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祈祷工作报告网qdbeian.com > 免费论文 > 会计审计

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法_会计论文十篇

2022-04-12

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法_会计论文十篇

会计审计】导语,我们所阅读的本篇共有26985文字,由水伟波订正,发表在祈祷工作报告网!财务会计是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法_会计论文十篇倘若你对这篇文章想说点什么,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法_会计论文 篇一

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而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一般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 (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异 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 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 (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 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 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 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 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8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15,000

贷;原材料 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16,000

在建工程 4,000

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2]  下一页

ERP系统集成会计业务处理研究_会计论文 篇二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其目标是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确立企业全面竞争优势。ERP系统是个较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分销、制造、财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管理等子系统。在ERP系统中,财务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分销、制造子系统的业务数据,通过信息集成,可直接传入财务子系统。本文将对ERP系统的集成会计业务处理,包括采购集成、销售集成、库存集成及生产集成会计业务处理,分别做些讨论。

一、财务子系统的模块结构

财务子系统包括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现金管理、工资核算、成本管理及财务报表八大模块。总账模块是财务子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支撑和统帅着其它各部分。总账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现金管理、工资核算、成本管理各个模块之间,通过记账凭证相联系。总账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维护总账科目、维护分账科目、维护凭证类型、维护财务集成参数、凭证输入、凭证过账、各种凭证及账的查询与打印等。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现金管理、固定资产、工资核算、成本核算等业务在相应模块中处理,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传入总账模块。采购、销售、生产、库存与财务集成的会计业务,根据已维护好的财务集成参数,由系统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传入总账模块,其它未集成的会计业务则在总账模块中输入。

二、财务集成参数设置

财务集成是指在采购、销售、生产等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系统自动采集业务数据,自动选择总账科目和分账科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要实现采购、销售、库存、生产与财务的集成,必须事先设置好财务集成参数。财务集成参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总账科目,另一类是分账科目。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业务来源(如采购、销售、生产)、财务事务处理类型(如发料、、结转成本差异)、仓库、物料组、物料、成本价构成等项目的组合来设置总账科目;税金科目可以根据税务代码及业务来源来设置,例如,采购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与销售产品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尽管两者的税务代码相同(都是增值税),但前者的业务来源是采购,后者的业务来源是销售,系统可以根据业务来源将两者区别开来。为了满足核算的需要,可以将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分成不同的财务客户组和财务供应商组,应收应付及预收预付款总账科目可以根据财务客户组和财务供应商组进行设置。

总账是对经济业务进行总括核算,分账可以对经济业务进行明细核算。分账与明细账相似,但又不同于明细账,因为一个明细账隶属于某一个确定的总账,而分账与总账之间没有这种对应关系,正因为这样,所以分账不能单独使用,只有和总账相结合使用才有意义。例如,企业有一个产品分账“桌子”,当分账“桌子”与产品销售收入总账科目结合使用,则可以反映企业销售桌子所取得的收入;当分账“桌子”与产品销售成本总账科目结合使用,则可以反映企业销售桌子的销售成本。这里使用分账而不使用明细账是出于财务集成的需要,因为分账比明细账更灵活,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设置财务集成参数的工作量。企业可以根据会计核算的需要建立部门、物料(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统称为物料)、成本价构成、员工等分账。对于每一类分账,要建立集成要素与分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物料分账为例,我们选择物料作为集成要素,为了让系统自动选择分账,必须在物料代码与物料分账代码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按要素设置对应关系,如一个物料代码对应于一个物料分账代码;另一种是按范围设置对应关系,如一定范围内的物料代码对应于一个物料分账代码。

三、采购集成

采购订单在MRP(物料需求计划)中由系统自动生成,也可以人工维护。采购订单的处理步骤包括打印采购订单、打印票据、维护、打印索赔单、维护审批程序、打印退货单、打印存储清单、打印采购发票、处理已交货的采购订单。其中,维护、处理已交货的采购订单为必选步骤,其它步骤为可选步骤。企业的采购业务可能是先收到商品,也可能是先收到发票,也可能两者同时到达,不论哪一种情况,采购业务均分三步进行记录。第一步,在维护且采购物料入库时,系统自动生成物料入库记账凭证,记录存货增加。在打印退货单时,系统自动生成红字记账凭证(用负数表示红字)。第二步,收到采购发票后,在应付账款模块中进行采购发票登记,采购发票经审核后,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记录应付账款。第三步,将前面两笔分录的中间科目进行对冲,差额记录材料成本差异。现举例说明如下:

某公司购买原材料100件,采购订单单价为46.8元(含税),增值税税率为17%,该原材料的单位标准成本为40元(为了核算生产成本,原材料的单位标准成本为不含税价格)。

(1)在采购订单维护且原材料入库时,系统根据数量和原材料的标准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根据数量和采购订单单价,贷记暂估应付账款科目,两者的差额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其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4000

材料成本差异680

  贷:暂估应付账款4680

(2)收到采购发票后,将发票输入系统,发票经审核后,系统根据发票金额确认应付账款,根据税务代码及业务来源来选择税金科目并计算税额。假设发票金额为4680元,则其分录为:

