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祈祷工作报告网qdbeian.com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当前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的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二十篇

2022-03-30

当前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的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二十篇

管理论文】导语,我们所阅读的这篇文章共有70298文字,由章敏志细心整理之后,发表在祈祷工作报告网 www.qdbeian.com!机制,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当前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的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二十篇假如你对这类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篇 当前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的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

一、我国住房公积金当中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其进行会计的核算时,应该要制定符合实际的会计核算原则,但由于住房公积金的自身特点,因此,具有以下性质特点。

首先,明确主体。我国的住房公积金通过颁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特定单位的职工需按月对个人长期住房的储金进行缴存;管理中心属于城市的、但是不以营利作为准求目标的单位。此外,其还作为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主体,应该对职工所上交的资金进行账目管理与资金管理。进而形成和缴存人的债权、债务的法律关系,从法律角度而言,管理的中心需要承担对各不同缴存员工的住房公积金的负债法律责任。

其次,建立分帐。其他的住房资金与管理中心中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分账核算。即管理中心中,其的所开展的自身业务与核算工作,应该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而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以及管理中心的各项管理费用,需要建立账户,以便进行单独的核算。

最后,要实行三级核算。管理中心要设立住房公积金的明细账、并按照三级科目的明细规定进行核算,分别是:住房公积金的总账核算与其的单位账户的核算、以及个人账户的核算,并且还需要确保账户金额的相符。

二、住房公积金的会计核算的模式种类

住房公积金,其是与住房的制度改革实际所进行的一种政策,也是利用强制性储蓄方法所建立起来的、带有义务性、与个人的住房消费资金、与职工的工资有关的一个组成部分。wwW.meiword.COm其实施的目的是利用长期的、强制性的储蓄政策,对住房的建设资金所进行的筹集与融通,并且不断提高、进一步改善员工的家庭困难,以及解决其的住房压力。当前,其会计核算的管理模式可分为3大类:直接的管理模式、委托的管理模式、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首先,直接的管理模式。管理部门的中心负责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与管理以及核算、提取的具体过程工作。通过设立相关的机房进行有效管理,按照具体的情况进行网点的布设,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员应该承担起前台合后台的操作工作,进行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业务的直接办理,其的资金存储至商业银行的专门账户上。

其次,委托的管理模式。管理的中心和受托银行,一起签订有关住房公积金的委托协议,并且通过承办银行等方式进行服务网点的建设,并且合理进行住房公积金的代办点的设立。借助计算机的网络优势,把管理中心和银行的网点进行连接,网点可以当做管理的前台操作,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以及存储大等功能,将住房公积金的账目,进行落实到各职工账户上。

最后,混合管理模式。这种不是上述两种模式的“1+1”,而是综合考量现有人员少、业务量大、控制程度等现实问题,采取委托税务部门、受托银行等共同管理的良性竞争格局,形成“集中管理、全程控制”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中心、受托银行、第三方甚至多方之间相互协调、有效配合的“多赢”局面,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效控制风险,兼顾效益的目的。

三、改革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模式的探索

住房公积金的会计核算,其的改革主要立足于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模式改革方面上。由于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规定:住房公积金的应用范围只能是用在职工的购、建房、以及提取退休、个人的住房贷款以及购买国债。因此,对住房公积金所使用的模式进行改革,范围变动不大,一旦进行创新与改革,也应该是在规定的使用范围与方向所进行的。为此,就地方而言,有关住房公积金的会计核算方面的改革,更加应该从其的会计核算中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管理中心需要面对很多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缴存,病对其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规定:对于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中心,需要委托、受委银行进行住房公积金的贷款、以及结算等业务、设立账户、缴存资金与归还手续等的办理。这也是正确、有效处理好管理中心与银行这两者之间就住房公积金的管理问题,所进行的明确分工、协调合作的有效途径。

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与经营的较好分离,需要以改革原归集、贷款核算的方式,进行创新管理中心、完善委托银行等部门的协作关系,强化以会计核算为主线的业务管理和操作的混合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如图所示)

在住房公积金管理没有既定模式的情况下,紧密结合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实际,明确会计主体、建立核算体系、完善信息化建设、规范管理运作,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会计核算新模式,努力完善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运用,确保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利益。

转贴于上文库 www.sdjszg.com

第二篇 当前我国农村会计管理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广大农村会计人员在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农村公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惠农补贴等大量的国家扶持资金物资投放到农村,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征收工作等。农村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方面工作任务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明显增强,这就对新时期的农村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农村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村级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经济社会体制,农村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被排除在体制之外。行政村作为若干农户和村民的一个集体组织,应当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建立健全会计机构,反映和监督村集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但是,在我国农村,不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或是会计机构名存实亡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2、农村会计制度不健全。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其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制定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是其保障。但在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财务会计制度,更多的是,财务会计制度往往成了应付各种检查的标签,大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理财小组形同虚设。

村理财小组享有对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监督权利,有权参与制定本组织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权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有权检查审核财务帐目,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Www.meiword.coM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理财小组基本上没有行使职权,有的小组成员根本不在村上住,一般找不到人,有的理财小组成员还不知道自己是该小组成员。

4、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呈下降趋势。

农村会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又加上长期以来疏于管理,不少会计人员从未接受正规会计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现象也比较严重。实行村帐站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的职权上划,日常的经济核算由乡镇经管人员代理,村会计的职责范围发生了变化;实行村级财务资金“双代管”后,村级财务资金划归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负责,服务中心为各村设立帐户核算收支,分村设户存储管理资金。这样特别是“双代管”后,村会计人员业务索质呈下降趋势。村会计人员一不做财务收支帐,二不做银行日记帐,名副其实是一个报帐员;有的报帐员都不稳定,村委会三年一换届,旧领导落选,“一朝君王一朝臣”,新领导上台,报帐员也跟着换人;农村财务工作人员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培训学习的机会也随之越来越少。

5、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

农村会计信息失真不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因而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农民群众在包产到户之后,客观上与村集体的经济联系减少了,他们关心村集体财务会计信息也不如以前那么强烈了。

6、农村会计操作流程不完善,农村财务秩序不够规范。

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由于农村会计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会计队伍不稳定,农村会计业务素质偏低,造成农村财务混乱。记账不规范,错记漏记乱记的现象十分严重。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白条抵库,乱收乱支,贪污挪用,土地征用款分配不公,集体资金开支透明度不高,现金存量超标等各种违法违规违纪现象普遍存在。会计资料残缺不全,绝大多数村不能做到财务公开,按时公布账目。有的地方还存在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会计、出纳的现象,自己签批、自己做账、自己保管现金。

二、农村会计管理问题原因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前农村会计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偏低、队伍极不稳定、与会计工作的性质及要求极不适应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缺乏科学的聘用机制。

村会计人员都是从村委会换届当选的委员中指定的,没有经过正式的业务学习和培训,这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大部分村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能“记记帐,打打算盘”,无法适应《xxx》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和提供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

村支部、村委会在村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一朝天子一朝臣”,会计跟着干部走,出现了每到三年一换届,就有一批新会计人员要培训的现象。这样既加大了乡镇财政所的工作压力,也降低了农村会计队伍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使担任会计的人员不敢坚持原则,对村干部的违规行为缺少约束力。

3、缺乏合理的培养机制。

由于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大多数上岗的村会计人员没有《会计资格证》,也难于取得会计资格证,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完善。同时,有的村不按规定配备会计人员或者村会计人员身兼数职,使村会计人员完全成了结帐、整条子、到乡农村财务代理中心报帐的工具,监督管理职能欠缺。

4、缺乏严厉的审计监管。

在农村会计人员既是财务管理者,又是会计核算者,还是信息统计员,往往根据村领导及上级领导的意图进行报告,迎上瞒下,给数据信息的层层汇总带来很大水分在,上级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走过场,无法起到应有的外部监督作用,农村财务管理的混乱,使村干部有机可乘,乱收费,挪用提留款、扶贫款甚至贪污集体财产,在一些地方屡见不鲜。

三、加强农村会计管理的具体措施

虽然说村级会计业务已实行了乡镇农村财务代理记帐模式,但农村会计人员是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重要成员,重要性绝不亚于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村委会委员的角色,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的稳固。新时期的农村会计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转贴于上文库 www.sdjszg.com1、明确职责,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会计队伍,是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村务公开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做好农村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区级要切实加强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使村会计人员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

2、完善机制,保持农村会计队伍相对稳定。

农村会计工作的专业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稳定性。同时,农村的会计人员一般还承担着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其他业务,任务十分艰巨,针对这种特殊性,也要求村会计队伍的稳定性。所以,要积极探索并建立农村会计人员的任用机制,既要不违背《村民委员会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又要选用符合任职资格的人员从事农村会计工作。在村会计职务的调换和任用上,要充分尊重乡镇财政所的建议,确保能做事,做好事的人员任职。

3、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有组织、有步骤的对农村会计人员开展xxx律法规、农村xxx律知识、会计职业道德、党在农村的各种相关政策和农村经营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要增强培训力度、确保培训时间,最少一年集训一次,提高培训学习的实际效果。

4、完善机制,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地位。

一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农村会计人员的工作。村支部、村委会应极力支持并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更不能出现因私人利益而报复会计人员的行为。要建立并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凡是村会计人员按财经纪律、会计制度做出的行为,村主要干部要坚决支付并服从。

5、加强保障,调动农村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村会计人员在村干部中的工资水平,在工资待遇上不能一味地拉开农村会计人员和村主职干部的差距,更不能和村其他委员相提并论,不能单纯以职务高低论英雄。同时,加大奖惩力度,业务主管部门要严格年度工作考核,完善奖励机制。

6、健全财务制度,定期进行审计。

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理财制度。督促村民委员会定期公布帐目、报送报表,接受村民和县财政局农村局的双重监督。在会计服务中心内部定期审计,理财小组定期监督的基础上,由县财政局农村局、县审计局、镇财政所对村民委员会的帐目进行定期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和处理。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举措。因此,健全财务制度.定期进行审计,对农村财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积极从法律方面探索乡级财政、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代理权限。

乡财政所、农经站目前是依据《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开展村财账务代理工作的,是遵从改革阶段的行政规定。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中国法制化建设正在步入正轨,村级账务代理机构也必须依照《中华共和国xxx》、《代理记账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审批和管理。只有通过规范的“代理记账”许可的申请和批准,或参照《中华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章第十五条之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之规定,通过修订《农业法》、《xxx》、《代理记账管理办法》的相应条款授予乡级核算机构法定代理记账权限,村级账务的核算才能符合法律规范,才能真正体现村民权益,保障代理机构合法运行。转贴于上文库 www.sdjszg.com

第三篇 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这对现在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让现有的管理模式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农村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对现在实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实施改革是现在农村经济变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以下将对现在实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其中的优缺点。

一、对现行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评价

为了积极推动农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党以及各地纷纷相关有力政策以扶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上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全国氛围内主要存在着:“村财村管”模式、“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两种主要模式。而“农村会计代理制”模式、“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农村财务审接制”模式以及“农村会计集中核算制”模式都是在这两种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一)“村财村管”模式

所谓“村财村管”模式就是村委会在村民的同意下聘请专业人才对集中经济的相关经济作业进行处理,而这些专业人才也要受到乡镇农经站的监督与指导的作用。这种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仍然被许多农村所采纳。

1.“村财村管”模式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村会计人员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www.meiword.com这些村会计人员是由村委会所聘用的,并其工作不受村委会的限制与约束,跟村民以及村委会之间无直接的利益关系,同时它作为的个体在全村范围内工作,因此便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便于村日常经济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村会计人员是作为本村以外的第三方,与本村无财务牵扯,只受乡镇农经站的指导与监督。因此它的工作直接来自于上级指示,有利于党以及各地方精神的传达,同时能将所传达的工作讯息在全村范围内顺利进行。

第三,便于财务管理。在专业人才的工作下,农村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一个的部门,它的工作不受其他性质工作的干涉,有利于会计账簿等资料的存放以及管理,所以加强了农村财务会计的系统性以及整体性。

2.“村财村管”模式的缺点

第一,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因为所有村级财务会计人员都直接属于乡镇农经站管理,而每一个村落的经济状况不一样,所以在管理上给农经站的工作增添了难度,致使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第二,该模式不利于保持村级财会人员的稳定性。往往村级财会人员的选择是由村委会执行的,而随着村委会的改选,村级财会人员也将会改选,这样不利于村级经济工作的连续性开展,阻隔了集中经济的有序进行。

(二)“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实行的就是集体经济,并且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取得了一直的好评。而农村的财务会计管理则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咽喉之处,把握着经济的走向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不仅仅是对农村经济的一种管理,更涉及国家、集体以及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他们之间的稳定合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党有关“三农问题”的文件中反复提出在维护以及促进农村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因此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是首要。

1.“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的优点

第一,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与“村财村管”模式不同的是在该模式下委派会计完全不用受到村委会的干涉以及限制,在工作职权上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因而在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时是进行的,这样做有利于会计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

第二,有效提升了农村财会管理水平。因为委派会计的解聘等相关工作都不受村委会的限制,所以村委会的改选将不会对财会人员的工作造成影响,有利于保持财务工作的连续性,便于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提升了农村财会管理水平。

2.“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的缺点

第一,农村会计委派制缺乏法律依据。首先是因为农村会计委派制与国家的《xxx》的相关条例相悖,其次是因为由乡镇经管站挑选的财会人员在开展经济业务时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上级管理者的影响,从而降低了他们的专业性以及性。

第二,农村会计委派制弱化了农村会计的管理职能。由于村级财务部门与村委会之间为两个的个体,一般而言这两个组织分管不同的内容。在处理本村事务时,会计人员对财务无关的事情缺乏主动性,从而使得会计人员对本村事物缺少了解。但在开展村内活动时必将会涉及经济问题,因此长期以往,会计人员就对本村经济事务缺乏管理意识,影响他们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小结

从改革开放前较低级的合作社时期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财会管理模式以及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财会管理模式发展到改革开放后较高级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集体企业改制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以及税费改革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我国农村财会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完善。本文对现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进行的探讨,希望对农村财会的管理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转贴于上文库 www.sdjszg.com

第四篇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_会计研究论文

1月27日,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发改价格[20xx]196号)(以下简称《收费办法》),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收费管理的第一个全国性规范文件,是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20xx]56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收费办法》的发布,对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收费、有效遏制注册会计师行业低价竞争、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质量、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收费办法》制定背景

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过低是制约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也是业内近年来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由于审计服务的特殊性,加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体规模小、数量多、市场定位和服务同质化,行业内一直存在着低价竞争的现象。过去一些地方制定的本地会计师事务所收费规定由于年代久远、标准严重偏低,客观上也造成会计师事务所收费水平难以提高。近两年,在我部做大做强战略推动和政策引导下,一批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优化整合、强强联合,低价竞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好转,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随着招标选聘会计事务所方式的普及,评标标准片面强调报价因素,使低价竞争更为表面化。伴随着低价竞争,还出现指定业务、支付佣金、回扣等行业潜规则。

