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祈祷工作报告网qdbeian.com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信息不对称与股份制寿险公司的多重代理问题_经济学论文十篇

2022-04-12

信息不对称与股份制寿险公司的多重代理问题_经济学论文十篇

经济论文】导语,你所阅览的这篇共有27135文字,由朱卓一精心订正后,上传于祈祷工作报告网!银行(Bank),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不对称与股份制寿险公司的多重代理问题_经济学论文十篇如果你对这文章感觉哪里不好,请告诉我们!

信息不对称与股份制寿险公司的多重代理问题_经济学论文 篇一

摘  要:信息不对称是保险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给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理论;并利用这一理论了股份制寿险公司的多重代理问题,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的代理问题以及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代理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多重代理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股份制寿险公司  信息不对称  多重代理  对策

去年,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在经过股份制改造后成功的实现了海外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登陆美国和香港资本市场的国有金融企业,标志着中国寿险业的发展以及中国金融业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市既带来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挑战。例如,对于股份制寿险公司来说,在公司治理上:如何处理好广大股东投资者与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个险销售上:如何将庞大的营销员队伍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后台管理上:如何提高和控制承保风险的质量,进而提高公司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不仅对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寿险公司在新的平台上实现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今后即将要进入海内外资本市场的其他寿险公司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尝试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和探讨。

一、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中,传统的一般均衡理论隐含着完全信息假定,即市场参与人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事实上,这个假定与现代经济的实际情况相距太远。因为现实中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一般是不对称的,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在经济学中可以用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来信息不对称问题(张维迎,1996)。“委托人”和“代理人”这两个概念来自法律。在法律上,当A授权B代表A从事某种活动时,委托—代理关系就发生了,A称为委托人,B称为代理人。但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简单地说,知情者(informed player)是代理人,不知情者(uninformed player)是委托人。当然,这样的定义背后隐含的假定是,知情者的私人信息(行动或知识)影响不知情者的利益,或者说,不知情者不得不为知情者承担风险。这一点也表明,非对称信息问题与委托—代理问题是等价的问题。总之,只要在建立或签订某种合同前后,市场参加者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人—代理人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就是专门研究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与道德风险问题。其中逆向选择是指在建立委托人—代理人关系之前,代理人已经掌握某些委托人不了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可能是对委托人不利的。代理人有可能用这些对委托人不利的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而委托人由于信息劣势处于对已不利的选择位置上,从而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指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也就是在建立委托人—代理人关系后,代理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二、股份制寿险公司的多重代理[2]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因而几乎各个行业都存在因此而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下文简称“代理”问题),保险行业也不例外,以股份制寿险公司为例:首先,就保险公司的股东与公司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言,经营者处于信息优势为代理人,而股东处于信息劣势为委托人;其次,就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看,营销员在保单销售中处于信息优势因而可以看成代理人,而保险公司处于信息劣势为委托人;另一方面,从法律角度看,营销员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代理合同中已经明确指明,前者是代理人,而后者是委托人;最后,就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投保人处于信息优势为代理人,而保险公司处于信息劣势为委托人。

[1] [2]  下一页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研究_经济学论文 篇二

摘要: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和标准来设计自己的金融制度和业务运作程序,要坚持保障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规模优先原则,以规模扩张和盈利增长为内容,努力实现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同时,要建立市场营销体系,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建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组织架构。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要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资源的合理有效整合,控制其成本和风险,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实现现有资本的最大化增值,横向延伸其生命曲线;而且要改变资本结构,开拓金融市场,进行金融创新,积极吸纳外部资源,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实现资本的最大化增值,在横向延伸其生命周期线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其纵向生命周期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扩张。

 (一)按现代金融企业要求构筑运作体系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开始就要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和标准来设计自己的金融制度和业务运作程序,要按国际银行业惯例办事。

1.集约经营。商业银行资金的集约化经营,能够避免由于资金分散和信息不完备所造成的贷款决策失误。而信贷资金的集约化经营,银行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和总体发展战略统筹安排信贷资金的运用,能产生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经营集约化有利于消除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盲目性和资本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

2.业务组合。商业银行确定资产组合时,应根据其发展战略、经营计划和能承受的风险度确定目标市场和客户群,确定贷款种类的构成、授信方式的搭配、贷款展期的可能性和贷款组合集中程度等,并运用方差、标准差、协方差等数学方法,运用组合管理理论,寻找有效边界,建立有效组合,以求在既定风险下收益最大化或既定收益下风险最小。

3.高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有一个高效的体系。一是高效的负债业务体系,它具有优化负债结构,多渠道、高效率筹措营运资金的功能;二是开拓创新的中间业务体系,重视中间业务领域的开拓和新业务的发展,能选择最有利的金产组合和投资机会,不断提高资金营运效益;三是多元化的投体系,它以资产业务和投资业务为基础,特别重视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坚持资金营运的“三性”统一平衡原则,以形成限制劣质资产产生的约束机制。

4.科学管理。商业银行要进行业务组合和集约经营,首先要坚持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关键在于比例指标体系的优化设置。一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设置要服从商业银行“三性”均衡的经营目标;二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比例指标的调整和变动要建立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曾有过片面追求量的现象——因为决策者通常是通过制订存贷款增长率来测算效益目标,进行效益管理,这容易导致银行从事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经营;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则是根据资金运动“三性”均衡的内在要求,商业银行重视资产负债质量的提高来实现经营目标。

5.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目前尤其要重视培训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客户经理和国际化人才。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规模扩张需要,要合理增加人员,并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保证市场营销类人员占比逐步提高,后台处理和支持保障类人员占比逐渐降低;新业务人员占比逐步增加,传统业务人员占比逐渐减少。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将可分配资源向最能为银行创造价值的员工倾斜,形成有效激励。