借:在途材料4000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80

  贷:应付账款4680

(3)在原材料已入库且发票已输入系统并经审核后,必须将采购发票与采购订单进行匹配,如果订单金额与发票金额之间的差额在允许的范围内,即可批准该发票,并将暂估应付账款科目与在途材料科目进行对冲,差额记录材料成本差异,自动生成记账凭证。本例中订单金额与发票金额相等,其分录为:

借:暂估应付账款4680

  贷:材料成本差异680

  在途材料4680

[1] [2]  下一页

浅论作业成本法在现代企业的应用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篇三

 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例如,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一、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认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企业受到双重损失、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

二、作业成本核算的应用

作业成本核算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来的。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一般采用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台时,这种分配方式在以前起过积极作用,即在产品品种少或间接费用数额不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一般不会对产品成本水平产生较大的冲击波。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生产产品品种较多,工时或机器台时在各产品间很难精确界定,又由于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较高,分配也难以做到合理。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归属从因果关系出发,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这种就体现了费用分配的因果性,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

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思维是:作业消耗间接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发生。可以看出,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这一“桥梁”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

三、作业会计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发展到现代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成本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因为面对间接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产品品种的日趋多样化和小批量生产的市场需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和贸易壁垒消除的新市场条件,继续采用早期成本会计控制大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成本的方法,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如质量检测、试验、物料搬运、调整准备等),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传统成本计算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却处处隐藏暗礁,隐藏着不盈利的产品。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与传统会计成本观相比较,作业会计实现了几个重大突破。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溯本求源,改变成本动因传统成本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作业会计的成本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将成本划分为:①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内仍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与传统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基础,作业量是其成本动因。某种产品分配的长期变动成本数额在传统成本法下多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给定的时期内不随任何作业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变动的。

在传统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取决于间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而在现代企业制造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最终产品和劳务吸纳的间接费用大增。这种情况下,按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分配将会使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因此,应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作业成本法(ABC法)应运而生,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二)、强调成本的战备管理,延伸成本概念传统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但随着市场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产品的价值实现比价值形成更为重要,因此,应选择实施按成本管理要求的全程管理。

ABC是立足于这种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且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如果说价值工程强调在设计阶段剔除产品过剩功能,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ABC法则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也选用低成本作业。因此,ABC法被看作是价值工程在成本会计应用中的深化、细化。

 [2]  下一页

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内外银行业的应用_审计论文 篇四

简介: 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的外延和内涵不断发展,审计的内容也已经由原来的财务报表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进一步扩大到整个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及以计算机作为技术手段进行审计,便是其中的两种重要形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而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

企业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经营管理、行政管理都在走向信息化、网络化。财政、金融、税务、海关等领域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部门、国有企业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电子化日益普及,银行业监管部门面临的挑战是:在审计资源保持相当稳定的情况下,按照传统审计工作的高质量标准,去审查信息系统生成的需要的大量数据,几乎不可能。

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的外延和内涵不断发展,审计的内容也已经由原来的财务报表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进一步扩大到整个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及以计算机作为技术手段进行审计,便是其中的两种重要形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而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检查监督的做法。

一、利用计算机工具检查信息系统安全

1、检查计算机通用控制

在检查计算机通用控制时,如检查系统平台的访问控制,若用手工检查,需要审计人员到现场进入操作系统,输入有关命令才可以得到操作系统访问控制的具体设置。这种手段存在以下缺点:

(1)对计算机审计人员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了解读取不同操作系统安全设置的命令及参数,而且审计必须不断跟进系统版本变化

(2)检查结果不易输出,如对Windows NT的检查,只能利用屏幕拷贝方式

(3)检查结果不易,由于检查结果可能包含大量信息,审计人员从中找出所关注的问题需要花较大工作量

因此,专业计算机公司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平台开发了专门的审计工具,这些工具一般包括以下功能:

(1)设定参照性安全标准,既可以使用行业的一般标准,也可以根据审计机构的安全政策自行设计

(2)对有关平台或网络的安全控制进行全面扫描检查,详细各种安全设置

(3)参照安全标准进行评估,既可以得出量化的评分结果,也可以输出各种格式的详细报告。

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国外常用的安全审计软件有:

(1)Security Analyst. KANE公司产品,用于对WindowsNT/2000平台的检查

(2)Rapport Audit Master. 由Rapport Software公司开发,用于检查AS/400平台安全。

(3)主机平台。由于主机平台产品较昂贵,一般较少采用专门审计工具,而是利用安装在主机内的安全访问控制软件,如: MVS环境的RACF软件,CA Top-Secret软件,其主要功能是计算机安全员用于设置安全控制,也能提供较好的接口和输出工具供审计人员读取安全设置。

(4)网络安全检查工具。包括ISS、CyberCop、Axent等网络安全扫描工具,除扫描网络漏洞外,还可进行仿真入侵测试。

使用专用工具的好处:

(1)审计人员不必详细记忆不同平台的操作命令,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系统更新换代或业界发现有新的安全问题时,只须升级有关审计工具即可

(3)输出结果直观、可靠

(4)使用业界普遍采用的工具,也有助于提高审计结果的可接受程度及公信力。

另一方面,部分审计机构亦会自行开发一些审计工具,如编写UNIx Script,或利用Foxpro等编写统计程序,亦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

