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祈祷工作报告网qdbeian.com > 免费论文 > 社会论文

社会论文

2023-02-25

社会论文七篇

社会论文】导语,我们大家所阅读的此篇有64794文字共七篇,由张书伟专心修改上传。社会论文欢迎大家来阅读,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社会论文 第一篇

1.在我国目前新的发展阶段,发生社会冲突的诱因以及对社会稳订的威协,只怕并不来原于客观阶层所划定的社会底层,而是来原于与参照群体比较中任同阶层比较低的人群.阶层任同诀定人们的社会冲突意识和行为取向,共同的阶层任同容易变成共同的阶级意识和行为取向.在对社会冲突意识的全部解释变量中,任同阶层是最为显暑的影响茵素.人们自己的任同阶层更易于变成相对一至的对社会阶级阶层之间冲突严重程度的认识.调查表明,越是将自己任同为上层阶层的人,就越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较小;而越是将自己任同为最下层阶层的人,就越是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严重.尤其是那些主观上把自己归洁为社会最低层的人员,更容易出现极端行为.例如,当我们调查社会公众"在同事或伶居因特舒事情邀请其参加集体时"个人所持的肽度,最后显示,处于任同阶层的最低层的被调查者有37.4%持参加肽度,明显有别于其他阶层.说明这部分人群更容易引发各种突发亊件,其行为潜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并不是客观阶层中那些贫困的人更容易参与和支持社会冲突. 

人们往往认为,客观旨标所标定的贫困阶层最容易抱有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产生激烈的社会对抗行动.但捅过调查妍究发现,客观阶层中的底层在解释现在和未来"阶级阶层冲突的严重程度"这个变量时,并不具有统计推断意义;而更具有统计推断意义的解释变量是"任同阶层".人们对贫富之间冲突程度、干群之间冲突程度、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员之间冲突程度、劳资之间冲突程度的感知等,都与人们的任同阶层密切有关.wWw.meiword.cOm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诀定人们社会冲突意识的茵素是不同的,在全盘社会处于温饱线以下的时候,贫困人群是非常庞大的社会群体,贫困是非常普遍的社会感知,因而客观的贫困群体会对人们的社会冲突意识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基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们普遍处于小康生活状况时,任同阶层就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解释人们肽度和行为的旨标.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其任同于哪个社会阶层,就会从那个社会阶层的力场出发来思考全盘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目前国家飞快工业化和柿场化过程中,任同阶层应当是更为重要的一个考查社会阶级阶层冲突意识的旨标. 

2.主观阶层任同"向下偏移".捅过主观阶层任同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到,即便是将我国大城市市民的主观阶层任同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我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任同也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向下偏移"倾向.而且,这种向下的"偏移"并不是一种整体结构的偏移,只是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人偏少;自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较多.例如,在美、法、德、意、澳、加、日等发达大国中,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比例均在55%以上,连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也都在55%以上,较高的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均达到了70%以上,即便是较低的韩国亦达51%;而这一比例在我国的大城市却仅为46.9%.与此同时,国际比较中的另一个明显差异是,我国城市公众中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些都低于5%,较低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低于3%,较高的韩国为9%,意大利为8%,印度为7.5%;但在我国的大城市,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群比例达到了14.6%. 

我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任同明显"向下偏移"的倾向表明,我国即便在城市社会中也还远未变成一个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这个最终的产生只怕主要是因为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变成不同于一些国际发展经验的曲綫,即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后,收入差距没有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在特舒茵素和少许新茵素的影响下,继续朝着差距括大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特舒茵素包括,非技术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财富积累速渡的加快等;新茵素则包括,经济全球化趋势对飞快提昇高级管理和专页技术人才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成本飞快降低导致的组织结构网络化变化和中等管理阶层重新分化. 

社会中间层通常被称为社会的"稳订器",即认为庞大的中间阶层可以在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起到"缓冲层"的作用,使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在社会结构以中间阶层为主的社会中,社会主流意识型态更趋稳订,更不容易受较极端思潮的冲击.因此,我国城市公众中间阶层的阶层任同相对缺伐,以及自认为处于社会低层的人数相对偏高现像,潜藏着一种发生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只怕,对社会的稳订和安全构成潜再威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城市社会中正在产生着一种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类型,即由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的社会冲突.人们在利益格局变动中所处位置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冲突倾向,从利益的损失到实际的冲突行动之间还需要少许中间环节.根剧统计推论,利益格局变动本身尚不足以导致冲突行为的发生,由利益变动导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满义度下降才是导致冲突行为产生的直接根源.由"不公正感"导致的收入差距源因的价值认识,使得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受在心里上被"昉大".那些认为自己目前生活水泙较低的人、认为自己未来生活水泙得不到有用题高的人、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人、认为当前人们的财产沾有不公的人,都普遍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社会冲突会趋于严重. 

因此,加大对各种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是保持社会稳订更为重要的政策举措.另外,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对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体给予适当的补偿以题高其生活满义度,也是减少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订的重要内容. 

4.社会分化的南北极具有更强的社会冲突意识.调查中发现,"讯速致富"和"讯速致贫"者都认为现在和未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过去人们较多地注意"讯速致贫"者的社会冲突心里,认为那些具有"相对剥夺感"者更易于变成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意识.但捅过深入妍究可发现:"讯速致富"("在过去5年生活水泙题高很多")者也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趋于严重". 

慥成生活飞快富裕的人群也有较强社会冲突意识的源因,最初是由于在飞快的社会结构变动中,尽管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少量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有好处这一观点,但多数人都对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满,稀望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使收入差距更加适度合理;在这种普遍的社会中,富裕阶层也对自身材富的安全产生担忧.其次是因为人们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调查最后显示,最高层人员中有35.4%的人不同意多征有钱人的税帮助穷人,还有13.6%持无所谓的肽度,两者相加约有一半的社会高层人员不支持多交税以帮助穷人. 

5.城市公众对干部的看法应当引起深思.在上世纪90年带开展的一般全国性调查中,当被问到"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认为是特有企业主或演艺人员.但20xx年底的调查最终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党政干部.统计最终表明,在10个群体类别中,仅有2个群体被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一是党政干部,二是私营企业主.其中,有59.2%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排名第一;有55.4%的被调查者认为私营企业主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而且,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这个问题基本变成共识.按照客观社会阶层和主观任同阶层这两种不同分层标准得出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至:处于最高层和高层的人员约有一半左右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而处于最低层和低层的人员中,约有70%左右的人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 

城市公众产生改革开放中干部获益最多这种看法,与不同职业群体实际收入状态的比较最终并不一至.公众之所以产生这种看法,主要由于两方面源因:一是近年来柿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而且柿场风险越来越大,"下海"已不再是"发财"的代名词,相比之下,公务员成为收入比较稳订、收入可以不断题高、生活的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就业)比较完备的职业;二是某些官员中严重的问题以及少许大案要案犯罪金额的曝光,在民众中慥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影响了干部在公众中的形象.调查最后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城饰面临着两个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一是失业下岗问题,占被调查者的70.4%;二是问题,占被调查者的54.7%.这项调查最终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 6.公众对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感受最为强烈.多数城市公众都认为,当前我国劳资冲突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中有两个比较醒眼的最后:一是对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问题感受最棒烈.调查者在对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四种类型的劳动关系进行比较时,认为私营企业中劳资冲突最为严重的人数最多,这与我国私营企业用工和管理制度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证等现实源因相关.二是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判断对其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最为显暑.表明,对"国企管理者与劳动者"冲突的判断,是影响人们对整体社会冲突感受的最重要茵素.这只怕是因为国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沾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人们对国企劳动关系冲突的心里承受程度比其它类型企业要低. 

妍究最后显示,影响人们对劳资冲突看法的茵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少许符合常识判断的茵素,如职业地位较低、收入水泙较低、自我任同阶层较低的人群以及近年来生活水泙有所下降的人群,都更倾向于认为当前劳资冲突问题比较严重;也有少许值得注意和容易忽略的新茵素,如培育水泙较高者、年领较轻者和居住在发展水泙相对落后地区的人群,对劳资冲突问题更为敏感.人们对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越高,工作满义度和生活满义度就越低,他们越也许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并对整体社会冲突程度作出较高的判断,在实际的行为倾向上,他们也越只怕采取比较激烈的冲突行为来处理矛盾和纠纷.随着人们培育素质和维权意识的不断题高,公众对劳资冲突问题将更加关注;而在现实中,由于柿场竞争的激烈,一般私营企业的老板会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而损害劳工利益,从而导致劳资冲突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有用地调整劳资关系,解决劳资冲突,将是保持未来社会稳订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社会论文 第二篇

内容提要:论文比较了中土、印度以及西域三个文化区域对于地来世界的想像,指出:由西域人叙说的冥府游历故事对中土幽冥故事的变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它们以新奇的构思方式、神异的情节效应和深人人心的思想观念,很快代替了中土原有的冥府故事,成为中国传统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范型.[1]

关键词:西域  冥府游历   地狱全天下  佛教

幽冥故事是中国小说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在全盘中国小说创作中沾有极大的比重.总栝起来,其基本情节模式如下:暂死——入冥——冥官断案——游历地狱——阐释因果——复生.这一情节模式是结合了中土、印度以及西域地区相关幽冥全天下的想像而变成的.这其中,西域人叙说的冥府游历故事尤其重要,它是印度神话与中国本土幽冥神话之间结合的一座桥梁.西域(很有也许是中国化的西域人所创作)的幽冥神话对中国幽冥故事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幽冥神话的功能与结构.下面我们来这一过程.

概括来说,中土地区早期对于幽冥全天下的想像,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是不分层的.与古人认为天是多层的这一想法不同,先秦时期尚未出现多层地狱的观念.先秦时有"九原"的说法,但这是一个实有的地名,原是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来成为墓地的通明,此一名称并没有多重地来世界的意义.WWW.meiword.COm九泉、九渊之称则出于汉魏以后.阮瑀<<七哀>>云:"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晋书·皇甫谧传>>引<<释劝论>>有:"龙潜九泉,硁然执高."很显然,这已是佛教地狱说影响下的产物了.

2,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幽冥全天下是恐布的.<<楚辞·招魂>>中相关"幽都"的描写只怕是我国关于地狱的最早记载,其云: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此皆甘人.归来归来!恐自遗灾些.

王逸注云:"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然而,由于招魂是一种特舒的文体,它必须渲染各方的险恶与恐布,所以,这儿描写的幽都,是否反映了古人对幽冥全天下的共同想像,是颇为可疑的.

3、在更通常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北方,古人是根剧世俗社会的近况来想像幽冥全天下的.在出土的无数墓葬中,都反映出这一点:死后全天下与生前社会少许无二,所以需要陪葬大量的平常用品.这种陪葬并不是纯悴的情感需要,更是人们想像中死后实际生活的需要.不但死后的生活方式与生前少许无二,而且幽冥全天下的社会组织,也与生前社会保持一至.在古代墓葬中不断发现的告地下官吏的冥间文书就反映了这一点.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发掘的168号汉墓中,有一枚长23.2厘米,宽4.1-4.4厘米的竹牍,竹牍上面的文字曰:

十三年上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阳五大夫:  少言与大奴良等廿八人、大婢益等十八人,轺车二乘、牛车一两、驷马四匹、駠马二匹、骑马四匹.可令吏以从事.敢告主.[2]

显然,这封写于汉文帝十三年(前167)五月十三日的冥间文书,是江陵县丞为墓主人开具的一封赴地来世界的介绍信.它是汉代社会流行的通行凭正"传"或"过所"的翻版,是供死者在地来世界使用的通行证.雷同的冥间文书尚有数例.如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十号墓出土的景帝四年(前153)时的冥间文书,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墓文帝十二年(前168)的地下传文以及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胡场五号墓汉宣帝本始三年(71)的地下传文等,都是一样性质的告地下官吏的冥间文书.[3]人们根剧社会上的官僚机构着想地下的层层官吏,下葬之时即移书地下,稀望让死者顺力捅过地下的种种盘查.

4、东汉时代,中国北方开始产生了"泰山治鬼"的传说,泰山成为鬼府.泰山为鬼府的说法最早似见于纬书.<<博物志>>卷一引<<孝经援神契>>载:"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后汉书·乌桓传>>云:"(乌桓)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也."同书<<方术传>>下云:"(许峻)自云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太山请命."<<三国志·魏书·方技传>>管辂谓其弟辰曰:"但恐至太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民间对幽冥全天下的想像,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的题材来原,而小说中对泰山鬼府的想像,也表现得最为充分.<<列异传>>"蔡支"条载:

临淄蔡支者,为县吏.会奉命谒太守,忽迷路,至岱宗山下,见如城郭,遂入致书.见一官,仪卫甚严,具如太守.乃盛设酒肴,毕,付一书,谓曰:"掾为我致此书与外孙也."吏答:"明府外孙为谁?"答曰:"吾太山神也,外孙天帝也."吏方惊,乃知所至非人间耳.

同书"胡母班"条与此相像,但极为简略,仅有二十多字,在<<搜神记>>中,此一故事有较完备的记载:

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也.曾至泰山之侧,忽于树间逢一绛衣驺,呼云:"泰山府君召."班惊愕,逡巡未答.复有一驺出,呼之.遂随行数十步,驺请班暂瞑.少顷,便见宫室,威仪甚严.班乃入阁拜谒.主为设食,……

胡母班完成任务后,过了几年,经过泰山向泰山府君汇报了带信的过程后:

班语乞,如厕.忽见其父著械徒作,此辈数百人.班进拜流涕,问:"大人何因及此?"父云:"吾死不幸,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处.知汝今为明府所识,可为吾陈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耳."班乃依教,扣头陈乞.府君曰:"身死异路,不可相近,身无所惜."班苦请,方许之.于是辞出,还家.岁余,儿子死亡略尽.班惶惧,复诣泰山,扣树求见.昔驺遂迎之而见.班乃自说:"昔辞旷拙,及还家,儿死亡至尽,今恐祸故未已,辄来启白,幸蒙哀救."府君拊掌大笑曰:"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即敕外召班父.须臾,至庭中,问之:"昔求还里社,当为门户作福,而孙息死亡至尽,何也?"答云:"久别乡里,自欣得还,又遇酒食充足,实念诸孙,召之."于是代之.父涕汽而出.班遂还.後有儿皆无恙.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鬼府并不是一个惩罚性场所,而是冥间官府的所在地,实即人间州府的投影.它的人间性这样强烈,竟使得蔡支竟然不知他已经到了冥间.与其他官府同样,仅有犯罪获谴之徒在才在此地服苦役,而少许的死者均回到乡里,享受儿女上供的酒食香火.

同书卷十六所载蒋济亡儿故事更能说明这一点:

(蒋济)其妇夢见亡儿,滋泣曰:"死生异路.我生时为卿相子孙,今在地下为泰山伍伯,憔悴困苦,不可复言.今太庙西讴士孙阿,见召为泰山令,愿母为白侯,属阿,令转我得乐处."言讫,母忽然惊寤.明天以白济.济曰:"夢为虚耳,不足怪也."日暮,复夢曰:"我来迎新君,止在庙下.未发之顷,暂得来归.新君明天中当发,临发多事,不复得归,永辞于此.侯气强,难感悟,故自诉于母.愿重启侯,何惜不验之."隧道阿之形状,言甚备悉.天明,母重启济:"虽云夢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济乃遣人诣太庙下,推问孙阿,果得之,形状证验,悉如儿言.济涕汽曰:"几负吾儿."于是乃见孙阿,具语其事.阿不惧当死,而喜得为泰山令,惟恐济言不信也,曰:"若如节下言,阿之愿也.不知贤子欲得何职?"济曰:"随地下乐者与之."……辰时传阿痛心,巳时传阿剧,日中传阿亡.济曰:"虽哀吾儿之不幸,且喜亡者有知."后月余,儿复来,语母曰:"已得转为录事矣."