6.科技兴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所以,银行应建立以网络为基础,集市场开发、经营管理、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为一体的先进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重组再引导整个银行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再造,从而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运作效率。要重视发展虚拟银行,努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通过完善,使网上银行能安全、高效地为客户办理清算和交易等中介服务,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高层次理财服务。

 (二)保证资产质量和盈利增长前提下的规模扩张

1.保证资产质量优化策略。信贷资产当前仍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主体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保证资产质量优化非常重要。要通过建立先进的贷款调查机制、贷后管理机制、稽核评审制度和责任制度,将贷款的不良率控制在最低限度,确保每年新增的不良资产不高于呆账准备金提取率。要改造传统的授信业务流程,建立并完善全程信贷稽核评审机制,对信贷失误责任、信贷操作的合法合规性和贷款质量进行认定;要加大稽核频率和覆盖面,加强稽核监督的严肃性,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

2.产融结合与资产质量优化。我国产融结合——推动金本形成的条件日趋成熟。经典经济学揭示,银行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后,银行就不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但银行资本保值增值必须通过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来实现,这就是企业经营失败造成银行信贷资产损失的理论依据。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和收益都以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为基础,而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和收益又始终脱离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它表现为商业银行资本循环和周转的非完整性矛盾,这也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建立产融结合机制,通过产融结合,推动金本的形成。产融结合,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一方面要引导和支持银行向企业参股或合资经营;另一方面组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逐步向金融业渗透。同时,开展银企共同创业活动,通过创办股份公司,实现银企资本渗透和人事结合,推进产融结合向高级阶段发展。

3.实施规模扩张策略。从商业银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同业竞争格局考察,商业银行讲求规模经营。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坚持保障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规模优先原则,以体制优势为动力,以规模扩张和盈利增长为内容,努力实现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以防范和抵御加入WTO后形成的各类金融风险。

[1] [2]  下一页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营运策略_经济学论文 篇三

摘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任务。在制定营运策略时,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股份制商业银行多以区域性、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xxx作为自己优先发展的战略区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机制和个性化的银行文化,但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它的经营、管理活动自然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这就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营运战略。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面临的形势及任务

 (一)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指四大国有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之外的银行,主要包括10余家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0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少数几家住房储蓄银行。在这些银行中,有部分业绩好的银行已经上市,还有部分正在积极筹备上市。总的来看,这些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快,资产规模在近些年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主要财务指标如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均好于规模庞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以1997年为例,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 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平均为17.34%,尤其是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资本收益率平均在20%以上,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只有2.62%;1998年,这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实现利润115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16.7%,平均资产利润率1.13%。2000年。全国1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实现利润118亿元。综合来看,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长为国有银行之外最具实力的银行竞争主体之一。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形势及任务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国有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并在竞争中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产权明晰、职责明确、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灵活的优势。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其较高的市场灵敏度和金融服务效率,支持了大量资信低、规模小、风险大,难以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安排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面临新的形势及任务。

一是面临国有商业银行的压力。中国人世后,国有商业银行加快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其必然焕发出基于网点优势、结算优势、规模优势、人才优势和客户群优势之上的强劲实力。针对此种局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任务是寻求差异化策略,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

二是面临外资银行的压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物理网点上比不上国有商业银行,而与同样物理网点少的外资银行相比,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金融工具、金融创新、服务手段方面也处于劣势。对此,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并强化其科技的支撑力来寻求自己的突破点。

三是面临金融业务需求提升的压力。以前,客户只关注银行的服务态度、服务形式、服务品种,而现在客户关注的是银行的服务质量、效果和服务档次,这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压力。另外,客户还需要银行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这些综合服务应包括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在内的综合性服务;与此同时,能否主动提供超前的金融服务,对银行来说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它需要银行对市场、对客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说具备了这种反应能力,现实任务是尽力使这种能力外化、物化。

四是面临来自市场信息化、银行模式趋同化的压力。银行经营模式、产品、手段具有趋同性是人所共知的。在现代社会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信息的高速流动则更加剧了这一趋同特征。那么,创造在趋同化环境下的优势差异,已形成银行业的竞争取向。正是这一趋势引领了整个市场走向较高的层次,使各家银行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竞争。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优势,势必要在寻求差别化上下大力气,这种差别化的途径就是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金融产品、服务方式,甚至是金融思维的创新。尤其是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他是“本土化”银行,真正金融创新的动力及源泉在“买方市场”,只有紧跟市场的需求,才会有较多的市场亮点。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营运具备的条件

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受到监管外,还受到其总行的授权、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以及相关的财务控制等条件的约束,但总体来看,其经营管理有较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营的集约化程度、科技水平高。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少,在发展的策略导向上,特别重视依托以科技为支撑的虚拟网点,并开发虚拟化的支付手段,而在物理网点上则实行集约化经营,强调单点的经济效益。

 [2]  下一页

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五个趋势_经济学论文 篇四

 趋势之一:实施国际化改造

股份制银行在发展初期是以国有银行为参照系,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营特色。与国有银行相比,在体制、机制、文化、理念和管理诸方面都形成了一定优势。

然而,当融进国际竞争的大潮后,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不得不承认,差距还非常之大。若希望在与外资银行的较量中不落下风,并在国内同业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就必须“取法乎上”,按照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标准和规范,对自身的管理体制、经营理念、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进行有计划的全面改造。

国际化改造的重点是引进外资和尽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具有或接近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具体措施包括:

