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祈祷工作报告网qdbeian.com > 免费论文 > 会计审计

略论环境审计依据_审计论文十篇

2022-04-18

略论环境审计依据_审计论文十篇

会计审计】导语,我们所阅览的本篇共有26679文字,由彭敏裕仔细改进后,发布到祈祷工作报告网!“业务”更白话一些来说,就是各行业中需要处理的事务,但通常偏向指销售的事务,因为任何公司单位最终仍然是以销售产品、销售服务、销售技术等等为主。“业务”最终的目的是“售出产品,换取利润”。所以通常会把业务员等于销售员,也就是这个原因,业务就是进行或处理商业上相关的活动。业务也是渠道就是指产家与销点之间关系是通过渠道之间建立起来的。而业务员在这中间起了重大的作用。业务员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产家、销点、消费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略论环境审计依据_审计论文十篇要是你对这类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也可以上传分享给大家!

略论环境审计依据_审计论文 篇一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管理问题。作为环境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审计,如何迎接“入世”的绿色挑战,是广大审计人员面临的紧迫问题。在我国,环境审计对各审计组织机构来说都是一个新内容,有许多理论和实务问题需要研究。本文试就环境审计依据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看法。

一、环境审计依据的内容

审计是一项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工作依法进行审计就需要有审计依据。环境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准绳,也是审计人员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环境方面查明事实真相后,据以判断是非优劣,作出审计结论的尺度。环境审计依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1、xxx。即xxx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我国xxx第9条第2款、第10条第5款、第22条第2款和第26条,均对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作出了规定。

2、法律。即由全国人大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有关环境保的规范性文件。包括:《环境保》、《森林法》、《渔业法》、《水法》、《矿产资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3、xxx规和规章。xxx规是由制定或颁布的调整环境关系的规范性文件。如:《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森林法实施细则》、《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行政规章是由下属主管部门制定或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如:《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土地复垦规定》等。

4、地方性环境法规和规章。即由县以上地方、制定或颁布的有关环境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5、国际公约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我国先后加入了一批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一般性国际公约、协定和议定书。主要有:《国际捕鲸公约》、《海洋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国际热带木材协定》等。这是衡量和评价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履行国际公约和议定书情况的依据。

(二)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控制污染、维护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各种环境技术指标和技术规范的总称。

1、环境质量标准。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等)中,有害物质所规定的允许含量与要求。它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

2、污染物排放标准。它是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根据经济和环境条件,对排出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它是确认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3、环境基础标准。是对制订环境标准的有关名称、符号、原则、指南等作出的统一规定,是制订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

4、环境方法标准。它是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试验、、抽样、统计、计算方法等而制定的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面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的依据。

5、环境样品标准。是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具有确定性能的物质所制定的标准,它是实现其他标准的基本物质条件。

二、环境审计依据的特点

明确环境审计依据的特点,对合理制定和运用环境审计依据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审计依据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综合性。环境审计依据规范和调整的范围涉及到环境利用、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环境法律责任追究等方面,其内容紧连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立法主体多元,而且执法主体繁多,具有极大的广泛性。

2、技术性。环境审计依据不单纯规范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标准的确立,环境影响的评价,环境污染的控制等,均须建立在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因而,环境审计依据的科学技术含量高。

3、共益性。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地球环境、生态环境和人为环境。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部门、某一地域或某一国家的事情,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污染没有疆界,环境保护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环境审计依据无论是规范行为还是调整利益关系,最终目的与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它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和公益性。

三、完善环境审计依据的必要性

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依据是十分必需的。

1、我国的环境状况,需要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管理、保护方面,未能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资源浪费严重。大面积植物被无计划地砍伐,土地过度耕种,技术水平低下的矿产采掘,使有限资源被加速吞噬,造成资源日渐枯竭;野生动物,频遭偷捕。这些导致再生资源的生长与捕获比例失衡,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浪费。第二,释放到环境中的生产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净化能力。一些生产企业产生的噪声殃及居民、学校、医院、机关;废气进入大气圈,形成酸雨;污水通过各种渠道进人水域,污染河道和农田系统,污染饮用水源。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十分严重;而环境遭破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潜在损失,更难以估量。凡此种种,说明环境状况需要国家和各级制定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以规范企业和人们的行为,使环境治理有法可依,从而,为开展环境审计提供法律环境。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强调人类的经济行为应当与自然发展相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二是强调当代人在追求目前发展与消费时,力求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使后代人由于现代经济过快发展而他受环境质量下降的恶果。要实现这种可持续性目标,也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否则,难以遏止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快速增长的不良现象。