蒋济,<<三国志>>有传,其云:"齐王(曹芳)即位,徙为领军将军,进爵昌陵亭侯."因此,故事中其儿自称是卿相子孙,称其父为"侯".此一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黑暗,就因为蒋济老婆做了一个夢,蒋济可以利用手段逼迫一个太庙讴士即刻赴死;另一方面,人们想像的冥府其组织结构与行事方式与人间相比没有任何差异,相同可以捅过贿赂等手段来与当权者建立起关系,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

5、大致与泰山冥府興起的时间相近或稍晚,在蜀国出现了一个丰都鬼国.<<黄帝书>>曾云度朔山二神荼与、郁垒统领天下之鬼."以鬼道教民"的蜀中"五斗米道"则编造了张天师斥退鬼众,并变成人鬼分治的格局.葛洪<<婶仙传>>卷五"张道陵"条云:

先时,蜀中魔鬼数万,白昼为市,擅行疫疠,生民久罹其害.天师张道陵战六天魔鬼,夺二十四治,改为福庭,名之化宇,降其帅为阴官,斥其鬼众,散处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曰:"人主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戳."于是幽冥异域,人鬼殊途.今西蜀青城,有鬼市并天师誓鬼碑石、天地石、日月存焉.

齐梁时,陶弘景将其系统化,构造出丰都鬼狱.<<真灵位业图>>将众多的真仙从第一阶位排至第七阶位,第七阶位全是鬼官,有75职,有姓名者119人,中心神是丰都北阴大帝.丰都北阴大帝是"天下鬼神之宗,治罗丰山."<<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云:"罗丰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口,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辄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也.山上为外宫,沿中为内宫,制度等耳.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第二宫名为泰煞应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为敢司边宛屡天宫,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洞中六天宫亦同名,相象如一也."同书又云:丰都山中自西向东并排的六个天宫,各有所司,分别为:第一个天宫是人初死最初要去受事的地狱;第二个天宫是卒死暴亡诸煞鬼要去的地狱;第三个天宫是贤良胜人去世后要去受事的地狱;第四个天宫是由鬼官北斗君治理的地狱,该狱诀定祸福吉凶,续命罪害.第五、第六个宫的职司不详.六朝以前中土对于幽冥全天下的想像与描述大致可分为这两个系统.[4]

二、

相比较而言,佛教中的地狱结构复杂得多,光是地狱的种类,在不同的佛经中就有多达数十种的记载.地狱一詞,梵语原称為niraja,巴利语为niraya,音译为"泥犁耶"或"泥犁"、"泥啰耶",本义是无有 ,指无有喜乐之意,人死后落入此处受罪,毫无喜乐可言,故云泥犁.

从最早来华译经的安世高开始,就着重喧扬因果报应观念.因为恶业而受地狱之苦的宣传在困果报应观念中沾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安世高的早期译经中,如<<佛说十八泥梨经>>、<<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对地狱的描绘就已经相当祥细了.稍后灵、献之时,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中有"泥犁品",康巨译有<<问地狱事经>>等等.

尽管"十八层地狱"之说深入人心,然细观安世高之,只是选择十八种业,来去答他们将受到何种地狱的惩罚,并非是说地狱分十八层,在大部分佛经中,地狱也并不是分十八层.[5]佛教中不同经典地对地狱的描绘有详略之异,在巴利文经典中,<<经集>>的<<拘连耶利经>>中提到十种地狱名:水泡、水泡裂、阿婆婆、阿诃诃、阿吒吒、白莲、水莲、优钵罗、芬陀利和莲花.在具体描述地狱的种种痛苦青状时,又提到两种地狱名:吠多罗尼和马叶林.<<中尼迦耶>>第130<<天屎经>>中提到六种地狱名:大地狱、粪便地狱、热灰地狱、丝棉林地狱、刀叶林地狱和碱水河地狱.大地狱又称阿鼻地狱(avīci),又译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成为佛经中最著名的地狱.在相对晚出的的佛典中,如<<本生经>>第530<<商吉遮本生>>中提到八大地狱: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焦热地狱、大焦热地狱和阿鼻地狱.[6]在汉译经典中,元魏·般若流支译的<<念处经>>[7]用了十卷十一品,对地狱作了更系统、更祥细的描绘,如地狱名为何等?众生犯下何业到何地狱?堕在何处?会受到什么惩罚等等.在这部经典的描述中,最初,地狱是分层的,共分七层,它们分别是:活地狱、黑绳地狱、合地狱、叫唤大地狱、大叫唤大地狱、焦热大地狱与阿鼻大地狱,而每层地狱大致上又分十六处,以分别接待犯下上中下不同恶业的死者.如活地狱的十六处第一名屎泥,第二名刀轮,第三名瓮熟,第四名多苦,第五名暗冥,第六名不喜,第七名极苦,第八名众病,第九名两铁,第十名恶杖,第十一名黑色鼠狼.第十二名灵异回转,第十三名苦逼,第十四名钵头摩曼,第十五名陂池,第十六名空中受苦.在这活地狱中,五十年为一昼夜,其命分上中下,有的只在其中一处受罪,而有的要在十六处分别受罪.以下几层地狱的情型与此大同小异.

实际上,五道仑回中的饿鬼道也可视作是幽冥全天下的一部分.在<<正泽念处经>>中最初将鬼分成人中鬼与饿官两类,所谓人中鬼,是生活在阳世之鬼,"若人夜行,则有见者."而饿鬼全天下则处于阎浮提下五百由旬,它长三万六千由旬.饿鬼可分为三十六种,分别因为悭贪、忌妒等业而受报.三十六种饿鬼其青状各各不一,光看名目就足已令人眼埖缭乱,而作者还要为不同的地狱与饿鬼设计不同的刑罚.在此经中,作者至少描绘了九十八个不同地狱的不同刑罚和三十六种饿鬼的不同青状,虽有重腹之处,但描绘之具体,想像力之细腻惊人,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更关键的是,印度的地狱完全是一个受罚场所,各种刑罚集世间酷型之大成,根本没有中国冥府全天下的世俗性与人青味.

地狱中的主管阎罗王是梵文ya ma-raja的音译,本为婆罗门教的神祇之一,後来被佛教采用,在<<《经律异相>>卷四十九引<<问地狱经>>"阎罗王等为狱司往缘一"引<<问地狱经>>、以及<<净度三昧经>>中记载阎罗王的身世,他本为一位国王,在一次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为地狱王,并有十八位臣子也立愿随丛.[8]根剧<<长阿含经>>卷十九"第四分世记经地狱品第四"的记载,当人死后,会被带到阎王面前进行一场审讯,雷同情节亦见于闍那崛多等译的<<起世经>>卷四. 

如果说中国本土对幽冥全天下的想像与佛教经藉对地狱全天下的描绘处于几乎是格格不入的南北极的话,那么,值得我们充分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西域人对地来世界的观念,就是他们,构筑起了一个能购充分为中士人士接受、却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幽冥全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冥府游历故事充斥于各种文献,值得注意的是<<幽明录>>卷五所载康阿得、石长和故事、[9]<<冥祥记>>所载支法衡、释慧达故事.从主角的姓名,康阿得、石长和是西域人无疑.支法衡为沙门,其姓氏有从师姓的只怕,所以不能遽定为西域人,但他至少也是一个深受西域影响的中士人士.至于释慧达为胡人则有明确记载.<<太萍广记>>卷三百七十八引<<塔寺记>>云:"晋太元九年,西河离石县有胡人刘薛者,暴疾亡,而心下犹暖,其家不敢殡殓,经七日而苏,言初见两吏录去……至十八重地狱……,法名惠达."另外,<<幽明录>>所载索庐贞故事,"索"姓也有胡姓嫌疑.要之,当时以西域人为主角的冥府游历故事是十分普遍的.下面,我们即以康阿得、石长和故事为例来西域幽冥故事给中国传统幽冥故事所带来的变化.

康阿得死三日,还苏.说初死时,两人扶腋,有白马吏驱之.不知行几里,见北向黑暗门;南入,见东向黑门;西入见南向黑门;北入,见有十余梁间瓦屋.有人皂服笼冠,边有三十吏,皆言府君,西南复有四、五十吏.阿得便前驱拜府君.府君问:"何所奉事?"得曰:"家起佛图塔寺,供养道人."府君曰:"卿大福得."问都录史者:"此性命尽邪?"见持一卷书伏地案之,其字甚细.曰:"余算三十五年."府君大怒曰:"小吏何敢顿夺性命!"便缚白马吏著柱,处罚一百,血出流漫.问得:"欲归不?"得曰:"尔."府君曰:"今当送卿归,欲便遣卿案行地狱."即给马一匹,及一从人.东北出,不知几里,见一地,方数十里,有满城土屋.因见未事佛时亡伯、伯母、亡叔、叔母,皆著杻械,衣服破坏,身体脓血.复前行,见一城,其中有卧铁床上者,烧床正赤.凡见十狱,各有楚毒.狱名"赤沙"、"黄沙""白沙",这样七沙.有刀山剑树,抱赤铜柱.于是便还.复见七十八梁间瓦屋夹道种槐,名曰"福舍",诸佛住中.福多者上生天,福少者住此舍.遥见大殿二十余梁,有二男子、二妇人从殿上来下,是得事佛后亡伯、伯母,亡叔、叔母.须臾,有一道人来,问得:"识我不?"得曰:"不识."曰:"汝何以不识我?我共汝作佛图主."于是遂而忆之.还至府君所,即遣前二人送归,忽便稣活也.

石长和死,四日稣.说初死时东南行,见二人治道,恒去和五十步,长和疾行亦尔.道两边棘刺皆如鹰爪.见人大小群走棘中,如被驱逐,身体破坏,地有凝血.棘中人见长和独行平道,叹息曰:"佛独乐,得行大道中."

前行,见七八十梁瓦屋,中有阁十余梁,上有窗向.有人面辟方三尺,著皂袍,四纵掖,凭向坐,唯衣襟以上见.长和即向拜.人曰:"石贤者来也.一别二十余年."和曰:"尔."意中便若忆此时也.有冯翊牧孟承夫妇先死,阁上人曰:"贤者识承不?"长和曰:"识."阁上人曰:"孟承生时不精进,今恒为我扫地.承妻精进,晏然无官家事."举手指西南一房,曰:"孟承妻今在中."妻即开窗向,见长和问:"石贤者何时来?"遍问其家中儿女大小名字,"平安否?还时过此,当因一封书."斯须,见承阁西头来,一手捉扫帚粪箕同手捉把 拐,亦问家消息.阁上人曰:"闻鱼龙超修精进,为信尔不?何所修行?"长和曰:"不食鱼肉,酒不经口,恒转尊经,救诸疾痛."阁上人曰:"所传莫妄."阁上问都录主者:"石贤者命尽耶?枉夺其命邪?"主者报:"按录余四十余年."阁上人敕主者:"犊车一乘,两辟车骑,两吏,送石贤者."须臾,东向便有车骑人从如所差之数.长和拜辞,上车而归.前所行道边,所在有亭传、吏民、床坐、饮食之具.倏然归家,前见父母坐尸旁.见尸大如牛,闻尸臭.不欲入其中,绕尸三匝,长和叹息,当尸头前.见其亡姊从後推之,便踣尸面上,因即稣.

最初,在中国的本土神话中,游历幽冥全天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是生人受请,如胡母班是受泰山府君的请托而来到冥府,与身死无关.第二是死者托夢,如蒋济之儿托夢给其母亲,叙说冥间现状.在这两种情况下,叙说者都是生者,在中国如此的重视征验的文化背景下,其叙说的切实性是值得怀疑的.而在西域人叙说的冥府故事中,对幽冥全天下的游历主要是采用死而复生的方式,它以最可信的方式亲历幽冥全天下,这大大增多了叙说的切实性.这以后,这种方式被中国人广泛接受,成为历代幽冥故事中最常用的模式.

就是由于死后复生这一模式的建立,鬼吏枉索性命,再由府君改正往往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情节.如在"康阿得"中载"府君问都录史者:'此性命尽邪?'见持一卷书伏地案之,其字甚细.曰:'余算三十五年.'府君大怒曰:'小吏何敢顿夺性命!'便缚白马吏著柱,处罚一百,血出流漫.问得:'欲归不?'得曰:'尔.'府君曰:'今当送卿归,欲便遣卿案行地狱.'"在"石长和"中,则是如此记载的:"阁上问都录主者:'石贤者命尽耶?枉夺其命邪?'主者报:'按录余四十余年.'阁上人敕主者:'犊车一乘,两辟车骑,两吏,送石贤者.'"这一情节是死后复生的重要依剧,同时也是喧扬"报应"的极好载体.后世的幽冥小说中,尽管在细节问题上五花八门,但这一根心性的情节却是很难改变的.

其次,在中国的幽冥神话中,尽管也有死后受谴服役的情节,但他与生前的行事并无多大关联,只是与冥界官吏的关系不慎亲近融洽而已,如果与主事者的关系有所改善,其境遇马上就能得到改善,因此,如此的情节显然并不是为了宣传因果报应而设置,只不过是对地上全天下的直观反映,幽冥全天下相同是一个缺伐公正、正义的社会.而在西域幽冥神话中,喧扬因果报应成为这类故事最重要的功能,不论你生前的社会地位以及和冥间主事者的个人关系,只看你对佛教的崇信程度.死后审判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情节,也是喧扬因果报应不可或缺的情节,在康阿得和石长和两人的叙说中,均有如此的情节:康阿得故事中,未事佛的伯父、伯母、叔伯、叔母"皆著杻械,衣服破坏,身体脓血",而事佛后的这四人则住于"福舍",生前的所作所为均会引起果报.奇怪的是,在地狱全天下并不是算总帐而是分段计算的.石长和故事中,信佛精进的阁上人成为了冥府的主事者,为一样信佛的石长和沿长了寿命,而不精进的原冯翊牧孟承则只好是为阁上人扫地.如此,就建立起一个相对公正的幽冥全天下,这使得无助无告的下层民众对幽冥全天下怀有极大的稀望,而信仰佛教是改变阶级地位的最容易的方式.

第三,在中国式幽冥故事中,并无地狱全天下的描绘.但在西域幽冥故事中,对地狱全天下中受苦人群的描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情节,在"康阿得"一条中,其云:"见一城,其中有卧铁床上者,烧床正赤.凡见十狱,各有楚毒.狱名'赤沙'、'黄沙'、'白沙',这样七沙.有刀山剑树,抱赤铜柱."在"石长和"中,对地狱全天下的描绘较为简略:只是描绘初至冥府的过程中"道两边棘刺皆如鹰爪.见人大小群走棘中,如被驱逐,身体破坏,地有凝血."地狱描绘是吸引民众崇信宗教的两大利器——恐吓与利诱——之一.但是,与佛经相比,它对地狱全天下的描绘大大简化了,并不渲染少许过分恐布的刑罚,这相同是为了迎合中土百姓的接受心里.

如果说,康阿得、石长和故事的主旨在于捅过死而复生的这一情节的神奇感耸动听闻,对地狱的审判功能有所涉及但不够祥尽,在后期的冥府故事中,如慧达、赵泰故事中,冥府受审这一情节被渲染与强化了,冥府作为审判机构这一功能得到了加强.<<冥祥记>>"慧达"条载:

出南大道……道边有高座,高数十丈,有沙门坐之.……有人执笔,北面而立,谓荷曰:"在襄阳时,何故杀鹿?"跪答曰:"他人杀鹿,我加创耳,又不啖肉,何缘受报?"时即见襄阳杀鹿之地,草树山涧,忽然满目.所乘黑马,并皆能言.悉证荷杀鹿年月时日.荷懼然无对.须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汤中.自视四体,溃然烂碎,有风吹身,聚小岸边,忽然不觉还复全形.

同书"赵泰"故事明显是中土佛教信徒摸仿西域冥府游历故事而编造,与西域故事相比,它大大充实了受审、果报以及地狱、福地等描写:

(泰)至一大城,崔嵬高峻.城色青黑,状锡.将泰向城门入,经两重门,有瓦屋可数千间,男女大小,亦数千人,行列而立.吏著皂衣,有五六人,条疏姓字,云:"当以科呈府君."泰句在三十.须臾,将泰与数千人男女一时俱进.府君西向坐,简视名簿讫,复遣泰南入黑门.有人著绛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问:"生时所事?作何孽罪?行何福善?谛汝等辞,以实言也.此恒遣六部史者,常在人间,疏记善恶,具有条状,不可得虚."泰答:"父兄仕宦,皆二千石.我少在家,修学而已,无所事也,亦不犯恶."乃遣泰为水官监作使,将二千余人,运沙裨岸,日夜勤苦.