1.吸引外资入股。当前,各股份制银行都在公开的或秘密的然而都是紧锣密鼓地寻找外资合作伙伴,希望尽快引进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入股,吸引国际基金管理公司和世界知名企业加盟,争取与最佳的国际银行集团结盟。从外资的角度看,他们进入中国市场,靠设立分支机构是一种缓慢而高成本的发展策略,通过参股股份制银行,利用现有的网络、员工和客户群体,可以很快实现盈利,并且投入少,也容易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和支持。加之股份制银行的包袱轻,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的xxx,客户资源优良,与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吻合。双方合作,可以减少中资银行的竞争对手,降低竞争程度,尽快融人中国市场。从股份制银行角度看,则可利用外资银行雄厚的资本、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既有的技术和金融产品,优化资本结构,迅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双方利益相近,“兴趣”相投,一拍即合。所以,不难预测,未来5—10年,所有的股份制银行都可能成为中外合资银行,而外资所占比例也将呈不断升高之势,甚至不排除有一天,外资银行对部分股份制银行取得控股地位。

2.经营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目前,华夏银行已聘请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对自身经营管理进行了全面诊断,并针对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的差距,拟引进设计一套完整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移植和嫁接国外成功的决策体系、风险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建立能充分适应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的经营管理体制。其他各行同样都把学习国际一流银行的模式和经验作为尽快缩小与外资银行差距的必由之路。

3.实施“引进来、送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工程。如聘请国际知名的银行专家担任董事、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引进有国外金融从业经验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将员工选派国外学习深造,以及接受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化大银行的技术援助和项目辅导等。

4.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要想实现国际化,就必须敢于主动进入国际市场。从长远目标看,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方向无疑会是全球化银行,通过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扩展盈利空间,做到两条腿走路。但是,从近中期看,还会继续把主战场放在国内,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竞争。因为股份制银行在国外知名度低,实力弱,国际竞争的经验不足,竞争力不强。所以,在走出国门时应采取谨慎的政策。并且,短期内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以此为窗口,了解国际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利于国内参考,并积累海外发展的经验。目前,股份制银行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在国外特别是欧美设立办事处和分行,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而登陆香港则无疑是个必经的“桥头堡”,中信、光大、招商均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以此作为海外发展战略的跳板。

5.开展业务合作。加强与国外银行业的相互代理业务,与国外银行建立战略同盟关系等是中外银行业合作的重要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国际化改造战略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自身实际、经济金融体制和体制以及传统文化背景等因素,做到国际化改造与本土化相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避免水土不服。

 趋势之二:向事业部制过渡

在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的条件下,与国际一流银行接轨的关键是管理体制——特别是组织架构的改革。

近年来,股份制银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与传统的以内部管理为目的的设置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特点是强调营销理念,并按这一逻辑,根据客户对象设置业务部门,如公司金融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国际业务部门等,体现了以营销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但是,目前的组织架构仍以块块管理为核心,采取了功能型组织以及分散的区域性责任和控制模式。其基本特征包括:采取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管理模式,每个管理层面的部门设置按照职能块划分,同时,上下级行之间实行部门对口管理;总行对分行的管理主要通过制定和下达政策的方式进行;分行在业务和管理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分行行长直接向总行行长汇报;分支行是利润中心,营销职能分散在各家支行;实行授权管理,只有超越权限的业务才需上级行批准,或直接由上级行统一经营等。

客观地讲,实行块块管理,一方面是沿袭传统国有银行模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在现阶段内外部环境下的一种合理选择。它适应了以下特定的约束条件:技术落后,通信手段不发达;金融产品单一,市场差异程度较小;缺乏总行统一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失真现象普遍,报表虚假,资料不全,可信程度低,只能主要依靠直接观察和经验判断风险;产品和服务存在同质性,不是以差异化的产品作为竞争手段,而主要依靠社会关系营销;在技术条件上,从总行无法做到对业务流程和具体人员的科学的绩效考核,必须依靠分支行就近管理和考核,以及总行经营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还没有条件做到标准化、程序化、工厂化经营等。实行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有利于调动分支行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争取地方支持,促进业务在当地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分支行职员能够随时与顾客交流,熟悉客户情况的优势;同时,可以较清晰地分清各级行的责任,也使得总行对分支行的考核相对简便有效。因此,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必然性、合理性。

但是,这仅是一种适应经济金融不发达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情况下的模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主要表现就是不能实现集约化管理和规模效应,不能适应高度竞争和金融自由化环境下的创新要求。同时,分散的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也暴露出明显不足。这是形成我国银行业低效率、高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这种管理模式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被放弃,而代之以“条条管理”的事业部制。这种体制下,不仅在职能线上进行有效集中管理,而且在业务线上也实行集中管理。其业务系统一般分为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两条线,每条线又有许多具体的细分。一个业务部门就是一条战线,每条战线,都既有市场营销部门,又有后勤支持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既管负债,又管资产。在这种架构内,所有运行都真正贯彻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客户经理围着客户转,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横向服务;产品经理围着客户经理转,根据客户经理要求提供纵向服务;全行支持系统围着产品经理转,做到资源共享。部门内汇聚了主要的业务专业人才,分工细,专业强。集中管理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统一形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集中力量加快金融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可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管理模式。

可以肯定的是,事业部制将成为未来股份制银行主流的组织架构模式,这将是大势所趋。较理想的框架设计是:

1.建立以首席营运官、首席信息官、首席财务官为管理核心的事业部制管理架构;

2.总行管理部门高度精简,将银行管理部门重新组合,成立银行管理中心,行使集中管理的职能;

3.按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重组业务系统,作为利润中心,同时,整合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主要职能部门,进行集中管理;

4.完善支持保障系统,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研究开发、后勤保障等部门作为事业部制的坚强后盾;

5.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通过部门来实现,分行的主要职责是开拓市场、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设想_经济学论文 篇五

内容提要:本文从论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指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其自身主观努力创造条件,也需要、财税、立法等部门相应推进改革,加快立法;作者提出改革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由国有独资公司改造为非上市的国有控股有限股份公司或股份制控股公司;第二步待条件成熟后再考虑是否转为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作者对在海外上市筹资方案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方案“肥水不要流入外人田”,要有利于我国富裕起来。要推进改革,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持续补充资本金机制。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国家信誉资本做靠山,这是国有商业银行稳定经营和市场经济优越性的体现。 