3、拓宽审计领域,需要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环境审计是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相统一的纽带。经济再生产过程是以自然再生产过程为前提条件,而自然再生产又受到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影响。要使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键是加强环境管理。而环境管理责任是由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其责任履行情况如何,需要由于环境管理者之外的第三者加以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组织以其超脱地位和特有的功能实施环境审计,对环境管理所发挥的重要促进和保障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目前尚缺乏环境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只有通过环境审计的立法,扩大环境审计权限,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才能发挥审计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特殊作用。

 [2]  下一页

论环境成本及其会计处理_会计论文 篇二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已日益密切,环境会计(绿色会计)是当前会计理论研究的新课题,而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的核心。确认环境资源的价值,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耗损、保护和恢复支付相应的成本费用,这就构成了环境成本。本文试就环境成本的内涵及其确认和会计处理作一简要论述。

一、对环境成本的认识

环境成本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或其他事项所消耗的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保护和再生支出等。环境成本的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

l.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随着人类环境污染的加剧,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原本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资源如森林、矿产、水、大气等等,均会随着人类的盲目使用和开采而枯竭。要使环境资源不枯竭,就要进行保护和再生,这就要投入,要投入则涉及价值和计价问题,因此,笔者将环境资源称为环境资产。

2.环境资产的使用和损耗,必须由使用的企业支付相应成本和费用,以便公共部门进行全面保护和再生。

3环境资产保护和再生不只是的责任,在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范围内,也是企业的责任。从短期看,作为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和再生的支出,也就是构成了企业环境成本的一部分;从长期看,企业环保和再生支出会改善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资源,这时原来的支出积累形成了企业环境资产,进而可以带来收益。

环境成本具有不同于企业其他成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可追溯性、相关性和递增性。

1.可追溯性是指即使企业导致环境问题的行为在当时是合法的,或者说在当时有关的环境法律根本不存在,企业也应对其环境问题负有责任。目前世界各国对此规定不一致,我国最通俗的说法是谁污染谁治理,包括以前污染的现在也得治理,这就涉及治理的成本费用问题。

2.相关性是指企业对环境问题其他责任方的环境恢复成本、环境使用成本负有相关责任。即企业应对生产经营中的供应方的材料来源是否污染及破坏环境,销售对象深加工和消费是否会因本企业的工艺技术问题而污染破坏环境等负有相关责任。笔者认为确定环境成本的可追溯性和相关性是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必然要求。

3.递增性是指随着环境资产的日益稀缺及经济发展而导致的劳动力成本、研究治理成本上升,使企业环境成本必然逐年递增。工业经济的大发展直接导致了世界环境资源的日益稀缺,按照价值规律,环境资产的价值必然上升,其使用成本也必然上升。

二、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的内容。

1.环境资产的耗减成本和恶化成本(损失成本地所谓耗减成本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耗用的那部分环境资产的成本。所谓恶化成本指因企业生产经营使环境恶化而导致的企业成本上升部分,如水质污染导致饮料厂的成本上升,甚至无法开工。

2.各项环境资产的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企业因以往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对环境的污染或破坏所进行的恢复成本。再生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使用过的资产使之再生的成本,如造纸业、化工厂对废水净化的成本。

3.各项环境资产的保护成本。它是指保证环境资源不遭人为破坏,尽量减少自然力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侵蚀,维护环境资源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所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所花费的成本。具体包括:环境资源保护项目的研究、开发、建设、维护、更新费用;社会环境保护公共工程的投资建设、维护更新费用中由企业负担的部分;预防和保护环境资源污染的运作费用;企业环保部门的管理费用等。

4.环境资产的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替代成本是指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利用时,企业以其他资源替代所需资源额外支付的相关费用。机会成本是指因对某些资源进行限制性或禁止性开发利用及因对环境资源采取保护措施,而对某些相关产业、行业进行压缩、调整、关闭、资产闲置所产生的直接损失和机会损失。