过低的收费具有多方面危害。WWW.meiword.coM首先,过低收费不能支撑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必要审计程序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使审计质量难以保证。注册会计师是公众利益的保护者,审计业务收费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也就威胁到公众利益。其次,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事务所的核心资源。过低的收费难以支撑行业合理工资水平,使得辛苦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这不仅不利于行业持续发展,又进一步威胁到审计质量。第三,指定业务、支付佣金、回扣等行为助长了行业不正之风,也易于滋生。因此,低价竞争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性,破坏了行业健康发展之基。

正是由于低价竞争的严重危害性,《若干意见》将治理这一问题作为加快行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提出要“有效治理指定业务、索取回扣等不当行为”,并要从规范执业收费上对行业予以支持。

二、《收费办法》制定过程

《收费办法》的经过了充分的酝酿。20xx年3月,根据调查了解和业内反映情况,我们启动了会计师事务所收费问题研究工作。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于20xx年6月开展了对各地会计师事务所收费现状和管理情况的专项汇总研究,全面掌握了事务所收费现状、各地已采取的规范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为《收费办法》的主要政策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20xx年4月,我们就前期研究成果与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发展改革委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双方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启动了《收费办法》起草工作,在成都、等地开展了多次调研、论证工作,形成征求意见稿。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在物价系统内公开征求意见,我司也于8月24日发文公开征求财政系统和业界意见。根据征求意见情况,联合工作组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若干意见》发布后,《收费办法》起草进程明显加快,我司在天津、广州召开的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座谈会上又专门对《收费办法》进行深入讨论。根据讨论情况,我们和价格司对《收费办法》进行了最后修改、定稿,于20xx年1月27日正式联合印发。

三、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政策突出了最低限价导向

《收费办法》将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分两类管理,对强制性审计服务实行指导价,对其他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办法第四条规定,对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下列审计服务的收费实行指导价:(1)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服务,出具有关的报告;(4)法律、xxx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按照《价格法》,“指导价,是指依照本法规定,由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强制性审计服务由确定价格区间,实际审计收费不能高于或者低于这一区间,否则就是价格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为什么要对强制性审计业务实行指导价?这是由审计业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审计服务区别于其它服务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存在正常的、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合理价格的机制。一般商品和服务都是购买人和消费者两者合一,或者购买人和消费者利益是一致的,购买人关心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希望其质量是好的。只要不存在垄断或者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市场机制就可以调整其价格和质量趋于合理。而强制性审计服务的购买人和消费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多数情况下,两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购买人往往更看重或关心审计价格。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迫使审计服务购买人必须通过事务所的声誉维持自身的声誉,则购买人仍然关注服务质量。但如果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则购买人更希望审计价格越低越好。、银行、投资者、社会公众等审计报告使用者是审计服务的最终消费者,虽然关注审计质量,但不是购买者,没有对服务的选择权。这种情况下,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质量和价格的条件尚不成熟。

由于市场机制缺失,造成企业选择价格低的事务所,事务所为了维持生存,只能缩减审计程序,降低审计质量。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一定的非市场性,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去解决一切问题,仅靠市场不能形成合理价格并维持正常质量,应当进行适度干预,特别是要实行最低限价。这种价格干预,完全旨在维护公众利益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垄断行业出于自身利益制定统一限价有着本质区别。

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在价格谈判中往往属于弱势一方,不存在着价格过高而损害交易公平性的问题,对于审计收费似应只规定最低限价,而无需规定最高限价。但是,由于现行价格法律体系所提供的价格调节手段种类有限,除市场调节价、定价和指导价外,没有其他手段可以选择,因此《收费办法》对强制性审计业务规定实行指导价,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特点,突出了最低限价导向。

当然,并非所有的强制性审计业务都存在低价竞争,例如证券期货相关业务、外商投资企业相关业务、金融企业相关业务,其竞争秩序相对是比较规范的。对这些业务,指导价没有必要以设定价格低限为目标。

四、《收费办法》将“保障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质量”作为首要目标

《收费办法》在第一条制定宗旨中,将“保障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质量”放在了首要位置,其后的“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保障质量。因此,制定《收费办法》的首要诉求是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的规范来确保服务质量,让价格能够支撑一定的服务标准,进而对公众利益提供保护。《收费办法》各项具体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宗旨。

第五篇 试论中国财务管理体系:一个理论反思_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 金融危机催生了人们对“西化”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反思与自省。西方经典财务管理内容体系以资本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有效”和“自组织管理系统”的存在为逻辑前提,并假定存在“市场—组织”间互动式的作用传递机制,而这些逻辑前提和假设在当下

【关键词】 公司金融; 财务管理; 市场有效

一、对西方财务管理体系的评论

任何一门应用学科的建立与完善都不应忽视其面临的环境。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属于经商过程中的理财,理财过程中的经商,类同于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一)美国经典教材内容体系的简要描述及其特点

不言而喻,西方财务管理内容体系经过上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系成熟。①以ross,westerfield,jaffe合著的《企业》(corporate finance)为例②,该教材除前言或后续专题之外,其主干部分由价值与资本预算、风险、资本结构与股利政策、长期、短期与营运资本等几大版块组成。这一内容体系几乎涵盖了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全部,且各部分及章节之间存在相对严谨的逻辑关系: (1)“总论”为初学者提供共同的知识点;(2)通过引入“价值”概念及价值标准来判断、解决各种投资决策问题(包括证券估值、资本预算);(3)在有效市场假设下,透过“风险”衡量及资本市场定价,解决投资决策参数测算问题(主要指wacc);(4)描述公司资本结构及股利政策,公司财务政策; (5)解释公司长期来源及方法;(6)引入选择权、期权等金融工具解决公司及风险管理事项;(7)强调短期决策及营运资本管理技术。wwW.meiword.cOM

尽管该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太偏重于个人看法,部分章节属学术界不成熟的争论”(沈艺峰,20xx),但作为近年来风行全美甚至全世界的经典之作,其日臻之劲头并未消减。笔者对西方财务管理内容的剖析将以此书为“标本”。同时,根据钱颖一教授的观点(20xx),现代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由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benchmark)和工具(ytical tools)三部分组成,该框架已成为当代在世界范围内唯一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的经济学范式。在这一范式中,“视角”主要解决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它通常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如经济人自利偏好、资源稀缺等),“参照系”则主要用于构建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杆”(如市场有效性、基于各种严格假定下的mm定理等),而工具则主要解决相关理论的数学模型化问题。根据上述观点,不难发现西方财务理论体系③有以下“特点(或问题)”。

1.理论体系的“金融化”

或者说,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体系在本质上就是“公司金融”理论体系④。该体系以股权至上为根本、以资本市场为依托、以“价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其所涉及的理论大体包括市场有效假定、资产组合下的市场风险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期权定价模型、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理论(包括mm理论、静态均衡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下的优序理论和理论等)等等。应当说,这种公司财务的“金融化”倾向并不是西方理论体系的一种误打误撞,而是西方经济学一贯学术传统的体现。基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和范式,不难发现现代西方“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从一开始(20世纪50年代)就是致力于解决公司外部及其相关市场定价问题的(其标志性成果主要是capm及mm理论),其出发点仍然是“市场”而不是“企业组织”,其理论与方法体系遵循古典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与“价格”机理;而当人们将企业组织引入到这一价格模型后(以jensen & meckling为代表,1976),公司金融理论研究才发生了方向性转变,即以市场定价为核心的公司金融超越传统上只研究“市场”的局限性,而试图打开“公司组织”——非市场的组织这一黑箱,由此触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视角,产生了以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性理论等为代表的基础性解释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用于解释和预测公司金融中的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理论、证券发行及证券设计、股利政策、激励机制设计等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分支,并促成了公司金融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由上述可以看出,西方公司金融理论体系在本意上并不完全是为解决“公司”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而发展的,作为西方经济学(本质上属于“价格理论”)在超越市场并打开“公司组织”这一黑箱后的一种学术渗透,其所研究的内容包含了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定价及公司与资本结构决策等核心内容。在这一逻辑上,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金融化”不仅可以理解而且是一种学理必然。从其学科属性看,公司金融并不属于管理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经济学”。

2.公司金融的“参照系”功能

在西方公司金融教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学术体系大多围绕着“假设”而展开,从资本市场效率、资产定价到公司资本结构等核心内容,无不是在假设中构建起来的。基于“假设”的学术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参照系的构建,这种学术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学科的“科学化和严谨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术研究面的拓展。比如,放宽对“企业组织”的生产函数假设,有利于人们看清组织、公司治理及其激励的复杂性;放宽mm定理的相关假设(尤其是信息对称性假设),有利于建立资本结构及股利政策的“理论”、“优序理论”等理论体系的构建等等。因此,以假设为基础的公司金融体系,在本质上是建立一套有利于未来拓展的理论“参照系”,它能让未来研究者循着对复杂经济现象的思考和对各种假设的“质疑”,厘清各种经济现象发生和发展脉络并用新的视角加以解释,从而丰富和发展已有理论体系。

3.应用体系上的决策化、技术化

公司金融理论体系的另一特点上应用层面的“决策化、技术化”。这从公司金融中投资、、股利政策、营运资本管理等几大模块所体现的决策技术、方法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财务决策模型都与“价值”属性相关(如,长期投资决策中“净现值”原理、资本结构应用决策中的“价值最大化”或“资本成本最小化”模型)。这种财务决策的技术导向,一方面反映了公司金融对“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决策理念的遵从,同时也反映公司金融这一学科的内在边界:它仍然是“金融”在公司这一层面的运用,且这些应用离不开公司金融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价值互动(如,公司金融的大量研究都集聚于“公司财务决策或政策的市场反应”方面,即试图从市场角度来“检验”各种财务决策的合理性)。

(二)对公司金融理论体系的“疑问”

应当说,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都极具特色的学科,公司金融已成为商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但这样一种理论体系,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在资源配置上过于依赖相关“假设”

几乎同所有经济学科一样,公司金融理论都是试图解决资源有限下的有效配置问题。资源配置涉及两个层面:(1)“市场层面”资源配置。即利用资本市场及其价值发现机制,将社会资本配置到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产业或公司等)中,以提高社会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2)“组织层面”资源配置。即利用组织内部的配置规则(如,效率优先规则或战略导向规则等),将有限财务资源配置到组织内各种有效的投资项目之中,从而提高公司价值并增进股东福利。

但无论是第一层面还是第二层面,都离不开市场、组织自身在资源配置中的“计算能力”和“配置环境”。所谓“计算能力”是指市场或组织自身的有效性,它涉及对财务资源“价格”的敏感性和反应度。如,资本市场层面的风险收益均衡关系及价格发现功能;组织层面的项目预期收益率判断及其显示能力等。而“配置环境”是指市场或组织所面临的各种影响变量。如,市场层面的信息披露制度、资本供求关系、法律及监管机制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资本市场效率,而组织层面的配置环境则涉及公司内部一系列治理机制,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与组织结构(jensen & meckling,1992;等)、以“决策权利划分—个人或部门业绩评估系统—激励机制”为支点的组织管理框架(brickley,et al.20xx),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在理论上,“计算能力”是果,“配置环境”是因,配置环境直接决定计算能力。

如前所述,“公司金融”在面对市场、组织等的“计算能力”和“配置环境”时,都带有很强的“假设”色彩(笔者将会在后面重点“市场有效性”和“自组织”这两种基本假设)。从学理角度,以“假设”为基础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参照系”的根本出路,但过于依赖“假设”并不利于人们对市场与组织资源配置过程的理解,因为:在所有前提被假设的情况下,财务决策的结果也将“被假设”出来。

事实上,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法律、金融体系、公司治理因素等都是很难被“假设”的。从法律因素角度,不同法律体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少数股东权益、债权人、法律执行情况等产生重大影响(la porta et al.1997,1998,2000等),而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从金融体系看,不同国家有不同金融体系(如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基础金融体系,即market-based system;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基础金融体系,即bank-based system),它们对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公司治理角度,由于股权结构、体系、人文环境等不同,不同国家在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股东—债权人”之间、“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等利益冲突的机制,也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将对市场和组织两个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影响及其差异,人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市场、组织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差异。

或者说,离开对上述因素差异的考虑,公司金融就可能沦为一种纯粹的、标准化的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计算工具”。

2.公司金融理论在实践层面缺乏应用的指导能力

尽管以“假设”为前提所构建公司金融“参照系”有利于内容体系的标准化,但公司金融历来都应当是用以指导公司管理实践的。从实践指导能力角度,即使强调“假设”是合理的,也仍然发现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价值最大化理念的过于依赖。无疑,价值最大化理念是建立公司金融体系的根本,但过于强化“价值”理念,将衍生出各种不良后果:第一,行为误导。它往往会让公司管理层认为追求各种外化的“市场效应和市场价值增值”经营与财务策略(如“资本运营”、“价值基础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等,优于内部“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策略,从而诱使公司价值管理“异化”为各种市场技巧或财务游戏(michael c. jensen曾从理论上将其归纳为“高估权益的代理成本”,20xx)。第二,忽视“社会成本”与社会责任。公司价值最大化导向以公司经营所发生的各种社会成本能被合理定价并被“内部化”(而不会产生“成本溢出”)为前提,但公司屈服于价值增值及市场压力,而不得不忽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及由此而发生的社会成本,社会可持续增长理念难以成为公司“管理自觉”。第三,对债权人保护不利。价值最大化本质上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它以债权益保护为前提,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及“资产替代效应”,事实上,股东财富并不总是“剩余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并不总是在满足债权人利益保护基础之上的价值最大化。

(2)对价值原理的误用。即使从资源配置效率及市场反应角度,市场对公司价值增值目标的追求也并不完全基于“净现值最大化”规则。比如,当资本成本都为10%的两家企业,如果a企业项目实际收益率为30%,而b企业的项目实际收益率为20%,并不能得出“a公司项目投资策略必然优于b公司”这一结论。究其原因在于市场预期:如果市场对a公司项目投资预期收益率是40%而对b公司的预期收益率是15%,则:第一,从组织角度,两家企业的项目净现值都为正,从而都可行;第二,从市场及价值增值角度,市场对a公司项目决策的价值反应可能会是负面的(其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即30%小于40%),反之对b公司项目决策的价值反应则有可能是正面的(其实际收益率高于预期收益率,即20%大于15%)。在这里,资本成本(10%)只是作为项目投资预期收益的门槛(hurdle),它并不能完全用于项目价值衡量(尤其是市场价值)。