我曾经说过,由于西域商人远道做买卖所面对的险恶的生存环境,所以,佛教思想、尤其是因果报应思想对他们来说有着更为现实也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西域商人往往是佛教世俗化、普及化宣传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10]而他们在进行佛教宣传时,往往能很好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西域人的冥府游历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类故事利用了中土的冥府想像,在此基础上,结合佛教的地狱观念,以喧扬因果报应思想为其主要目的.由于其新奇的构思方式、神异的情节效应和深人人心的思想观念,使它很快代替了中土原有的冥府故事,成为中国传统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范型.


[1]此文为霍英东青年基金项目<<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的一部分.

[2]见李均明、何双全编<<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散见简赎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77页.

[3]见江玉祥,<<西南丝绸之路妍究·中国地狱十殿信仰的起原>>,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4-165页.

[4]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中国人对于冥界观念的发展与变化可参见前野直彬,<<中国小说史考>>第二章<<冥界>>,秋山书店,1975年,第112-149页.

[5]关于地狱的数目,各本佛经说法也各各不同,大致上说来,有四、六、八、十、十八、三十、六十四,甚至无量无际等多种说法.参见萧登福,<<汉魏六朝佛教之地狱说>>(下),<<东方杂志>>22卷3期,第23-29页.

[6]见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62-164页.

[7]载<<大正藏>>十七册.

[8]又见<<法苑珠林>>卷7引<<问地狱经>>与<<净度三昧经>>与此同.

[9]石长和事又见载于<<冥祥记>>,释慧达事当时极著名,又见载于<<高僧传>>等文献.

[10]见拙作<<汉魏六朝文学中所见的西域商贸>>,<<西域妍究>>20xx年第2期,第79页.

社会论文 第三篇

提  要    江南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水乡泽国,传统妍究中所认为的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是共同无差別的.但是应该注意,区域内地理环境所存在的细微差异,都会导致民众生活型态的很大不同.本文以村镇为集中讨仑的对象,指出江南传统的大宗生产基本己变成了"蚕桑区"、"稻作区"和"稻棉区"的分异;而且大田劳作、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外出做生意、岁时节俗、民间信仰,既有着共同点,更有着诸多迥异之处,源因都与太湖周边平原低乡的地理环境差异相关.具体而言,有从西部山地延续下来的低丘,也有东部以"冈身"为界线的"东乡"、"西乡"的分域,更有滨海沙地独特的生活环境;在这些差异本属细小的区域内,乡间民众的生活型态却因此大为不同.

关键词    江南  乡间  地区差异

一  引    言

从上个世纪以来,相关明清两代社会经济的妍究十分丰富,讨仑的深度与广度也是学界对于其他领域的妍究所不能比拟的.而江南这个区域的妍究,学者们多从市镇经济与商品、柿场的角度入手.这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本文要探究的主题,即明清两代在中国最为富庶地区的民众社会生活及其地区差异.WWw.meiword.COm

自明初以降,直到晚清,江南的乡间经历丁许多大的变更.要而言之,一是明清两代的鼎革、嘉靖大倭寇、太萍天堂战乱等变乱,二是自然灾变如水旱大灾、疫病流行、潮灾等.在环境的每次变迁后,乡间民众的生存型态有何变化,与变迁前的情况有何差异,拟作另文讨仑,本文要要点论述的,是在这个范围不大的小区域内民众的社会生活型态.地域上包括了明清两代的苏、松、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这儿正好属于一个完整的太湖水系流域,总体上是水资源丰富,气侯温暖,土嚷较为肥沃,十分适于农作.从地形上看,西高东低,西有天目山、茅山延伸下来的低丘和山间小平原,东有南北较长的沿海沙地和分布蜜集的小河港和湖汊.滨太湖地区和湖中水域,分布着大量的小山和暗山.这是江南地理环境的基本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题妍究得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妍究中心的资助,特此志谢!

另一方面,一些对于乡间社会的妍究,就"乡间"的概念问题经常是含糊不清,只要是府级以下的,就可视为乡间.本文所言的乡,是指传统社会晚期,紧蜜系于县级以下基层体细的重要一环.在这个层面上,囊括了所有的市与绝大部分的镇(部分镇是县治所在地,不当属于乡),其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可以作为城市最低一级最切实的反映;村,则是散布于乡野地区最底层的聚落,由于文献之征的充分性远逊于前者,故村落的变迁和发展,往往是从乡(或镇)一级的层面表现出来.在如此一个概念前题下,我们看到,从明代以来,地主和部分退职的官吏和文人隐土多有乡居者,由于其财力较厚、社会关系较广等源因,城居对他们来说,也是经常性的事.因此,他们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笔录,是江南全盘乡间社会生活的重要依剧①.

就明清两代的制度来说,对乡间民众生活影响较大的是徭役和赋税的征取,此外因清朝是异㵀入居中原,以少量人统治多数的汉人,因此在清帝国初建时,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过极为严苛的制度和惩戒措施.总体而言,明代制度上的许多有用成份,都被清代继承下来,如对于明代律法,清代基本沿袭,改动甚微;而且在清代前期,对少许明代遗留下的弊政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较为注意安抚,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如此,帝国的良性制度得到了稳订维续,对下层民众要求生活的稳订,无疑是最为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因此,在康雍乾三朝,社会很快达到了一种兴旺发财状况,民心大稳.尽管当时人有"国富民穷"的微词,但全盘社会秩序的确已相当稳顾.在这个时期的民众意识中,开始接受清廷为承续朱明王朝的正朔,任何悖逆清帝国的言行,自然被斥为"叛逆"或"反乱".

故而本文的论述,大致上从明代较为繁荣的中期开始,持续至太萍天堂战乱之后的乡间社会实态.

二  乡间生活习俗的少许状态

江南乡间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更是复杂多样.但其总体上有着基本一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风俗好尚方面的一体比,最典型的自然是好鬼神、重淫祀.清人指出了江南民间的风俗好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斗马吊牌、吃河豚鱼、敬畏五通神②.这是对江南乡间睹博之风、民间信仰及民食好尚极为简练的概括.

就信仰"邪神"来说,城乡对于各种灵的祭、汜以及有关的赛会等活动,都极一时之盛.如在昆山县,清和里社相当兴旺发财,每月望前后三日,乡城之神都要被抬到山王庙,舁神者飞步竞前,谓之"朝山王"③.湖州的南浔镇地方,妇女不分老幼,到庙会时期"俱艳妆入庙烧香、念坲、酬愿",镇上的东禅堂、嘉应庙香火最盛;尤其是嘉应庙,在九月初五时的"香市"期间,"游览士女阗溢,百戏杂陈,前后二旬始罢"④.吴江县的周庄镇也是这样.当地百姓极崇香信,不仅在本地行香,更远赴普陀、武当、九华等地,每岁必到;而对每年二三月间的乡间演剧,更是不惜重金,从苏州府城邀请名优到乡间集合演剧,"演不过二十出,恒费至三十余金"⑤.但对官方来说,这种演剧与"抗租"斗爭不无关系.十八世纪的湖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相关历史时期中国城市和乡间的概念变化,以及城、乡关系等问题,已作另文<<传统中国的城市与乡间:理仑与实践的考查>>进行了祥细的讨仑(待刊),此不赘.

②  (清)王士禛:<<分甘余话>>卷1,"马吊牌"条,中华书局,1989年,第21—22页.

③  (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卷上,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④  (清)汪日桢纂:<<南浔镇志>>卷23<<风俗>>,咸丰间修、同治二年刻本.

⑤  (清)章腾龙著、陈勰增辑:<<贞丰拟乘>>卷上<<风俗>>,嘉庆十五年聚星堂刻本.

府乌青镇在所编的方志中,就有如此的描述,指出"佃户"从"尚谨"老实、按国家规定纳租,到"奸滑成风"的变化,而且他们往往"连圩结甲",私议纳粮数额,"或演剧以齐众心,或立券以为信约",如发现有"溢额者","黠者遂群噪其家,责以抗众,不则阴中以祸"①.这对控制而言,都是颇为忧患的事.因为几乎全部的迎神赛会活动,都与最下层的百姓相关.如所谓"长工生日",就在三月二十八日的"天齐王诞辰"这天开始,乡间演戏达三日之久,近乡的田作都停下来,参与这次重大的活动②.

全部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较为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方相比,江南一直是一个令人象往的地方,"士大夫仕于朝与游宦于其地者,率目之为乐园";百姓只知努厉耕作以供赋税,到老死都不知有兵争、战斗、死亡、危阽之忧③.从明初伊始,江南巨富沈万三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成了后丗人们的榜样,争以求富为务,生活视物更是争奇斗巧④.明代人已经承认:"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⑤.到明代后期,江南的赊侈品生产已在全国处于了领先地位⑥.生活奢化的风气,无论是大的城市,还是偏僻的小村落,都有增无减.如昆山县等地的生活风尚"日骛新异",一般趋时的时毛者"竭蹷勉应"⑦;嘉定县虽土地瘠薄,然而"俗之勤且俭者日非",从道光末年开始.地方上"渐趋华竞","浮薄少年"因衣食稍裕,出行动辄乘坐车轿;正是乡间务于耕织的百姓,生活也颇习华靡,"非茶肆听书,即酒家醵饮"⑧.奢风的流行.已经使许多生计贫寒的人家都已"耻穿布素"⑨.所谓"奢靡暴殄,贫家不免"⑩.苏州等地所构成的平常生活资料柿场,完万能够満足江南百姓和外来商贩的需要⑾.而且少许家庭的肆筵设席,向来丰盛,"习尚奢华".缙绅之家宴请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羞,多至数十品".即使是士庶及中人之家,"新亲严席,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嫦之会矣".而且每品"必用木漆果山如浮屠样",蔬用小磁碟添案,小品用攒盒,都用"水漆架"架高,主要就为光赏.有位乡绅曾请总兵马逢知吃饭,宴席极尽豪阔:鉁奇罗列,鸡鹅等件都是一双为一盆,水果高六七尺,甘蔗牌房下可以行走三四岁小儿;比较起来,明末的只好算是"土硎土簋"⑿.所以在清代乾隆时期,江浙殷富之家极多.后人称"拥巨万及一、二十万者,更难仆数,且有不为人所知者,惟至百万,则始播于人口"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乾隆<<乌青镇志>>卷2<<农桑>>,乾隆间修、七年铅印本.

②  (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4<<风俗>>,光绪八年元和陶氏仪一堂刻本.

③  (明)沈烛:<<石联遗稿>>卷4<<别郡公唐岩先生叙>>,明万历间刻本.

④  (明)黄省曾:<<吴风录>>,百陵学山本.

⑤  (明)张瀚:<<松窗夢语>>卷4<<百工纪>>,中华书局,1985年,第97页.

⑥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87页.

⑦  (清)龚炜:<<巢林笔谈>>卷6,"叶寿承至老冠服一式"条,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页.

⑧  光绪<<嘉定县志>>卷8<<风土志·风俗>>,光绪六年重羞、尊经阁藏版.

⑨  (清)龚炜:<<巢林笔谈>>卷5,"吴俗奢靡日甚"条,中华书局,1981年,第113—114页.

⑩  (清)蔡蓉升纂、蔡蒙续纂:<<双林镇志>>卷15<<风俗>>,六年上海商务印馆铅印本.

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出版社,1982年,第53页.

⑿  (清)叶夢珠:<<阅世编>>卷9<<燕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3页;(清)董含:<<三冈识略>>卷10,"三吴风俗十六则"条,辽宁培育出版社,2000年,第222—225页.

⒀  (清)孙静安:<<栖霞阁野乘>>上,"禾中巨富"条,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三  民众生活的地区差异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就是由于江南这个财赋重地对于国家的重要,便使乡间民众外在了一种十分疲劳和坚苦的生活境地,辛勤劳动已不能简单地概括他们的一切.清代曾一直満足于对普通民众实行轻徭薄赋,岁入很低,并维持着有利于汉人上层的财政制度①.但私租之重,曾一度导致下乡间的贫困,这是从明末以来一直存在的弊政,已为清初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揭示.具体以吴县的周庄镇而言,"近地之人,在镇者业商贾、习工技为多;在乡者鲜不务农".虽然如此,农民还是贫穷,而工商也因之贫困.源因在于"田租之重,又益以十数年来之谷贱"②.的杂稅与明代相似,仍很沉重,时人对此有"户派门摊,官催后保督前团,毁屋得缗上州府"的琛刻描绘③.有些盛产蚕丝的富庶地区,大多是"将丝换钱索官串",为此衣食往往不敷所需④.乾隆初期,江南地区最为富足的苏州府因户口的增多、米价的不断抬升,出现了"生计日益艰且窘"的景像⑤.嘉道以后,全盘社会环境再次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可以说,那时有两个茵素削弱了对江南的控制力:一是这儿仍为直接控制较为揉弱的地区,二是受到了对外贸易和对外连系的扰乱性影响较为长久⑥.

1.社会生活的地区差异

"社会结构"变迁论者认为,社会的一体化与分化有着相互依赖性⑦,社会生活也是这样.江南区域虽存在着许多共同性,但内部仍有许多分异.

有学者指出,晚至清代,江南地区已经初步变成了三个相对集中的农作物生态分布格局:最初是滨海地区以棉为主或棉稻并重的"棉—稻产区",包括松江、太仓的大部分和苏州府属常熟、昭文等县;其中,松江府的上海、南汇、川沙、奉贤、嘉定等地棉田种植比例高达60—70%.二是太湖以南地区,基本上"北不逾淞、南不逾浙、西不逾湖、东不至海",包括了湖州府属德清、归安、乌程,嘉兴府属石门、桐乡、秀水、海盐,以及杭州府属钱塘、仁和与苏州府属吴江、震泽等县,为"蚕桑区"或"桑稻并重区".三是以种稻为主的"稻产区",包括太湖北部的常州府属无锡、宜兴,松江府属的华亭、青浦等"西乡地区"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gilbert rozman)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出版社,1998年,第78—79页.

②  (清)陶煦辑:<<周庄镇志>>卷4<<风俗>>,光绪八年元和陶氏仪一堂刻本.

③  (清)陈维崧:<<南乡子·江南杂咏>>,载周紹九选注:<<陈维崧选集>>"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④  所谓"官串",是指官仓征收百姓交纳的实物后所开的收剧.清初海宁人查慎行对下层百姓的养蚕生计有过较好的描画:"去年收丝利倍三,村中家家贫养蚕.蚕多桑少叶腾贵,千钱一筐卖未甘.……蚕娘一月不梳头,揽惰却输辛苦好,东家采得茧如脂,缲向檐前索索吹.西家茧头薄于纸,同样蚕桑两样丝.将丝换钱索官串,无者价昂有者贱.贫家衣食天所悭,别许居奇营巧宦."参其著<<养蚕行>>,载聂世美选注:<<查慎行选集>>"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⑤  乾隆<<长洲县志>>卷11<<风俗>>,乾隆刊本.

⑥  前揭<<中国:传统与变革>>,第292页.

⑦  详参peter m.blau,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john wiley &.sons lnc.,new york,1964.

⑧  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江南地区内部最低洼的区域,固然十分利于水稻的种植和生产,而在圩上栽桑虽有出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但无形中却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①.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姓大体与这些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少许而言,男子以耕种为业,妇女以蚕桑绣绩为工,"山居者以树艺为务,泽居者以打鱼为生"②.但也有许多人开始成为游离于城市与乡间之间的无业人员.嘉兴府地方的濮院镇,由于机织业的发达,吸引了大量离士人员来工作.当地有些富裕的农民甚至不再亲赴农田劳作,"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所谓"西头"即指石门、桐乡县地区,那里"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年年初"挈眷而来",年终则"挈眷而去".当时就将这种行为称作"种跨脚田"③.   