(二)环境成本的确认条件。环境成本与传统企业成本相比,具有不确定性,但仍能根据相关法律或文件进行推定。笔者认为,在目前的会计制度体系中,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环境成本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确已发生。这是确认环境成本的首要条件。如何确定环境成本事项的发生,关键是看此项支出是否与环境相关,并且,此项支出能导致企业或公司的资产业已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在此,我们必须分清环境成本与环境资产。根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考虑到递延资产的摊销期在五年以内,待摊费用的摊销期在一年以内,因此建议凡是受益期在五年以上、能形成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支出应计入环境资产。如支出后营造的森林,空气及水的净化。反之,受益期在五年以内、一年以上的环境支出,应列入“递延资产一环境支出”;受益或在一年以内的环境支出则直接列入当年环境成本。

2.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环境成本的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如上所述,包括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损耗,环境资源保护支出,环境资源再生支出等,其金额能不能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是确认环境成本的第二个条件。其中,有些支出的发生能够确认,并且还可以量化,比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支出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但有些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一时不能确切地予以计量,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予以合理地估计。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费用,在治理完成之前无法准确计量,只能根据小范围治理或其他企业治理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估计。

同样道理,我们应当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分清当期与非当期的,合理确定当期成本。而且还要区分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尤其是或有环境负债),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水位下降,进而使使用水的成本上升、周围地面及道路开裂、房屋受损,这就属于或有环境负债,不能计入环境成本;由于以前的污染治理而需支付的金额,属于环境负债,不应直接计入环境成本。

[1] [2]  下一页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先强化内部审计工作_审计论文 篇三

一、概论

根据《中华共和国xxx》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 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 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还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 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评价,它由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体现在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如何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目前,一般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 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 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企 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 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 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按照《xxx》 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应 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机构设置示意图如下:

董事会

监事会

总经理室

审计部

总经办

经营部 其他职能部门 财务部 行政部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 评价和作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帐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 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 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的。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 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 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 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一般企业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由于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实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既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更加堪忧。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 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帐款、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 制度形同虚设。如现在有的上市公司每年提取的坏帐损失或商品削价损失动则就是几千万元,有的甚至一次就报损几亿元,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已是这样触目惊 心,其它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 公款、挪用、盗窃资金。如幸福实业的前任董事长与企业分管财务与证券业务的领导相互勾结,大肆侵吞企业资金、大量行贿的案件,就表明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他们 的眼里已是废纸一张,哪里还有什么约束力可言。

(二)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 好采用双签制,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 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 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和考核,由内审部门结合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 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 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 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

论强化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_审计论文 篇四

  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职责有些弱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强化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职责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是当前现实的选择。强化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职责,要求审计枳关不仅要开展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开展财务报表审计,同时针对目前国有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经营审计。

[关键词]  审计机关  国有企业  职责

引  子

20xx年对181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进行突击检查后发现,120家企业有相当部分的财务状况没有进入财务审计报告;30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不全面或不深入;13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结论与事实相反;还有13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存在技术问题①。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失真和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外部审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帮忙作假的问题有多么严重!

不容质疑,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有企业的外部审计问题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监督和管理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20xx 年,以173号文明确规定,今后将由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决算进行审计,并且今年首次选择16家企业作为试点,公开招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它们的 20xx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②。可以看出,自20xx年5月颁布第378号令以来,正在努力履行其出资人职责,力图通过自己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而增强国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性,以发挥国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作用。

本文拟对审计机关履行国有企业审计职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一,提出强化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职责的一些看法。

一、审计机关履行国有企业审计职责的现状和原因

从近年来对于国有企业的审计情况来看,目前审计机关对于“国有企业审计”这一法定职责的履行是不充分的。

从法定职责的角度来看,《审计法》第20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20xx至20xx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制定的国有企业审计的发展战略是,“以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为目标,坚持和完善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的企业审计路子,促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践中,审计机关对于国有企业的审计,在审计的种类上是以对国有企业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的,同时也开展了少量的财务收支审计。每年审计的范围大致是10家左右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审计年鉴, 20xx、20xx、20xx)。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经济责任审计还是一种审计机关非法律规定的受托审计业务,具有临时性、被动性的特点。可见,审计机关主要依赖“法律规定之外”的经济责任审计来完成对国有企业审计的职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假设通过这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实现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的职责,我们也可以设想,仅企业就有180多家,而每年倾全力能够对多少个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整个企业的范围来说,这个数字又是多么微不足道!