在实际应用时,根据环境需要通常会使用多种工具的混合。如在对网上银行系统进行安全评估时,采用了Sever平台的UNIx检查工具和NT检查工具,以及网络平台的ISS Internet Scanner,并使用ISS工具对网络进行了penetration test(入侵测试)。有的机构甚至会使用ISS配合CyberCop分别扫描网络,利用不同产品的优点,进一步提高扫描结果的可靠性。

2、检查应用系统

这里对应用系统的检查定义为: 对应用系统处理过程及系统内存储的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查。对银行系统而言,具体检查的内容包括网上银行、银行卡系统、利息及费用核算、过账、报表输出等计算机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汇丰银行,其稽核部门在这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包括:

(1)直接在主机系统编写检查程序

在通用审计软件尚未普及时,由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在主机环境(测试平台)上直接开发专用审计程序,用于核对利息、数据比较、抽样证账等工作。

(2)利用PC工具编写检查程序

由于在主机开发程序周期长、耗费较多人力资源,以及主机开发语言较难掌握、用户操作接口不够友好等问题,审计部门已趋向将主要开发工具转为PC,并通常会借助一些较为通用及易编程的工具,如Foxpro及ACL等。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业务审计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审计素质的提高,以及一些方便易用的软件工具的出现,审计机构利用计算机辅助业务审计日趋普遍,并从传统上的抽样统计、核对查错发展到辅助效率审计。

1、常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工具

审计软件分为数据抽取软件、数据软件、网络安全评估软件及自我评估控制软件等九类。

ACL软件作为业界比较著名的审计软件,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普遍使用ACL抽取数据进行数据核对、统计抽样等。

SQL是通用的标准查询语言,无论是主机的DB2还是服务器级的Sybase、Oracle,或是PC上的Forpro、Win Access,以及ACL软件,均支持这一行业标准(即采用基本一致的编程语法结构)。由于其具有易学习、使用灵活、运行效率高的特点,以及掌握其语法后可很快适应上述不同数据库产品环境,因此,计算机审计人员应普遍掌握及使用SQL编写审计程序。

[1] [2]  下一页

运用唯物辩证法 科学提高审计质量_审计论文 篇五

严谨细致,既是审计机关作风建设的要义,更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要严谨细致,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思维能力,改进审计人员思想方法。只有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做到严谨细致,科学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一、坚持发展的观点,动态地看待审计质量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经过20多年的实践,审计质量己覆盖到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撰写审核审计报告各个环节,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准则要求和质量控制体系。现在与过去比,审计质量已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若干年后看现在,审计质量又会有新的发展。

1、审计质量的要求具有过程性。从开始时对企业的审计,到对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财政的审计,以及后来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质量要求。随着目前政务公开和审计结果公告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对审计披露的事实准确性、审计定性处理的客观公正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过去的质量要求来做今天的审计项目,肯定是不合时宜的。

2、审计质量的发展具有渐进性。“人不能穷尽真理,只能接近真理”,同样,审计质量也是在以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起来的。要遵循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总结好的做法,纠正存在的问题,逐步前进,才能趋向并接近质量的高峰。想一口吃成胖子,一个早晨就把质量提高很多,是不可能的。

3、审计质量的超越具有否定性。对审计质量的认识和要求,要通过否定自我来实现超越。多年来,广大审计人员紧密围绕党委工作中心开展审计监督,查出了大量违规违法问题,为财政增加了收入,节约了开支,促进了财经秩序好转,贡献很大。通过案件线索移送,使一些违法人员受到追究。信息、报告等材料也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批件不断增加,许多已经进入决策领域,等等。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市的审计质量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审计的重点有时不够突出,审计报告的评价缺乏严谨等等。实践是检验审计质量的唯一标准,审计质量的好坏不由哪个人、哪个单位说了算,而要由实践检验。审计质量建设的措施,不在于新奇特,而在于真管用,有实效。因此,要不断地否定自我,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二、坚持实践的观点,认真地搞好审前调查

过去,我们对审前调查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总的情况看是不够的,审计实施方案纸上谈兵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犹如有些教师备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考核,并不是为了讲课而用。审计实施方案都是依照预定的框框编写,三个阶段中的准备阶段是在实施方案形成之后才开展的。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实施方案是在审计调查等准备工作之后才开始编制的。本来某一审计项目或者审计调查项目,是了解宏观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同志不了解,或者不能领会领导的意图,没有把一些重要的问题考虑进去,结果审计或者审计调查结束后与原来的要求不合拍,个别的甚至背道而驰。

为什么要搞好审前调查?为什么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从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来看,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世界发展、变化和前进的一个基本活动。对审计工作来说,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加强审前调查。否则,很容易闭门造车,很容易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合理推测,来代替客观发展变化的外在情况,使主观与客观相分离。

1、审前调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单位以前审计过了,现在再审计,审前调查就可以免了,这种思想是不重视审前调查的一种表现。由于外在情况的不断发展变化,也就使得审计工作不容易全面及时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到一个单位审计,不对该单位的详细情况进行了解,就很可能抓小放大,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到一部门单位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注重大量的项目经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的审计,仅仅审计其机关小数额的财务收支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审前调查,掌握了被审计单位一些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接触到能提供线索的群众之后,这样在实施审计时就能够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从而减少盲目性。