《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深化金融企业改革,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已提到改革的议事日程,为什么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改革一步到位还是分两步走、如何建立持续补充资本金机制、在国内股市上市有无可能、在国外上市利弊得失如何、国家信誉资本是否是导致经营者道德风险的根源等诸类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

从1993年底,“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20xx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多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的部署,加快了商业化的改革步伐,在经营体制转换、完善治理结构、强化法人授权管理、建立内控约束监督机制、防范风险监控机制、全力清收不良贷款、按照效益原则调整优化机构网点设置、实现减员增效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所有这些改革尚未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根本问题。按照现代金融企业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体制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一是产权主体虚置,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受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管,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企业所有权代表机构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人代表,在内部监督银行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本的安全与收益。

二是存在着政企不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行长、党委书记均是由党政部门任命的官员,首先要听从党政部门的指令,经营中难以摆脱的行政干预,政策性的不良贷款风险就难以避免。

三是存在着三权不分,国有商业银行行长既是所有者的法人代表,又是经营权的代表,还代表内部职工福利要求权,存在着自身利益的相互冲突,缺乏权力制衡,最终结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陷入了被内部人控制,排斥了所有权人的外在干预,这是转轨经济国家企业的特有现象。

银行产权制度的基础是在银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条件下,,建立三会分设、三权分开的权力制衡机制。为了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的上述种种弊端,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健全银行公司治理》文件精神和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必须要推进股份制改造,以建立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真正建立三会分设、三权分开的权力制衡机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建立了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应当能够提供适当的激励,使董事会和管理层追求有利益于公司和股东的目标,也能提供有效的监督,从而激励公司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据国外有的证券公司通过确立有关指标的评分系统,对世界495家公司进行了考察,衡量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过去五年来,100家公司股本回报率平均为3.88%,但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的前25家企业平均高达9.3%。据美国GAO组织199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美国 1990-1991年间286家倒闭的银行中,有90%是由于董事会的消极治理和玩忽职守导致。还有经验证据证明,董事会保护股东财富的效果与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例成正相关的关系,因为外部董事为了维护其声誉会有效地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保护股东财富的增值。因此,搞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对确保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外经验,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董事选聘机制,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要由股东组成的委员会,严格按照董事应具备的条件来选择合格的董事。

二、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可能性

通过上述论述来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是有必要性,但必要性不等于可能性,进行股份制改造是一项涉及到内外关系的系统工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但从目前状况看还不具备。从主观条件方面来看:其一,现任的银行领导们长期处在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代表、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地位,对三会分设、三权分开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得有一个适应过程,建立这种新的制衡体制需要一批可供选聘的优秀的经理、董事人才市场,但从我国来说这方面的人才较为稀缺,高素质的银行家市场还尚未建立起来。其二,银行不良资产包袱过大,20xx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高达22.19%,严重影响盈利能力,资本利润率仅为0.2%-6.7%。国际上一些大银行不良贷款仅占1%-6%,盈利能力远比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高,世界1000家大银行20xx年的资本利润率高达12.34%,花旗、美洲、苏格兰等银行资本利润率高达20%~38.8%。盈利能力低既影响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又不能给股东以丰厚的回报。其三,资本充足率低,资本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来源,导致防范风险能力低。20xx年世界25家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般在10%-15%,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最高也仅为8.3%;而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20xx年为6630亿元,20xx年降至6411亿元,资本金缺乏持续稳定的来源。其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原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网点,使机构网点重叠,层次过多,不适应商业化经营,还需要继续按照效益原则调整优化机构网点设置,实现减员增效。

从客观条件方面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需要具备的客观条件:一是需要推进对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相配套。二十多年来,银行推进改革虽有很大成绩,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的关系问题没有理顺,国家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信贷资本的所有者职能没有分开,国家常常以公共管理职能替代所有者职能,甚至为了前者牺牲后者。为此,客观上需要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成立“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将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职能从国家作为公共管理的职能相分离。二是在近几年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寄希望通过国内证券市场上市以充实资本金是难以实现的,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不规范的新兴市场,筹资能力很小,小小的华夏银行上市10亿股(每股发行价为5.6元)就对股市带来巨大的冲击,使银行股全盘皆墨,大盘向下探底。三是需要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相配套,大幅度减轻对商业银行的税负,以创造一个同外资银行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承担着重税,据有的课题组测算,目前,中资银行综合税率高达60%,外资银行综合税率仅为30%。我国银行的营业税曾高达8%,从国外看,经合组织的18个成员国对银行不征收流转税,用印花税和登记税代替,并且税率很低,主要考虑可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已10年,财税部门对金融业仍实行高税赋政策,1997~2000年的四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税率调整而实际增加税负达394亿元,其中营业税由5%提高到8%而多缴纳的营业税达474.45亿元,因所得税率由55%减至33%而少缴所得税仅79.97亿元。20xx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为231.7亿元,上缴各种税赋及附加达233.9亿元,其中营业税附加达216.5亿元。因此,加快推进财税部门对金融企业的高税制改革,这不仅关系到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创造必要条件,还关系到为我国民族金融业同外资金融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大问题。四是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体系,比如制定类似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法》、《公司债券法》,修订《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允许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公司可在自己的门市柜台上向公众出售本行的股票和发行中长期债券,以充实资本金和附属资本。

 [2]  下一页

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_经济学论文 篇六

一、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股东大会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最高权力机构,没能很好地履行相应的职责。从近几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东大会的召开情况看,每次股东大会一般只有半天时间,议题平均为七八个,但每次会前并未对有关议题进行比较详细的通报和披露,从而难以保证股东代表对所议事项进行充分讨论,因此往往造成表决流于形式。