从审计目标的角度来看,《审计法实施条例》第 2条明确规定,审计是“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可见审计的目标包括真实、合法、效益三个方面。而现实中,审计机关是以会计信息真实性为基础、以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以及重大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重点来开展国有企业审计的。对于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来说,这显然也是不够的。况且,从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的角度来看,这些重点审计的问题,也只是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一部分。再换个角度来说,即使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揭露出了一些重大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事后行为,因为追回这些损失已经无能为力,更无法根除“国有企业不断出事”的病根。

对于造成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现状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层面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有下列五种:

一是对于公共财政概念的误解,错误地认为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意味着对于企业或者市场的事情不干预,因为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是市场行为,属于不干预的范畴。审计机关是部门,当然不能对国有企业再进行审计。显然,这种观点没有注意到“国有”和“公共”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是过分强调了“企业”和 “财政”之间的区别。

二是认为内部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这种观点认为,作为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也是的一个部门,它不是国有企业的真正出资人。才是企业的真正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与审计机关都是的部门,只是职责不同而已。因此,不能代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不能代替审计机关履行国有企业外部审计的职责。显然,这种观点把目前国有企业外部审计的现状归因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不恰当扩张职责范围,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是片面的。

三是怕对企业造成重复监督。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目前对于国有企业的外部审计,除了审计机关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和少量的财务收支审计之外,其他的审计工作主要是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的,例如,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决算报表进行审计,由监事会开展的日常审计等等。事实上,这些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的国有企业外部审计,仍然是一种源于管理权的审计,与审计机关开展的审计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观点混淆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的审计与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能上的差别。

四是认为审计机关对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压力大,无暇顾及国有企业外部审计的其他问题。以20xx年经贸审计司开展的对原国家电力公司领导班子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在这次审计中,共组织16个省审计厅(局)、 18个特派办和民间审计人员2000多人,组成34个审计组,历时1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中国审计年鉴编辑部,20xx)。这种观点认为即使是明确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的职责,审计机关目前的资源和任务存在严重矛盾,根本无法履行这样的职责。

五是认为审计机关自身人力和技术无法满足国有企业外部审计这一要求,因此是审计机关有意在回避国有企业审计的问题。这种观点认为,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太有限,根本无法胜任国有企业外部审计的任务,特别是近年来,审计机关忙于迎合社会公众的需求,重点在抓“问题”和“案子”,审计人员对问题和案子感兴趣,也擅长,而对于国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内部控制问题,甚至是造成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原因等等,没有兴趣,也不知道怎么审计。显然这种观点是在责怪审计机关主观上故意没有履行职责,“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二、强化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职责的理论依据

强化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的职责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不仅符合审计机关职责定位,而且是非常必要的现实选择。

1.强化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职责符合审计机关的职责定位

首先,我国审计机关是的组成部门,作为系统内部的审计机关,审计的目的应该是帮助更好地履行其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责任,实现其公共管理的目标。审计的范围是以公共资源来界定的,只要使用和管理了公共资源,审计机关就有责任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国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全部或大部分地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的企业,单从这一点来说,审计机关就在对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就应该围绕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对其开展审计,为服务。

其次,从审计的三方关系角度来看,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是代表国家履行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是接受委托,在内部设立的专门对国有企业进行政管理的部门,属于管理者。它所开展的审计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审计,都是基于管理权,为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进行的审计。审计机关作为的第三方,接受-这个国有企业“出资人”的授权,代表所有者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与前者相比,审计机关开展的这种基于所有权的国有企业审计,克服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审计性方面的先天不足,是真正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之外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可以在促进国有企业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营和保值增值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从长远来看,审计机关作为责任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的审计和其他为加强、改进国有企业经营而采取的措施都是审计机关审计的对象。也就是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再多的审计,都是其履行职责的表现,审计机关开展的国有企业审计不仅与它组织开展的国有企业审计不同,还要对它的审计工作情况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必须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才能实现,通过国有企业经营和管理情况来评价国有资产监