2、审前调查要尽量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审计实施方案到底合理与否,审计重点到底准确与否,只有通过审前调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够得到回答。审计质量的两个显著标志,一个是有否出现行政复议改变审计处理决定或行政诉讼败诉的情形,一个是让隐藏在表面现象里的违法违规问题能够得到揭示和处理。如果审计以后,不能反映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实际问题,甚至连一些明显的案件线索都审不出来,一旦今后被其他部门、其他人查出来了,或被其他案件带出来了,就是最大的审计质量事故,最大的审计风险。所以,在审计方法上,要将传统的由“点”到“面”,查出问题简单汇总,改变为从“面”到“点”,抓大放小。要通过审前调查,总体把握被审计对象情况,然后找出重点问题,进一步查深查透,万万不能让重大问题从眼皮底下遛走。

3、审前调查是抓主要矛盾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矛盾的,抓主要矛盾就是抓重点,抓重点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只有在充分审前调查基础上形成的审计实施方案,才能抓住审计重点,减少审计成本。按照审计质量检查的要求,审计实施阶段要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当然也不能拘泥于实施方案,要根据新情况适当调整方案。因此,要高度重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符合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的实施方案。

 三、坚持认识的观点,客观地反映审计情况

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是审计质量的核心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和发展理性认识。对审计工作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去研究,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理出头绪,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复杂现象所困惑,这就要求通过缜密详细的调查取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研究发现事物所蕴藏的内在联系,找到问题的症结。

一要全面的了解情况,不能偏听偏信。对审计工作来说,不能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账簿和有关文件,而要多点办案意识,通过性复核,观察询问,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并在审计工作日记、审计工作证据里反映这种过程痕迹,比较系统地反映出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情况。

二要如实地摸准情况,不能被假象蒙蔽。反映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善于透过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册资料,发现蛛丝马迹,将隐藏得较深的违规违纪问题查个水落石出,要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细致甚至危险的工作。

三要恰当地陈述情况,不能有事无情。审得出来、说得清楚、写得明白是审计人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事实的功夫,而且要抓住要害,分清层次,有情有节,把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陈述清楚,避免长篇大论,不得要领,或是数字堆砌,缺乏性质、情节和后果等内容陈述,影响审计问题的定性处理。

 [2]  下一页

会计论文:所得税会计理论结构初探_会计论文 篇六

一、所得税会计的属性界定

(一)所得税的性质。各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对所得税的性质有“收益分配观”和“费用观”两种不同的观点。“收益分配观”认为,向缴纳的公司所得税与股东分配的股利一样,具有分配企业收益的性质,只不过分配的对象是国家而已。“费用观”则认为,在会计报表中,公司所得税可视为企业为获得收益而、发生的一种支出,如同企业经营中发生的各种支出一样,是费用性质的项目。

那么在我国,所得税究竟是费用还是收益的分配呢?笔者认为划分的关键取决于报表的导向。如果一个国家的报表导向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则所得税就应视为费用;如果是为企业管理当局服务,所得税必然被看作收益的分配。而目前我国会计报表主要是为企业投资者服务,因此把所得税作为实现收益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处理,是符合我国会计报表导向的,也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因为所得税是企业要取得收入(即过去所说的税后利润)所必须花费的代价,即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支出,没有收入自然也无须花费这笔费用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所得税作为企业的费用支出处理,更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另外把所得税看作费用便于同国际惯例接轨。

(二)所得税会计的属性。首先,所得税会计是税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得税会计是依据现行所得税法,严格按照所得税法的规定和要求核算企业的收支盈亏,计算企业在纳税年度的应纳所得税款,并定期编制和提供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其次,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专门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之间差异的会计程序,其目的在于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并保证会计报表充分揭示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所得税会计的理论框架

所得税会计的理论框架由目标、假设、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所得税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所得税会计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作为子系统的所得税会计目标自然与母系统的财务会计目标相一致。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而所得税会计是为了调整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这就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必须围绕财务会计的总目标服务,真实反映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二)所得税会计的假设。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中专门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程序。这决定了它的基本假设主要是以下四项:

1、会计主体假设。有人认为,所得税会计执行主体应是税务当局,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众所周知,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而所得税会计服务的对象是企事业单位,其.目标是向外界披露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信息,而税务当局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一,并非执行主体。因此,所得税会计的执行主体是企事业单位。

2、持续经营假设。有了这种假设,一些公认的所得税会计实务处理方法才能被广泛采用,如处理时间性差异的纳税影响法(递延法和负债法)。同时,企业有关所得税记录和纳税申报才能真实可靠。

3、会计分期假设。从理论上讲,只有待企业各种活动终结时,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进行恰当计算。但是,国家税务部门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企业定期提供决策和征税依据的财务信息,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将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期间来计算损益,及时缴纳税金。同时这种假设也为跨期摊配程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4、货币时间假设。当今货币期时间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使所得税会计执行主体意识到递延确认收入或加速确认费用可以产虫巨大的财务优势,逐步意识到最少纳税原则和最迟纳税原则的重要性。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前提下,时间性差异导致使用货币的利益并不限于一个年度,真正利益在于当该项目是循环发生时,实际上获得的利益将远远超过在短期内使用资金的利益。因此,在所得税会计中,应以货币时间价值代替货币计量假设。