(3)对公司实际财务政策与运作的忽视。要使公司金融能被真正用于指导管理实践,则必须从组织自身(而不是市场)来讨论其财务政策,而这恰恰是当前公司金融理论所忽略的。美国企业调查表明(graham j & harvey, 20xx等),公司在进行“债务”时,更多的是考虑保持公司财务的灵活性(financial flexibility),注重信用评级机构对公司信用等级的评估意见(迫于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压力),而在进行“股票”时更多的是考虑增发股票数量对eps的稀释程度、股票发行当时的股价增值状况的影响。上述表明,资本结构决策更强调“务实”而不是理论(如,资产替代效应、信息不对称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等,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并不适用)。同样,股利政策制定也主要考虑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如强调“股票回购”),而与主流股利理论(如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等)不相关(alon brav et.al, 20xx)。欧洲企业调查也存在类似情形,但因其公司治理、金融市场体系、法律保护等与美国相距甚异而呈现不同的决策结果(francois degeorge & ernst maug,20xx)。上述表明,公司财务决策主要立足于组织自身(如保持财务灵活性、遵循公司财务战略等),并不完全立足于市场,也与以市场为立足点所构建的公司金融理论不完全吻合。

(4)忽视价值创造的“过程”——管理属性。西方公司金融理论体系因其“金融”定位与属性,从而很少涉及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性“管理”。公司财务决策(如项目投资、并购决策等)只强调价值最大化理念及决策技术,很少涉及财务的“管理过程”,如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长期财务规划、项目投资决策与项目财务管理、决策与证券优化设计、资金集中管理与日常财务控制、财务风险管理等等。上述内容都是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在要义,而现行公司金融体系与公司实际上的财务“管理”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cfo的素质要求上。⑤

但无论是第一层面还是第二层面,都离不开市场、组织自身在资源配置中的“计算能力”和“配置环境”。所谓“计算能力”是指市场或组织自身的有效性,它涉及对财务资源“价格”的敏感性和反应度。如,资本市场层面的风险收益均衡关系及价格发现功能;组织层面的项目预期收益率判断及其显示能力等。而“配置环境”是指市场或组织所面临的各种影响变量。如,市场层面的信息披露制度、资本供求关系、法律及监管机制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资本市场效率,而组织层面的配置环境则涉及公司内部一系列治理机制,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与组织结构(jensen & meckling,1992;等)、以“决策权利划分—个人或部门业绩评估系统—激励机制”为支点的组织管理框架(brickley,et al.20xx),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在理论上,“计算能力”是果,“配置环境”是因,配置环境直接决定计算能力。

如前所述,“公司金融”在面对市场、组织等的“计算能力”和“配置环境”时,都带有很强的“假设”色彩(笔者将会在后面重点“市场有效性”和“自组织”这两种基本假设)。从学理角度,以“假设”为基础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参照系”的根本出路,但过于依赖“假设”并不利于人们对市场与组织资源配置过程的理解,因为:在所有前提被假设的情况下,财务决策的结果也将“被假设”出来。

事实上,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法律、金融体系、公司治理因素等都是很难被“假设”的。从法律因素角度,不同法律体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少数股东权益、债权人、法律执行情况等产生重大影响(la porta et al.1997,1998,2000等),而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从金融体系看,不同国家有不同金融体系(如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基础金融体系,即market-based system;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基础金融体系,即bank-based system),它们对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公司治理角度,由于股权结构、体系、人文环境等不同,不同国家在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股东—债权人”之间、“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等利益冲突的机制,也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将对市场和组织两个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影响及其差异,人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市场、组织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差异。

或者说,离开对上述因素差异的考虑,公司金融就可能沦为一种纯粹的、标准化的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计算工具”。

2.公司金融理论在实践层面缺乏应用的指导能力

尽管以“假设”为前提所构建公司金融“参照系”有利于内容体系的标准化,但公司金融历来都应当是用以指导公司管理实践的。从实践指导能力角度,即使强调“假设”是合理的,也仍然发现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价值最大化理念的过于依赖。无疑,价值最大化理念是建立公司金融体系的根本,但过于强化“价值”理念,将衍生出各种不良后果:第一,行为误导。它往往会让公司管理层认为追求各种外化的“市场效应和市场价值增值”经营与财务策略(如“资本运营”、“价值基础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等,优于内部“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策略,从而诱使公司价值管理“异化”为各种市场技巧或财务游戏(michael c. jensen曾从理论上将其归纳为“高估权益的代理成本”,20xx)。第二,忽视“社会成本”与社会责任。公司价值最大化导向以公司经营所发生的各种社会成本能被合理定价并被“内部化”(而不会产生“成本溢出”)为前提,但公司屈服于价值增值及市场压力,而不得不忽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及由此而发生的社会成本,社会可持续增长理念难以成为公司“管理自觉”。第三,对债权人保护不利。价值最大化本质上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它以债权益保护为前提,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及“资产替代效应”,事实上,股东财富并不总是“剩余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并不总是在满足债权人利益保护基础之上的价值最大化。

(2)对价值原理的误用。即使从资源配置效率及市场反应角度,市场对公司价值增值目标的追求也并不完全基于“净现值最大化”规则。比如,当资本成本都为10%的两家企业,如果a企业项目实际收益率为30%,而b企业的项目实际收益率为20%,并不能得出“a公司项目投资策略必然优于b公司”这一结论。究其原因在于市场预期:如果市场对a公司项目投资预期收益率是40%而对b公司的预期收益率是15%,则:第一,从组织角度,两家企业的项目净现值都为正,从而都可行;第二,从市场及价值增值角度,市场对a公司项目决策的价值反应可能会是负面的(其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即30%小于40%),反之对b公司项目决策的价值反应则有可能是正面的(其实际收益率高于预期收益率,即20%大于15%)。在这里,资本成本(10%)只是作为项目投资预期收益的门槛(hurdle),它并不能完全用于项目价值衡量(尤其是市场价值)。

(3)对公司实际财务政策与运作的忽视。要使公司金融能被真正用于指导管理实践,则必须从组织自身(而不是市场)来讨论其财务政策,而这恰恰是当前公司金融理论所忽略的。美国企业调查表明(graham j & harvey, 20xx等),公司在进行“债务”时,更多的是考虑保持公司财务的灵活性(financial flexibility),注重信用评级机构对公司信用等级的评估意见(迫于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压力),而在进行“股票”时更多的是考虑增发股票数量对eps的稀释程度、股票发行当时的股价增值状况的影响。上述表明,资本结构决策更强调“务实”而不是理论(如,资产替代效应、信息不对称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等,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并不适用)。同样,股利政策制定也主要考虑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如强调“股票回购”),而与主流股利理论(如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等)不相关(alon brav et.al, 20xx)。欧洲企业调查也存在类似情形,但因其公司治理、金融市场体系、法律保护等与美国相距甚异而呈现不同的决策结果(francois degeorge & ernst maug,20xx)。上述表明,公司财务决策主要立足于组织自身(如保持财务灵活性、遵循公司财务战略等),并不完全立足于市场,也与以市场为立足点所构建的公司金融理论不完全吻合。

(4)忽视价值创造的“过程”——管理属性。西方公司金融理论体系因其“金融”定位与属性,从而很少涉及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性“管理”。公司财务决策(如项目投资、并购决策等)只强调价值最大化理念及决策技术,很少涉及财务的“管理过程”,如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长期财务规划、项目投资决策与项目财务管理、决策与证券优化设计、资金集中管理与日常财务控制、财务风险管理等等。上述内容都是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在要义,而现行公司金融体系与公司实际上的财务“管理”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cfo的素质要求上。⑤

(三)对“问题”的可能解释:“市场⑥有效性”与“自组织管理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西方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财务管理教材体系的“与评论”并不是想否定该体系,而且也没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对这一体系所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进行过深入、有益的讨论。事实上,西方这套理论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与其依据的逻辑前提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眼中的“所谓问题”很可能是因为:第一,目前尚未辨识西方体系中那些已存在的“逻辑前提”;第二,即使已认知那些“逻辑前提”,但因怪罪

那么,西方体系的逻辑前提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市场有效性;二是管理的自组织性。具体而言:1.公司治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外在变量⑦,被假定是给定的。2.市场(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要素市场)及其作用机制是充分有效的(如价格发现机制与价格的市场调节功能、控制权转移市场与并购机制、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与资源配置机制等)。3.公司管理,无论是在公司层面还是经营层面,其发展战略与目标、组织与责任体制、经营控制、财务管理等等都是整合化、一体化的,⑧它们成为组织内财务管理所赖以存在的既定事实,根据会计思想家hopwood的说法,会计和财务管理是内置于组织、社会系统之中,它们不仅具有描述性(descriptive)功能而且更具组织构建性(constructive)功能,会计内嵌于组织、社会之中,并保持其与组织、社会间的共生与互动(hopwood等,1994)。由此可见,西方财务管理内容体系没有强调组织内部的财务职能(尤其是财务控制职能),并不是一种无意的“轻视或忽略”,而是视其为一种前提假定——任何组织中都应当而且必须存在的“自组织系统”。 4.“市场—组织”间的有效互动。也就是说,从“市场有效”到管理主体的“自组织系统”之间存在着一条有形或无形的传递机制或传递链。以资本市场的作用为例,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股票价格为的财务资源配置体系,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制约、牵引作用,而这一作用的发挥来自于其“市场—组织”之间存在的“价值最大化”压力下的交互传递机制,并且这一传递机制的传递环节是有序、有效的。具体为:第一,公司因对外而通过财务报告及业绩预测等信息披露取信并取悦于市场(充分的信息披露机制);第二,这种取信与取悦式的业绩披露机制要求管理者一方面必须尽责努力(即accountability),另一方面受限于外部治理约束(经理人市场机制、信誉机制、各种激励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尤其是美国sox法案等),从而不得不强化内部管理;第三,股东承担投资风险(风险自担、组合投资与风险分散机制)并对公司形成权力制衡与治理制约(公司内部治理);第四,市场上证券师们根据其判断,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市场发布公司预警或业绩预测,从而驱动公司内部业绩管理(中介作用机制);第五,资本市场的作用及业绩压力,传递到公司内部进而要求管理者在组织内部进行有效资源配置与经营控制管理,促进公司可持续增长与价值增值。在这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一系列职能)融入组织控制的各个层面,其内部财务管理运作成为一个无须打开的“黑箱”,或者说它是一个有效“自组织系统”或有序运作的“黑箱”。

可见,当我们在没有完全清醒认识到西方财务管理体系所赖以存在前提假设的情况下,直接、盲目地嫁接引入其理论和方法体系⑨,事后发现它们并不适用于“

第六篇 浅谈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_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 诺斯开创的路径依赖理论对理解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文章在对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的必要性以及流程再造中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最后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过程中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战略管理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路径选择

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制度的确立过程,在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规则必然受制于不同价值链企业之间的权利结构、成本以及偏好结构等。本文将在路径依赖理论的基础上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需要界定的是本文所指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主要是指企业价值链之间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一、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路径选择问题的提出

路径依赖问题首先由保罗·大卫在1985年提出,阿瑟(1989,1990,1994,199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技术演进中的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后来,道格拉斯·诺斯(1990)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思想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认为各种自增强机制的存在使得路径依赖有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及主观模型都会强化这一轨迹,一种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下选择最大化目标,进行试验,建立反馈机制,去识别并消除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产权,进而引致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另一种是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而从中获利的利益集团为了既得利益尽力维护它,此时这个社会陷入无效制度安排,“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WwW.meiword.cOm随着路径依赖理论的建立,格雷夫(1997)、凯姆普(1997)、温德鲁姆(1999)、皮尔森(2000)和伍尔德曼(20xx)等学者也对路径依赖中的自增强机制进行了研究。伍尔德曼(20xx)在总结各种自增强机制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制度变迁过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制度路径依赖过程有其特殊的含义,在确定形成制度路径依赖的各种自增强机制时,要和技术路径依赖过程进行区别。伍尔德曼了转换成本、递减的运行成本、网络外部性、学习效应、适应性预期、正式的法律约束、非正式的文化约束、既得利益约束、人们的主观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十种自增强机制发挥作用的途径,提供了判别自增强机制的方法,并且对这十种自增强机制在制度路径依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伍尔德曼(20xx)还认为转换成本、运行成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造成制度锁定的关键因素,正式的法律约束、非正式的文化约束和既得利益约束不直接造成制度锁定,他们决定了转换成本的大小,从而起到强化或者减弱制度锁定效应的作用,网络外部性和学习效应也不直接造成制度锁定,他们决定运行成本的大小,人们的主观理解和适应性预期是更次要的机制,它们通过影响以上八种机制起作用。各种自增强机制之间并不相互排斥,它们彼此影响,以复杂的方式建立一个决定性动力,推动动态系统走向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为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众所周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更是一个新的话题,不仅是涉及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还涉及到价值链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问题。各种自增强机制的存在,特别是转换成本、运行成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自增强机制,使得单个企业的财务部门或其他信息采集部门对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获取渠道存在着路径的依赖问题,即依靠企业财务部门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整合价值链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获取战略管理会计信息,这阻碍着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工作的开展。要实现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的再造,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路径,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弱化已经存在的各种自增强机制,打破传统会计系统流程自增强机制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的约束,以便更好地解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问题。有鉴于此,在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之际,不得不结合路径依赖理论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中的路径选择问题,剖析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合理选择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的路径。

二、选择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路径的必要性

激烈的竞争环境促使企业管理进入战略管理时代。为了更好地进行战略管理,经理人员需要知道企业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是哪一层次的环境,而诞生于20世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它采用灵活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为企业经营管理部门正确进行最优化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数据采集只注重内部,涵盖的内容较为狭隘,从战术角度采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数据,对于外部会计数据的采集工作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支持。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支持战略管理决策方面的不足也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提出了再造的要求,要求会计业务流程有效整合价值链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实现价值链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共享。

与此同时,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一个新领域,只有选择合理的流程再造路径才能成功完成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在再造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之前必须合理选择再造路径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传统会计业务流程所涉及的参与者与资源等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的参与者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部门,同时还包括价值链上的单个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参与者、资源等有别于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为高效地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有必要流程再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即造成“死锁”的运行成本、转换成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自增强机制,有效解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过程中的“死锁”问题。2.在业务流程再造的方式上,不同的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如王众托(20xx)、j. peppard & p. rowland(20xx)等学者反对为变而变以及花费巨大而收效甚微的“脱胎换骨”式改造,而hammer & champy(1993)、r. b. kaplan & l. murdock(1992)等就坚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而进行的企业重新整合。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涉及到价值链上的每个企业,在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到底是采用温和的方式,还是激进的方式,有待于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为解决实务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3.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再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略管理会计信息收集机制的彻底变革,再造过程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合理选择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的路径将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之前,有必要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三、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路径选择的困境

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企业将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局限于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采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量与定性信息以及确定性信息与不确定性信息,而不是拓展到价值链上讨论会计信息的采集与共享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  (四)让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成为“一把手工程”

企业信息化在

第七篇 刍议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瓶颈及其推进对策探讨_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 近年来,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迅速,在企事业单位得到快速推广,但应用效果不甚理想,继续推进面临诸多困难。文章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瓶颈,并探讨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推进对策。