试论强化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_审计论文 篇五

[关键词]上市公司;创业板;风险;审计

[摘要]创业板市场的风险主要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及经营运作风险等而加大了审计风险。本文认为通过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对上市公司的重点内容审计,对于降低创业板市场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国创业板的推出尚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设立创业板,这一点应当说是无庸置疑的。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企业主要是处于创业阶段的高科技企业,而高科技企业由于其资产、技术特征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所以说来自上市企业的风险将是创业板市场的最大风险。因此,探讨如何强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减少上市公司经营与道德风险对投资者的损害,从而降低创业板市场风险,是目前审计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推出创业板而首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与主板相比,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更大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加大了审计风险

现代审计是建立在评价和研究企业的内控制度基础之上的,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能够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从而降低审计风险。然而创业板的上市主体即高科技公司多属于民营企业,其在创立初期多由少数几个人发起设立,这些创始人又通常是通过亲属裙带关系相联结,股权集中,公司治理存在先天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许多企业上市改制前,并未经过有专业公司运作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其改制往往并不彻底。上市后,所谓的内部控制制度仅仅流于形式。

2.上市公司的经营运作风险导致审计风险增大

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新兴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在高科技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中,首当其冲的是技术风险,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技术更新产品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技术、新产品很快就可能面临着被淘汰;产品进入市场后,随着同行业竞争的加剧,开拓或占领市场难度加大,市场风险日益显著。CPA审计失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3.上市公司的败德行为增加了审计风险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有限,债务和信用担保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业的渠道狭窄,不能排除创业板上市申请人因急于上市或配股而进行信息操纵的可能性。同时,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规模小,题材大,股价易纵,暗箱操作将会更加猖狂。而创业板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如遭损失,他们会选择诉讼,CPA风险加大。

二、加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重点内容审计

(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整个审计的基础,通过对内控的审查,可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从而确定审计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方式。同时,也可发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使创业板上市公司不断完善内控,提高源头信息的真实性。

对内控的审查评价主要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审查内控制度的具体标准设定是否健全,在责任控制、业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会计控制、内部审计等方面是否制定了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审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

(二)业务记录审计

创业板重视企业成长性,故对反映其成长性的主营业务提出了较高的披露要求,这对CPA来说是陌生的课题,同时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对CPA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挑战。

对业务记录的审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所处行业情况,包括行业管理体制、市场容量、投入产出水平以及以上因素的发展趋势等;2.产品的经营及市场状况,包括产品的性能、质量水平、市场开发和拓展情况、分地区的销售情况等;3.主要客户及供应商情况以及有无集中风险;4.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包括其研究开况、核心技术的取得方式、技术先进性等;5.业务发展计划,包括业务发展战略、产品开发及人员扩充计划、技术研发与创新计划、市场开拓与营销网络建设计划、再计划等等。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应先强化内部审计工作_审计论文 篇六

一、概论

根据《中华共和国xxx》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还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评价,它由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体现在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如何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目前,一般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按照《xxx》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机构设置示意图如下:

董事会

监事会

总经理室

审计部

总经办

经营部 其他职能部门 财务部 行政部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评价和作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帐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的。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 一般企业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由于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实造成

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既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更加堪忧。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帐款、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制度形同虚设。如现在有的上市公司每年提取的坏帐损失或商品削价损失动则就是几千万元,有的甚至一次就报损几亿元,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已是这样触目惊心,其它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如幸福实业的前任董事长与企业分管财务与证券业务的领导相互勾结,大肆侵吞企业资金、大量行贿的案件,就表明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他们的眼里已是废纸一张,哪里还有什么约束力可言。

(二) 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好采用双签制,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  下一页

谈强化企业内部审计_审计论文 篇七

摘要:笔者就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全方位、多角度地读了自己的看法。

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三大主体。三者相互联系,又各自、各有特点、各司其职,相互不可替代。但相比之下,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从制度的建立上需要内部审计。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涉及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采购、销售、基建工程、投、会计核算等经济业务需要有效的控制制度来协调、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因此,内部审计是最好的选择。

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需要内部审计。企业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必须有一个公正的评判部门,通过监督与检查促使这些内控制度得以顺利实施,这项工作由内部审计部门完成无疑是最合适的。

企业专项开支需要内部审计。企业的投资、基建工程、科研等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手续是否规范,票据是否合法,是否有超预算支出等,需要内部审计参与其整个过程,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这些专项开支经济合理,防止浪费。

