济课题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xx

2.葛澄清.湖北产业结构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xx

3.蔡秀云.产业经济学[m].经济日报出版社,20xx

《加强天津区域品牌建设的理性分析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加强天津区域品牌建设的理性分析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的人,还看了:

次梁在PKPM中不同建模方式的对比

摘要:祥细了应用pkpm进行结构设计时,次梁按主梁输和按次梁输两种建模方式的导荷方式、结构计算模式的不同之处,以及两种建模方式对结构周期、构件内力、配筋等所慥成的不同影响;分别按两种建模方式,建立实例模形,对比两种模形的各项最终,验证所的正确性;为结构设计人员应用pkpm时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建模方式。 关键词:pkpm建模 次梁输入 主梁输入  0 引言  设计人员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少许使用pkp

关于桥梁工程论文怎么写汇总

摘要:随着我国柿场经济体质的逐步发展与完膳,我国桥梁工程行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与前璟。本文主要了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源因并题出了解决办法。捅过采用软地基处理方法,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关键词:控制;桥梁;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  1  揉弱地基桥梁和涵洞质量问题产生的源因  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城市交通压力的逐年加剧,我国日益加大了桥梁工程的建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摘要:混凝土工程施工时,经常发生少许质量通病,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本文就从质量通病的产生源因和防治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源因;防治措施  1 蜂窝 1.1现像: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变成空係相像蜂窝状的窟窿。 1.2产生的源因 1.2.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砂、石子、水泥等材料计量不准,慥成砂浆少、石子多; 1.2.2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

关于最新铁路论文

1 高速铁路定义和主要类型  高速铁路一些是指运转速渡达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铁路,是由适合于高速运转的基础设施、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完膳且科学的安全保障系统和输送组织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综和集成。高速铁路按列车的支承和推进原理可分为轮轨式和磁浮式;按建造和运营方式,轮轨式可分为新建客运专线、新建客货共线和既有线改造提速三种类型;轮轨高速列车按动力分布和驱动设备的设置

最新低碳环保论文怎么写汇总

【摘 要】绿色矿山建设是一种洁净生产模式,目的是使矿业活动对所在城市的环境影响达到最低,其立足点是推进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 。本文结合全省绿色矿山建设情况和治理,阐述了绿色矿山对城市环保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河北省 绿色矿山 环境保护 自河北省《“绿色矿山”建设方案》以来,绿色矿山建设就成为全省各煤炭 企业 一项重要工程和一种社会责任。“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严格实施 科学 有序的开

最新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