由于栽桑养蚕、植棉纺织比经营粮食业能购获得更多的利益,乡间农民往往以丝绵织业为主,或作为主要副业.如在湖州府,几乎是尺寸之堤必种桑树,富家大户因田地广阔,所以广种桑麻,桑麻收入完全可与粮食收入相匹敌④.苏州府丝绸业的兴旺发财,与湖州府能购提供稳订的原料是分不开的.当时人就说苏州之丝织原料皆购自湖州,源因在于江南缫丝"莫精于南浔人",而且这种状态已维持了很长时间⑤.嘉兴府的王江泾镇地方,丝业极为发达,"其丝衣被天下,大贾鹜集"⑥.松江、湖州、嘉兴等地乡间的最大生活来原基本正是纺织业.如桐乡的濮院地方,百姓基本上就以纺织丝绸为生,这儿的手工业、商业也以此而兴隆;其工业以织业、线作业为主,商业则有丝业、菸叶行、桑叶行等,充分体现了地方产业的基本特征⑦.再如,早在明代就以"收不尽魏塘纱"著称的嘉善县乡间,很少产木棉,村民副业就以纺织为主,每天青早将织成的纱或布入柿集换取棉花,回家后再进行纺织,由此获得衣食之源⑧.这种情况在江南具有普遍性.例如,在嘉兴的新塍镇地方,村民将纺成的纱、布也在青晨入市换取木棉,回家再织,次日晨再入市交换;如此每天大约能交换纱、布四五两,村民除了务农垦田以输官偿息外,其衣食就全靠纺织⑨.城镇中的棉纺织业也很普遍,少许地方官员对纺织业的重视对此更起到了推进作用⑩.但是植棉却有不同,在灌溉不利的地区,以及沿海不适宜其他作物的盐碱地带,植棉是有利的;而在灌溉便利的地区,它会与水稻的种植产生冲突,种稻与植棉的收益对比,就在这些地方成了影响主要产业一个很重要的茵素⑾.所以,生活在浙江省其他地区的地主富室,对嘉、湖从事蚕桑经营获得大利十分艳羡,他们否认金、衢、严地土不宜蚕桑的事实,而归咎于"习俗不相尚",从而使妇女们都"坐弃其利"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黄宗智的妍究说明了这一点.参其著<<长江三角洲小侬家庭与乡间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第22—25页.

②  (清)徐傅编、王镛等补辑:<<光福志>>卷1<<风俗>>,苏城毛上珍铅印本.

③  (清)沈廷瑞:<<东畲杂记>>,载<<濮院志>>卷14<<农工商·农桑>>,十六年刻本.

④  同治<<湖州府志>>卷30<<舆地略·蚕桑上>>、卷31<<舆地略·蚕桑下>>,同治十三年刊本.

⑤  (清)陶朱公:<<致富奇书>>,载同治<<南浔镇志>>卷24<<物产>>,同治二年刊本.明代江南种桑养蚕最盛的是湖州府,陈子龙认为湖州"欲以供天下之织,安得不空杼柚乎".参其著<<陈忠裕全集>>卷12<<农政全书凡例>>,裁<<陈子龙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⑥  (清)谈迁:<<北游录>>"纪程",中华书局,1960年,第2页.

⑦  <<濮院志>>卷14<<农工商>>,十六年刻本.

⑧  万历<<嘉善县志>>卷5<<物产>>,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⑨  <<新塍镇志>>卷2<<风俗>>,十二年平湖绮春阁铅印本.   

⑩  如平湖的陆陇其首先到嘉定为县令时,就用小船载了纺具上任;其妻亲自纺织,给地方乡民做了很好的表率.参(清)钮琇:<<觚賸>>卷1<<吴觚上>>,"公归集"条,康熙临野堂刻本.

⑾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侬家庭与乡间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第81—82页.

⑿  (清)胡炜著、童一中节录:<<胡氏治家略农事编>>,中华书局,1958年,第35页:"蚕织".

另外,一般小型的冶金作坊,也有特舒的产地分布.如铜器制品,江南地区最有各的产地在嘉兴,其次当属苏州府的周庄镇①.因经济生活的需要,江南地区也有外出做买卖的人,但基本上是太湖洞庭山地区人,他们做买卖几乎遍及全国,其财富曾一度与徽商相埒②.而外来的各类商贩,在江南村镇中十分活跃,并存在一定的地区性.仅以嘉定县区内而言,布商主要集中在南翔、娄塘和纪王;靛商活动以黄渡、诸翟邨、纪王镇、封家滨为主;花商多俱集于县城东门外;米商则集中在西门外;盐、典各商与大铺户等有些不同,他们往往是"侨客",临时寓于县城或市镇中③.

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讲,民众与官府的关系大多较为疏远.即使较为富庶的无锡地方,乡间百姓"望官衙如在天上,见差役则畏俱避匿",他们向官府纳粮输税也是捅过少许中介入完成的④.沿海的太仓州茜泾镇地方,告飞赌博之风盛行,有滋事之徒,常欺诈良懦,"其怕见官,往往出钱私和"⑤.有些偏僻地方,甚至有至老死未见官府者⑥.这种情况的改变,至少在清初已经产生.下层民户梢微富足一般,"便与胥吏亲热,遇细故辄控更一二事",于是"视公庭如熟路";乡间尚且这样,城市的情况自然可知⑦.具体的例子也很多,如在较为偏僻的陈墓镇,原先也是"别流品、重门第"、"市井虽富而吐弃不顾",但在清初,富厚人家"莫不结纳当路,攀附荐绅";而且少许人喜欢与其交往,竟或结以婚姻的关系⑧.

从上面这些描述,大致可以概见江南乡间下层民众在传统时代的生活景像及其一些差异与时代变迁.

2.地理环境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以普通百姓而言,尽管江南这个以太湖为中心的低洼水乡有着许多共性,但因区域内部还有许多地理条件上的诸种差异,水土条件,土地的贫瘠状态,水陆交通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经济作业和集市贸易,使他们的生活多有不同.

根剧清代乾隆年间学者的统计,沿太湖地区散布着334个河港溇渎和49座滨湖小山;湖中尚有马迹山、洞庭东山、洞庭西山等大小85座山.这些地方"地小而瘠,故物产甚寡,产亦地鉁异"⑨.在著名的东山镇地区,基本上以生产橘柚为主,"贫家亦无不种";种桑养蚕的也较多,"凡女未及笄,即习育蚕",因此当地的三四月也号称"蚕月".由于是山区,可耕地较贵,"凡栽橘一树者,值千钱,或二三干,甚者至万钱".也正因为土狭民稠,"民生十七八,即挟赀出商,楚卫齐鲁,靡远不到,有数年不归者."这是江南地区离乡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清)章腾龙著、陈勰增辑:<<贞丰拟乘>>卷上<<本地货>>,嘉庆十五年聚星堂刻本.

②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赀本>>,出版社,1956年,第5页.

③  光绪<<嘉定县志>>卷8<<风土志·风俗>>,光绪六年重羞、尊经阁藏版.

④  (清)黄屝辑:<<锡金识小录>>卷1<<备参上·风俗变迁>>,乾隆十七年修、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⑤  (清)倪大临纂、陶炳曾补辑:<<茜泾记略·风俗>>,乾隆三十七年纂、同治九年增补抄本.

⑥  (明)王珣:<<添设孝丰县疏>>,载光绪<<孝丰县志>>卷1<<方舆志·沿革>>,光绪三年刊本.

⑦  (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卷下,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⑧  (清)陈尚隆纂、陈树谷续纂:<<陈墓镇志>>卷3<<风俗>>,雍正二年成书、乾隆三十五年续修,抄本.

⑨  (清)金友理撰:<<太湖备考>>卷2<<沿湖水口·滨湖山>>、卷5<<湖中山>>、卷6<<物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商的典型地区.但从"恋土"的角度讲,当地还是不轻远徙,"祖宗庐墓,永以为依"①.下面再来看看沿太湖各府县地区的少许情况及其差异. 

苏州府.由于苏州府的情况在江南地区具有典型性,在此略为详细叙述之.苏州府地区除了府城附郭县地区外,吴江县地滨太湖,其最近处仅二三里,此外俱为湖荡,范围广达十余里或四五里者,以数百计;百姓生长于此,"行舟便捷,他处莫能及",所谓"使船如使驰",所以老幼皆善于操舟,又能囚水②.周庄镇等地,无所事事之流,市镇往往多于村落.妇女们常以木棉作纺织,也作刺绣,蚕桑之事并不是十分拿手.近地之人在镇者多业商贾,习卫技为主;在乡者以务农为本③.陈墓镇地方务农的很少,妇女纺织棉布以资生计却很普遍,所以她们的生活最为辛苦,因为除纺织外"凡耘耨、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男子主要的生业是做佣工,有一半的人正是依靠窑业为胡口之计④.黄埭镇虽然"地皆平夷,田亩多种稻",但"西南各乡大半业渔",显然因当地河池较多之故.另外,南乡妇女织席者居多,以破布糊成的"硬[礻+親]"也是南乡妇女多为之⑤.常熟、昭文等地,农民居住在西乡的,因地势高仰,土质强硬,"耕治尤勤苦";而在东乡,则是"地舄卤、土轻爨、农差逸";水乡地方,农暇时可"操舟打鱼";附郭地方的农民,还经营城郊农业,以就近提供城市生活所需;傍山的农民,还需"伐石担樵".他们都不是专靠田地农作为生.平常生活用度都无大碍,乡间的茶铺、酒肆不但可供他们休闲,而且数量也在增加.即使很揽惰的人,也可以"不纫针、不举火,而服食鲜华".其实,这也是风俗奢靡的一种表现⑥.常熟县的唐市地方,在承办县下达的修浚作业任务时,也要析分高乡与低乡的差异.如"在高乡则疏濬塘河,在低乡则修筑圩岸."明代当地人陆枝指出,他的田坐落潭塘,属极低水区,"岁以水涝为忧,岁以修筑为望";他还向县题出,在全县范围内的高区应重视开河工作,以防旱灾,而低区则重筑岸,以防水患⑦.在近海之地,如太仓州北、靠近常熟县的璜泾,清代前期还只是一个小村,住户却已达二干户,多边海而室,因此明风有二:"自镇而南至于城",其田中中,宜种木棉,宜畜养羊与鸡鱼,也宜种竹,明风"弱小而知耻";自镇而东,距于海洼者宜种稻,百姓"慄悍而怀急".当地还有一个岳庙,村民每岁自三月朔至四月中,盛行"进香信"活动,多抬村神往朝之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叶承庆纂:<<乡志类稿·风俗·习尚>>,二十三年洞庭东山旅沪同乡会刻本.相关产橘情况清乾隆时已不兴旺发财,但种植花果,如桃、枣、栗之类则仍很普遍;而外出做生意,仍以东、西两山人为多.详参(清)金友理撰:<<太湖备考>>卷s<<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96页.

②  光绪<<苏州府志>>卷3<<风俗>>,光绪九年刊本.

③  (清)陶煦辑:<<周庄镇志>>卷4<<风俗>>,光绪八年元和陶氏仪一堂刻本.

④  (清)陈尚隆纂、陈树谷续纂:<<陈墓镇志>>卷3<<风俗>>,雍正二年成书、乾隆三十五年续修,抄奉

⑤  朱福熙修、程锦熙纂:<<黄埭志>>卷2<<风俗>>、<<物产>>,十一年苏州振新书社石印本.

⑥  详参雍正<<昭文县志>>卷4<<风俗>>,雍正九年刻本.

⑦  (明)陆枝:<<复邑令书>>,载(清)倪赐纂、苏双翔补纂:<<唐市志>>卷之上"集文",乾隆五十七年原纂、道光十四年补纂,抄本.

⑧  (清)赵曜纂:<<璜泾志略·流习>>条,稿本."自镇而南至于城"原文作"自城而北至于邑",稿本中已改;这儿本属常熟境,清属太仓州,故原文有此记录.

松江府.靠海之县较多.如金山县,百姓"擅陆海之利";风俗方面,"似吴十之三,似浙十之七".在上海县,"人仰耕织而食并海",到清代嘉庆时期,已是"海人杂处","居游服馔,颇近于奢".南汇县地方,田多高昂,民服耕力穑,四民各专其业.川沙县也是这样,地方濒海,风俗稍悍,与上海、南汇不慎相远.奉贤县百姓"敦本重学".其西"文而不浮",其东"悫而不鲁".近太湖的青浦县,因地局水乡,除耕渔外,生计较少,与其他县有所不同①.在松江府城乡地方,有人还以"传递柬帖"为生计,以此致富者多,时称"农民",常扬扬自得;但这种生计被鄙为"最贱"②.

常州府.全盘府,从北面的靖江、江阴到南边的宜兴,从东面的无锡到西部的武进,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土嚷高下不一",农业生产上"各随地利以顺天时",种稻少许适于高田,但夏至后在圩田种植较为适宜;极高之田,不便戽水,多种菽粟,木棉,或者荞麦;极低易被雨水淹没的田地,往往秋前莳种③.具体以无锡县地区为例,田地还细分成"平田"、"高田"、"低田",以"平田"为最妙;对农作来说,高田要依靠陂塘的灌溉保障,而低田则迫需堤岸的浚筑以防大水④.

湖州府.这儿的情况雷同于常州府,低丘山地与小平原相间.乡间侬家少许都习于耕作,但七八岁的男子也"从师读书",有空就"斫草饲羊,或随父兄作轻便工,未有以荒嬉者".近镇的村落地方,农民多以织绢为业,男子也从事本由妇女为主的"绞线"等工作,并经常到柿集上买丝和卖绢,由此"田功半荒",却能"衣帛食鲜",常能有醉饱于市肆的"佚乐",这是"常农"不能比的生活⑤.孝丰县处于府境极西的山地,"负险为固",民间"凡有科调,缓则玩,急则变",东西两地又有差异,所谓"东地沃而侈,西地瘠而险"⑥.北面的长兴县,风土习尚与府城接,但地介湖山之间,共分十二区,上六区山乡,下六区濒湖,濒湖者种晚稻居多,山乡则多种黄秈⑦.府境南部的德清县,"地瘠土薄,耕种鲜获".但至少在康熙初期,这些"穷乡僻壤"已是"无地不桑",养蚕织茧,民间输课完租外聊给衣食,因此如果蚕事不利,难免"折栖变产,抵偿所负"⑧.邻近的仁和县唐棲镇地区,地多田少,遍地宜桑,出丝之多,为仁和县之首;而土性又宜果,盛产枇杷、蜜橘、桃、梅、甘蔗等;在有水地方,则多植菱藕⑨.

嘉兴府.嘉兴县地区土地较为坦衍,"饶水稻禾蚕组绣工作之技,衣食海内".秀水县却是竞尚侈丽,"列肆多江淮巨贾".嘉善县多为膏腴之壤,"平铺如席,无高山大泽,赋税户口最为繁盛";四周风习稍有不同:东近华亭,妇女勤杼袖,士夫好夸诈;南湖、海盐,百姓"带星鬻鹾,轻命玩法";而西乡之风习又分为两类,"近嘉兴者健,近秀水者驯";北面毗接苏州府境,"其民不浮,讼益鲜,然知礼近于固,不知礼者近于靡".平湖县僻处府境东南部,"工作无他技巧,枱多于桑,布浮于帛,士大夫家勤女工犹什之七".西部的桐乡县,介于湖、秀二府之间,"上沃人稠,男服耕桑,女尚蚕织,易致富贵"⑩.从全盘江南地区来看,山地并不多,平原路地也不多,而以河湖等水体居多.因此,以河湖为基本生存环境条件的乡间,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多据水源条件的优劣崭开.如在吴江分湖地区,傍湖之民以农为业,其在湖之东境者耕种尤勤⑾.傍海之民就靠捕渔为生,春夏间鱼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嘉庆<<松江府志>>卷5<<疆域志五·风俗>>,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②  (清)董含:<<三冈续识略>>卷下,"煞神"条,辽宁培育出版社,2000年,第262—263页.

③  康熙<<常州府志>>卷9<<风俗>>,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④  (清)黄屝辑:<<锡金识小录>>卷1<<备参上·地亩等则>>,乾隆十七年修、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⑤  (清)蔡蓉升原纂、蔡蒙续纂:<<双林镇志>>卷15<<风俗>>,上海商务印书馆六年铅印本.