(三)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概念。收益概念在所得税会计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由此派生出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概念是所得税会计研究的出发点。同时又据此衍生出所得税会计的归宿性概念—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

1、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会计收益,也称帐面收益、报告收益,是根据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在扣减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后的收益。确认税前帐面收益的目的是遵循财务会计准则,尽可能精确地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以利于实现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目标。

应税收益也称计税利润、纳税所得,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认的收益,也是企业申报纳税和税收机关核定应税额的依据。应税收益的确认受税法的约束,并因修订税法而变化。

2、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所得税费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所得税金额。它是根据财务会计准则计算的,企业当期所创造的收益所应负担的所得税费用。

应纳所得税是根据税法的规定,按照适用税率和规定的税基(即应税收益)计算的企业当期对的纳税责任。一般来说,公司应付所得税的计算程序也是遵循收益表所使用的概念。

(四)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原则。所得税会计原则内在的关键性的要素至少应包括时间性、一贯性、确定性、可预见性四项。据此可归纳出,在财务报告日期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时,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除非获得批准,纳税人必须一贯地采用某些会计处理方法;

2、纳税人采用的财务会计方法必须清晰地反映纳税人的所得;

3、对于巳在会计报表中确认的全部事项的当期或递延税款,应确认为当期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

4、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计量某一事项的当期或递延所纳税款,以确认当期或未来年份应付或可退还的所得税金额;

5、为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不须预计未来年份赚取的收益或发生的费用的应纳税款,或已颁布税法或税率变更的未来执行情况。

(五)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方法。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方法,是指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之间差异饷会计方法。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两大类,在纳税影响法下,又有递延法和负债法之分。

l、应付税款法,是指将本期税前帐面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违背了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以致已逐渐被淘汰。

2、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在这种方法下,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所得税余额并不能确切代表应收的权利或应付的义务,因而无法反映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

3、负债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变化时转销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符合权责发生制又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有益的经验,我国所得税会计应采用负债法,因为这种方法既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又有实践上的可行性,同时也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来源:《财会通讯》1998年第6期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所得税会计理论结构初探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篇七

一、所得税会计的属性界定

(一)所得税的性质。各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对所得税的性质有"收益分配观"和"费用观"两种不同的观点。"收益分配观"认为,向缴纳的公司所得税与股东分配的股利一样,具有分配企业收益的性质,只不过分配的对象是国家而已。"费用观"则认为,在会计报表中,公司所得税可视为企业为获得收益而、发生的一种支出,如同企业经营中发生的各种支出一样,是费用性质的项目。

那么在我国,所得税究竟是费用还是收益的分配呢?笔者认为划分的关键取决于报表的导向。如果一个国家的报表导向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则所得税就应视为费用;如果是为企业管理当局服务,所得税必然被看作收益的分配。而目前我国会计报表主要是为企业投资者服务,因此把所得税作为实现收益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处理,是符合我国会计报表导向的,也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因为所得税是企业要取得收入(即过去所说的税后利润)所必须花费的代价,即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支出,没有收入自然也无须花费这笔费用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所得税作为企业的费用支出处理,更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另外把所得税看作费用便于同国际惯例接轨。

(二)所得税会计的属性。首先,所得税会计是税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得税会计是依据现行所得税法,严格按照所得税法的规定和要求核算企业的收支盈亏,计算企业在纳税年度的应纳所得税款,并定期编制和提供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其次,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专门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之间差异的会计程序,其目的在于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并保证会计报表充分揭示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所得税会计的理论框架

所得税会计的理论框架由目标、假设、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所得税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所得税会计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作为子系统的所得税会计目标自然与母系统的财务会计目标相一致。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而所得税会计是为了调整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这就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必须围绕财务会计的总目标服务,真实反映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二)所得税会计的假设。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中专门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程序。这决定了它的基本假设主要是以下四项:

1、会计主体假设。有人认为,所得税会计执行主体应是税务当局,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众所周知,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而所得税会计服务的对象是企事业单位,其.目标是向外界披露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信息,而税务当局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一,并非执行主体。因此,所得税会计的执行主体是企事业单位。

2、持续经营假设。有了这种假设,一些公认的所得税会计实务处理方法才能被广泛采用,如处理时间性差异的纳税影响法(递延法和负债法)。同时,企业有关所得税记录和纳税申报才能真实可靠。

3、会计分期假设。从理论上讲,只有待企业各种活动终结时,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进行恰当计算。但是,国家税务部门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企业定期提供决策和征税依据的财务信息,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将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期间来计算损益,及时缴纳税金。同时这种假设也为跨期摊配程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4、货币时间假设。当今货币期时间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使所得税会计执行主体意识到递延确认收入或加速确认费用可以产虫巨大的财务优势,逐步意识到最少纳税原则和最迟纳税原则的重要性。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前提下,时间性差异导致使用货币的利益并不限于一个年度,真正利益在于当该项目是循环发生时,实际上获得的利益将远远超过在短期内使用资金的利益。因此,在所得税会计中,应以货币时间价值代替货币计量假设。