【关键词】 管理型会计软件;商品化会计软件;软件通用性

21世纪初,随着核算型会计软件的成熟,管理型会计软件受到各界的广泛重视,得到了较好发展。软件公司推出了功能较为完善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企业界也跟上了潮流,会计软件升级成管理型会计软件。时至今日,管理型会计软件层出不穷,概念不断推新,但是由于软件适应性差、复合型人才缺乏、企业管理理念滞后等诸多原因,管理型会计软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了公司华而不实的摆设。本文旨在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瓶颈,并探究其推进对策。

一、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现状

(一)商品化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快

随着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编程软件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软件和软件公司取得了同步发展,领头的用友、金蝶等软件公司已经成为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主推的会计软件不管是单机版还是网络版(基于c/s和b/s结构)都较为成熟稳定,操作简便且用户界面友好,软件规范性强且品种繁多。有面向集团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的,也有面向中小企业的,适应于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建筑施工和行政事业单位等各行业,能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设计有管理会计、财务、决策支持等常见的财务管理功能,能与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模块进行对接,具备erp系统的诸多管理能力。www.meiword.coM商品化会计软件为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国会计信息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管理型会计软件普及推广迅速

管理型会计软件设计一般分模块进行,会计核算(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功能(管理会计)往往分开设计,客户可以有选择地分开购买,不影响其运行。由于行政部门的强制要求和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基本上我国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已经购买了会计核算软件,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由于以下原因,管理型会计软件得到了迅速推广:1.系统软件发展迅速,如网络操作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编程语言及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设计提供了基础保障,软件公司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运行稳定、基本功能完善、使用便捷的软件,是管理型会计软件得到快速推广的前提。2.当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与核算型会计软件基于相同的软件设计架构,使用基本相同的编程软件,两者实现无缝对接,有利于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推广。3.企业经营环境变幻莫测,市场竞争激烈,管理者对经营决策信息需求急迫,引进管理型会计软件是管理者的必然选择。4.当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通用性强,于软件公司是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相比个性化的定制软件成本低,这一特点虽然制约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进一步发展,却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迅速推广创造了条件。基于以上原因,管理型会计软件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推广迅速,稍有管理需求的单位基本上安装了会计软件的管理模块。

二、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瓶颈

(一)软件自身先天不足,是管理型会计软件应用的最大障碍

当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是在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核算型会计软件形成的基本数据及其提供的数据接口,进行简单的数据分类、汇总、计算、加工、提炼后形成一些常规的报表和综合数据及图表显示。这种软件数据来源不足(特别是外部数据基本上没有进系统),系统性差,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没有更多的管理模型和方法,所生成的数据和形成的资料结构单一、关系简单、加工层次浅,不能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较多有用信息,造成管理型会计软件先天不足,是管理型会计软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通用性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会计软件的推广,商品化软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推广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为了满足软件的可推广性,商品化会计软件一般功能完善、普适性强、大而全,必须考虑各种不同规模企业的特点和满足不同行业对软件的需求,提高软件的通用性。这种软件对个性化需求不高的核算层体现出低成本和高规范化的优越性,但是对专用性强、独特性要求高的管理型软件却暴露出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大而全的软件系统定义过于抽象,初始化工作量大,简单问题复杂化,让使用者望而生畏,提高了运用难度。其次,通用性强的软件不一定专,面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众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各行业管理指标、管理方法、管理模型大相径庭的情况,这种通用性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往往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三)复合型专门人才缺乏

管理型会计软件从设计到应用需要多学科有机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核算软件的专业性、规范性、政策性非常强,其开发设计不同于一般软件,需要以精通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为主,配以软件设计开发专门人才,才能设计出满足会计核算基本要求,符合会计运行基本规则的专业软件。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人员需要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基础上,懂得企业经营之道,熟知企业管理必需的各种决策指标,精通各种决策方法和管理理念。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也是一门高深学问,静态的指标和数据只是一个方面,对动态过程的理解,对数据的加工提炼和正确解读,都需要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支撑才能发挥管理型会计软件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专业划分过细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又急功近利,很少自己培养专门人才,大都奉行“拿来主义”,造成今天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缺乏的现状,阻碍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

(四)企业重“硬件”配置,轻“软件”建设

管理型会计软件说到底只是一个管理工具,应用管理软件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必备手段,但它并不会解决企业管理的所有问题。有些企业觉得自己资金利用率不高,成本控制失效,管理效率低下,于是配置高规格的管理软件,招聘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整理相关数据,“硬件”配置积极。一段时期后,发现成效并不明显,管理效率没见提高,想当然地认为管理软件不行,或者相关人员水平不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企业重“硬件”配置、轻“软件”建设有关。购买软件,聘请专门人才,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管理软件发现的问题能不能及时解决,整理的数据能不能有效利用,形成的结论是否遵照执行,定量的科学性是否依然让位于个别管理者的定性决策,有没有相关制度让管理型会计软件发挥其作用,这些工作往往没有受到企业的重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效用也就无从发挥。

三、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推进对策

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到现在,一方面普及推广迅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常规化管理决策信息;另一方面,要想靠管理型会计软件处理更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提供更多非程序化决策的深加工信息,需要对软件结构进行重构,进行全方位升级,并配以相应的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以推进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

(一)重构软件结构体系,改善软件服务能力

现有管理型会计软件以核算型会计软件为基础,以核算型会计软件的业务流程为基本处理流程,基于核算型会计软件所提供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数量和功能拓展,这种结构体系受到诸多局限,注定管理型会计软件存在先天不足。管理型会计软件应该是比核算型会计软件功能结构和处理逻辑更复杂,管理为主、核算为辅的综合性软件。其开发设计应该摒弃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处理逻辑,以管理型会计软件的主要业务流程(管理、、预测、决策、控制)为主线,整合企业内、外部两方面的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软件的数据流程和逻辑结构设计,重新考虑软件的主要数据源及其数据结构关系,形成管理型软件全新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这样才能突破核算型会计软件的一些固有枷锁。以核算为主兼备管理功能和以管理为主兼顾核算是有层次差距的,这也是国内管理软件(包括erp软件)与国外大型管理软件的差距,必须通过结构体系的重新设计,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二)重视二次开发,提高软件专用性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早期,企业各自为政开发自己的会计软件,软件的专用性很强,设计人员储备充分。可随着商品化软件的发展,其软件符合财政部门的基本规范要求,且功能较完善,安全稳定性高,用户界面友好,易于使用和维护。这种状况提高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水平,推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但也加大了企业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依赖性,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动力。当商品化软件过度强调其通用性,以满足大众化需求时,却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需求,这是商品化软件与个性化需求的必然矛盾。面对这种情况,有条件的集团公司或大型企业,可以与商品化软件公司实现定向开发并定期升级,以提高软件的专用性和适用性;没条件定向开发的中小企业,必须重视软件的二次开发,针对自身企业独特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模型,专用衡量指标和行业数据,个性化的管理需求和管理理念,只有进行不同程度的二次开发,才能提高软件的专用性,保证软件的使用效率。

(三)培养优秀人才,提高软件使用效率

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与应用需要懂管理,精通计算机、会计的优秀复合型专门人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划分过细,强调学历提升,较少关注复合型人才培养。短时期内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矛盾难以破局,需要企业与高校共同努力,联合培养具备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高校签订定向委托培养协议,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对口性;没条件联合培养的企业,可以提早与优秀高校学生达成就业意向,提前引导学生专业学习方向,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此外,企业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单一化人才评价机制;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也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学历培养,可以通过双学位、双学历或第二专业辅修等形式,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四)配套企业改革,全方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管理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从科学层面看管理,需要管理者在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与突破,提高定量的精确性。因此,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随着管理理论和方法发展而不断改进。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处理流程复杂,计算工作量大,实现难度高,但科学性更好的管理方法,管理型会计软件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克服困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要想全方位提高管理水平,企业不能只依赖于管理软件,必须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必要时可以进行企业总体的信息化改革,甚至业务流程重组或企业组织变革。软件公司也不能只提供软件销售,应该与软件配套进行相应的业务指导和咨询,辅导企业走好管理信息化之路,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刘广瑞,孙静,杨微露.基于erp系统探讨如何提高财会专业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j].财会月刊,20xx(11下).

[2] 周玉兰.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面临的挑战[j].财会通讯,20xx(7).

[3] 刘红华.浅议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j].企业经济,20xx(10).

第八篇 浅论现代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_会计理论论文

【摘 要】 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需要企业取得的销售收入进行补偿,成本的降低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效益的提高。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了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成本决定着企业兴衰。文章以bjlc有限公司为例进行了成本运营与控制的相关,说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经济效益

一、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通过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生产耗费补偿的尺度。企业通过商品销售取得收入,提取成本消耗的份额,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消耗,维持再生产持续进行。所以,成本作为补偿生产消耗的尺度,对企业经营起着关键作用。

企业竞争求生存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当企业经营处于困境时,降低成本对企业的继续生存尤为重要。

企业的经营决策以降低成本为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进行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建立在以成本为核心的科学和计算基础上。

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以成本控制为前提。当售价不变,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企业利润才能增加,企业才有能力寻求新的发展。可见,一个企业盈利、生存、发展与成本控制和管理密切相关。WWW.meiword.coM

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第一,必须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第二,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到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全体职工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企业领导和每个普通职工都担负着成本责任,要求企业领导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第三,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前的成本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有效的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第四,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本量利原理,结合成本与收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第五,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通过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结合,调动企业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二、成本控制与管理在bjlc公司中的应用

bjlc公司是发展新能源项目的一个重要平台,主要以投资经营风力发电为主。随着近几年国内风电项目的迅猛发展,发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节省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现阶段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运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对公司运营成本加强控制与管理,促进成本管理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由于风力发电在我国近几年才得到大力发展,风电项目运行过程中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对于国内的发电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成本探讨课题。风电项目在投入正式运行之后,加强运营成本控制与管理是风电企业能否盈利的关键因素。

(一)公司风电项目运行成本

1.风电项目运行成本构成

由图1可以看出,风电运营企业的成本主要由项目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项目运营期间的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生产运行人员费用、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备品备件等)及税金构成,其中:折旧费用和财务费用占整个运行成本的84%,其他成本占16%。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成本的内部构成比例会发生动态的变化:第一,风电项目贷款的逐年偿还递减,财务费用所占比例会逐步递减;第二,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延长和老化,运行维护费用和材料费(备品备件)所占比例会逐年增加;第三,折旧费用所占比例随着财务费用所占比例递减会反向增加。

2.风电项目运行成本特点

根据成本性态原理,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随着产品产量(业务量)的增减呈线性变动;固定成本一般在一定产量(业务量)水平上保持相对固定不变。

公司风电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生产的产品是电,消耗的原料主要是风能,由于风能是不计价的,因此风电项目成本中的变动成本为零;其成本主要由固定成本构成:包括折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运行维护费用、材料费(备品备件)等项目。可见,公司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点是固定成本。

3.风电项目固定成本的管理控制

公司风电项目运营中,其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和项目投资中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对其控制主要是在项目建设阶段对造价的合理控制来实现的,一旦投资中固定资产金额确定,折旧年限及残值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在未来运营期间是相对不变的;风电建设项目投资70%~80%的资金需求需要来解决,并通过未来生产运营产生的现金流来偿还本金及利息,一旦偿还方案确定,财务费用在未来运营期间也是相对不变的;以上两种费用对风电项目运营成本来说,是相对不可控的,属于不可控的成本;管理费用、人工费用、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备品备件)等费用支出属于可控费用,可以通过公司各种制度、加强管理措施及人力资源统一规划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公司风电项目运行成本管理措施

bjlc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风电业务,公司管理部门通过深入风电业务成本构成及其特性,认识到在项目运营期间,加强管理费用、人工费用、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备品备件)等可控费用的管理是运行成本控制的关键,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措施针对上述成本费用进行重点控制和管理:

1.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

为了加强成本控制管理,bjlc总公司实施两项举措:第一,对各风电项目分公司下达年度费用控制指标,通过预算管理,明确风电项目是公司运行成本的责任中心,对项目可控成本负责,并和各风电项目分公司签订责任状,年度进行考核并奖惩。同时责成各风电项目公司将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分解到月度,逐月落实支出。财务部对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及时进行,提出超支预警,要求在以后月度注意节约。第二,建立“全员、全过程”预算管理,每月末编制下月预算时,各风电项目公司需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安排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据此编制精细的费用需求预算,将企业的各种消耗和成本费用控制在最低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标。

2.实行精细化核算管理,建立有效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精细化管理是指企业以精确化、细微化、定量化的成本细分理念,运用财务管理技术实现成本最低化与收益最大化目标的资源配置过程和活动。

bjlc公司在进行财务成本核算上,结合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及财务预算,依据成本习性逐项进行科目设置,按照部门及成本费用用途核算,以便分清各部门成本责任,并且每月对细化的成本要素逐项进行对比(与预算成本、历史最好水平、考核指标、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比),查找不足,原因,制定措施,改善各项管理,狠挖降本增效潜力;同时建立与技术、设备、生产等专业部门对成本影响的机制,突出专业管理对成本的贡献能力,充分发挥运行部门对成本的作用,形成纵横交叉的成本体系。通过,具体量化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的贡献能力,建立起全员全过程量化的成本控制体系。

3.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降低人工运营成本

从国内外情况看,风电项目与火电项目相比,最大特点是规模普遍较小,因此节约人工成本,做到人员的统筹规划管理,对节约运行成本非常重要。bjlc公司的主要措施有:第一,根据风电项目规模的大小,统一进行定员定编;根据岗位的不同,统一定薪及各项福利制度。第二,建立人员的统一调配与共享机制,既避免了条块分割,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发挥了人力资源规模化的效应,同时又节约了人力成本。

4.加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降低设备运营成本

公司风电项目在运营中,由于修理费及材料消耗所占可控成本比重较大,对产品成本有较大影响,bjlc公司建立了明确的运行维护体系:一方面明确要求将维护体系延伸到风电项目的建设期,了解各项设备的安装、试运行等情况,充分掌握设备的性能;另一方面做到对设备巡视、半年检修、全年检修、远程监控;对风电机组、变电站设备进行精心维护,按照设备的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查,保证风电机组健康运行。通过以上措施,公司降低了设备维修费用。

5.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为了全面有效地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关注日常发生的行政管理费用,所属分公司领导明确要求按照bjlc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各部门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公司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职工出差执行出差审批流程,接待工作执行招待费审批流程,公务用车执行用车审批流程。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控制了公司日常行政费用的开支,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与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bjlc公司学习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r].