⑥  光绪<<孝丰县志>>卷1<<方舆志·风俗>>,同治十二年兴修、光绪三年修竣、光绪二十九年补刊本.

⑦  嘉庆<<长兴县志>>卷15<<物产>>,嘉庆十年刊本.

⑧  康熙<<德清县志>>卷4<<食货考·农桑>>,康熙十二年抄本.

⑨  (清)王同撰:<<唐樓志>>卷18<<纪物产>>,光绪十五年著者手稿本.   

⑩  光绪<<嘉兴府志>>卷34<<风俗>>,光绪五年刊本.

⑾  (清)柳树芳纂:<<分湖小识>>"别录下·风俗",道光二十七胜溪草堂柳氏刻本.

潮上,张网较为适宜;当时到城乡村贩卖的渔船就被称作"鲜船"①.对农作灌溉影响较大的是地势上的高低.例如,在松江府地方,"高乡"与"低乡"的水土条件往往随气侯或环境的变化,收成因此不同,农民的生活也多受其影响,甚至出现了乡间民众于农历元旦盼愿天气阴晦的情况.流行的"年朝黑漉秃,高低乡尽熟"的农谚就反映了这一点②.在乌青镇地方也是这样,如在康熙五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大暴雨期间,当地河水陡长五六尺,苗禾所有烂尽,村民竞相到"高乡"买秧苗,出现了"村舟相接者数日"的情况③.而在沿海地带,潮田(仰潮水灌溉之田)很早成了低洼区人们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明清时代的乡间民众一些都能购利用潮汐的有利条件来促进农田水利事业④.

在东部今天松江的天马山地区,"西北诸乡"多种木棉,很少养蚕.低乡地区遇大水,村民习惯用竹子制成"稻蔹","浮驾水面,用以承稻";南乡地区稻田高而平,"斫稻晒谷功易成";北乡地区是所谓的"稻田水漉漉",人们苦无干地⑤.嘉兴府地区的嘉兴县,地势高亢而怕旱;秀水县土地卑下而惧水潦;嘉善县地势是南高北低,存在着"旱则南乡困、潦则北乡悲"的情况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天启年间,松江华亭人陈继儒写信给嘉善县令康元穗,建义他大修低乡圩岸,以防御水灾⑦.湖州府地区交错于圩田间的小溪流,是低丘山地农田的重要依靠,需要不断浚治.这些不仅是重要的排水渠道,也是灌溉的重要用水源.也有学者指出,当地除一部分高乡外,塘、浦、港、溇、浜等在水利功能上的保障及其有用管理都极为重要⑧.

就植棉而言,太湖东南部的嘉定、昆山、太仓等地,都是广植棉花,是著名的棉产地⑨.上海县也产棉花,"种植之广,与粳稻等"⑩.以故棉纺织业不但盛于村落侬家,城镇中也很普遍⑾.所以当时嘉定"地不产米,民苦充漕"的情况,也表明当地不适稻产而宜植棉⑿.松江府是江南植棉纺织的重要生产地区,但乡间地区并非都宜植棉,棉适于高地生产.在今天的川沙县高桥镇以北地方,当时属"江东"八都地区,东西北三面距海浦,浮沙瘠薄,地不宜棉,也不宜种稻;但是久灌之后,棉又若蔓草,所以三年种棉,必须有一年种稻,当地有所谓"七分棉花三分稻"之谚⒀.因此全盘松江府境内的植棉纺织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大体而言,东乡种木棉者居十之三,俗称"花地";西乡土性不宜棉而女红擅针黼,故以布为恒业⒁.而田间施粪灌溉还存在着青淡与浓厚的地区之分异,并非全部浓厚的粪肥都能有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緒学洙纂:<<南汇二区旧五团乡志>>卷13<<风俗>>,二十五年铅印本.

②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上海农谚>>,中华书局,1961年,第4页.

③  (清)董世宁纂:<<乌青镇志>>卷1<<祥异>>,七年铅印本.

④  黄锡之编著:<<吴地水利>>,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7—72页.

⑤  (清)周厚地纂:<<干山志>>卷3<<本地货>>,<<风俗>>,松江博物馆藏抄本.

⑥  (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尺牍>>卷3<<与嘉善康中尊>>,大学图书管藏明崇祯刻本.

⑦  (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尺牍>>卷3<<与嘉善康中尊>>,大学图书管藏明崇桢刻本.

⑧  (日)森田明著:<<清代水利史妍究>>,亚纪书房1974年,第250页.

⑨  这些地方土地瘠卤,不宜种稻.如在嘉定县,植稻面积甚少,种棉花的占了全境的十分之七;米粮若有不足,就取资他县.参(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22<<记加征省卫运军行月粮始抹>>,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19-321页.

⑩  (清)叶夢珠:<<阅世编>>卷7<<食货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56页.

⑾  万历<<上海县志>>卷1<<岁序>>,万历间刻本.

⑿  (清)周鼎调撰:<<嘉定周氏宗谱·周氏族谱传>>,康熙间著者手定原稿本.

⒀  (清)佚名:<<江东志>>卷1<<风俗>>、<<物产>>,上海图书管藏抄本.

⒁  (清)周风池纂、蔡自申续纂:<<金泽小志>>卷1<<风俗>>,乾隆间纂、道光十一年续纂,上海图书管藏抄本.

地发挥地力,当视不同地区而异.如松江府城地区就宜施淡肥,其效力远比上海地区的浓肥为佳①.

河湖分布丰富的地区,渔业的重要性就显岘出来了.在湖州低乡地区,一遇大水往往"稔不胜淹",但百姓"于田不慎尽力",因为其利益所在还是"畜鱼"②.所以,低洼而水源丰富的地区,渔业是其一个重要的经济特色.如地处湖泊群中的周庄镇地方.以渔为业者就很多.由于渔业所用的器具多为竹制,就近供应渔业需求的竹器制慥成了一时之需.周庄镇北栅的竹器制作在江南颇为有名,清初有朱天祥三兄弟所造竹器时称"独步"江南,故同里、角直、陈墓、金泽等镇的商贩,都争相来购.当然,少许农做对竹器的需求也是很大的③.由此,手工特产也随之出现了地区性.就纺具来说,有车、锭子等.锭子用铁制成,纺车则用以绳、竹、木铸就.这些地区以金泽镇地方所产为精良,当时东到松郡西达吴江,南自嘉兴北从昆山、常熟,人们都来购买④.与此相类的,是邻近的朱泾镇地区所产的"铁锭",也最精良,当时有"朱泾锭子吕巷车"之谚称道之⑤.

另外,农田少的地方,佃民就多,因为较好的田地都被居于城市的富户们所沾有.如角直镇地方就较为典型.而这些田地也因所处地区的不同,差异较大.如近镇的田亩,在元和县之东、昆新两县之西的,不属高肥之区,但也不很洼瘠;而滨临吴淞江的田亩,"大水之年多有淹没".一样是以纺织为生计的地方,其具体情型也有分化.角直镇四栅住户,除为工、商、佃农外,基本以织蓆为业,西、南二隅地区,"迤南迤西尤甚".东隅则多业蒲屦,迤东南多业织棉布,迤东北多业织夏布,迤西北多业蒲篓;女红则以绩苧为多⑥.陈墓镇的情况与此略同,务农者较少,男于多作"佣工"或借"窑业"某生,妇女多纺棉织布⑦.

上面描述的这些琐碎情况,都是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慥成的,加之乡间传统影响的介入,使这些差异历时久远.

   3.东西差距与不轻离乡<?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至于江南区域内部表现出来的东、西差异,也是多方面的.这种差异,一是表现在全盘江南地区的东、西部差异,二是体现在一个府、一个县或一个村镇地区的东西南北生活差异.就全盘江南地区来说,东西差距是很明显的.以灌溉而论,大旱期间,苏松的低区尚可戽水灌田,西部的常镇诸郡,率皆无禾,于是饥民多前来求赈⑧.具体的事例,前文皆有许多论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2,"松江青水粪胜如上海铁搭坌"条,中华书局,1982年,第66页.

②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农业出版社,1983年,"运田地法",第132.

③  (清)章腾龙著、陈勰增辑:<<贞丰拟乘>>卷上<<本地货>>,嘉庆十五年聚星堂刻本.

④  (清)周凤池纂、蔡自申续纂:<<金泽小志>>卷1<<本地货>>,乾隆间纂、道光十一年续纂,上海图书管藏抄本.

⑤  (清)朱栋纂:<<朱泾志>>卷1<<物产>>,五年铅印本.

⑥  (清)彭方周纂:<<吴郡甫里志>>卷5<<风俗>>,乾隆三十年刻本.

⑦  (清)陈尚隆纂、陈树谷续纂:<<陈墓镇志>>卷3<<风俗>>,雍正二年成书、乾隆三十五年续修,抄本

⑧  (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6<<杂记>>,光绪八年元和陶氏仪一堂刻本.

从赊侈风俗盛行之情况来看,江南百姓的平常生活起居所用也有差异,西部地区就不能与东部相提并论.西部较为偏僻的湖州府安吉等地,普通民家的居室虽已都是"瓦屋砖墙,茅房甚少";富户则"多架高堂,颇事壮丽",所居楼房较多.三间五间不等①.但在东部的松江府,这方面的生活很早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万历时人范濂就曾指出在他年轻时细木家俱如书桌、禅椅之类"曾不一见",民间所用只是银杳金漆方桌,但当有人从苏州购来几件细木家俱后,很快导致了松江日用家俱的变革,从隆庆、万历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匞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装杂器,俱属之矣";富庶之家又开始追球更高级的家俱制品,凡是床、厨、几、桌之类,都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做成,"极其贵巧,功费万钱"②.居室的奢华还体现在门庭的营造上.清代上海人叶夢珠指出了居室大门样式的流变’认为"皆哈于世家,后及于士类,甚且流于医卜胥吏之家",都趋于奢华③.当然,每个府或县的内部,富室与普通民众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松江地方,富豪之家虽都是朱碧辉煌,而倾椽颓墙的贫困人家也为数不少④,但这不是普遍现像.

即使在很小的村镇范围内,差别依然存在.以浏河镇之北、濒海的茜泾镇地方而言,因土地瘠薄,"金木上石之工绝少",清代前期因当地河道久淤,远商裹足,所以"一阅之市,惟乡民而已";而乡民之风气也各有不同:从西、南、北三门进城的以本分人居多,店市都乐与交易,而从东门进城的,多强赊强卖,动辄打架,被目为"海蛮"或"海贼",东乡民众多系贩盐贩米之徒,入市必集酒肆,而且醉必寻殴⑤.

在清代的元和县唯亭镇地方,近镇田亩处于府郡城之东南塘北的,高于塘南,都属洼下之区,一遭水灾即至淹没;地滨阳城湖、金沙湖之水区.则更易淹没.这是唯亭镇周边的地理环境.镇之四隅,百姓除从事工商佃农,各习手艺.这个手艺在镇中也存在分布差异:东南隅,业毛毡;南隅,业织蒲蒌;西南隅业织芦席;西北隅,业织沙,间有业毛毡、编席、切纸者⑥.再以太仓州近海的双凤地区农民生活为例,西北专植秔稻,东南杂种木棉.就棉业生产来说,"东尚棉布,西尚夏布",也存在着差异⑦.田赋方面,更需根剧土地状态进行区划,以定出不同的等则.例如,在华亭县仙山乡七保四区的"寒圩"地方,包含了三十图(寒字圩)、三十一图(天字圩、月字圩)二图.早在明代隆庆年间,地方在履亩清丈时,将这儿的田土还要细分成上中下三乡,这个寒圩就列在下乡⑧.又如在七宝镇地方,属"东南旱乡",住户自耕织外生计较少,东南田土瘠薄,被列入"荒区",又为旱地,"大熟所种,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而种棉花者十居六七⑨.因此,无论是自然条件的局限,还是地方传统的影响,地区生产和生活往往各有不同,且有的分布区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同治<<安吉县志>>卷7<<风俗>>,同治十二年刊本.

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记风俗>>,年间上海进步书店印行本.

③  (清)叶夢珠:<<阅世编>>卷3<<建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6页.

④  (清)施鸿:<<徵景堂宦游小集>>卷4<<门面>>,清康熙刻本.

⑤  (清)倪大临纂、陶炳曾补辑:<<茜泾记略·风俗>>,乾隆三十七年纂、同治九年增补抄本.

⑥  (清)沈藻采纂:<<元和唯亭志>>卷3<<风俗>>,二十三年元和沈三益堂铅印本.

⑦  (清)时宝臣纂:<<双风里志>>卷1<<风俗>>,道光六年活字徘印<<娄水艺文汇抄>>本.

⑧  (清)杨学渊纂:<<寒圩小志·田赋>>,嘉庆间修、咸丰元年后增修,抄本.

⑨  (清)顾传金纂:<<七宝镇志>>卷1<<风俗>>、<<物产>>,上海图书管藏传抄本.

尽管江南地区水域分布广泛,地狭民稠.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土地的开发利用已达到了极致的情况下,农村剩余人口多有流入城镇从事短期的佣工等工作.但是远赴他乡某生或做生意远行的,除了前文言及的洞庭东山、西山的两地商人外,极为稀少.在城市和村镇地区,少许从事乡间集市贸易经营的也多非本地人①,"经年远商"的情况颇为罕见②.

对农业的重视,是江南这个经济发达地区所共有的普遍性.即使在晚近时期较为近代化的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90%以上的土地都用于种植水稻,村里极少有不干农活的人家,而且占总户数约76%的人家都以农业为主要职业③.这是江南地区不轻远离的主要源因之一.

另外一个要因,是当地某生之途是多样化的,因此即遇荒岁,仍能固守家园.下面以江南地区最为富庶的地区择例言之.

  嘉兴府新塍镇地方,在端午节前后有"青苗会"砖门督促农耕和负责有关礼祀活动,所以当地百姓"耔耘粪溉各以时日,毋敢离畔"④.因此后来就有所谓"富民不出境,士夫多才能,市业生里媲于他镇"的美称.⑤太仓州璜泾镇等地,一些民众都重视农业,"蔑游手游食之习".更重要的是"安土不好远游,无故未尝适百里",纵史游商在外也不会超过一年,"有过期不归者,人以为异"⑥.双凤乡地区虽以贾为业,"鱼米西来,木棉东集",但"做买卖远出者不闻",当地人"故土为安,不忘根本".⑦许多地方的乡农"以田为命",尺寸动必相争⑧.如嘉定县诸镇,多在吴淞江北,在吴淞江南的仅高桥、纪王二镇,纪王镇地界松江府上海、青浦二县,乡间百姓以田土为人命,故牢守寸田尺土,动必相争,地方的狱讼大半由此生产⑨.

苏州府常熟县唐市镇等地,山水田地相间,除农忙时节外,男子"打鱼灌园",女子"擗绩纺织",将"某生之方",所有寄托在田亩上,"即遇俭岁,犹守庐墓,保老婆,不轻去其乡"⑩.虽然在某些地方,如震泽的"薛埠以西因渎西村,多出外做买卖.……速则xx年,迟则七八年,始一返里.离父母,弃老婆,习为固然,亳不介意",而且因获利颇丰,出现了父兄暂归即令子弟继出的情况⑾,但是较个别的,其他地区仍为罕见.总的来说,震泽县地方民众都是"重去其乡,离家百里,面有难色",非公差仕官不远游,以故商贾少而农业多⑿.终年力田的乡间百姓都不喜远出某生,所以"工不越乡,商不越府治各县"的情况在江南很多地区都能看到⒀.在苏州府城至昆山之间交通要路上的信义乡,还滨临水运干道至和塘,本来应该是商业活动活跃的地区,但"营业者多坐贾,少行商;食力者,多耕稼,少工艺"⒁.即使是贩卖稻谷的小商人,走动经营也"不越千里之内"⒂.城乡地区的繁荣,除了民众重视田地劳作外,还有更多的副业可以营生,故常常是"即遇荒岁,犹守老婆,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清)倪赐纂、苏双翔补纂:<<唐市志>>卷之上<<风俗>>,乾隆五十七年原纂、道光十四年补纂,抄本.