 [2]  下一页

论“大会计学”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篇八

「摘 要」 全面论证了“大会计学”的形成多方面原因并梳理了其形成的基本历程,初步界定了“大会计学”基本内容与范围,阐述了构成“大会计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展望了会计科学的发展趋势,得出了“大会计学”将向边缘化、细化和综合化方面发展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 大会计学 形成与发展 内容与范围 理论体系 发展趋势

一、“大会计学”从何而来(一)“大会计学”的提出

这里提出的“大会计”,不是“大财务”与“大会计”之争的“大会计”,而是另有所指的“大会计”。在实务界和理论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大农业”、“大流通”和“大交通”等等之说,之所以言之为“大”,主要是反映在客观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对于原有之物要大。在科学界,早期有人把科学只限于自然科学,后来才有“大科学”之说,科学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人们认识之后,再不提“大科学”,也知道科学的内涵就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可见,言之为“大”,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认识。

会计科学是否在扩大,这不是什么人主观想出来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会计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思考已久,并先后多次表达了这一观点:1996年发表《论建立会计科学学》一文(《财会月刊》1996年第9期),在文中孕育了“大会计学”的思想 .1997年发表《“大会计科学”在形成》一文(《现代会计》1997年第2期),正式提出了“大会计科学”(即“大会计学”)的概念,并在文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历史发展对会计科学的要求;会计科学在发生变化:“大会计科学”的学科体系:“大会计科学”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等。此后,又发表了《试探“大会计科学”》一文(《管理会计》1997年第40期),在文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大会计科学”在形成:“大会计科学”的结构:“大会计科学”的特点;建设“大会计科学”等。有关“大会计学”论文的发表,引起了会计学术界的关注,《“大会计科学”在形成》一文,还获得中国会计学会1998年会计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大会计学”观点的提出并得到会计界一些人士的关注和认同,这表明会计学在发展。“大会计学”之“大”,是表明会计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计领域在扩大,会计深度在加强,会计学的内容和性质在发生变化。有人担心,我们提出“大会计学”,而国外还没有提“大会计学”,在理论上是否能站得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让实践来检验“大会计学”是否能站得住。当然,有关大会计学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大会计学”形成的基础

“大会计学”的提出,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有其形成的基础,它是会计环境变迁的结果,会计环境决定着会计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也决定着会计学的发展与变化。

1.会计所处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20世纪中期以来,会计发展的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新经济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新经济正在逐渐发展。新经济即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使智力资源成为第一要素。知识经济的发展,源于两种动力:一是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智力资源为依托(基础),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通过知识智力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并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有了知识,就可以有资本,就能创造价值;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经济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时区域性经济将继续发展。(2)不断创新的高科技环境。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处于技术综合创新的高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并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成为知识经济建立的基础,知识经济以高技术为核心,用高技术发展产业;信息社会化,信息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要产业、居主导地位;高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3)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而我们通常所称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文化的最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重视人的思想工作,要强调道德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4)依法治理的法律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在进入WTO的条件下,法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包括中国的各种法律和法规,还要包括WTO的各种运行规则,以及其他各种有关的国际通行规则、主要发达国家的各种规则。(5)实行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信息化不仅要建设和经营信息基础设施,而且还要促使企业和事业单位、和公共管理部门在业务与管理两个方面广泛运用信息。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相应要求管理信息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及90年代推行信息化以来,经济管理已从科学管理推进到现代管理时期,它的特点是实施系统管理、战略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内部管理、信息管理、人本管理和知识管理等。加强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实行管理信息化。

2.客观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大会计学的发展。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会计的范围在扩大。会计学“大”的领域,反映了会计历史的发展过程。会计领域是指会计的范围。这里的会计,要比传统上仅指会计工作的范围要大的多,会计工作是其基础,此外,还包括其他内容。也就是说以会计工作为基础的内容在扩大:(1)会计工作本身的内容在扩大,如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多种经营的内容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企业产品经营为主发展为资本经营,其他资本经营的内容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企业经营形式从厂店经营发展到网上经营,网上经营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2)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内容在扩大,为适应发展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促进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相应要运用创新金融工具,建立和健全会计规范体系,与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一体化的加强,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等,也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

3.会计的范围不仅是从表面形式上看范围扩大了,而从其内在的质量上也是提高了。这主要表现在:联系在扩大,会计领域范围的扩大是一个过程,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扩大,在其扩大过程中,会计对外联系是日益密切,相互联系在扩大,形成了会计对外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作用在扩大,随着会计对外联系的扩大,相伴而使其影响作用在扩大,在会计系统内部,在加强会计核算职能的同时,日益重视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和拓宽其他职能。客观环境的需要才产生“大会计”并发展“大会计”。

(三)“大会计学”的形成

会计环境变化使会计范围在扩大。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人们冲破了长期以来思想上的禁锢,从固守会计的“纯洁性”,即所谓“纯会计”——记账、算账、报账才是会计的老传统观念解放出来,向会计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大会计学”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会计学科发展的初期阶段(1949——1978年)。1949年,中华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建立会计学的开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从总体讲,是要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经济体制并统一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与此相适应,我国有关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即依据革命根据地会计工作的经验,同时借鉴苏联建设中会计工作的模式。1958年至1965年间,是我国会计工作从挫折中得到恢复的时期。1966年开始的,使会计工作遭到空前的破坏。在期间,会计学的建设受到全面破坏。