从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的股东依然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民营、个人股本都占比极低。由于国有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因此从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股东情况来看,它们缺乏对银行重大问题的关心,基本上不参与公司治理。比如,一些银行的股东大会基本上都是通过通讯表决的方式召开,历史上没有召开过临时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上股东表决流于形式(均为一致通过),也没有发生过股东向股东大会提出书面提案或向董事会、监事会提出质询的情况。上述种种问题表明,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履行职能。

一些银行的股东代表尤其是中小股东代表缺乏广泛性,从而难以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一些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而原城信社都有相当数量的自然人股东,他们现在也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自然人股东。但从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召开股东大会的情况来看,还大量存在银行内部员工代表自然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情况。由于股东代表尤其是中小股东代表过于集中在银行内部员工,因此有可能造成中小股东权益落空的情况。

(二)董事会职能不健全,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董事会是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因素,一个、有效和负责的董事会能够给银行带来长期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还很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一是董事会在人员和结构上还存在一定缺陷。由于绝大多数董事来自国有企业和财政股东,董事会的讨论往往集中在每年的分红比例上,而对影响银行发展的其他重大问题则较少讨论。

二是从董事会的功能来看,还存在很大不足,突出表现在董事会没有发挥其决策作用。董事会的主要职能是决定银行的经营方针并进行战略决策,而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基本上是通过听取行长工作报告的形式来对银行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并不直接进行决策。另外,董事会在银行的风险管理、关联交易控制、重大资产处置和重大投资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这与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还相去甚远。尽管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基本能够按照章程规定定期召开董事会会议,但董事会会议数量少(大多数银行为每年两次),在议事的深度和广度上也还远远不能满足银行的客观需要。

三是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的制约相对弱化。尽管银行章程都明确规定了董事会可以提名行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长和副行长基本由各级决定,董事会只是在形式上具有聘任和解聘的权力。由于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缺乏制度保障,因此也很难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约束。

(三)监事会工作流于形式,还没有建立起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从目前各行监事会的工作来看,主要还是对银行的各项财务报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进行审核,这还远远达不到各行“监事会议事规则”和“指引”中对监事会的要求,如“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行职责的情况”;“监督董事、董事长及高级管理层成员的尽职情况”;“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进行离任审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审计并指导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的工作”等。此外,各行目前还未建立相应制度,来保证监事会能够获得足够信息从而对银行的财务及风险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绝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监事会目前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与银行内部的稽核部门也不存在指导关系。稽核部门向行长负责,稽核报告也没有向监事会提供,监事会仅通过听取高级管理层汇报和列席董事会的方式来了解银行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真正履行监督的职责。

(四)高级管理层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决策的核心,决策与执行一体化的问题突出,对高级管理层缺乏制度上的约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党委会和行长办公会(参加这两个会议的成员基本一致,一般情况下均为银行的高级管理层成员)是银行内部决策机制的核心。行长办公会、党委会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主要讨论全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人事工作安排等。高级管理层既负责制定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年度发展规划,又负责具体执行,从而使权力过分集中于高级管理层,决策与执行一体化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激励机制不够科学有效,仍需进一步改进。科学激励机制的基础在于建立公正、公开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从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层这一层面上来看,各行股东大会普遍没有建立对董事、监事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董事会和监事会也未对其成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过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奖励或处罚,从而难以对董事和监事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董事会也未建立书面的、制度化的对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进行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对高级管理层年度奖金的确定和发放也主要以任务完成情况为主(任务也往往由高级管理层自己确定),缺乏系统考核。

从员工层面上看,员工收入基本由工资和奖金构成。工资由“行员等级”来决定,而行员等级主要由行员的工作年限、行政级别和职务来评定,与员工的绩效无关。收人中的奖金部分虽与绩效挂钩,但从了解的情况看,这部分薪酬的激励作用在各行分支机构要好于总行机关。各行总行机关部门之间以及同一级职人员之间薪酬差距不大,年度考核结果对部门及个人收入的影响很小,起不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有些行干部晋升和领导职位选任的基本程序与国家机关类似。如刚毕业的研究生必须工作满一定年限后才有资格被提拔到高一级的职位,从而导致用人不注重能力,论资排辈现象的发生,这也是这些行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者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很多银行最近对一部分管理岗位实行了公开竞聘,但是竞聘的范围和比例还远远不能适应股份制商业银行用人的要求。

[1] [2]  下一页

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_经济学论文 篇七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

(一)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需要。

从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来看,建立以明晰产权关系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方面,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产权,而形成了实际上的产权主体缺位。产权主体缺位,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不拥有实际意义上的产权、缺少的利益,使得银行对资产效益最大化及自身发展缺乏内在动力;二是由于没有产权主体的地位,使得银行员工对银行经营的效益缺少直接的利益冲动,难以真正调动员工对经营管理及经营结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三是由于产权主体的缺位,来自所有者的监督和制约十分弱化,特别是缺乏对管理人员的行之有效的责任制约机制,使得责权的配置失之手均衡。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反过来又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其它企业是公平竞争的权利主体,而企业都实行或正在实行以明晰产权关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这种情况下,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不进行类似的改革,就必然形成在与企业的业务往来中利益分配趋向的不平等。因此,银行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造,将国有商业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资产在不同主体间实施分割,使资产主体清晰化、人格化,从而使其在经营活动中真正具有内在动力外在活力。在此基础上,按股份制管理和经营方式,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相应的监督机制,实行董事会授权下的经理负责制,由经理全权负责经营管理,并对经营结果负责,由此形成互相制约的组织结构体系,实现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与制衡,促进责权利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了明晰的产权关系,逐步形成了权力与责任、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并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在我国加入WTO后,为应对外来商业银行的冲击做好准备。