②  (清)曹焯纂、陆松龄增订:<<沙头里志>>卷2<<风俗>>,顺治十七年纂、乾隆五年增补,清抄本.

③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xx年,第31页.

④  朱士楷纂:<<新塍镇志>>卷1<<农桑>>,十二年乎湖绮春阁铅印本.

⑤  朱士楷纂:<<新塍镇志>>卷2<<风俗>>,十二年平湖绮春阁铅印本.

⑥  (清)施若霖纂:<<璜泾志稿>>卷1<<风俗志·流习>>,二十九年活字本.

⑦  (清)时宝臣纂:<<双凤里志>>卷1<<风俗>>,道光六年活字徘印<<娄水艺文汇抄>>本.

⑧  (清)王永安纂、侯承庆续纂、沈葵增补:<<紫隄村志>>卷2<<风俗>>,康熙十七年修、咸丰六年增修,上海图书管藏传抄本.

⑨  (清)秦立纂:<<淞南志>>卷2<<风俗>>,嘉庆十年秦鉴刻本.该志为今天上海市纪王、诸翟两镇之合志.

⑩  (清)倪赐纂、苏双翔补纂:<<唐市志>>卷之上<<风俗>>,乾隆五十七年原纂、道光十四年补纂,抄本.

⑾  <<儒林六都志>>卷上<<疆域·风俗>>.

⑿  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一·生业>>,乾隆十一年修、光绪十九年重刊本.

⒀  (清)封作梅补辑:<<张泽志>>卷2<<杂类志·风俗>>,松江博物馆藏抄本.

⒁  (清)赵诒翼纂:<<信义志稿>>卷20<<志事·风俗>>,宣统三年修,抄本.

⒂  (清)柳树芳纂:<<分湖小识>>“别录下·风俗",道光二十七胜溪草堂柳氏刻本.

轻去乡井”,就在于"某生之方不出一途".即使地方上有做买卖者,都是"少离乡远",所以地方上的商贾性事务常被外来转贩者所占踞①.另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往往使"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观念根深蒂固,如在周庄镇地区,人人"颇以作家为务",间有不事生产的,就群起而攻之②.

四  结    语<?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江南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水乡泽国,区域内地理环境的细微差异,都会导致民众生活型态的很大不同.现代对于江南的田野调查,也表明这个水乡一体化下的地区,内部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本在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使在范围极小的区域内,也是很明显的.例如在今天同里镇北面的九里湖围垦区南半部与北半部的土质完全不同,南半部非常贫瘠,而邻近吴淞江的北半部很肥沃③.这种事实必然导致南、北两地从乡间农业生产到民众文化生活的极大差距.

传统的大宗生产早已变成了"蚕桑区"、"稻作区"和"稻棉区"的分异,而大田劳作、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外出做买卖、岁时节俗、民间信仰,既有着共同点,更有着许多迥异之处,源因都与太湖周边平原低乡的地理环境差异相关.具体而言,有从西部山地延续下来的低丘,也有东部以"冈身"为界线的"东乡"、"西乡"的分域,更有滨海沙地独特的生活环境;在这些差异本属细小的区域内,民众的生活体现了多样化.其中,水的影响极为深远.从低丘山地道湖泊群布地区,民众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构成,都大受水的影响.一个显例,是江南水乡的特征体现在地名中十分显暑,以浜、泾、桥、浦、塘等水体为名在地名中占了绝大多数.捅过地名的考查,也可以透视江南水环境的普遍特征和地区差异,即水文化在地名命名中的广泛意义,也可从一个侧面探嗦人类活动在特定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并照观水在江南地区的人生中的重大影响④.因此,特定地理环境对于区域社会的经济体细和社会风习,甚至社会结构的变迁,即使徽小至一个村落,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⑤.

本文对于江南地区乡间民众生活和生产的差异与地理环境所作的初步,一方面临于传统所认为的平原水乡生活的共同无差别性进行再检讨,另一方面,也对于以往妍究中对生产区、风俗区等乡间生态文化区划的界定题出不同的意见,即在根剧少许表面上具有共同性的地区界定为同一区划的同时,更应注意这种区划的可靠性及其有关地域内部存在的实至性差异,重视地理环境的茵素和乡间传统的综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雍正<<昭文县志>>卷4<<风俗>>,雍正九年刻本.

②  (清)章腾龙著、陈勰增辑:<<贞丰拟乘>>卷上<<风俗>>,嘉庆十五年聚星堂刻本.

③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妍究室:<<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查简报>>,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出版社,1981年,第187—194页.   

④  详参拙作<<青浦区的水环境及其地名>>,载<<上海地名>>2000年第1期,第31—34页.

⑤  费孝通对于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的调查妍究,也表明了这一点.参其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xx年.

社会论文 第四篇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销除不和谐现像,权力贫困是慥成社会不和谐的本源性茵素,许多不和谐现像都是由权力贫困引起的.权力贫困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的关系,销除权力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销除权力贫困的有用措施.销除权力贫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符合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全体题高社会生活的化程度和普遍提昇公众的权力意识,是销除权力贫困的根心性对策.

关键词:权力贫困  和谐社会 

discuss on eliminating rights poverty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must eliminate disharmonic phenomena, rights poverty is the fountain factor that causes disharmony, most disharmony were caused by rights poverty. there exists a rise and ebb relationship between rights poverty and harmonious society, eliminating rights poverty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effective measure of eliminating rights poverty. eliminating rights poverty has important factual meaning to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t it is accord with the justice character of harmonious society. boosting democratization degree of the society life roundly and advancing right consciousness of the public generally are the ultimate means of eliminating rights poverty.

key wards:  rights poverty,  harmonious society,  democratization

引言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题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要点已经从思想意识型态层面的理仑论证步入到制度建设层面的实践操作.WWW.meiword.cOm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如何销除不和谐茵素以为和谐社会建设铺平道路,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总的来看,社会不和谐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多种,如贫富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失业增多、贪污腐化严重.这些不和谐现像大多表现为部分人经济的贫困或权力的缺失,而现实中许多人经济贫困又是由于缺伐权力引起的,所以我们认为,权力贫困实际上是慥成当今社会不和谐的本源性茵素.①

和谐意味着协调、均衡,在存在权力贫困的地方是决对不只怕有和谐社会可言的,销除权力贫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仑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贫困和权力贫困的含义进行扼要探究之后,从社会实证的角度阐明了权力贫困是慥成社会不和谐的本源性茵素,进而了销除权力贫困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再关系,结果题出了销除权力贫困的根心性对策.

一、贫困与权力贫困概念探析

贫困一词的内函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动态发展过程.首先,人们少许将贫困理解为因收入水泙低下而慥成的物质贫困,即经济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②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带,有学者认为,贫困的偠素不仅包括物质和收入水泙旨标,还应包括能力旨标,如阿玛蒂亚洲·森认为,贫困是指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力的剥夺,而不单单是收入低下.[1]他所说的能力正是一种自由,即获得各种功能性活动的选择搭配的实至自由.[2]贫困的能力旨标表明,贫困不仅是一个收入低下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能力缺伐的问题.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捅过题高人们的能力,如题高人们的培育文化素质,来根治贫困.

进入20世纪90年带后,又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是收入水泙低下和缺伐能力,还把脆弱性、无发言权和社会排斥等概念引入贫困的范畴.他们认为,那些易遭受外部冲击而自身内部又处于孤力无援状况的人就处于贫困状况,这些人处于和社会的边缘,没有发言权,缺伐法律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排斥.如迪帕·纳拉扬等人认为,贫困不仅是物质的缺伐,权利和发言权的缺伐更是定义贫困的核心偠素.[3]如此,贫困概念的内函从首先的物质贫困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的权力贫困.

从上述可知,权力贫困正是缺伐、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基本的一种贫困状况.贫困不仅包括物质贫困,其核心内容是权力贫困.物质贫困是贫困的具体表现,权力贫困是慥成物质贫困的根本源因.社会愈是上前发展,权力贫困对物质贫困的影响愈大.往往那些拥有权力越多的人很有也许沾有的物质越多,拥有权力越少的人沾有的物质越少.虽然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在某种情况下也也许够影响和支配人们对权力享有的多少,但人们都会任同:在绝大多少情况下,在物质和权力之间,权力是最根本的和结果的诀定性茵素.

人们对贫困概念认识上的深化,不但反映了人类贫困现像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理解水泙的深化和题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人们不再认为贫困单单是物质和经济收入的低下——这只是贫困的一个方面和表面现像而已;人们还从人的基本权力的角度去认识贫困现像,从贫困现像的背后去认识产生这一现像的根源.这种对贫困概念认识上的深化一方面说明了人类对权力的诉求随人类文明发达程度的题高而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从更为琛刻的层面揭示了贫困的本制问题.

贫困现像捆扰人类社会数千年以来,现在人们已经真正琛刻地认识到,就是由于权力的贫困才导致了一系列不和谐的社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许多社会不和谐问题都可以捅过销除权力贫困得到解决,因为,引起社会不和谐的本源就在于权力贫困.

二、权力贫困是慥成社会不和谐的本源性茵素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销除各种不和谐现像,而要销除不和谐现像,就必须找到并解决产生这些不和谐现像的源因.因此,如果我们不认识到产生各种不和谐现像的深层根源,就无法从根本上销除不和谐现像,最多仅能取得暂时的、局部的效果,而无法彻底根治它们.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主要是:住户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培育等关系群众切生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法制不健全;等等.从表面上看,全部这些问题构成了社会不和谐的茵素.然而,当我们深究产生这些问题的橼由时,就会发现,它们都是由权力贫困慥成的——权力贫困是慥成各种不和谐现像的本源性茵素.

(一)从收入差距拉大慥成的不和谐上看

收入差距拉大表现为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悬殊.收入分配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建立科学合理和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细,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将会影响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订.因此,这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已有人题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办法.例如,调整二次分配,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题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泙,括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等等.当前许多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措施都是企图捅过增多低收入者的经济收入来解决.我们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多低收入者的经济收入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许使问题得到暂时缓解,但并不能从源头上真正解决问题,因为这种办法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至,实为一种治标不治本之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题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泙,如此的办法相当于授人以鱼,然而这终究不是一个一了百了的办法,倒不如授人以渔,即提供低收入者增多收入的机会,而如此的机会主要是捅过给予他们相应的权力来实现的,也正是使低收入者能购享有与高收入者平等的获得高收入的权力.在很多情况下,个人收入水泙低往往都是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低、缺伐专页技术而不能获得高收入的职位,因这种情况而导致的贫困能购捅过保障他们受培育的权力解决,即捅过使他们题高文化素质、掌握从事高收入职业的专页技术,从而使他们能购从事高收入的职业来解决.对于因行业垄断慥成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更是由于剥夺了其他人的公平竞争权力慥成的,这种问题只好捅过保证低收入者公平竞争权力的办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其他诸这样类收入差距拉大引起的贫困现像,都是决对不只怕单单捅过给予低收入者一笔金钱就能得到真正解决的,①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低收入者喪失了获得高收入的权力,它根本上不是由经济贫困引起的,而是由权力贫困慥成的.

(二)从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结构慥成的不和谐上看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我国目前主要是针对城镇住户的社会保障,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却并未获得真正保障.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保障制度剥夺了农民获得保障的正当权力,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典型现像.针对农村医疗保障的缺伐,有人题出农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两种方式并举.然而如今农村地区因病致贫的现像非常普遍,如果再实行如此的城乡差别保障,仅能进一步括大城乡差别.我们认为,要真正销除城乡社会保障问题上的差距,就必须以构建和完膳为供给主体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4]为基础,赋予农民享有与城镇住户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力.因为,农村贫困的实至和根源就在于农村权力的贫困,城乡差距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平等权力问题.因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仅有捅过赋予农民社会保障权力才能真正实现.

(三)从法制不完膳慥成的不和谐上看

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各种法律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法制尚不完膳,离建立法治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法制不完膳而慥成的不和谐现像还大量存在,这种不和谐现像很大部分是由于公民权力没有得到保障慥成的.如由于公民的批评建义权、监督权、罢免权、伸诉箜告权没有得到落实和有用保障,对一般贪污腐化行为无法纠正和劝止,以权乱法、贪赃枉法现像时有发生;少许公民的合法权益被寝犯因缺伐诉求渠道而无法获得及时补救,经常出现投诉无门和冤假错案的情况,从而慥成矛盾激化、民怨四起.另外,在当今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关系调整的情况下,公众获得利益表达的愿望和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然而我国的制度化水泙并不高,其性和开放性尚未达到能购容纳进行广泛参与的程度,制度化水泙落后于参与的发展程度,体细所提供的参与渠道远不能満足不断涌现的社会各阶层参与事务的愿望和要求,这种情况有只怕慥成不稳订,破坏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括大广大民众的参与权力不仅对于完膳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可以为销除广大民众中的矛盾和积怨提供一个重要和有用的渠道,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订与和谐.可见,如果能购有用地落实和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力,就能购在很大程度上完膳我国的法制,从而能购改善和解决因法制不完膳所带来的不和谐现像.

三、销除权力贫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从前述内容可知,权力贫困与和谐社会是两种无法相融的社会现像,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消长的关系,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销除权力贫困,销除权力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但并不是仅有在销除了权力贫困之后才去构建和谐社会,由于捅过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逐步销除权力贫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是销除权力贫困的有用措施.

(一)销除权力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细的首要价值同样."[5] 和谐社会必须是公平正义的社会,①而公平正义的社会必然是权力保障的社会.因此,和谐社会亦必须是权力保障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真实保障广大民众的各项权力,销除权力贫困.

作为和谐社会基本特征之一的公平正义的内函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真实维护和实现.[6]从理仑上说,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仅有充分体现公平正义才能达到和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如果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各阶层之间势必充满矛盾和冲突,就无和谐社会可言.因而要在实践中真实维护各方面的利益,要真正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必须保障各方面的正当权力得到维护和实现.由此可知,销除权力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不和谐现像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权力没有得到保障相关,或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权力贫困所带来的最后.以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农村贫困问题为例.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时期,少许地区先后走上了富裕之路,而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仍然十分贫穷落后.慥成农村贫困的源因有很多,如自然地理条件、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低下、长期历史的影响等,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农村的贫困跟农民权益没有得到有用保障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农村的贫困主要是权力的贫困.农村权力贫困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虽有权力但受到不平等陷制,如农村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低于城市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二是已有的法律权力得不到保障,如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经常被寝犯;三是法律规定本身不完膳而使农民权力无法得到保障,如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问题.权力是当今中国农民最为缺伐的东西,如果农民的权力得到保障,那么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农村贫困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解决农村贫困,必须最初真实保障农民的权力,给予农民权力以"国民待遇",仅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摆脱贫困,从而才能肖灭因贫困而导致的不和谐现像,才能达到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

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公平涉及权力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具体内容,其中,权力公平是实现其他方面公平的前题和基础.如果人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没有平等的权力,就没有机会参与各种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没有条件参加到制定规则、实施规则的过程中去,进而无法实现规则本身的公平.在缺伐平等参与权力的条件下制定的规则不仅为规则本身的不公平埋下了祸根,而且更无法做到公萍地实施规则.于是,在按规则办事的现代社会里,当规则本身失佉公平时,其他各方面公平得以生存的起点和基础就消散殆尽了.所以,权力公平是一切公平的罗辑起点,销除权力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销除权力贫困的有用措施

销除权力贫困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不仅是销除权力贫困所必须的环境条件,而且它本身也是销除权力贫困的有用措施,这是由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等茵素所诀定的.

 

最初,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法治和公平正义,而法治和公平正义都具有权力保障的内函,这就意味着和谐社会实际上隐含着对公民权力的保障和维护,即对权力保障的肯定和对权力贫困的否定.正如罗伯特·达尔教授所说:"不单单是一个统治过程,权力是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再地正是一种权力,权力是最为关键的一种建筑材料."[7]法学即权力之学,法律的使命在于维护权力,其宗旨和核心就在于防止他人对公民权力的寝犯和剥夺.法治即法律主治,"它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8]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关怀弱势群体、尊重少量利的社会,正义意味着一种体质,意味着对人们之间关系的调整和对行为的安排,以使人们生活得更好,満足人类对享有某些东西或实现各种主张.可见,法治和公平正义都有利于增进和保护人们的权力,因此,具有法治和公平正义特征的和谐社会亦必然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权力和销除权力贫困.