2.会计学科发展的繁荣阶段(20世纪80——90年代)。1978年12月,中国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此相适应,会计工作开始进行改革。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体

论“消极会计”的积极意义_会计论文 篇九

关于会计目标,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它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这必然导致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是企业现有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而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各种相关的决策者,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其次,会计信息的报告内容不同。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信息的报告内容主要是有关企业经营者的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历史信息,而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的报告内容主要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特别重视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再次,会计信息的形成基础不同。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信息的形成基础应当是“历史成本”和“实现原则”,而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的形成基础应当是“公允价值”和“相关性原则”,特别强调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最后,会计信息的报告形式不同。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提供的应当是评价企业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所需要的信息,使用者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是他们自己的事,而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提供的应当是使用者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应当充分了解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并按照最有利于其决策的方式报告信息。

从以上差异我们不难推断出“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下的会计是一种“积极会计”。因为决策有用观主导下的会计能够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需要,发动一定的程序,积极主动出击、多方努力寻找、搜集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根据收集到的原始凭证和相关数据(甚至不确定的交易和事项),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性原则”对会计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相反,“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下的会计是一种“消极会计”,只是被动地对原始凭证记载的会计事实进行审查判断,然后根据“历史成本”和“实现原则”对会计交易和事项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正因为如此,不少人主张用“积极会计”取代“消极会计”,但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一、“消极会计”是实现会计公正的基本要求

现行的会计信息失真或会计造假的实质结果是人们之间利益的得失问题,即会计信息失真或会计造假会导致一部分不应受益的人受益而使另一部分不应受损的人受损,因而不符合公正原则,也不符合道德原则,自然会受到人们强烈的谴责和批评。如果说社会公正是我们评判改革成功与否的基本出发点的话,那么会计公正就应当成为我们评判会计改革成功与否的基本出发点,它强调的是公正原则在会计原则中的优先性和普遍适用性。事实上会计也一直努力向社会昭示自己对公正原则的追求。中国(大陆)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公会和香港会计师公会的会徽图案中都有代表会计公正的表象符号-天平。它旗帜鲜明地向全社会昭示的是会计对公平、公允和允当的价值追求。会计核算中的客观性原则、公允性原则和中立性原则无一不体现出会计对公正的价值追求。

从本质上讲,会计是生产的附带职能而不是生产职能本身,会计不是预先防范的机制或制度,也不是预测或决策学科的组成部分,而是一个价值评价系统,因而具有天然的滞后性。我们不能根据前瞻性的想象来制定会计程序或制度,更不能根据前瞻性的想象来提供会计信息。从会计的发展史也不难看出,会计的秉性始终是被动的,会计不能主动出击,直接介入或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主动寻找反映和监督的对象。所以说与其披露不公允甚至错误的会计信息,还不如不披露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主动出击,难免会产生先入为主的会计偏见,从而使会计的公正性荡然无存。带有偏见的会计,就没有公信力可言;缺乏公信力的会计,就没有生命力。笔者认为,只要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及结果不偏向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中的任何一方,无论其结果如何都应当被认为是公正的、合理的和可接受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只有保持被动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这一点类似于法官所遵循的“不告不理”和“疑罪从无”的法学原则。会计应当遵循消极原则或者是积极地不作为原则,这样才能体现出公正性。因此,“消极会计”对会计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消极会计”有助于会计功能的发挥

由于认识能力和认识手段的限制,目前会计还无法对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做到真实把握和反映,特别是当某些会计事项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时。会计学家常勋先生指出,会计所面临的四大难题(金融工具会计、企业合并和合并会计报表、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的折算、物价变动与财务报告)以及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公允价值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都涉及不确定或难以确定的事项。对这些不确定或难以确定的会计事项,用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还无法解释或解释不清楚。正如会计学家伊尻雄治明确指出的那样:“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超越认识的局限达到实质的公正将是不可能的。”在会计实践中应当积极地不作为,即除非必要,应尽可能地少确认、少计量、少记录、少报告,甚至不确认、不计量、不记录、不报告。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孔子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与现代人常常讲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俗话说:“民不告,官不究。”“不告不理”原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积极地不作为的理念。被人们公认为最能体现社会公正的法律尚且如此,会计怎么就不能积极地不作为呢?只有有所不为,放弃一些次要、非本质的或者会计没有能力承担或完成的职能、任务,才能有所为,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的基本功能。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要求提供过多的会计系统没有能力提供的会计信息所产生的危害,不会比什么都不提供所产生的危害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指出:“散发不可靠的、有可能引起误导的信息,从长远来看对一切利害关系人都不利。”比方说,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为人为进行利润操纵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转移成为可能,在存货或投资占资产比重较高的企业更是如此。此时,会计人员积极地不作为或许要比恣意作为更能体现对会计公正的价值追求。笔者认为,对于各种减值准备应当规定明确的提取比例,这样多提或少提才能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从而在程序上防止或减少企业的利润操纵。