(二)弥补资本金的需要。

衡量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资本充足率,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我国《商业银行法》也有同样的规定。资本充足率代表了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危险的能力,该比率越高,存款人的本金安全就越有保障。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未能达标,要解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资本金不足问题,大致有四条途径:一是依靠自身经营积累,但从目前中国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情况看,这样做不仅不会提高资本充足率,而且可能还会扩大资本金不足的缺口。二是财政注资,中国的财政收入中根本拿不出巨额资金,来弥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不断增加的动态资本金需求。一次性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来源问题:例如1998年注资后,8%的指标只是瞬间达到了,不久便开始下滑,到1999年9月份,工商银行下降到小对见,农业银行下降到1.44%,建设银行下降到3.79%,只有中国银行达到了8.5%。三是放缓业务扩张,缩减风险资产,这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陷于不利境地,并可能产生经营性风险,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惜贷”问题已经面临巨大的行政和社会压力。四是资本市场,其前提是股份制改造,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操作上西方商业银行有成熟的经验,显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否则,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方式与资产流动性和收益下降等因系叠加在一起,将成为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大问题,是需要重点防范化解的金融风险。1999年底我国两家上市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20.72%和18.96%,大大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足8%。从另一个角度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持续增加资本金的来源,而在增强经营管理、增加透明度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三)银行上市参与和资本市场的需要。

从国际证券市场的比较经验来看,银行上市是极为普遍的。英国《银行家》杂志1999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绝大多数是上市公司。其前10名中,除中国工商银行外,其他都是上市公司,都在各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占据重要位置。在美国,资产排名前20名的商业银行都是上市公司。截止到1999年底,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银行约有90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 30%强;在 NASDAQ上市的银行也有 900多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9%;东京交易所有160多家,香港也有40多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银行业越来越多地运用资本市场进行扩张。据统计,仅1999年,全球就有30家商业银行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已上市的商业银行则通过大规模的收购兼并活动实现外延式扩张。全球银行业通过充分运用资本市场进行扩张,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实现规模经济,推进全能银行业务的均衡发展;同时也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大量资金来进行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投入,提高银行业电子化和自动化水平。

(四)国民经济布局战略调整的需要。

从更深层次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有利于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现代市场经济可分为宏观调控层和基础调控层。为了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本以加速经济发展,并在经济体系中高效率地配置所支配的资金资源,需要在基础层构筑一种体制,这种体制就是要通过市场主体意识的行为形成企业重组和资本流动的枢纽,使之在这个枢纽的作用下,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资本流动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个基本职能就是资本运营。作为在我国占有70%金融市场份额的国有商业银行,正是这一职能的专职中介,它们的发展和规模扩张对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有重要作用。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依照市场机制进行动作,其重要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利于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可行性

(一)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铺路的几项改革。

一是1994年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担了原先由四大专业行承担的全部政策性业务,从而完成了其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的分离。H是财政部于1998年向四大行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所筹集的资金拨作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以提高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三是为了解决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和解决国企问题,1999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1996年以前的不良资产,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资料显示,截至1999年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接收的不良资产金额,已超过13000多亿元币,约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2%左右,大大减低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

(二)国有财产不会因实行股份制而受到损害。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但国有银行的产权关系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有资产不会因实行股份制而受到损害。更为重要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可以转变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提高银行资产的经营效益,这完全符合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股份制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而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微观经济组织形式,是一种经营货币资本商品的特殊企业组织形式,因而,它也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可以实行股份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

(三)逐步健全的金融法规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法律保证。

《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按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股份制改造有法可依。另外《证券法》作为一部基本法律,也于去年。

(四)中外股份制银行的经营业绩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股份制银行是商业银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股份制银行在西方长达300余年的历史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国际经验。就国内而言,我国已建立了若干股份制银行,它们均已取得规模和效益同步高速增长的辉煌业绩。深发展自首次公开募股,已先后经过5次配股,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达13.5亿元;浦发银行上市募集到40亿元,资本金和总资产都翻了一番,资本充足率达到17%以上,总资产达2000亿。民生银行的上市,募集资金总额达到42亿元,资本充足率更是由10.48%,跃升至20%以上。可见,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确是一条迅速改善其自身资本结构、改善经营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捷径,而充足的资本金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的要求,同时也为银行机构发展、业务扩大、技术投入创造了重要条件。不仅如此,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还使其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本运作优势,使商业银行之间的共购更加便利,从而融入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并购潮流。这从正面证明我国发展股份制银行的良好前景,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探索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五)日益完善的证券市场为股份制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现实基础。

从1981年首次发行国库券算起,我国证券市场已有20年的历史。9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和 STAQ、NET两个基金交易市场,虽几经波折,但交易

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路径选择研究 _经济学论文 篇八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问题,理论界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索。本课题旨在明确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目标的前提下,重点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路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并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面临的几个重点问题如何解决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求得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过程更为清晰,操作方式更为可行。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标定位

探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问题,首先要解决改革的制度层面问题,即明确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标。有关这一问题,20xx年2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有明确的表述。会议把国有商业银行定性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决定拟用5年或更长的时间对其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形成良性的资本补充机制,增强经营活力,健全治理机制,增进银行绩效,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改革的具体步骤分为三步:商业化和公司化经营、股份制改造、上市:即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化改组,将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公司,建立起国有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管理制度;引入机构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其改革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后实行完全股份化改造,将符合标准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公开上市的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要达到改革目的,就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产权清晰”即要求明确界定产权归属主体,这是实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国家角度而言,“产权清晰”就是国家要明确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地位,由投资主体全权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权责明确”就是要明确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是以两权分离为前提的,即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通过两权分离使国有商业银行取得真正的法人资格,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资产制度,明确委托——代理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政企分开”要求理顺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使国有商业银行摆脱作为附属机构而肩负的社会和经济双重目标的约束,明确利润或财富最大化经营目标,增强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其核心是建立各种约束和激励机制,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权益的侵蚀,避免出现所有者对经营者权利失控局面,防止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