第九篇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_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行从总公司到分公司,再到项目部共三个层次的分级管理体制。各单位的固定资产实行财务部门、安全机械部门、使用部门共同管理的办法。各级单位对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负责,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审批、指导、监督、检查的权力。但是,由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本身的特点以及具体措施的落实问题,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固定资产的管理仍不完善,需要在理论与实务中继续改进。

关键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xx)29-0154-02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施工企业,由于建筑生产具有流动性,甚至有的项目经理同时负责几个施工项目,使得绝大部分固定资产都分散在各个施工现场,或者在各个场地之间调配使用,造成盘点工作量大,固定资产发生转移时不能及时反映在账面上,并且还有一些单位价值低的固定资产、设备在远未达到使用年限时,就被当做废品提前处理等现象。这对施工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账不符实问题严重

账实相符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本要求。账实不符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有账无实、有实无账和账实不匹配。原因是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认识不到位,具体措施的落实不到位,个别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没有切实按要求做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固定资产的全面盘点清查。WwW.meiword.COm公司在每年会计年终决算前都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但是在财产清查中往往存在不彻底的现象,造成账实不符。

2.责任人处罚机制问题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公司应该对造成上述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实际上,对其处罚往往是象征性的,或者根本不处罚,造成一些责任人长期逍遥法外,有关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也是国有企业监管不力的通病。由于责任人的处罚未得到彻底落实,容易造成有关负责人责任意识差,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更多的违规现象。

二、完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施工企业为了管好、用好固定资产,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且需要尤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依法办事,守法经营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就必须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接受法律的约束。《xxx》等是国家用强制力来规范和约束企业会计行为的工具。企业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每一个员工,都必须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离开法律的约束,违背市场规则,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具体到每一类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应如此。

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财务管理一体化,保证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财务管理应合理地集中和统一,即统一部门、统一人员、统一资金、分级核算。统一部门指企业财务部门要统一,各分支机构的财务均属总公司财务部门;统一人员指各分支机构财务人员均由总公司财务中心派出,均对财务中心负责;统一资金指各分支机构的项目资金均由总公司财务统一管理;分级核算指总公司和分公司各自进行核算,最终工程成本和利润按所签订的内部承包或管理协议进行分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也应市场化,内部市场的主体逐步形成和完善。施工企业在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同时,应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负责核算、评价和考核各工程项目责任单位的经营和管理状况。内部资金结算中心隶属于总公司财务部门,但在操作方式上,应模拟商业银行的操作方式,负责办理企业内部各工程项目单位之间的资金往来结算,并通过专业银行办理所属各工程项目单位与外单位的资金结算业务,这样可以使内部资金在全企业范围内相互融通,减少资金占用成本,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内部资源。

3.进行绩效评价

为使成本责任明确,财务部门应把各单位的成本费用分为可控制费用和不可控制费用两部分。对可控制费用核实指标,承包到各部门,纳入经济责任考核。责任明确,奖罚兑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讲成本、管理全员化的成本控制体系。财务人员要定期写出成本报告,用绩效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水平,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不仅能使成本费用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也能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的竞争意识,共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4.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

为了便于管理,需要对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分类。固定资产按其使用状况,分为在用的、未用的、租出的、不需使用的。这样的分类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有利于不同类资产的合理调整:如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尽快加以利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及时出售或出租。挖掘固定资产的最大潜力,做到物尽其用。并且这样的分类也有利于折旧的计算,因为只有在用的、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租赁方式租入的需要计提折旧,而未用的、不需用的、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需计提折旧。

5.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明确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界限。

部分企业不合理地制定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一部分本该进入固定资产核算的资产不再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或者是不该进入固定资产核算的却当做固定资产核算。因此,有必要正确区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界限。这是因为劳动资料的价格是易变的,有些劳动资料在价值上虽然不够固定资产的规定限额,但如果在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使用期限较长,也应划归为固定资产。而有些资料,虽然价值上达到固定资产规定的限额,但是,使用期限不稳定,而且变换频繁的,也可考虑列入低值易耗品。因此,要结合施工生产的特点,统一规定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把属于固定资产的机器设备分门别类逐一列入目录,并且规定每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计算折旧提供统一的依据。

6.建立固定资产转移手续

由于企业的某些建筑、机器设备因年久陈旧,已不能继续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会出现调入、调出、拆迁、迁移等事项。为了及时记载这些变化,就必须建立固定资产增加、减少等转移手续。

7.建立定期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核算的真实可靠,必须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以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企业在年末编制决算报告前,必须对全部固定资产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清查盘点,查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技术特征、重置价值、估计这旧、尚可使用年限等,并查明相关原因,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三、对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思考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历史上长期粗放式管理形成的遗留问题,还有一部分源于现有体制的不完善。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施工企业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根据施工任务、工作计划、技术条件和财力可能等情况,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减少闲置和浪费,使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得到有效的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

1.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可有效地缓解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压力

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由于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大、种类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即建立起包括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处置、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加以反映,按施工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分类使用年限,分类计提折旧,并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卡片,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助于管理部门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

2.科学地解决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处置控制

固定资产的处置即将固定资产从固定资产账上进行消账处理的行为,包括:固定资产的自然正常报废;固定资产的损坏、丢失等非正常报废;固定资产的对外转让、捐赠或投资。各单位处置固定资产,必须报主管部门审批,不得擅自处置。应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依据、处置方式、处置价格等进行审核,重点审核处置依据是否充分,处置方式是否适当,处置价格是否合理。及时、足额地收取固定资产处置价款,并及时入账。

3.强化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各项业务的终端,负责合理确定固定资产计划需求,妥善使用和保管领用的固定资产,接受财会部门和安全机械部门的监督检查。领用固定资产要完善各项领用手续。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负荷,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建立设备使用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反馈设备状况及使用情况。

四、结论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范围广,除上述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外,还有许多细节工作需要落实。即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设备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为了保证设备正常的运转,达到要求的精度,要定期进行保养、大修理工作。作为财务部门,要着重从数量上管好固定资产,及时提取并合理使用折旧基金,保护企业财产不受损失。编辑

第十篇 企业现金管理有关问题研究_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和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保障。若企业现金周转不畅,偿债能力就差,必将严重阻碍正常经营,危及企业生存。加强企业现金管理对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我国当前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了企业现金管理混乱的后果,揭示了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加强现金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现金;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xx)29-0158-02

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货币资金,它可以随时用以购买各种物资,支付日常的零星开支等。现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企业的现金流动性强,诱惑力最大,极易发生丢失、短缺、挪用或被盗等现象,甚至产生舞弊行为。对企业来说,现金管理是财务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管理,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生产经营。然而,现金管理的科学性、重要性并没有被企业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充分认识,以致在现金管理方面不时出现问题。因此,加强现金管理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一、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虚开发票,骗取企业现金。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外部人员串通,在购物时虚开发票,或在作账时虚列工资、奖金等,从而将多支的现金据为己有。

(二)填错记账凭证或错记日记账,贪污现金。WwW.meiword.cOm在处理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相互存取的业务,会计人员有可能因为忙、不仔细填制记账凭证时,容易出现错误,影响到记账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出纳人员在登记现金日记账时故意记错业务发生金额或将其合计数记错,表现为少计收入或多计支出,贪污错记部分。

(三)企业“坐支”现金的情况严重。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单位的现金收入应于当日送存银行,单位支付现金应从本单位库存现金中支付或在限额内从开户银行提取支付,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用于支付各种开支。但有些企业未把经营收入中现金收入及时缴存银行而是为了方便直接用于日常经费的开支,“坐支”现金现象严重。

(四)存在“白条”抵库的现象。“白条”抵库,是指用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和审批手续的字条或单据顶抵库存现金的做法。这造成盘点现金时账面现金金额与保险柜金额不符。

(五)更改凭证金额,虚构内容。会计人员或其他经办人员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或凭证上的漏洞,乘机更改发票、收据上的金额,贪污相应款项,或通过添加经济业务内容和金额,将现金据为己有。

(六)超额使用现金现象比较普遍。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现金的开支主要是对个人的各项工资、奖金、福利等开支及出差人员随身携带的差旅费等,其结算限额为1 000元,超过限额的部分应当以支票或者银行本票支付,确需全额支付现金的,经开户银行审核后,才能予以支付现金。虽然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金支付1 000元的结算限额有点偏低,可操作性不强,但根据该条例的精神,大额支出应尽量避免使用现金。但是在企业中为了方便,在可以使用转账支付的情况下仍大量使用现金支付。

(七)撕毁票据或盗用凭证。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对收入现金的票据撕毁,将现金据为己有;或用盗取发票、收据等凭证向客户开票,隐匿现金,达到贪污的目的。

(八)挪用现金。出纳人员或其他人员采用虚写或涂改现金缴款单日期的方法,不将当天应送交银行的现金及时入账,而将资金挪用,进行体外循环。

(九)账面现金余额过大。现金的库存限额,是指为保证各单位日常零星支付,按规定允许留存现金的最高数。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单位的库存现金限额一般不超过该单位天至天的日常零星开支的需要量。然而,很多企业月末或年末的现金余额却很大,账面现金余额在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在少数,甚至个别企业的账面现金余额达到了几十万。

二、企业现金管理混乱的后果

企业现金管理混乱不仅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资产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更为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便利,其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极易出现挪用公款的情况。由于出纳手中的库存现金过多,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的情况。

(二)为个人贪污公款提供了可能。由于企业使用大额的现金支付,因此,对现金的去向就难以控制,经办人员很可能利用管理中的漏洞,通过虚开发票、收取回扣等方式贪污公款,谋取利益。

(三)极易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由于“白条”抵库现象的存在以及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经常变更,企业现任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往往弄不清楚库存现金中“白条”的性质,也不愿去清理收回以前年度的“白条”。这样一来,库存现金中的“白条”将成为呆滞账,从而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

(四)极易出现违法违规事件。由于企业违规使用现金,如存在“坐收坐支”、企业库存现金超额等现象,一旦被查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三、原因

企业现金管理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现金内部控制体系: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不清。为了节约费用,有的企业让同一人既做出纳又负责记账,造成职责分工不明确。显然给舞弊行为带来了方便。

(二)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熟悉财经法律法规。

(三)审批制度不严格。企业没有针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或者虽建立了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却不严格执行。导致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使用、背书转让及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混乱,财会人员支出货币资金不经过严格的审批,公司及法人章没有妥善管理等。

四、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现金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防止企业舞弊行为的最有效方法,可以保证企业所有活动都是在主管人员授权情况下进行的。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在企业现金管理方面内部控制尤显得重要。企业现金管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部控制。

1.现金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任何企业都应当避免只由一个人去办理现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办理现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现金收支的控制。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现金管理制度和结算制度加强现金管理,接受银行监督。财会部门为企业现金管理的职能部门,应该建立现金管理责任制,配备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办理库存现金的收支和保管业务,企业非出纳人员不能经管现金收支业务。现金控制的要点着重有:审批、审核、收付、复核、记账、核对、清点、清查。其中,“审批”、“核对”和“清查”最为重要。现金管理需要业务部门、财会部门、清查小组联合控制。首先由业务部门原始凭证审批,可以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是控制的第一关;其次由财会部门进行账账核对,可以保证现金收付和会计核算的正确性,是及时发现现金收付和现金账务记录错误的主要环节,对于保证会计、出纳人员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再次由清查小组进行库存现金清查,可以保护现金安全完整,是保护现金实物安全完整的最后一环节。

3.账实盘点控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现金进行盘点,由出纳盘出现金的实存数额,会计复核,并与总账的现金数额进行比较,看二者是否一致,然后填制《现金盘点表》。尤其是不定期盘点给现金相关岗位产生一种无形、无时无刻、无不存在的压力。

4.库存限额控制。库存现金的限额是指为保证各单位日常零星支出按规定允许留存的现金的最高数额。库存限额控制是利用核定企业每日货币资金余额,超过库存限额的货币资金送存银行或汇交某一银行账户,从而降低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风险的一种方法。利用此方法还能高度集中货币资金,统筹使用,特别适用于货币的企业。

5.建立健全现金开支授权审批制度。企业应明确规定特殊授权审批及一般授权审批的范围、审批人、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确保各级管理层在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明确本单位现金开支范围,制定各种报销凭证,并要求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均按规定的程序处理。

(二)提高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提高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是保障企业现金安全的基础。财务部门应经常组织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财务知识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使他们熟知xxx及各种财务、财政法规,并深刻认识到舞弊行为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教育财务人员应坚决抵制各种违纪、违规现象,严把现金关,确保企业现金能够得到及时、合理的使用。

总之,企业加强现金管理,应当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制定相应的控制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加强企业现金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编辑

第十一篇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_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爆发于20xx年的金融危机,虽起源于美国,却影响着全球的经济。自20xx年以来,无数企业破产,包括很多百年知名企业和银行、投行。所以在目前这种经济萧条时期,任何一个企业应该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的作用,积极做好财务管理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xx)29-0162-02

财务管理掌持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仍处于低效率低水平状态,与其日益发展壮大的要求和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不相适应。多数企业的领导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理念。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机构简单、专业性不强、职位不分、内部控制弱、缓慢等财务管理问题。面对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企业尤其是我国企业更应该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一、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 三、金融危机下财务管理策略

1.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备足信心应对金融危机。wwW.meiword.COM不断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跟上步伐,管理层应从观念上改变以收定支的思路,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作用。管理层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作用,可以派财务人员到其他企业学习借鉴宝贵丰富的经验,以减少摸索的时间,减少企业成本。当然,面对金融危机,作为企业的决策者还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去解决困难。领导者坚定的信心才能聚集人气,提高士气,共同挺过困难时期。

2.加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财务风险和预测是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高度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及重要指标,通过判断后,调整企业自身各项财务指标及目标,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预测,以避免不恰当的投资实施。加强经济、财务、市场、政策等信息体系建设,强化财务风险和预测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合理运用财务风险和预测方法,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能力。

3.尽量使筹资多样化,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科学投资,强化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在做筹资决策时,应研究对比各方案,充分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在目前上市条件苛刻,审批严格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可以采取私募资金的方式进行,当然,这种方式要求企业有很高的信誉。对于中小企业,可以时刻关注国家的优惠政策,尽管4万亿的国家投资主要用在了基础建设上,但下一步国家政策会偏向于中小型民企,民营企业对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投资应充分考察市场发展变化,对各投资方案进行,以求投资于有市场潜力的实体经济或前景良好的股市等。

市场需求萎缩,企业面临销售业绩下滑、成本费用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困难,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是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降低成本费用需要在各个环节进行落实,经营环节重点在于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妥善处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关系,努力把原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筹资环节主要研究资金成本的降低,尽量采用财务费用较少且风险较低的筹资方式;投资阶段尽量避免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

4.加强现金流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危机、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严格控制现金流出,健全企业现金流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确保企业资金链正常。

提高创新力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良策,准确把握产品市场发展态势,加强市场形势预测,科学合理组织生产,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产品创新,优化配置,整合资源,把没有效率和竞争力差的业务去掉,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网络营销优势,拓展国际国内营销区域,提高营销速度,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结束语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企业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调整发展战略,改善经营管理,通过加强成本控制、现金流管理、筹资投资管理、财务风险预测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有效地解决金融危机环境中企业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以求企业更近一步的发展。编辑

第十二篇 企业“利得损失”的辨析和加强管理研究_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利得”定义为,“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将“损失”定义为,“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按其最后归属,利得和损失又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两大类。

二、直接计入企业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一)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的利得和损失

1.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结束时,应将处置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天然起源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应按名义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3.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该交换具有商业性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所产生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否则,不确认损益。