 [2]  下一页

论“成本筑入”_会计论文 篇十

一、论题的由来:崛起的成本企画模式

对于现代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领域新近崛起的日本“成本企画”模式,①人们在叹服其令世人瞩目的卓越管理成效时,往往试图更深一层地探索其方法体系的内在核心。日本一些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此作过阐述,②这类论述内容过泛过宽,尽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很难被认同这是在真正研究方法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成本企画方法的核心是“成本筑入”,围绕这一核心对成本企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实质进行多重侧面的研究才是更为紧迫的课题,它有助于我国这样成本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尽快地移植进而构建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

在全面展开论述之前,先对成本企画模式及其核心范畴“成本筑入”作一基本的探讨。

首先,成本企画的方法立足点值得关注。较之于欧美模式,成本企画模式的方法立足点有了重大的转换。传统欧美式的成本管理是基于财务成本信息的管理,其管理方法在成本会计学科中有所体现,即借助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成本的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和评价。成本企画则对成本有另一种理解,日本人认为,成本绝非单纯是帐簿的产物,既然它在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该从工程学的、技术的层面去把握成本信息,从开发、设计阶段开始结合工程学的方法对成本进行预测、监控。其基本立足点可认为是全生命周期成本(Whole Life Cycle Cost,WLCC)思想(详见下文)。一般而言,愈是处于WLCC的前阶段,能确定的成本额愈大,且功能、构件变更的容易程度也愈高,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使得前阶段降低成本的潜力大增。因此,有必要针对开发、设计、生产乃至销售阶段的目标成本,将成本计算与产品设计一体化,以达成根本性的成本降低。

其次,必须对现有的成本企画定义加以。日本成本企画特别委员会将成本企画定性为企业确立中长期竟争优势的、与产品开发相关联的战略性管理方法,作出了较具发展观的定义:“成本企画是指在产品的策划、开发中,根据顾客需求设定相应的目标,希冀同时达成这些目标的综合性利润管理活动”。③笔者认为该定义有三点值得注意:(1)其目标是针对“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CS)的,与欧美的成本管理目标相吻合;(2)它是以成本管理之形式达成终极的利润管理之目的;(3)其手段是综合性的,即工程方法、组织措施和会计计量是融为一体贯彻实施的。显然,这三方面对传统的成本管理学科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但手段上的综合性突破尤为突出。 其三,有必要对“成本筑入”这一术语作一简略说明。成本筑入的“筑入”译自日语“つくりご△み”(此译是否达意,专家们不妨发表高见),大意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同时“深深地嵌入”或“紧密地结合进”新的要素(因而笔者认为“筑入”也可权且英译为“buildingn”)。上述成本企画的体现了“成本筑入”的基本要求,即以先行的或者说先导性的综合性手段(会计、工程与组织)针对WLCC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在源流阶段的实施),使得以WLCC为轴心的成本管理形式达成终极的利润管理目的。

二、成本筑入的检验标准:全生命周期条件下的目标成本

成本企画方法基础之一是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Costing,TC),即通过对WLCC之计算(TC)与先导的综合性管理结果之估算(Cost Estimation)的比较,来决定是否真正实施下一步的批量投产。探讨作为综合性管理形式的成本筑入不妨先从目标成本计算出发。

目标成本所包含的内容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所谓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 LCC是指在企业内部及其相关联方发生的由生产者负担的成本,具体指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中的成本。成本企画中的目标成本较之LCC更广,即表现为上述的wLCC形式的广义的LCC,它不仅包括生产者发生的成本,而且要把消费者购入产品后发生的使用成本、废弃成本等也包括在内。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要满足顾客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需力求顾客的使用成本尽可能低,把包括消费者成本在内的WLCC视为必达目标来加以实现。成本企画中的目标成本范围是指这种全生命周期条件下的各项必达目标成本。

[1] [2]  下一页

《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法_会计论文十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法_会计论文十篇的人,还看了:

会计论文申请报告

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我是一名会计专业的研究生,现在向您提交我的会计论文申请报告。本论文的题目为“企业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证研究,本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企业财务报表

会计论文申请报告怎么写及范文

会计论文申请报告是申请进行会计论文研究的重要文件,下面是一份会计论文申请报告的写作指南及范文。一、会计论文申请报告写作指南1.报告格式会计论文申请报告应采用正式的报告格式,包括报告标题、申请人姓名、申请日期、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意义、预期成果等。2.报告内容(1)研究题目研究

会计论文申请报告范文

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我是一名会计专业的研究生,现在向您提交我的会计论文申请报告。本文的题目是《企业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质量控制研究》,旨在探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质量控制问题,以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高质量会计准则与财务业绩报告难题解读会计理论论文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阐释什么样的财务报告是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即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标准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初必须弄清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什么。FASB主张企业财务报告目标是提供对现在的、潜再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雷同决策有效的信息。因此,它认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信息质量为有关性与可靠性。而Levitt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中则题出会计准则必须以保护投资人的

内部控制论文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题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受托者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和完膳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对题高企业管理水泙、防止错误和舞痹、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赀本柿场有用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内部控制的

最新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