而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元产权主体的国有独资企业,尚未建成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制度性缺陷和弊端:一是单一产权主体直接造成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途径狭窄,资本金充足率低,资本实力不足。1997年以来我国先后采取调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率、“一次性”发行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等重大政策措施,以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增强抗风险能力,但这些政策措施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中国银行外,资本金充足率均未达到8%的标准。二是由于金融产权的单一性和国有性,极易形成债务软约束。作为债权人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之间,由于最终都归国家所有,因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借贷关系,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历史包袱沉重。三是一级法人制下的逐级授权经营管理制,实际上是委托代理制,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不明,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权责利不清。经营者的实际控制权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有效制衡,易滋生“内部人控制”现象,致使代理成本较高;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对经营者和一般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致使经营效益不理想。四是金融手段行政化运作问题突出,使国有银行经营目标多元化,难以自主经营,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目标。由此可见,要想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就必须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独资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实现形式。从中外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最重要的资本组织形式,是产权多元化的最有效模式。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大银行均为股份制银行,它们取得的经营成果主要得益于股份制明确而规范的产权关系,使银行成为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这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我国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功实践,也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从理论上讲,现代股份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通过股份制的运作机制,实现了产权明晰化,使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真正分离。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可拥有法人财产权,并具备以下三个特性:一是权益的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不依赖于出资人的法人实体,支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运营,享受资产收益,股权的让渡并不损害法人资产的完整性和性。二是股权的约束性。出资人让渡了资产支配权后,仍保留了股权,那么出资人为了维护自身的股权利益,就会向国有商业银行施加股权约束,并使股权约束与产权相互依存。三是责任的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法人资产制度,使两权分离从一种管理方式上升为一种法律制度,使法人财产权不依赖于股东而存在,并由法人占有、支配、处置和收益,即终极所有者按照投入资本额获取相应的权益和承担有限责任,不再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营运直接相关,转归法人所有的资产成为法人资产,法人依法享有资产权益,承担经营责任。从以上论证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可以改变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银行可通过吸纳投资者的资金,扩大资本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通过不同投资者的参股,形成合理的利益制衡关系,进一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使经营者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不断提高经营效益。这些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不可或缺的基础。

我们认为,一般的股份制改造是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改革目标的一个经历过程,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实现改革的根本目标,就必须通过股份制改造的终极方式——上市来完成。这一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要想上市,首先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以上市为目标的股份制改造,较之一般的股份制改造会更彻底,使国有商业银行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现代上市公司必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设立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设立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设立监事会监督董事和企业经理的行为、保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等等;同时还必须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如高级管理人员报酬计划、员工持股计划等,使经理人员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二是资本市场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也更为合理和透明;同时在资本市场上,各种机构通过对息的收集、和研究,对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会做出的判断。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要想上市,就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经营管理行为,看自己的经营管理行为是否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是否对股东利益造成不利影响,督促国有商业银行不断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三是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可筹集权益资金,以补充银行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使银行资产规模成倍扩张;同时,上市筹集权益资金,可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降低,使资产负债结构更为合理。四是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可通过资本金扩张而更新银行设备、创新业务品种、聘用高素质人才、策划同业收购兼并等,以提高银行的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增强业务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所以说,国有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上市这一途径,才能实现股份制改造的根本目标。

 [2]  下一页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问题研究_经济学论文 篇九

内容提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改革应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特殊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以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为改革发展的目标。论文对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股份制改造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并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控股权与股权安排以及相关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股份制改造 法人治理结构 控股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微观组织重组层面上的改革已不可避免地推进到了当前整个微观基础再造中最复杂、最难以推进的金融领域。推进金融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已成为改革的重点。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已成定局的今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必要借鉴国际银行业的经验进行改革,壮大自身的实力,以在未来竞争中争取主动,跟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

一、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是建立现代金融体制的迫切要求

“十五”时期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三大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和完善建设。在深化金融机构体系改革方面,具有制度创新意义的是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中国银行行长指出,“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争取用5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把中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为实现这一目标,从今年开始,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分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

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系,是金融机构结构完善的金融体系,其主体应该多元化。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直牢牢占有着70%左右的市场份额 ,新兴商业银行很难动摇其在国内银行业中的稳固垄断地位,更无法在大规模范围内同其展开公平竞争。由此引发的为扩大市场份额的不规范甚至恶性竞争,不仅造成了金源的巨大浪费,而且积累了经济运行中大量的金融风险,给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金不足,且不良资产率过高。

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普遍未能达到这一标准。从国际大银行的情况来看,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52%,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一般认为不足8%),从而制约着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扩张能力。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世界前20家大银行,其平均不良资产率为仅为3.27%,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4%和0.85%,而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高达20%左右。[1]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严重削弱了银行消化贷款损失的能力,而且有可能危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加大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不明晰,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

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国有产权形式内在的决定了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在原有体制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渠道是财政,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为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推动国企发展成为国有银行的历史重任。进入80年代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取代了财政成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供给者。据统计,改革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每年贷款额的80%以上流向了国有企业。1996年底,国有企业占用的国有银行贷款余额47434.7亿元。没有银行的金融支持,国有企业的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金融支持却使国有银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9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接收了国有银行在1995年前产生的1.3万亿的呆坏帐。据官方估计,这还只能使国有银行的呆坏帐率下降到20%以内。只有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关系,建立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只有剥离政策性业务,才能真正搞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 [2]  下一页