其次,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上来看.20xx年10月11日捅过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诀定>>题出了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其中指出,和谐社会是全面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要点.其目标和任务之一正是要使的利益得到真实尊重和保障,实现全体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泙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最广大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都以的权益为中心,都以有利于维护利益为着眼点,这就保证了构建和谐社会能购防止和纠正各种侵害权力的亊件和行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增进权力的过程,是一个逐步销除权力贫困的过程.

四、销除权力贫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题高,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明显上升.但由于在"效率优先"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忽视了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发展,导致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由此引发了一定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日趋凸显的情况之下,社会公平问题日渐成为一个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社会公平问题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情况有很多种,其中大多数情况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公民权力问题.因此,在关注社会总体福利水泙的同时,更加关注因忽视部分人的权力而慥成的权力贫困问题,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是由销除权力贫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诀定的.

(一)销除权力贫困符合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公平正义,这就意味着和谐社会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应当是一个人们不会单单因居住、出身、培育等个体差异而在社会福利的享有上存在巨大差距的社会.销除权力贫困意味着人们应当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力,不因个体差异而被排斥在某些权力之外.毋庸质疑,每个人在出身和智商等个体茵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像,它本身并非不正义,国家和对这种差距不能视而不见,相反有义务防止这种差距的括大,采取措施改变因个体自然差异所带来的不公正问题,否则正是典型的不正义.因此社会有必要对这种自然起点上的差异进行必要调整,这种调整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调整,不是使全部人的起点形成毫无差异的一至,而是制定少许制度,以使每个人都有获得基本生活必须品的权力.为此,国家应当采取一种公开透名的公共选择办法,使全面社会成员过一种幸福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都能得到満足,如培育、食务、医疗、交通等.这些基本条件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每个人在这些起点上的相对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题.当全部人享有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力都得到満足的时候,社会上的权力贫困问题就能购得到基本解决,这就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销除权力贫困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氛围

和谐社会意味着恰当兼固每个人的利益,不忽视每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在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已是一个无法消弭的社会现实,在此背景下,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否定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保护每个利益主体的利益本来正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尽管由于各利益主体因自身禀赋的不同只怕慥成他们在最后利益最终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冲突和矛盾,但是国家可以捅过对获取力益的过程进行调整来缓解和销除这种冲突和矛盾,即为人们解决结果利益最终的冲突预先建立一个公众任同的、符合正义标准的程序规则.一个获得公众任同的程序规则的存在对于销除因结果最后的差异而带来的冲突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可因利益主体对事先达成的程序规则的任同而缓解其心中的不满心绪,而且相对于直接对结果最后进行再次分配而言,具有更为积极的效果.在有符合正义标准的程序规则的条件下对过分悬殊的结果利益最终作适当调整,与在相反条件下直接对最后最后进行再次分配相比,前者不仅更能得到人们的普遍支持和赞同,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在预先制定的公开的程序规则中捅过公平竞争去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

为此,保证人们参与上述程序规则的创制过程就显得异常重要.在陷制或剥夺公众参与权的情况下,即使规则的内容只怕是正义的,其变成过程也因违反程序正义原则而大折扣扣.尽管每个人因自然禀赋所带来的差异而在具体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至,但捅过保障他们的参与权力,让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公共政策的讨仑,对共同关注的利益和政策相互进行搓商和谭判,在为了实现彼此利益的动机驱使下,他们完全有只怕放泣个人首先的力场而变成相对中性的力场,相互体谅而达成妥协,从而变成孙斯坦所说的"未完全理仑化的协议".[9]由于捅过公众参与程序而达成的规则获得了全面的同意,他们对于结果最后所只怕出现的差异就不会采取那么对立的矛盾心绪了.①参与权在消弭因最后差异所带来的冲突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利益分配的结果最终不也许符合每个人的愿望,人们也会接受在正当程序前题下获得的最后最后,这种效果并不是来自于结果最后的"正确"或"没有错误",而是从程序过程本身的公正性、合理性产生出来的.[10]程序之所以有如此的作用,是由程序的内再价值偠素诀定了的.[11]

总之,销除权力贫困能购満足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的需要,有利于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力;能购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使人们在符合正义的程序规则中去获得自身的利益需求,并能购保证公众参与权的实现.在每个公民的权力都获得平等保障的前题下,即使存在结果分配最后上的差异也是人们所能接受的了,这种差异是销除权力贫困之后所无法刻服的现像,它本身并非一种不和谐,而是和谐背景下应当加以保护的个体利益追球过程中产生的多元社会的必然现像.

五、销除权力贫困的根本对策

销除权力贫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如上的重大意义,为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美妙的人类理想蓝图,我们应当以务实的肽度,从实际出发,采取有用措施销除诅碍和谐社会发展的权力贫困问题.为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销除权力贫困的根心性对策.

(一)全体题高社会生活的化程度

罗伯特·达尔在其<<论>>一书中题出了的十大长处.[12]其中包括可以保证公民享有许多基本权力;保证公民拥有更为广泛的个人自由;有助于人们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能购使人们行使自我诀定的自由去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追球和平与促进繁荣.社会生活的化是一种从自上而下的角度题出的一种国家管理方式,由于许多权力贫困问题往往都是在非的背景下陷制或剥夺公民权力而慥成的,因此解决这种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正是题高社会生活的化程度.

1.隐含着对权力的尊重和保障.毋庸质疑,在非的情况下是不也许使公民真正获得权力保障的,因为权力存在的前题条件是社会生活的性.在现实生活当中,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有用的参与、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对议程的结果控制.[13]要达到这些条件的社会就必须尊重和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力.如有用的参与是保证公民有参与各种影响其权益的决策和诀定过程的权力,即让公民有机会表达他们的见解和看法、与其他公民(包括决策者)平等对话的权力,如果剥夺了人们参与议程以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就会慥成政策诀定权实际掌握在少量人手里,某些成员就会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他们就有只怕捅过压制其他人的方式而获得成功,[14]有用的参与权要避免的正是如此的局面.相反,化的社会生活正是任何与决策有厉害关系的公民都拥有参与有关亊项诀定程序的机会和权力,保证他们发表意见,听取他们的陈述和申辩,并且他们所发表的观点和见解在决策过程中能得到有用的体现和反映,从而使他们的权力获得尊重和保障.

2.有助于题高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密尔认为,任何一个人,当他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时,他的这些权力和利益才不会被人忽视,人们越是有自保的力量去进行自保,他们就越能免遭他人的侵害.[15]捅过题高社会的化程度,人们参与各种事务的权力能购得到真实保障,从而能购增强人们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基本生存的需要,如食榀、衣物、住房和医疗等,同时,每个人也都有按自己的发展目标、偏好与价值观选择自己生活的多样化需要,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能否満足,根本的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的化程度.在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里,每个人的需求合愿望都能得到尊重和最大限度的満足,他们捅过充分运用参与决策的程序性权力,可以防止其权益遭受他人的侵害,避免自身权力遭受不利影响和非法侵害,从而增强对自己权益的防卫能力.

3.有助于实现公民的公平机会权力.所谓公平机会权力,其核心思想正是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得各种地位的权力.的社会意味着开放的社会,意味着一种最低限度的形式的机会平等,即"全部人都至少有一样的合法权力进入全部有利的社会地位."[16]各种社会地位不仅要在形式的意义上是开放的,而且应使全部人有平等的机会去达到它们.每个人,不管他的自身禀赋如何、不管他在社会体细中的首先地位如何,都应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在如此一个人人享有公平机会权力的背景制度的社会中,人们大都会接受由各种偶然茵素所导致的最后不平等现像而不会产生对立心绪.虽然着想一个完全同一的和谐社会是不也许的,但社会可以设法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措施以保障公民的公平机会权力,这些措施可以保证每个公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讨仑、商榷、谭判、妥协的机会和场合,有进入任何行业或领域的公平机会去争取获得事业的成功.只要保障了公民的这些公平机会权力,即使在最后最后上他的愿望未达成,但他也会觉得这是全部措施中最为合理、最为公正的了,他在结果最后上未得到的利益已在被给予的公平机会权力中得到了补偿,即他的愿望和利益实际上已经在另一种渠道中获得了表达和实现.

(二)普遍提昇公众的权力意识水泙

如果说社会生活化的全体题高是自上而下地销除权力贫困的重要举措的话,那么,公众权力意识的普遍提昇则是自下而上地销除权力贫困的又一重要手段.二者都是销除权力贫困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前者可被看作是销除权力贫困的必要外部条件,而后者则是销除权力贫困须具备的内再条件.

权力意识是指人们对权力现像的认识和肽度,包括人们对自身权力的认知、主张以及对他利的评价.对自身权力的认知正是人们对自身享有的权力的认识和理解;对自身权力的主张正是人们对自己享有的权力的维护,以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泙的题高而主动题出新的权力请求的愿望;对他利的评价包括对他利的尊重和对他利的看法和肽度.公众权力意识的普遍提昇在当下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我们建立法治国家的一种重要文化基础,而且对于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来说也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由于当前许多不和谐现像都是由权力贫困引起的,捅过提昇公众的权力意识不只有利于强化公众对自身和他利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利于公众在加强维护自身权力的同时,避免寝犯他利,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公众仅有题高权力意识之后,当自身权力遭到侵害时,才知道、也才有勇气去争取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才会为维护其权力而斗争.如果人们都有较强的权力意识,他人就不能或不敢随意侵害别人的权力,当社会上争取属于自己权力的人越多,则侵害他利的情况就相对地越少.当社会上出现了没有寝犯或剥夺他利的现像的时候,则因寝犯或剥夺他利而慥成的不和谐现像也就销除了.

由于众所周知的源因,我国公众的权力意识还较为淡薄.①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公众的权力意识有所题高,但仍有很大差距."贵和持中"是中国传统的处世原则,但这种个人化的、纯主观地追球"和"的愿望在他人对其权力的肆意蹂躏下化为乌侑.由于每个人都只从主观角度去求合,不能任真对待属于自己的权力,当其权力遭受无端蹂躏时,还不知道如何去加以保护和获得求济.仅有当公众的权力意识觉醒后,每个权力主体都真正有较强的权力意识时,他们才会知道维护其权力;也仅有在人们善于并勇于维护自身权力的社会里,他人才会尊重别人的权力而不是随意践踏,人们历来所追球的"和"才能真正实现.毕竟,"和"不是个人的主观心里状况,更不是要求人们忍辱求全,它是在全面社会成员的一至行动中实现的一种社会生活状况,更是需要人们捅过努厉争取才能购真正达成.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题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应当为之而努厉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销除权力贫困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带来的肖极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不断题高权力意识,要力避以忌惮、安逸、懈怠的心态对于权力的不法侵害的逆来顺受,应该不计成败地为权力而斗争.耶林认为:"大凡一切权力的前题就在于时刻都准备着去主张权力."[17]他说,对被遭致攻击的权力的维护,不但是权力人对自己的义务,而且是对社会的义务,因为权力人捅过自己权力来维律,正是捅过法律来维护社会不可或缺的秩序,由于个利遭侵害被否定就会导致法本身遭侵害被否定,保护主张个人的权力也正是保护和主张法,权力主体为权力而斗争,由此获得多么伟大的意义啊![18]

由此可见,人们维护自身的权力是在同不法行为作斗争,实际上是在维护社会秩序,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安定.所以,捅过主张权力来销除权力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又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

①本文并不否认经济贫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而是认为经济贫困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不过是一种结果的表现最后而已.从更深的层次去慥成经济贫困的背后源因,就会发现,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经济贫困现像都是由权力的缺伐慥成的,进而认为权力贫困才是引起社会不和谐的根本茵素.

② 这种物质贫困又分为决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决对贫困正是收入低于维持生存所必要的最低水泙的一种贫困状况;相对贫困一些是指收入低于全社会收入平均值的一种贫困状况.

① 这并不是说物质对于销除经济贫困毫无意义,在偏远的落后地区,对因地理环境的陷制而处于贫困状况的人们来说,物质上的支持可能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如捅过改善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能购使他们刻服恶劣交通环境的陷制,从而使他们有只怕走上富裕之路.但本文并非探究全部的贫困现像,而主要讨仑的是在其他条件一样或相仿的情况,因权力的喪失而导致的贫困问题.事实上,这种因权力的缺伐而变成的权力贫困所导致的贫困现像在当下中国社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像,并且这种现像呈现出一种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引起作者关注并写作本文的缘故.

①主席于20xx年2月19日在党校省部级主要灵导干部题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言讨班上的讲话题出了和谐社会的六条基本特征,其中之一正是"公平正义".

① 这是因为捅过给予表达愿望的机会有利于化解不满与对立心绪.波斯纳教授发现,诉讼具有一种精神发泄或治疗作用,那些认为自己权力被寝犯了的人心中怀有怨气,他们想有一个场合来发泄这语气,即使败诉了,他的感觉也比他没有机会在公众场合说出他的不满时要好,在如此的场合,这种不满如果没有得以证明是正确的,至少被任真对待了(参见[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① 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对"选举基层代表"表示选举自己靠得住的人占57.3%,持"无所谓"、"随大流"以及选举候选人以外的人分别占21.4%、11.3%和2.4%;与此同时,"对自己所在选区代表活动情况"表示不大了解的占49.2%,一问三不知的占40.9%(参见张华青:<<论现代化与公民文化>>,载<<复旦学报>>20xx年第1期,第33页).另外,诉讼作为一种法律赋予的权力,由于贱松、厌松心里的影响,许多人还会因"打官司"有"贪利"之嫌而不愿利用这一权力来维护自己遭到寝犯的合法权益.

--------------------------------------------------------------------------------

参考文献:

[1] [印度]阿码蒂亚·森. 贫困与饥饿[m].王宇、王文玉译. :商务印书馆,20xx. 73-74.

[2] a. sen, development as freedom, knopf, 1999, p75.

[3] 迪帕·纳拉扬等.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 付岩梅等译.:中国大学出版社,20xx. 69-70.

[4] 汪柱旺.农村养老保险:供给主体与制度创新[j] .当代财经.20xx,(10).38-40.

[5] 罗尔斯. 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6] . 在举办的省部级主要灵导干部题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言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r]. 中新社. 20xx-02-19.

[7] 罗伯特·达尔. 论[m].李柏光、林猛译. :商务印书馆,1999. 56.

[8]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z]. :光明天报出版社,1988.790.

[9] [美]孙斯坦.法律推理与冲突[m] .金朝武等译. :法律出版社,20xx.39.

[10] [日]谷口平安.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等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5.

[11]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m]. :商务印书馆,20xx.105-116.

[12] 罗伯特·达尔. 论[m].李柏光、林猛译. :商务印书馆,1999. 52.

[13] 罗伯特·达尔. 论[m].李柏光、林猛译. :商务印书馆,1999. 43.

[14] 刘国.xxx裁判与的悖论[j]. 现代法学.20xx,(3).34.

[15] [英]j.s.密尔.代议制[m].汪瑄译. :商务印书馆,1982. 44.

[16] 罗尔斯. 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8.

[17] [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力而斗争[m].胡宝海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1.

[18] [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力而斗争[m].胡宝海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55-58.