企业的年度预算、决算需要内部审计。企业的年度预算是否科学、合理、实事求是,预算执行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企业的各项规定、标准及定额,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等;需要内部审计部门鉴证。

经营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的划分需要内部审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其管辖范围较宽,责任较大,如果不进行离任审计,会给继任者带来很多经营上的麻烦,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对其在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及资产情况进行审计。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优势

企业内部审计贴近管理,熟悉情况,容易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内部审计人员对本企业的目标、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生产经营情况等较为熟悉,而审计对象的相对固定性;又使其能动态地掌握被审单位的各种情况,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管理上的漏洞。

企业内部审计时间、方法、方式灵活,成本较低,可提高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益。内审人员能随时掌握企业大量内部信息,从而能减少资料收集、审前调查的工作量,项目的实施又可以融合在其他项目中进行,降低了审计成本,能从多角度、多环节发现线索,并灵活采用风险、控制评价、询问、实质性测试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审计的效果和效益。

企业内部审计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操作性强,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内部审计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时,能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将损失减少到最小,还能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管理、完善控制。同时,还可以对落实意见和建议的情况进行后续审计,从而促进企业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降低控制风险,防患于未然。

三、企业内部审计的局限性

企业利益与内部审计人员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审计作用。当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时,内部审计人员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对不正当的企业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如许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通过变通给职工搞福利都不揭示、不处理,对企业加大成本费用、不遵守收入确认原则少计收入偷漏税款等做法予以默认等。

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时会因内部关系而影响工作进程。特别是被审对象的职位、级别一般都比较高,出于各种考虑,内审人员往往在实施审计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的性有限,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一般都在管理层领导下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领导意志所左右,加之内部政策的压力,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不明确等,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许多限制。

[1] [2]  下一页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首先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_审计论文 篇八

一、概论

根据《中华共和国xxx》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还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评价,它由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体现在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如何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目前,一般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 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按照《xxx》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机构设置示意图如下:

董事会

监事会

总经理室

审计部

总经办

经营部 其他职能部门 财务部 行政部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评价和作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帐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的。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强化源头治理_会计论文 篇九

  陕西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会计中心)是根据四次全会关于推行会计委派制的要求,按照陕西省委、省关于在省级机关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决定,经省编委批准成立的。会计中心以会计核算和监督为其基本职能、采取"会计集中核算"的运作模式、实行"一厅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组织形式的一个全额事业单位。会计中心自今年7月1日正式成立以来,顺利完成了省67个厅局的会计业务移交,实现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平稳过渡,保障了单位的正常业务需要。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财政支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制止铺张浪费,治理"三乱"及私设"小金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会计中心在业务运转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现就我省省级部门会计集中核算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今年年初,在总结全省各地市会计委派制工作试点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以及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所作工作报告的要求,我省加快了省级机关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的步伐。年初,省委、省做出了"今年要在省级部门和直属机构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成立专门机构,会计人员由省财政厅直接管理,统一委派,强化管理和监督"的决定。2月28日程安东省长主持省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了省财政厅关于《陕西省省级部门及直属机构会计委派制试点意见》,决定在省级部门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采取会计集中核算的形式,成立陕西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办公地点设在省前大楼。5月18日省办公厅向省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印发了《陕西省省级机关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省级机关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开始起步。 按照省编委的批复,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为县处级全额事业单位,隶属省财政厅领导,人员编制64人,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总会计师1名。最近,为了保证明年1月1日起省级所有部门和一级预算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经省领导同意,为会计中收增加编制21人,从省级各部门及所属全额事业单位在职会计人员中通过考试、考核择优选调的28名工作人员已经开始系统培训。目前会计中心实有工作人员85人,其中具有财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53人,占62%。