4.在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债权人以现金、非现金资产清偿或将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产生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5.财政部门拨付给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或进行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安置职工就业而给予的奖励款项;拨付企业的粮食定额补贴;拨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研发经费;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受益企业;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的税收返还(增值税出口退税除外),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的税款;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如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均属于财政拨款,其中,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wwW.meiword.cOM

企业取得与收益相关的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6.企业对盘盈、盘亏的资产,经过按规定处理后形成的差额,以及各项资产毁损、赔偿、罚款支出等,均应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7.新准则改变了原企业会计制度将接受捐赠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而规定直接将其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公益性捐赠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二)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的利得和损失

准则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单独核算各项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有:由计提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委托贷款损失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抵债资产减值准备、损余物资减值准备、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所产生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三)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的利得和损失

1.资产负债表日,按交易性金产、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出售或处置交易性金产、交易性金融负债时,再将原计入该金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入“投资收益”科目。

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均应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四)在“投资收益”科目核算的利得和损失

1.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应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本企业的部分;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应按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经调整的净利润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均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但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实际收到金额与相关会计账户(“应收股利”、“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金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2.企业取得交易性金产时发生的交易费用;企业承担交易性金融负债发生的交易费用;交易性金产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资产负债表日,按交易性金融负债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出售交易性金产,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和该金产的账面余额的差额;处置交易性金融负债,应按实际支付的金额与该金融负债的账面余额的差额:均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同时,将原计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科目。

3.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按实际收到的金额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差额:均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4.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债券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按可供出售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出售可供出售的金产,按实际收到的金额与其账面余额、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的差额:均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对价之间的差额;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抵减溢价收入:均规定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在债务重组中将债务转为股本(实收资本)时,债务人将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本溢价转入“资本公积(股本、资本溢价)”科目。

3.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发生时先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行权时按每股票面金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股本、实收资本),差额转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资本溢价),同时结平原计入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

5.自用或存货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产公允价值变动;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产,或将可供出售金产重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差额:均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若属于无效套期的,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8.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股票面值和所注销库存股账面余额的差额;转让库存股时,实际收到的金额与转让库存股账面余额的差额;注销库存股时,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与注销库存股账面余额的差额:以上均规定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的资本性投入中,无论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或是作为拨入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属于补助,应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四、小产权房的风险提示和法律处理

(一)突出主业,统筹全局

在相当一段时期中,重资本经营,轻生产经营;重虚拟经济,轻实体经济的理念,指导着一些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通过股票、期货和向证券公司投资以博取高额利润上,从而放松了对企业本业的关注和管理。

(二)针对不同内容,实施差别管理

1.在能给企业带来利得或损失的诸多经济事项中,由资产处置、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补助、盘盈盘亏、资产毁损、赔偿、罚款支出、接受捐赠与公益性捐赠支出等产生的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的利得和损失,一般情况下处于可控状态,对企业的影响也有限,可予一般的关注。

2.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的实物资产的利得和损失,也因受发生减值资产的规模制约而不至于成为不可控的利空因素,而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的金产减值,却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控的因素,就应给于较多的关注。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产生的以及其他在“投资收益”核算的会计利得和损失,是充满机遇和陷阱的高收益和高风险区域,亟须企业管理层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给予高度的警惕。

(三)统一规范,加强披露

虽然,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会计利得和损失概念,对编辑

第十三篇 诠释敏捷供应链协作模式对比工商管理论文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反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确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改善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协作模式适用性的角度对企业构建敏捷供应链问题进行综述和探讨。

敏捷供应链协作模式的发展演变

供应链协作问题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敏捷供应链协作关系模式化的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纤维纺织行业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的趋势,整个供应链的低效运作掩盖了单个环节上的高效,信息共享与企业的协作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qr(quickresponse)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激化和供应链构筑呼声的高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在推动敏捷供应链管理的进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了有效的顾客响应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了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和jmi(jointmanagementinventory)协作模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开始向更高一层的无缝联结转化,升级为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

第十四篇 国有企业加强对集团子公司财务管理措施研究_会计理论论文

国有企业在集团化进程中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优势重组、统一发展,必须以加强集团及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为突破口,搭建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架构,健全并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也逐步实现集团化发展,但国有企业的管理级次,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问题突出。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本文将针对国有企业与子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从七个方面阐述国有企业加强对集团子公司管理的措施。

一、国有企业对集团子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集团公司普遍存在管理级次过长,内部交易繁杂、财务信息失真、资金散乱及使用效率低下,投资混乱、管理失控等现象,使集团公司的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人员正处于由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向现代财务管理理念转变时期,尚未树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导致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一些不科学做法,未能在资金利用效率与投资回报方面实现更优化。

(二)缺乏规范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由于国有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疏于对子公司的管理,监事会往往形同虚设,股东会职权也很难真正发挥,出现最高管理层决策与实施行为约束的“真空”地带。子公司对母公司是“穷的贴,强的裂”,最终因为缺乏规范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致使管理链条断裂,国有资产流失。WwW.meiword.coM

(三)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集团公司虽然建立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的全程化控制机制,但在实际实施中,事前预算难以做到准确与科学j事中控制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挥监控作用;事后停留在财务成果与预算的对比上,未能从深层次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财务报告缺乏有效性,往往造成子公司游离于核心企业的财务控制之外,影响公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集团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二、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规范的企业集团管理体制

1 集团型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到位

企业集团组建之后,在企业形态,产权关系,管理特点、运作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而集团母公司领导,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在这些变化了的新形势面前,要理顺集团内部管理关系,转变管理观念。一是管理思想要随着由单一企业型直线管理模式向集团型“金字塔”管理模式的转变而转变;二是管理职能要由单纯的公司自身管理向控股型公司管理转变;三是管理方法要由纯粹的总公司型管理向母子公司型管理转变。

2 理顺企业集团内部的产权关系

国有企业要加强对集团子公司的财务管理,首先要理顺内部产权关系。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本联结纽带,规范集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例如 (五)搭建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现阶段,加强国有企业子公司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统一财务管理软件,搭建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是加强和改善集团公司与子公司财务管理,促进财务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是加强集团控制力、实现集团财务资源共享的必要途径,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

另外,为确保集团公司各种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决策价值与控制功能,集团公司应确立一整套明晰的,可操作的信息报告规范,如财务信息质量标准,财务信息报告标准、财务信息报告结构内容,财务信息报告组织程序等,督导子公司组织会计核算,全面、真实,准确地填报会计报表。

(六)强化内部审计与效能监察

集团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全面提高财务审计监控能力,充分发挥效能监察作用。首先,从审计内容上,重点做好财务收支审计,年度审计、财务决算审计,重大投资与资产购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要做到三个相结合,即年度审计与阶段审计相结合,专项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效能审计与规范审计相结合。另外,在审计形式上,坚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坚持自行审计与内部交叉审计相结合。在审计成果的转化上,将审计问题与审计整改相结合。同时,国有企业的集团化管理必须根据经营规模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兼)职审计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审计工作,并将内部审计的结果作为考核外派董事、监事及董事长业绩的重要依据。

(七)加强日常监管力度

母公司为了维护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增值性和盈利性,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状况和资产运行质量进行监督。集团总部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子公司的日常监管,子公司要向母公司定期报告财务状况,建立合并会计报表制度,并且保证所提供的生产经营信息,财务运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要经常研究,对一些重大问题,如资产负债率、大额借贷,提供担保,库存积压等,要特别予以关注,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对应措施。另外,母公司有关职能部门对子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权能,要实施经常性的指导,监督,监管子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劳动以及市场开发状况等。

总之,国有企业在集团化进程中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优势重组,统一发展,做大作强,必须以加强集团及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为突破口,搭建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架构,健全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以及会计核算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及时、准确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能,防范财务风险,实现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整理

第十五篇 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研究_会计理论论文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盈余管理也称利润管理,是近年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诸多不同意见。权威的定义有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 schipper,1989)曾在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文章中提出的:盈余管理实际上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该定义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私人利益的满足。美国会计学家斯可特(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许可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该定义是狭义的,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此外,美国前主席莱维特(arthur levitt,1998)对盈余管理现象表示担忧,认为盈余管理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参与者之间违背市场原则的游戏,将给美国财务报告系统造成很坏的影响。Www.meiword.coM管理当局滥用“巨额冲销”的方式来调整费用正在威胁着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之间不易区分的地带称之为“灰色地带”。该定义是广义的盈余管理概念。本文研究将盈余管理界定在狭义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方法概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归类为以下几种:

第一,对会计原则的选择与运用。比如:(1)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即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2)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重要性原则认为,对微不足道的项目则不值得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和报告。企业可以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中的重要性原则并通过增加或减少认为不重要的会计数据来进行盈余管理。

第二,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用。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企业一般要处于盈余管理的角度,站在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角度进行选择,但是会计政策一旦选用就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会计估计的时点和数量以及关联方交易的判断也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实务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结合管理层的意图和公司发展所处的客观环境,从做大盈余、均衡盈余、做小盈余以及除垢之中选择合适的盈余管理方式。

二、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对盈余管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的各种表述,本文将会计职业判断定义为“具有会计专业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会计人员,基于客观的、谨慎的、正直的态度,本着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高度负责并为之提供高质量信息的职业精神,在会计职业标准的框架内或是会计职业标准制定机构的意识指引下,通过识别、计算、、比较或是咨询等方法,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所做的裁决与断定的思维过程。”虽然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都是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所做的判断,但是会计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第一,主体不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而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

第二,目的不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管理当局的私人利益,但受益者和利益表现非常复杂,通常有报酬计划、债务契约、成本三大动机,也有我国现阶段公开上市发行股票、配股、避免处罚、炒作股票等动机。而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反映经济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的实际影响,在做判断时,要保持客观中立。

第三,客体不同。盈余管理的客体有两类:一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二是交易事项的规划和时点的选择。由于会计职业判断一般是在经济事项发生后进行,因此它只包括前类事项在内。即盈余管理研究将总体应计部分拆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非主观应计部分不需要用到太多的会计职业判断,而涉及到主观应计部分就需要会计人员谨慎合理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第四,研究目的不同。盈余管理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并对其进行解释,研究涉及一系列的管理和经济问题。会计职业判断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规律,目的在于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减少判断偏误,以更好地为合法的盈余管理服务。

财政部在20xx年2月实施新准则以来,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才真正实现了与国际趋同。施行的新准则给了我国会计实务工作者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公允价值的合理计价、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准则模式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模式”,会计职业判断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会计人员对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三、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研究

会计的不确定性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它使得同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或由不同的会计师进行计量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这就给合法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在会计标准的框架内,如果企业能够合理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合法的盈余管理,那么会计监管机构就会鼓励会计人员大胆地进行更多的判断,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有所提高。反之,如果大部分企业都是出于不合法的盈余管理目的而滥用会计职业判断,那么会计监管机构势必会通过修订会计标准而缩减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以堵住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盈余管理可钻的漏洞。因此,本文结合新准则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盈余管理的空间进行以下归纳:

关于会计核算原则、核算条件及时间的判断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1)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

①相关性。新准则第13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对相关性的判断也就是要求企业出于经营决策需要的盈余管理存在。

②实质重于形式。这里要求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准则中的运用。新准则中涉及到经济实质判断的有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中商业实质的判断、租赁的判断、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做出实质性让步、金产控制权转移的判断、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的确定、合同的拆分与合并、资产或资产组的划分等等。

③重要性。新准则第17条规定企业的会计信息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至于“重要性的程度”,新准则没有规定,本文认为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的量度来判断。

④谨慎性。新准则第18条要求企业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也是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客观要求。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各要素的确认。

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要求准确判断三项内容:“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带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确认为收入或费用要求判断以下三项内容:“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的”、“会导致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第十六篇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影响研究_会计理论论文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把握机遇,争取主动,有效调动和分配资源,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利润竞争空间的狭小性,管理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自然扩大到影响经营过程和经营质量的方方面面,影响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有效调动和分配资源、改善物流和资金流、提高经营质量有重要意义。它的目标就是最终建立起以业务预算为基础,现金流量为核心的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

自20xx年以来, 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和考核。考核与奖惩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考核是对已完成工作的和总结,预算,会计核算和业绩考核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二十所在预算编制时,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编制,遵循与会计核算的体系相一致的原则,尽量采取相同的分配基础和方法。其次,考核指标的设计遵循可控原则来考虑责任单位的控制力,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还注意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兼顾、财务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兼顾。二十所在召开预算会议前,管理层根据集团的战略目标及跨年度的战略行动计划,提出本年度计划好的运作计划。各利润中心,收入中心,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的责任目标的确定以《二十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集团公司下发的考核任务为依据,将预算指标化整为零,部门预算小组编写本部门运作计划,作为预算的编写依据,然后部门负责人对预算数据进行合理性的判断和修改,并通过与多个环节的反复协调,最终作为预算控制的依据。WWw.meiword.coM二十所工程研究室作为所内利润中心,以收入(分生产性、研发性)和结余(分生产性,研发性)为主考核当期经营业绩,以《年度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下达确认考核目标值。研发指标主要考核研究室可持续发展情况。职能机关,保障部门作为所内费用中心,以管理,服务责任目标和费用预算责任目标考核为主。管理、服务责任目标的内容范围及检查、考核方法,按照《二十所目标管理条例》实施,其中目标的检查与考核包括月度检查考核和年度检查考核。

全面预算管理起步虽然晚,但是目前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实施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在20xx年生产总值比20xx年增长25%的前提下,仅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20xx年就比上年减少了180万元。但是科研院所因为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科技含量高,军工科研生产特征显著,产品批量少、品种多,同时具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特点等,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责权利还不是非常明确;下预算指标时,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的现象仍存在;业务预算,财务预算的编制比较复杂,相对于一般的生产企业没有可比性;企业研制的性质使得所涉及的产品项目大多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即使是生产也具有计划性和指令性,企业主动权较薄弱;全面预算考核体系仍然较为粗放,简单,需细化到每个工作层面,要避免奖惩机制的短视化,以发展的眼光发挥奖惩的杠杆作用。相信经过不断的砺炼,二十所的全面预算管理在不久的将来会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整理

第十七篇 浅论公安机关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_会计理论论文

由于管理意识薄弱、制度欠缺和职责不明,公安机关基层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乱”,“散”、“杂”等问题严重,本文建议从多角度入手,实施综合治理

所谓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能作为劳动资料或其它用途的财产。本文所谈的公安机关基层单位固定资产,主要是指县(市、区)公安局及其派出所使用的房屋,家具、交通工具、警用器材,仪器设备,图书等。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公安机关基层单位固定资产,较为普遍地存在家底不清,流失严重,产权不明,账账,账表、账卡,账物不符的现象。固定资产管理与公安机关内部管理总体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亟须解决。

一、基层公安机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笔者认为,目前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三个字:“乱”、“散”、“杂”。

乱:一是来源渠道乱,基层公安机关的固定资产来源比较复杂。二是管理制度混乱,缺乏严格有序的管理制度和应有的监督机制。三是管理部门乱。目前,基层公安机关对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部门,因而出现固定资产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