对新形势下预算外资金的再认识_经济学论文 篇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预算外资金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规模之大,收支范围之广,已基本与预算内资金并驾齐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力。特别是在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预算外资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减轻财政负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在搞活经济,促进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振兴地区经济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些年来,预算外资金在组织筹措、分配使用上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预算外资金增长过猛,规模过大,而管理又跟不上,其流向和流量难以控制,过多地流向固定资产和社会消费,成为诱发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的主要原因,扰乱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秩序。二是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乱摊派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一些单位或部门钻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住和预算外资金管理上的空子,把预算外资金化公为私,私设“小金库”的问题不到住完全杜绝。预算外资金管理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有财政体制改革不配套,财政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偏松等多种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还是在认识上的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预算外资金进行再认识。 

一、对预算外资金概念及性质的再认识

 根据(1996)29号文件《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属预算外资金。按照《决定》精神,预算外资金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打破了过去“两权”不变的管理模式,即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单位所有。重新明确了预算外资金的三权所属关系,即所有权归国家,调控权归,管理权归财政。从“两权不变”,到“还钱还权”是预算外资金性质的重大改革。同时也给预算外资金下了科学的定义,明确了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和属性。但是,目前财政法规还不够健全,使本来属于财政的预算外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合理地流失了。预算外资金的来源同国家税收一样,体现行为,体现国家意志。而多年来谁收费归谁所有,同时归谁使用的自主性观念相延成规,自收自支,自行管理,过分强调预算外资金的自主性,虽然有利于发挥各地区各单位的优势,充分调动其理财的积极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掩盖了预算外资金的本质。正是因为多年来在预算外资金性质上存在模糊认识,使预算外资金管理出现了恶性循环势头,有些单位从少收到多收,由乱收到随意收,把预算外资金完全当成了单位的“小金库”。从一定意义上,讲预算外资金成了滋生的温床,为党心民心、党群干群关系注入了涣散剂,撕开了裂痕,加大了隔阂。为此,党在专项斗争中,首先在钱上动手,下大气力,在全国上下开展了清理检查预算外资金工作,所以对预算外资金概念及性质的再认识,不仅对整顿经济秩序有重大意义,而且从加强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角度讲,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对预算外资金作用的再认识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税收日趋紧张,预算内资金只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事业发展的需要。从部分地区财政现状看,只能是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在地区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中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预算外资金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促进了社会财力的综合平衡。特别是在保证各项事业正常运行的经费需要,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

1.对预算内资金不足的弥补作用。多年来,国家财政预算负担一直很重,地方财政预算也超负荷运转,收入和支出矛盾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预算外资金可以满足某些零星支出及专用支出的需要,不仅有利于这些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减轻国家预算安排的困难,弥补国家预算内资金的不足。国家预算负担减轻以后,就可以集中资金用于重点建设。

2.对专项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预算外资金的一部分是或财政部门审批的项目和标准向企业单位和个人征收、募集或以信誉建立的有特定用途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入),带有专用性特点,不仅收入有特定的用途,而且支出必须是专用性的,按照的方针政策和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专款专用,收支挂钩,收支结合,多收可以多支。这样,就使专项事业的发展有了可靠的资金保证,从而加快专项事业发展的步伐。

3.对社会财力的综合平衡作用。预算外资金作为国家预算的重要补充,是社会财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宏观上要求预算外资金必须纳入综合财政计划,在微观上要求预算外资金的提取和使用也必须同预算内资金一样具有预算的法律性,这样才能使预算内资金同预算外资金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做到统筹规划,又综合平衡。因此,预算外资金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力的综合平衡,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4.对调动地区、部门、单位增收节支积极性的促进作用。预算外资金是根据国家规定所设立的,虽然所有权归国家,但是地方、部门、单位享有一定的使用权。这部分资金集中和分配如何,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有直接关系,因而有利于调动地区、部门、单位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1] [2]  下一页

《信息不对称与股份制寿险公司的多重代理问题_经济学论文十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信息不对称与股份制寿险公司的多重代理问题_经济学论文十篇的人,还看了:

社会论文样本精华

[论文关键词]“赀本”;“人力赀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论文摘要]“赀本”理仑和“人力赀本”理仑在如何对待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在价值度量和理仑渊源方面也有不同的认识。“赀本”理仑和“人力赀本”理仑在柿场经济条件下有着迥然不同的实践效果。 一、“赀本”理仑的主要观点 在条件下,赀本与劳动的对立在我国制度框架内发生了质的变化。“赀本”已不再反映剧烈冲突的阶级斗争性

关于2023年经济学论文模板精选

摘要:我国是全天下上最大的服裝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中国加入全天下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服裝产业面对着巨大的挑站和机遇,服裝工厂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如此才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本文捅过妍究目前我国服裝行业的近况,来如何题高服裝工厂的技术经济发展。 关键词:服裝工厂;技术;发展;竞争   1  中国服裝业的发展近况  我国的服裝业有四大基本特征:规模大、产量大、水泙低、结构差。然而我国

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

摘要:文章了产业技术创新连盟发展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引导不够、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妍究开发投入偏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连盟健康发展,应当明确激励政策、选好连盟模式、加强沟通引导。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连盟;三大问题;对策建义 产业技术创新连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合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变成的联合开发、尤势

2023年社会保障论文样本集合

一、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仑 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仑奠定了社会保障理仑的基础,为科学认识和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基本理仑和妍究方法。 (一)赀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本制 的社会保障思想贯穿于对赀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掊中。赀本家的心性诀定了他们能牺牲工人的利益、健康甚至生命,但不允许有任何力量动摇资产阶级统治,因此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和社会稳订,维护赀本主义社会生产,掩没赀本主义工资对工人的剥削实至

关于网络营销论文模板

内容提要:在信息量骤增的现代社会,“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重要的商业资源,它的出现,对风起云涌的网络营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络营销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以获取消费者的注意为前题,以提供良好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为基础。 一、“注意力经济”的興起“注意力经济”这一槪念是由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在1997年他的一篇文章《注意力购买者》(Attention Shoppers)中题出来的。在信息社会中,特别是在

最新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