二、 具体做法

会计中心的基本职能是:在纳入中收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情 况下,由会计中收集中办理各单位的具体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会计中收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未能。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一律取消会计岗位、注销银行帐户,其各项资金的收付和结算以及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会计中收办理和承担。各单位的正常经费支出,由单位审核批准后到会计中收报帐,零星支出由会计中心核定备用金周转使用。会计中心采取"一厅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组织形式。中心内设10个核算柜组,每个柜组5名会计人员,分管6-7个部门和单位的会计业务,同时在核算大厅设立银行专柜,代行中心出纳职能,方便各试点单位转帐和办理现金业务。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原单位的会计工作由中心会计承担,资金的筹措、分配和使用权按财务管理的要求仍归原单位,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由单位统一管理。中收会计依据《xxx》、《预算法》和有关法规制度,为所管单位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并向单位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中心会计对所核算单位的负责人负责。 首次纳入中收集中核算试点的单位包括省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议事调机构、部门管理机构等67个,省级其他部门从明年1月1日起全部纳入。纳入集中核算的资金范围包括:财政供给的行政经费、事业费及专项经费;部委的专项拨款;预算外资金;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其他收入。 在会计中收前期筹建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会计业务移交办法、会计核算办法、试点单位报帐员工作规则、中心人员岗位职责等10多项制度办法,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为保障中收如期正常开业,在业务移交准备期间,先后召集试点单位财务处和报账员会议,对各单位的会计业务移交事项和开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和详细布置。省于6月27日召开了省级机关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各试点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财务处长、办公室主任、各专业银行的行长、财政厅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会计中收全体人员约600人参加,财政厅丁全德厅长宣布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实施方案,程安东省长和省纪检委李焕正书记分别作了得要讲话,对各试点单位的具体工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提出了严格要求,确保省级机关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进行。

在中心前期建设中,我们一方面注重会计人员的业务提高和素质教育,同时通过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明确岗位分工及职责,实行岗位负责制;利用电算化手段进行监控,对各岗位的上机操作进行了受权,中心领导对各岗位的工作状况进行网上监管,实现了各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随机查询;实行了银行印鉴分管和审核、记帐岗相互制约等业务牵制制度;并实行会计人员的定期轮岗等制度,确保了资金运作的安全和完整。

三、 运作成效

会计中心正式运行以来,规范运作,强化管理,认真为试点单位搞好服务,各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目前纳入中心收集中核算的部门和单位共67个,按照不同的资金性质设立核算帐户179套,平均每天处理原始凭证2000余份,签开支票120份,银行资金拨付量700万元。在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强化了会计监督,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解除了会计人 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问题。同时,实行集中核算,解决了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帐户设置混乱,银行乱开户等问题。按照省级机关会计委派制实施方案的要求,会计中收组织试点单位进行了帐户移交,建立和启用新的帐套。6月25日各单位统一轧帐,7月1日前一律注销原银行帐户。在各单位销户的同时,会计中心统一为各单位在中心银行专柜设立了银行帐户,保证各单位销户后资金的顺利转入和业务的正常开展。通过会计业务的交接,清理收回了单位原个人欠款,对随意借用公款的现象有所遏制,解决了一些单位长期遗留的财务问题。

(二)聚集了一大批资金,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各单位的帐户进行统一管理,不但便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单位资金情况,而且聚集了一大批资金,为国库集中支付,加强财政金周转奠定了基础。会计中收成立以来,在保证部门资金使用的前提下,聚集资金量达到3.5亿元左右。同时,取消了单位原来的会计岗位,要求各单位只保留1-2名报帐员。据统计,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单位原有会计人员398名,现在只设报账员103名,加上中心现有52名会计人员,共155名,人员减少了61%,达到了机构消肿的目的。另外,首批试点的65个省级单位中,在大院办公的有34个(其中在大楼的27个),中心及银行进入大楼办公,方便了单位的报帐,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

 [2]  下一页

现代网络会计中智能代理的应用_会计论文 篇十

 摘 要:网络经济的发展给会计信息的有效采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智能代理的产生给网络会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就利用会计智能代理进行有效降低会计失真、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披露、高质量的网络会计信息、网络会计系统开发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会计 智能代理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挖掘

随着基于webservices(网络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的进一步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财务应用和商业智能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数据聚类给会计信息挖掘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同时也要求网络会计更加智能化,以便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IntelligentAgent)智能代理是系统科学中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它指软件和硬件组合能代替它的使用者完成特定的工作。会计智能代理可代表实体如会计用户、会计应用系统或其它会计核算程序自主地运行。它可与会计用户、会计信息系统或其它代理进行通信以执行自己的任务,先进的会计代理可与其它会计代理合作承担单个会计代理无法完成的任务,移动代理还可根据需要从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移到另一个会计信息系统中。