散:主要表现在一些单位购买固定资产无序谁需要,谁购买:谁购买,谁使用。一些单位出于各种因素,对上级主管单位直接拨给的固定资产,既不报告,也不登记:一些单位领导人缺乏大局意识,奉行“会哭的孩子多吃奶”信念,利用或把握各种机会,竭力为本单位增加固定资产,且不登记入账。久而久之,逐步形成单位部门之间贫富不均。WWw.meiword.Com

杂:基层公安机关,由于工作机构庞大,部门较多,工作任务繁重,固定资产需求量大。各种固定资产种类繁杂:有车辆、有、有服装、有器材、有电脑,有房屋等,仅大类就有22种,小类不计其数。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管理部门,归类不统一,显得杂乱无章。

二、基层公安机关固定资产管理的难点

一是管理意识薄弱。一些基层单位存在“重钱轻物”、 “重供轻管”的现象。侧重对日常经费的管理,而相对轻视对已购固定资产的管理:注重财政拨款资产的管理,相对忽视对自筹和馈赠资产的管理。有的虽也进行了管理,但缺乏长效机制,致使出现账账不符,账物不符的现象。

二是管理制度欠缺。多年来,从到地方,从部机关到基层所,不能说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少了。多次的清产核资,对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前清后乱,甚至边清边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基层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制度执行不力,制度监督机制不足,购入,使用、调出,报废、调剂、统计,审批等等各种制度和制度间的制约等都亟须完善。

三是管理职责不明。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三张皮”现象比较严重,缺少应有的联系和制约。资产的管理,配置、使用、信息不畅,各部门管理固定资产的职责与责任不明确。

三、基层公安机关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一些基层局,所固定资产管理“乱、杂、散”的现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综合治理。这里,也可概括为五个字:“教”、“责”、“制”、“严”、“监”。

1 教: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首先,公安各级领导要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着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善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解决问题。其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应着重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第三,要把对全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教育提上议事日程,要教育干警明白管理好固定资产是加强公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是保障和满足业务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堵塞漏洞,防止滋生的重要手段。要让干警们认识到,管好固定资产人人有责。真正做到领导宏观调控,基层积极落实,个个参与管理,物尽最大效用。

2 责:明确职责,建立网络

要明确从局领导到具体使用人的有关管理职责及管理要求。基层公安局都应成立由分管领导,后勤,财务使用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具体负责年度物资计划的编造以及定期、检查财产登记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工作,明确各个环节和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是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职责。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器材、设备的计划,购置、验收、保管、发放、调拨、维修、清查等工作,并应按规定建好两种固定资产明细账:(1)按固定资产逐台逐件登记,以便掌握全部在库及在用器材,设备总情况;(2)按领用部门登记,以便掌握固定资产分布情况。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各个环节的管理手续是否齐全,确保账、物、表完全相符。同时,适时按需进行资产调配,做到资产的合理配置,不闲置,不重复,不浪费。

二是明确财务管理部门职责。财会部门负责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负责登记固定资产的总账,分类账,进行国有资产的明细核算和监督,督促管理部门按规定办理国有资产增减转移手续。凡是购置属于固定资产的物资,不论资金渠道,一律都要经过管理部门人员验收登记入账或签字后方可报销;对无偿拨入或接受馈赠的资产,也要凭有效证明入账登记。财会部门还要定期检查各处(室)固定资产账目的设置是否健全,增减转移手续是否齐备,账务处理是否正确,与归口部门的对应账目是否相符等等。确保各类固定资产手续完备,资金渠道正当,账务处理准确,账账一致,符合要求。

三是明确使用部门职责。使用部门是进行资产管理的重要一环,忽视了这一环节,整个资产管理就将流于形式,容易产生前清后乱或边清边乱。使用部门必须加强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和责任感,明确指定专人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及时记好明细账,财产物资进出库必须履行手续,在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同时,也要建立各种低值易耗品登记簿,定期清查盘点,做到账物相符,防止有违纪和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浪费现象。

3 制:健全制度,强化制约

在财产清查登记的基础上,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及时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业务器材,设备管理规定》、《车辆管理制度》、《管理规定》、《文物、图书资料的管理规定》、《高档办公用品管理规定》等若干项管理制度和各级统计报表定期反馈制度等,使各单位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使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要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还要建立各部门管理责任奖惩制。这是管好固定资产的关键。推行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目标责任,把财会部门、物管部门和使用部门拧成一股绳,避免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使财产物资的管理 做到件件有账,人人有责,账物相符,账表相符,保证使用部门不仅有使用权,而且还要承担爱护和保管维修的义务。要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奖惩制,对管理好,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或通报表扬,并同公务员职务的晋升接起钩来,对少数管理不力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要给予处罚和赔偿。以此做到赏罚分明,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干警的积极性,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步入有序规范的轨道。

4 严:严把“三关”,合理使用

一是把好事前申请和事后审核登记关。各使用部门添置固定资产,要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事先编制计划,经领导批准(大宗资产经集体会办,必要时报上级主管部门和财务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归口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办理,及时进行登记,该集中采购的要集中采购,事后财务部门审核把关,严格掌握标准,真正做到该买的及时购买,不该买的坚决不买,减少盲目购置。当前,要特别搞好反腐倡廉,不买或少买高档办公用品,办公设备,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是把好调剂报废关。一些使用部门本位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不需用和多余的固定资产不愿转到其他处(室)调剂余缺,把本不该报废的报废。针对这种情况,应作出明确规定,各部门不需用的和多余的固定资产,一律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处理。首先在内部调剂余缺,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最大的效应。如确属需要调出或不适用需变卖的,必须经领导和管理部门批准。固定资产报废,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凡超过使用年限确定不能使用和修复的固定资产,应由归口管理部门报经领导和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报废。大型固定资产的报废还要报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卖出的收入和报废的残值收入,一律用于购置新的固定资产。

三是把好资产盘查关。为及时掌握“家底”,了解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防止前清后乱,要坚持各使用部门对自己使用管理的固定资产实行月报制度,物资管理部门每季对所有贵重资产进行一次检查核对,年终全面清查一次,必要时随时组织抽查、核对。对损坏和丢失的资产及时查明原因,作出处理意见,并总结经验,改善管理,始终做到管理有序,忙而不乱。

5 监:加强监督,严而有序

用好管好基层局,所固定资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既繁且杂,没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很难持之以恒的。因此,为了确保综合治理到位,还要在搞好内部各项管理和制约的基础上,加强外部的监督工作。资产管理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都要加强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跟踪抽查,促使各基层局、所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工作上行动起来,努力加强资产管理,真正使资产管理工作走上管理制度化,执行规范化,配置科学化,职责清晰化,检查常态化的有序轨道。整理

第十八篇 ERP系统下的联营并表单位管理研究_会计理论论文

近几年来,中石化系统在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erp系统应用方面正在逐步深入,各项管理理念不断融合创新,各项模块功能也不断应用深化

为统一核算,加强管理,20xx年7月,中石化浙江石油分公司成功地将180多座联营并表加油站纳入erp系统核算管理,妥善地解决了同一公司代码下的分单位核算管理问题,进一步提升了erp系统在销售企业的深化应用。

联营并表单位纳入erp系统核算时,以一个公司代码进行核算,组织架构紧凑,系统配置简捷,联营并表单位的进货与母公司的销售直接集成,充分实现了数据共享,极大减少了手工劳动量。联营并表单位既可以全省统一出具报表,用于全省报表合并需要,又可以分单位出具报表,账页,适应备联营单位当地报税需要。

一、需求提出实施方案

浙江石油分公司拥有180多个联营并表加油站,分散在各地市分公司,基本上使用原有的中石化财务核算系统进行管理,数据分散,版本也不太一致,各单位核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日常报表收集汇总工作繁琐,业务销量统计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对erp系统理解的深入,经总部信息处同意后,浙江石油分公司作为销售企业进行联营并表单位的erp上线试点。

浙江石油分公司联营并表单位较多,且每个联营控股并表单位都是的经营主体,需单独纳税及对外披露财务报告,原来的财务核算系统中各联营单位都设置了的公司代码。但在erp中,如果设置多公司代码将导致系统组织架构臃肿、系统配置复杂,当新增或减少联营单位时,需要繁琐的系统后台配置,日常维护变得非常困难。WWW.meiword.cOM

根据浙江石油分公司的现状,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将联营并表单位虚拟成一个公司代码,各联营并表单位在该公司代码内以利润中心进行区分,利用sap系统利润中心模块的功能,实现各联营单位的财务核算管理需要。同时,改进浪潮erp报表抽数系统,根据sap利润中心出具分单位报送报表。

整个实施过程基本上围绕利润中心进行流程设计。我省提出的联营并表加油站在虚拟的公司代码下,可以视同为自然利润中心,各联营单位(加油站)都是企业经营单位,具有材料采购权(一般是从母公司采购),生产决策权,价格制定权,产品销售权,有很大的性,类似于分公司,分厂等,它们直接与外部市场发生业务上的联系,销售其商品,既有收入,又有成本,可以计算利润,将其完成的利润和责任预算中的预计利润对比,评价和考核其工作业绩。

二、各模块实施流程介绍

在设计联营企业erp流程过程中,为分清各核算单位数据,以利润中心为主轴,各模块的核算数据与利润中心紧密挂钩,无论是财务凭证数据、还是其他模块集成的数据都带上利润中心信息。系统横向可视同为一个核算单位,核算口径一致,报表统一编制:纵向以利润中心为轴心,数据相互,脉络清晰,可以分别出具各单位报表。

(一)总体组织架构

1 在原有sino控制范围中,增加313g公司代码,用于联营并表单位核算。

2 库存按核算单位分别设置,由于每个联营单位使用不同的库存价格,需要在公司代码下为每个联营单位设置一个工厂。如果某个联营并表单位有多个站点的,则按库位进行设置。

3 每个联营并表单位设一个利润中心,按地市设利润中心组标准层次(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如果要查询不同地市下的某类加油站(如海上网点),系统支持非标准层次的汇总查询功能。

4 一般每个联营并表单位设置一个成本中心,并按地市设置层次范围,如果联营并表单位有多个站点或部门的,也可以设置多个成本中心,但都对应到同一个利润中心。

5 联营并表单位3139公司代码下,仅配置一个销售组织、一个采购组织,这样组织架构相对比较简练。每个联营加油站设置为一个销售小组,以销售小组作为依据进行利润中心区分;按地市设销售办公室,各地区的销售小组归属于相应的销售办公室。

(二)一般的财务核算业务

将资产,负债类科目的利润中心全部开放,修改“字段状态组”的字段属性,录入财务凭证时,强制输入利润中心:损益类科目原先配置就要求强制录入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系统进行程序加强开发,通过程序强制规定某个联营加油站的用户,只能录入本单位利润中心的财务凭证。

联营并表企业erp系统中的财务用户一般是一个加油站配置两个账号(因月末操作频繁,可能会有冲突),其他销售,物料模块一般只配置一个账号。在erp系统中定义对照表如图1。

erp系统中开发财务凭证出口检查程序,进行强制限定:(1)根据自定义表上的对应关系,检查用户账号与录入凭证的利润中心是否一致;(2)不允许存在虚拟利润中心的凭证记账;(3)凭证各行项目不允许存在跨利润中心的财务凭证,确保利润中心记账的完整性。

(三)sd模块集成业务

对加油站的销售订单创建,发货过账,开票生成销售财务凭证过程,进行了程序开发,并定义为自动后台执行程序,日常销售数据可以通过模板进行自动导入。在开票生成销售财务凭证时,通过销售小组,工厂从对照表取得利润中心,自动替代财务凭证各行项目(销售收入,应收账款,销项税金)的利润中心;销售发货过账生成的成本凭证,通过工厂从对照表中取得利润中心,自动替代各科目(库存商品,销售成本)利润中心。销售集成的自定义对照表如图2。

财务人员进行收款清账时,财务手工记账业务利润中心输入方式同于一般总账业务,打开凭证利润中心字段,手工输入利润中心,并进行系统凭证出口校验。

(四)mm模块集成业务

联营并表加油站的日常进货,一般全部从浙江石油分公司(母公司)购进,erp系统中母公司(3120)的销售数据就是联营企业(3139)的购进信息,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减少人为的工作量,真正实现公司间数据集成的无缝链接。具体流程如下:

1 首先统一全省母公司对联营企业的销售方式。规定物流中心或商客中心提前一天根据联营加油站的销售计划,在系统中创建次日的非定量销售订单,次日当联营站确实需要提油时,调运部门指派车量到油库提油,erp系统自动开具发票,如果订单数量有结余则系统自动拒绝,将库存返回到own库存。

原先有的地市公司日常加油站先提货,月末再一次性开票,日常挂在已销未提上。统一销售流程后,对联营站的销售按照实际反映,不产生已售未提,确保母公司销售给联营加油站与联营加油站从母公司的采购数据完全一致。

2 各联营并表单位6月末进行实际库存盘点,保证账实一致,每个加油站

(各库位)全部取消负库存,避免上线后产生成本差异。

3 母公司(3120)销售与联营并表企业采购集成程序分为两个部分:股份公司对联营并表单位的销售,日常不再用vf01/vf04出具发票(系统会自动控制提示),必须由自开发的集成程序集中出具发票,事务代码为:“zsdizj171——股份公司对联营加油站销售交货单查询及自动出具发票”,程序通过对照表负责判断哪些销售是对联营加油站的销售,建立与联营并表单位的对应关系并出具发票,并在erp系统相关的销售内表中加注标识。销售清单查询表如图3。

母公司(3120)开票时必须正确填写“售达方、送达方”单位编码,通过“售达方”来判断是不是销售给联营并表企业(3139),并通过“送达方”来确定库位,为确保数据准确严谨,程序要求“售达方,送达方”必须同时与对照表一致。自定义对照表如图4,图5。

第二步联营并表企业采购事务代码为:“zsdizj172——联营加油站创建采购订单并及发票校验”,此程序按照上一程序建立的对应关系自动为联营并表单位创建采购订单并进行和发票校验,生成财务凭证时按“售达方、送达方”进行利润中心替代。目前我省将这个程序后台定义为每天晚上自动执行,联营并表企业的,发票校验实现自动生成。

4 规定母公司销售与联营并表企业采购应每天进行日清日结核对,母公司按销售清单进行查询,查询某个加油站的销售时,可以按售达方限定查询i联营并表企业采购查询提供了一个采购查询事务代码:“zsdizj173-股份公司发票/联营加油站采购订单查询”,程序也通过“售达方”进行数据筛选,查询表式如图6。