 一、利用会计智能代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本元素,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而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利用会计智能代理主要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增强会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消除会计信息源失真。会计人员的人为错误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主要方面,由于缺乏对人为错误有力的监控,会计人员中的故意行为很难察觉。智能代理可利用多维信息记录各种网络会计数据处理中人的行为,以备日后查证。对会计信息操作的人员进行严格权限动态分配,对不同会计人员在不同权限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进行记录,保证会计信息源的有效性。因智能代理有一定的自学习能力,可让会计智能代理学习最新的xxx规和初步的会计实践知识,许多核算、报表任务可交付会计智能代理自主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保证数出一门,同时可将会计人员的精力投入原始会计数据的审核、安全管理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原始精度,另一方面,可减少中间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处理,降低人为会计信息误差。

2.组织智能移动审计代理进行网络审计,降低会计舞弊行为。审计部门可不定时期编制移动审计智能代理程序,先将其注册到审计部门的服务器上,然后将其通过会计网络发送到待审地区或部门,由审计智能代理自动对当地待审部门的财务信息进行远程审计,并可将审计结果和特定的会计信息带回审计部门。对于需要多部门配合的审计,可编制多个智能代理,设定它们的活动路线、自身会计属性、业务流程规则等信息,智能代理能够根据不同的会计流程通过网络在不同的实际会计业务发生地点之间进行流动,根据不同地点、不同部门的相关会计信息自动完成相应的查账、审计处理,将结果带回审计部门以所需的格式再现,这一切活动不需要人的参与,真正体现了网络会计的自由性、快捷性、精确性。智能代理可深入会计信息源的计算机中,利用实际会计信息环境对相应的会计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进行初审,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多时段审计的压力,同时这样审查可在不预先告知待审部门的情况下通过网络瞬间即可完成。这种方式因为剔除了人的干扰,增强了审计的真实性、无差别性。同时利用会计智能代理能深入到许多深层次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对大的会计舞弊行为的查处。

 二、利用会计智能代理拓展会计信息披露服务

会计信息服务是最广大的会计信息用户群接触相关信息的首要渠道,会计信息的多方位披露是众多用户对网络会计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利用会计智能代理可在以下方面拓展会计信息的披露服务。

1.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效率。

(1)对会计信息自动进行信息披露分类管理。管理复杂和经常变化的会计分类代码和数据限制条件使得会计信息披露服务效率低下,利用会计智能代理使会计分类代码和限制条件的维护简便快捷和正确,保证会计分类代码和限制条件在管理和维护时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2)对会计信息披露自动进行索引管理。为提高会计用户的需求,网络会计中需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索引以提高会计信息查询速度,但会计信息索引管理却很麻烦,一般由系统管理员和会计员人工设定,利用智能代理可由计算机自动管理会计信息索引,只要预先设定初步的会计知识和索引方案,系统会自主地对相关索引进行建立、调度,并随会计的发展对索引进行重构、维护。

(3)会计用户自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导航服务。利用会计智能代理告诉用户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资源在哪里,对会计信息进行挖掘,并向用户提交相关信息超链接集。

[1] [2]  下一页

《略论环境审计依据_审计论文十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略论环境审计依据_审计论文十篇的人,还看了:

会计论文申请报告

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我是一名会计专业的研究生,现在向您提交我的会计论文申请报告。本论文的题目为“企业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证研究,本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企业财务报表

会计论文申请报告怎么写及范文

会计论文申请报告是申请进行会计论文研究的重要文件,下面是一份会计论文申请报告的写作指南及范文。一、会计论文申请报告写作指南1.报告格式会计论文申请报告应采用正式的报告格式,包括报告标题、申请人姓名、申请日期、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意义、预期成果等。2.报告内容(1)研究题目研究

会计论文申请报告范文

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我是一名会计专业的研究生,现在向您提交我的会计论文申请报告。本文的题目是《企业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质量控制研究》,旨在探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质量控制问题,以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高质量会计准则与财务业绩报告难题解读会计理论论文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阐释什么样的财务报告是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即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标准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初必须弄清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什么。FASB主张企业财务报告目标是提供对现在的、潜再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雷同决策有效的信息。因此,它认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信息质量为有关性与可靠性。而Levitt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中则题出会计准则必须以保护投资人的

内部控制论文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题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受托者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和完膳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对题高企业管理水泙、防止错误和舞痹、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赀本柿场有用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内部控制的

最新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