因联营并表企业的采购定义为每天晚上自动执行,各联营并表单位对采购数据进行日清日结核对时,一般核对至前一天晚为止,月末应在下月初1日进行全月核对。

5 另外,一旦由于母公司(3120)销售订单内容错误造成单据冲销,必须在冲销母公司销售发票后,手工冲掉联营并表单位的采购及采购发票校验,集成程序不支持自动冲销。

6 联营并表企业的其它物料移动,生成的相关财务凭证的利润中心数据,通过工厂对照表替代相应的利润中心。

7 财务人员付款清账时,财务手工记账业务利润中心输入方式同于一般总账业务,打开凭证利润中心字段,手工输入利润中心,并进行系统凭证出口校验。

(五) am固定资产相关业务

联营并表企业在erp系统中的资产按明细数据进行管理,各联营并表单位要按照系统上线要求整理并核对完成现有资产数据,上线后操作基本上同于母公司sap系统操作。

固定资产主数据均存在所属成本中心标识,各单位资产主数据通过成本中心进行区分,日常资产变动,折旧生成会计凭证时,根据资产主数据所属成本中心对应的利润中心进行凭证替代。

对于母公司现行利润中心变更采用的方法,不适用于联营加油站的资产转移。联营站的资产转移采用公司间资产调拨的流程处理,一般也可以通过一方报废,另一方重新购入的方式进行转移。

(六)日常分单位数据查询

erp系统中“会计—控制—利润中心会计—信息系统”菜单下的事务,多方面支持按利润中心的数据查询,这些报表可以提供利润中心或利润中心组(地市)的各个科目明细及汇总数据。主要的查询方式有:

1 利润中心科目行项目查询:ke5z—利润中心:实际行项目。

2 资产负债类科目分利润中心余额查询s_alr_8701 3336计划/实际资产负债表科目。

3 损益类科目的分利润中心累计发生额查询:s_alr_8701 3340利润中心组计划/实际比较。

3 客户未清项查询:s_alr 8701 3343利润中心会计的报表->应收未清项目。

4 供应商未清项查询;s_alr一8701 3343利润中心会计的报表一>应付未清项目。

(七)报表查询和编制

联营并表企业报表编制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主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在erp系统中通过报表绘制器reportpainter进行编制,支持日常实时查询;月末全套股份公司报表仍通过浪潮erp报表抽数系统编制。

1 erp系统的报表绘制器reportpainter采用结构化的方式编制报表,具有“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并支持实时数据查询。

设计时从glpct系统表中取数,利润中心(组)作为“一般选择条件”,即支持单个利润中心查询,也支持利润中心组方式查询,设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放在同一个报表组里,并将其生成为事务代码:zfrzj028,日常查询起来十分方便。

2 月末编制全套股份公司合并报表时,因部分报表格式比较复杂,报表绘制器reportpainter无法满足要求,仍采用浪潮erp报表抽取系统编制。抽数系统设置“字典维护—单位字典”时,首先设置3139单位字典,用于全省联营并表企业统一报表编制;再按各单位(加油站)顺序分别设置4位“单位字典”。

设置的4位单位字典与利润中心建立对照表,存到erp报表抽数据系统中。内部报表抽取数据整理时,各数据库表都根据利润中心对照表新增一列单位编码字段,报表公式设置时,通过宏替换增加单位编码限制条件。当打开某个单位(加油站)的报表计算时,系统会自动地将公式中的宏替换为当前报表的单位编码,方便地实现分单位公式取数。

第十九篇 浅析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定量评价模型_会计理论论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  绩效评价  模糊评价

【摘要】 文章从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要素出发,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克服了定性评价主观性过强的缺陷,具有良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一种实用工具。

会计师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衡量其价值更多的是以员工素质为主要依据,更确切地说是以员工脑海中的知识经验为主要依据。精明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必须学会如何将员工脑海中的知识作为企业的资产来经营管理,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会计市场,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会计师事务所是以知识和智慧为依托的企业,是知识型企业,知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立足之本、服务之源,所以,以知识为核心的特点决定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会计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外诸多著名会计师事务所进入我国,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好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fuzzy comprehensive judgment theory)与层次理论(ytic hierarchy theory),通过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对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WWW.meiword.COM

一、绩效评价指标要素构成

(一)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

21世纪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知识管理的时代。知识管理是会计师事务所长期的经营战略,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好处是:创造会计师事务所新的竞争力,增加其利润,降低其成本,提高其效率,建设其新的企业文化。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外部来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内部来看,由于审计业务和管理成本的上升,收益率在下降。业内人士都有同感:审计业务越来越不好做了。

但是,也应当看到新的趋势:货币资本的作用相对淡化,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上升;体力劳动的价值在下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价值在升值;有形资产的比重与作用在减小,无形资产的比重和作用在提升。这一切,意味着以知识、技术、信息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同时,这些也给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对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注册会计师难以管理;对知识技术价值以及由此形成的绩效不好量化评估,以往对集中统一的有形劳动采取外部监督是有效的,可是用到分散、个性化的无形劳动上几乎是无效的,由于人员频繁跳槽,即使采取种种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但是,作为商业秘密的知识、信息和技术都是这些人员开发、使用和掌握的,与人同在,不可分离,人走了,商业秘密也就带走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产权因此受到侵害。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的主动离职,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损失是该岗位年薪的2.5倍,公司的涉密人员在离职后可能对公司造成的损害,相当于其掌握的公司商业秘密的一半价值。还有的注册会计师,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取得了一些客户资源和市场经验,却据为己有,反过来向会计师事务所叫板要价。显然,重视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管理十分必要。因此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好坏的基础因素就是其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具体表现在知识管理总裁(cko)职位与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状况、知识管理战略和预算的制定情况、员工培训率及相关费用三个方面。

(二)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本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员工的智力劳动,人是知识的载体,智力劳动的特征是高知识积累性劳动和高度专门化的劳动,这两者决定了高创造性。从智力劳动力的内涵特质看,构成智力劳动内涵的知识与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发挥作用,与一般生产要素有极大的差别,它们的使用价值参与下一次的审计业务并“复制”价值。这样知识在被替代之前,其价值就永恒复制,从而无休止凝结在审计业务之中。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知识更新力度和员工学习氛围四个方面。 

(三)知识管理的结构资本 

结构资本是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得以实施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主要包括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三个方面。组织结构是组织的骨架和粘合剂,它还为会计师事务所员工工作和彼此交流提供了一个大环境。没有坚固的组织结构,会计师事务所就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员工也会灰心丧气,漫无目标。组织结构资产不能被当做法规,必须被调整得能适应市场和工作的需要,不能定期审查组织结构资产价值和效能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失去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优势。 

(四)知识管理的知识系统 

thmas h.davenport指出,企业像管理有形资产一样来对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被容易获取的地方。对有形资产而言,存放地点是“仓库”,相应地存放知识资产需要有“知识库”,即一个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创造、捕获、整理、共享、交流、继而创造新知识的完整的管理系统。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系统是一个不断发掘新知识,获得新知识的循环、提升的螺旋过程。其知识系统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留住人才和知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从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信息的规范化、知识资源的存量、知识交流状况、知识显性转化的情况和知识资源的利用率七个方面。 

二、评价指标体系 

总结国内外已有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的特殊性,如其显性知识包括:政策法规、行业性文章如违规案例等;项目底稿与沟通轨迹,如项目底稿的电子版、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上下级、业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轨迹记录等等。其隐性知识包括:对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个人理解与总结,对具体实例特别是违规实例的总结,对重点、难点、漏点的个人把握,个人对客户业务的理解、对客户管理流程的了解,其他个人技能技巧性知识,如计算机应用技巧等等。本文根据一致性、完整性、可控性、平衡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会计师事务所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知识系统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适合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转贴于 三、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确定因素集合 

结合前面建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因素集合u={u1,u2,u3,u4}={重视程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知识系统};u1={u11,u12,u13}={cko职位与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知识管理战略和预算的制定,员工培训率及相关费用};u2={u21,u22,u23,u24}={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知识更新力度,员工学习氛围};u3={u31,u32,u33}={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u4={u41,u42,u43,u44,u45,u46,u47}={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规范化,知识资源的存量,知识的交流状况,知识显性转化的情况,知识资源的利用率}。 

(二)确定评价水平集合 

设评价水平集合v={v1,v2,v3,v4} ={优,良,中,差}。 

(三)确定同级因素的权重集合  

四、实例 

为确定各级因素的权重,向黑龙江省资产总额在100万以下、100万至1 000万、1 000万以上的小、中、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各20家发出咨询问卷60份,收回问卷58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92%)。采用层次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一级因素的权重为wu1 =0.1826,wu2=0.1755,wu3=0.2446,wu4=0.3973;二级因素中重视程度因素的权重为wu11=0.4011,wu12=0.2065,wu13=0.3924;人力资本因素的权重为  wu21=0.2082,wu22=0.2874,wu23=0.4062,wu24=0.0982;结构资本因素的权重为wu31=0.2315,wu32=0.1820,wu33=0.5865;知识系统因素的权重为wu41=0.3677,wu42=0.1562,wu43=0.0790,wu44=0.0511,wu45=0.0675,wu46=0.0946,wu47=0.1839。 

邀请10位管理学专家,在充分理解本文建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后和有关理论的前提下,按“优、良、中、差”的标准对大庆市某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用矩阵c、矩阵d、矩阵e和矩阵f分别表示一级指标u1,u2,u3,u4下的各个二级因素与模糊评价集合v构成的模糊关系矩阵。 

利用模糊关系运算公式逐层计算,并进行归一化,结果为(0.0740,0.3760, 0.5080,0.0420)。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该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为“中”。 

五、结论 

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4个一级因素,17个二级因素。可采用层次法确定因素权重,运用模糊运算方法计算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判别。该评价模型可对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提供定量化的评价结果,能克服定性评价的主观性过强的缺陷,是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的一种实用工具。转贴于

第二十篇 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_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完成各项科研、开展业务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保障。本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0引言。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完成各项科研、开展业务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保障。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用于科研、行政管理;其价值大到几万元、上百万元的仪器、设备设施,小到几百元的办公用品。其主要特点为:①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即从社会范围来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布在非生产领域,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②使用目的的服务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作用在于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效益;③补偿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后形成的消耗只能来源于财政的事业经费预算支出。

1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1.1“重投资,轻管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吃“大锅饭”的问题,平时只关心固定资产物质形态的使用,没有把固定资产同时作为价值形态来进行管理。

1.2缺少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由于事业单位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构,不能及时作相应的调整或收回资产,使固定资产不知去向,固定资产在财务账上反映也不及时、全面,有的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多年财务账上尚没有反映,有的早已报废却仍挂在财务账上。不少单位固定资产实际有多少心中无数,虽经多次清查仍摸不清家底,前清后乱,无法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wWw.meiword.cOm

1.3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往往带有人为因素,要么符合领导的意思,要么符合部门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局部利益,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要求增加投资用以购置仪器设备,造成了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现象。一方面事业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却有许多闲置资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与使用价值的隐性流失。

1.4对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作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经营性固定资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产权不清,经营活动无偿使用国有固定资产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事业单位依托自身的行政职能,办起了各种经济实体,把事业性质的土地、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长期无偿地供经营单位使用,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固定资产转移手续;有的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后,实体单位不提或少提折旧,使得经济实体成本费用核算不实,造成国有资产受益的流失。

2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2.1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共同抓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固。

定资产管理必须确立以“钱物分离、互相牵制、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开展清产核资,对所有家底进行全面彻底清理。并在“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思想指导下,统一思想认识,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2.1.1固定资产账目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核算本单位全部固定a资产的原价:①在收入固定资产时设立卡片,登记固定资产的名称、类别、编号等原始资料;②在使用过程中,凡有固定资产内部转移等情况,都应及时在卡片中进行登记;③固定资产报废或调出时则登记有关调出和报废的日期,并及时注销其卡片。

2.1.2固定资产实物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①设立固定资产登记簿,反映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和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②与各科室、部门签订固定资产使用、保管责任书。

2.1.3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由各科室指定专人负责管理①签订固定资产使用、保管责任书;②保证日常的安全使用与维护保养;③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及时填报。

2.2规范操作、统一程序、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落到实处。

2.2.1设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流程图第一步:由使用部门写出书面材料,提出申请(购置、转移、报废、处置程序相同),上报计划交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第二步: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审核并汇总报领导研究。第三步:领导研究决定后,由使用部门编制预算。第四步:领导批准后,由使用部门具体实施,并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验收或备案。第五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将验收单和处置结果交财务部门入账或销账。

2.2.2确立固定资产管理的环节和内容在明确职责,知晓流程后,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同时对各管理环节和内容加以界定。具体分以下几点管理,重点放在对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上:①固定资产购置管理。国家专控及采购商品应当按照预算规定办理报批手续,不得私自采购。②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各部门根据已入账的固定资产,与单位签定使用、管理责任书。按照规定做好固定资产增减、内部转移和报废清理工作。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定时保养和维修工作,减少固定资产的非正常损耗。

③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理要严格遵照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冀财资(20xx)15号文《河北省省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执行。省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在扣除相关税金、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按照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上缴省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省级事业单位应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应上缴的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应在取得收入的2个工作日内,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省级事业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因事业发展产生的资产配置需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省财政厅根据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及省级财力情况统筹安排。④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每年至少一次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以查实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通过清查盘点,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当前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的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二十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当前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的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二十篇的人,还看了:

物业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及范文

【物业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第一篇】参考文献的写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论文格式要求而有所差异,常见的写法有APA格式、MLA格式等。下面是一个以APA格式为例的物业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写法范例:范文:物业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它在社区和商业领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物业管理专业论文研究围绕着提高物业

浅析实验室管理

[摘 要]随着培育事业的发展,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湘继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实验手段的应用,使得实验室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管理好实验室,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已经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妍究,不断题高管理水泙,对实验教学的顺力开展和题高培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管理 仪器设备 实验员 一、加强常规管理,题高管理水泙 实验

开发人员福利满意度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摘要:本妍究以戴恩霍(carol danehower)和勒斯特(john a.lust)1995年使用的福利满义度量表以及schaufeli等人编致的工作投入量表(uwes)为测量工具,针对xxx开发人员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共获得有用问卷205份,捅过对所获数据进行方差、有关及回归,其最后显示:xxx开发人员针对不同人口统计变量对福利满义度存在差异;福利满义度及各维度与工作投入之间均存在显暑的正

项目管理论文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带,日本和韩国率先抓住国际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飞快发展了本国的船舶工业,由此带动了冶金、机电、化工等数十个行业的发展,一度成为全天下造船中心。现在,我国的船舶海洋工业也一样面对着同样的历史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题出经过十年的努厉,使我国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综和竞争力大幅提昇,变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细,产业集群变成规模,国际竞争力显暑题高,推动我

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三阶段论”

「摘要」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会计演变问题的妍究要以历史观、哲学观为指导,是全文的指导思想。第二部分:管理会计变成、发展的“三阶段论”,论述了管理会计的变成、发展经历了“成本会计”、“现代管理会计”和“后现代管理会计”三个阶段,并依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管理会计在这三个阶段中取得的进展和创新作了较具体的阐述;第三部分:管理会计在“决策支持层面”取得的进展,是对第二部分作的要点补充,特别对“

最新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