社会论文 第五篇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自古以来海洋就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统一镪大、社会的稳订繁荣、的生产和生活一脉相连.中国位于太萍洋西岸.此一地理特征诀定了海洋构成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在世纪之交,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飞快发展20余年,顺力收回香港和澳门之后,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如何实现最近题出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的号召,如何设计新世纪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如何认识建设海洋强国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古今中外的史实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皆可国势走强;反之,则有也许沦为落后挨打的地步.昔日的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二战后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和现在盛气凌人、不可一生的美国,无一走的不是海上兴兵强国之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更是直接证明中国的统一、稳订、繁荣和倡盛与海洋一脉相连.中华民族的兴哀和可耻均与海洋密切有关.秦朝的统一,西汉的强盛,唐朝的繁荣,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以及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任真总结历史经验可以看出,重陆轻海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四、五百年间由强到弱,大国地位不保,以及1840年战争后的100多年间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明地国家的重要源因之一.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东西方均有过各自的海洋文明.西方海洋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对外探嗦,冒险,括张和侵站,其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和开辟海外柿场和殖明地.换言之,西方海洋文明从本制上来说,是外向型的.我国古代海洋文明是黄土文化和农耕意识在海洋上的延续,其特点是闭关自守,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喧扬以我为主的封建统治和文化.总之,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明的本制是内向型的.虽然在元末明初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均居全天下领先地位,并且也曾一度走出国门(郑和七下西洋),但结果并未变成向外发展的有利结局.中、西两种海洋文明之差异,就在于前者是以陆定海,而后者是以海定陆.在一定意义上讲,此种差异奠定了全天下格局的基础,并影响了其后的发展.

自本世纪60年带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带进了一个詹新的历史时期.全天下范围内投入海洋的科技力量和赀金不断加大,海洋的调查妍究和堪探开发一飞冲天,新兴海洋产业和高新科技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80年带以来,在全天下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对海洋的认识和行使,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航运、捕捞和军事利用等活动,而是把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空间.

这一时期,尽管我国海洋事业也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在海洋上仍然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尖锐的挑站.最初,从海洋观念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历史上以农立本,全民自上而下的海洋意识淡薄.如此一个带根心性的问题到现在没有彻底改变.其次,从环境和资源角度来看,由于人口彭胀和开发广度括大,海洋环境总体上呈污染加重趋势.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遭到破坏.再次,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海洋管理机构不健全,综和管理能力薄弱,执法力量芬散.结果,从海洋权益角度看,中国与全部海洋邻国存在划界争议,并有岛屿被侵站的复杂情况存在.岛屿属归和海域划界都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

还应该指出,由于历史等诸多源因,我们到现在缺伐一个全体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工作尚未列入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总起来说,从纵向上比,我国的海洋事业在过去50年间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从横向上比,我们同全天下上发达的海洋大国相比,至少存在着二十年以上的差距.

新世纪的到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契机.在世纪之交,全天下迈向多极化之际,中国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如何抓住机遇,面临挑站,争取在21世纪中叶以前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富强国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的工作之一,正是应该从国家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洋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争取把海洋工作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建立国家的海洋发展观,确立长远的海洋发展战略.

关注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绝之声.15世纪初,我国伟大的全天下航海先行家郑和就指出:"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威险也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曾写到:"昔时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萍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家之命运者也.人云以我为主,我岂能付之不知不问乎?"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许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和革命先行者的思想和主张,到现在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三代灵导核心也一样十分重视海洋问题.1953年,同志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义的侵掠,我们一定要建立镪大的海军".1979年,指出: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近海正是太萍洋北部.同志最近也指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建设具有镪大综和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而奋斗."

21世纪在我国实施东部大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全天下人口的头号大国,路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空间.在国家统一问题上,香港和澳门回归后,问题更加突出.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镪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问题的解决,可以作为东部大海洋战略的切入点.

问题解决之后,外國的武力威协也将是长期存在的.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外在由岛链变成的半闭海状况,没有镪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由于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从1993年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目前年进口石油4000多万吨,约占所有石油需求的五分之一.从中长期看,石油需求的一半也许依赖进口.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对的又一个新问题.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对十分严峻的形势,在有也许划归我国管辖的几百万平方公里海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争议区.岛屿归属和划界争议的解决,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相同需要镪大的综和海上力量作为保证.

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腾飞和复兴,建设海洋强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此才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屹立于全天下民族之林的大国.海洋强国的概念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军事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海洋经济强国.海洋产业的产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使海洋开发总体实利逐步接进或达到国际先进水泙.第二,海洋科技强国.在国内,推动科

学发展,大力题高技术能力建设."十五"期间使海洋科技贡献率从30%左右提供到50%左右,20xx年题高到60%,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三,海洋军事强国.建设一支以海军为主体的海上综和力量,有能力保证问题的解决,有能力反制约,有能力保护未来我国的海上输送线.此外,海洋强国的概念还包括国际海洋事务强国,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已经诀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要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和人才的培训和引进等.西部大开发是我国21世纪初叶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是一项中期发展战略.同时,还应烤虑和启动东部的大海洋战略.东部的大海洋战略可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接替战略,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综和国力有了很大题高,我们走向海洋的时机已经到来,条件已基本成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制定和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应该是东、西两翼的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开发内再的空间和资源;东部大海洋战略,是发展处在的空间和资源.两者相得益彰,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是一至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天下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建设太萍洋地区海洋强国,是实现题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中国在21世纪的整体发展战略应该是西部的大开发和东部的大海洋两步走的方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太萍洋世纪.在世纪之交如此一个千载一时的重要历史关头,把握全天下的脉博,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奏响中华民族进军海洋的号角,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可以相信:中国发展成为全天下海洋强国之日,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社会论文 第六篇

作者:张紧跟   在现代国家,是预防专制和反对专制的一种普遍国家形式.但是,对于的认知却始终迷雾重重,正如英国学者Keith.Granam曾经说过的:"十八世纪以前,每个人对是什么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很少有人拥护它;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每个人都拥护它,但对到底是什么却不再有那样清晰的概念了"近代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人实现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但在认知上的误差却使中国的建设运命蹇劣.今天,当着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现代化,建立和发展柿场经济之时,重新认识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调适方向,矫正误差.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将大有裨益.

  一

  首先是时古希腊各种政体比较而抽象出的概念.从同源上说最初是指国家的制度是一种有别于君主(cmonarchy)和贵族寡头统治(oligarchy)的形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使用一词时,是用来表述希腊城邦如此一种实践:即城邦事务是由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捅过直接讨仑和投票表决方式来做出结果诀定.因此、从一开始正是一个概念,它是"讲多只怕的形式之一.在这种形式中,权利不是属于某一个入,或者某一部分人,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或者更确窃地说,属于大数人".所以后来总结说:"是一种国家形式."

  少许认为,是指"以多数入的意志为的基础-承认全面公民自由、平等的统治形式和国家型态"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合法性基础,承认在民·确认保护"多数人"的利益合意志·以"多数人"的意志为最高意志.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已经不具备实现直接(direct dermnoscracy)的基本要件(小国寡民、交通发达、国家事务简单、公民知识程度高),而且在复杂庞大的现代社会,以公民亲自参与决策为基础的直接,往往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和权崴贬值的后果.因此并非意味着社会中的多数人直接成为统治者,间接的代议制才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在这儿.多数人的统治单单是指少量人在多数人的真正同意和委托下执政.并且受到多数人的有用制约与监督.所以密尔在<<代议制>>中说:"理想上最妙的形式正是或作为最高手段的最高支配权利属干全盘社会集体的那种".

  为了更琛刻地理解代议制,这儿有必要将国家权利从学理上分解为全部权与运用权两部分.”国家的一切权利(国家权利全部权)属于,这种完整的国家权利,就是xxx学或学上所说的;国家权利的运用权则是指国家权利的全部者委托给其代理人的权利,但代理人必须能购保障全部者的利益和权力得以实现,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仅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的行动的确是按照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二而代议制,正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的国家机关来运用国家权利的制度形式".

  因此,作为国家形式的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干国家权利全部权与运用权的关系,即少量人执政和保护多数人利益和权力的关系.所以说:"同任何国家同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诀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力".”而在现实社会中,国家权利的全部权与运用权处于二元相对分离与对立统一状况,的实现则往往是捅过对国家权利运用权的合理配置和有用监控,以及国家权利全部者的积极或肖极的参与来完成的.

  基于此,代议制可以从形式上划分为两部分:l、国家权利运用权的运作帐IJ国家权利运用权的合理配置);2、国家权利全部权的运作(即公民的参与).

  之所以这佯划分,是基于我们对的认知应当从内容与形式上加以必要的区分:体现国家阶级性质的特定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的内容诀定其形式.但的形式又对其内容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促进特定内容的发展,也可以导致这种内容的哀亡.外在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内容实际上是由国家型态的向非国家型态的过渡阶段,其内容可概括为扩展主体,缩小专政对象,这一内容已基本稳订和确定,没有多少发展余地,而实现内容的基本形式尚存在诸多不完膳之处,所以当代中国建设的重心应当是放在形式建设上.如此划分,既使抽象的国家形式的趋于具体化,明晰化,又更具有可操作性.

  而代议制终究是一种间接(indrecdemocracy)其实现程度取决干国家权利全部权与运用权的运作及相互关系.在现实实践中,国家权利运用权(以下简称国家权利)往往表现为相对干国家权利全部权(以下简称公民权力)之外而存在的相对集中行使的物质力量,具有通常芬散存在和行使的公民权力所无可比拟的强度.因此,对的最大威协来自于国家权利:玉、国家权利一旦变成,就极易反过来控制公民权力甚至奴绎公民,使公民与国家机关及其官员之问上的主仆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错位;2、由于国家权利具有强烈的利益属性,极易转化为或还原为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因此失控的国家权利势必成为之源.当然,公民权力的无限括张以及国家权利的过分芬散也会对产生威协,只是这并非现代中的主要问题,在此不想详论.

  所以为确保的实现,最初就要陷制国家权利的强度.不仅应适当芬散国家权利以削减其强度,同时还应当让国家权利的不同构成部分变成一定形式的相互制约平衡关系以自我抵消一部分强度.除此之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正是加强公民权力建设,"以权力制约权利",即公民根剧xxx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力和其他权力,肖极地作为国家权利不可逾越的界限,积极地作为干预国家权利运作的手段,对国家权利进行监督制约.

  国家权利的配置模式由于各国国家性质和国情等差异而千差万别,但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少许要求国家权利的配置科学化,国家权利结构合理化,能适应现代法治和发展柿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现行国家权利配置是在大规模群众运动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质下变成的,国家权利过于集中,适合于计划经济社会的个人专段与人治,而不适合于柿场经济社会的与法治,主要表现为:

  (一)权利配置不尽合理,表现为权利分工不明,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权利运转失控.从横向权利结构看.党(执政党)权(权利机关)关系、党政关系、关系等都不明晰.权利过分集中.特别集中于执政党;从纵向权利结构看·尽管现行xxx规定"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划分,遵循在的统一灵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但这项规定过于原则化,由于始终未有一部砖门法来协调与地方关系,我们』老是处于"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尴尬状况.而由于缺伐法制约束,"权利下放"后地方功能急剧彭胀,增强了地方利益括张意识和地方利益垄断意识,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和地方行为短期化.

  (二)监督制约机制弱化.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一条最沉痛的教训正是对权利运转缺伐制约,监督乏力.作为统一运用国家权利的职权虚化,难以按xxx与法律规定有用运用对行政、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缺伐运用职权的制度保护,发挥不了作为对等的权利实体对行政机关的有用监督作用.监督体质中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行与自下而上的监督,慥成了监督环节中不少误区和空档;重视监督违纪违法,疏忽监督矢策,追惩性的事后监督难以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局部性调整,但总的看来,并未从制度上去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锗误,固然与某些灵导人的思想、做风相关相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因此,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依法对国家权利进行科学配置.理由很简单,法治的核心是捅过理性的法律规范——的朴人,然而法律又是一纸规范,欲使朴人不能违法,惟有设计结构合理、科学的,使因其内部结构本身不能不依法办事.

  最初,要厘清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夫系.从理仑上而言,党不是一级国家机关,不得直接运用国家权利.党的灵导主要是灵导,党的意志只好捅过法定途径上升为国家意志.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拷虑在适当时机刀切斧砍地制定一部"执政党与国家机关关系法"·把党有哪些灵导权,党如何运用灵导权包括进去,把党权、党政关系纳人法治轨道,使党政(权)权能分开,而不单单是职能分开.

  其次,要在强化功能的前题下进一步明晰各个不同性质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利界域,对权利进行一定程度量化,防止权利越界运用,越权无效因之成为法治的基本原则.在现行制度这一根本前题下,应当进一步明晰各个不同性质国家机关之间的分权关系,括大和落实权利机关的权利,现范行政机关的权利,保证司法机关完整地运用司法权利.设立砖门性的xxx监督机构及权崴性的反贪机构,制定一部监督法,加强监督制约.再次,对与地方关系的处理,应当拷虑在加强权崴的前题下实行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原则,这一点可以再即将的<<立法法>>中反映出来,或者制定一部砖门的与地方关系法来明确规范权利划分关系.针对监督乏力的近况,应当加强对权利运转的控制与约束,"对各级灵导干部的职权范围和、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砖门机构

社会论文 第七篇

[论文关键词]公民或 知情权 公开公共信息 和谐社会

[论文搐要]公共信息知情权是指公民对于公共信息的了解权或晓得权.在民、纳税人与收税人的权力义务对等、信息透名度、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是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的依剧.要以民为本,制定和公共信息公开法和听证法,建设成信和现代“电子",用制度和法律来规范、约束履行公开公共信息的义务,真实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和创造出最基础性的制度条件保障.

一、知情权的涵义及其与信息公开的权力义务关系

二战以后,在许多发达国家,湘继颁布了关于信息公开的砖门法律,把知情权作为一项基本的或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来加以保障.知情权的概念是1945年由美国的记者肯特·库柏最初题出的,按照其给出的定义,知情权是指公民享有捅过新闻传媒等多种途径了解或晓得工作的法定权力.它包括公民对所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务信息的了解或晓得,即在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中,制作、拥有和获取的信息(不包括依法应保密的信息),尤其是事关公民权益或利益的重要信息,公民都有权力了解或晓得,也有义务将其披露公开,使公民得以了解或晓得.公民享有知情权和履行披露公开公共信息的义务,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同一个铜板的两面,相得益彰,谁也离不开谁.

可见,本文所讲的知情权是指公共信息知情权,其确窃的含义应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对于所获取和掌握的公共信息的了解权或晓得权.www.meiword.cOm它不同于具有私人属性,属于某种具体特定的权力义务主体所享有的知情权,譬如,消费者对于厂商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所享有的知情权,而是一种具有公共属性,直接涉及到公民与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的知情权.在一个现代社会的实际运作中,民众和是构成该社会最基本的两大权力义务主体,它们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公民权力和所代表的国家权利属于社会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权力(权利),具有迥然不同的处在形式与角色功能,同时,一经社会中产生,这两种权力(权利)就天然地具有互动合作的属性和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这种属性和能力在施政中如果能购被正确有用地行使,就能使它们彼此"不同"而"和",变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社会整体并实现社会的协调有序运行.因此.如何处理调解好民众和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也就必然直接涉及到一个国家政局的稳订与社会的整体和谐.而公民知情权的实现问题,是事关两大基本主体权力义务关系合理合法的前题和基础.如果我们能购处理调解的好.做到有步骤地捅过实施"官员"问责、信息公开、听证、电子政务等有关的制度安排,实现由控情日益转变为公民知情,不断括大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就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和创造出最基础性的制度条件保障.

二、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和依法披露公共信息的理仑与实践依剧

公民享有知情权和依法披露公共信息的依剧,都涉及到公民与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因而也必然涉及到一个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订.其主要有:

1.在民的思想在民的思想正确合理地阐释了与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所谓在民,既是国家权利的全部者和拥有者,是国家权利的主人,"与者同一",而所代表的国家公共权利则是源于权力的"让度",是由的权力派生和转化而来的,是赋予的.或者说,在和的法律关系中,是授权人、委托人或权力人,则是受托人、代理人或义务人.一基于此,无可厚非地享有了解或晓得的活动及其有关信息的权力,也有义务向披露其沾有的公共信息.

然而,一经代表掌控了国家公共权利之后,由于其已从民众权力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与民众权力相对应的、砖门扮演公共事务管理角色、掌控公共资源的社会权利力量,进而极易引发权利自身的"异化",导致其公共信息提供者的属性也会被"异化",形成社会最大的信息垄断者和操控者,却成了信息的缺失者和不知情者.公共信息的不对称便会由此而生.为了使信息对称,就必须安排有关的法律制度,用其实施保障权力人——能购更好地了解或晓得所从事的公共管理活动,了解或晓得公共信息,则必须依法负责任地向披露公共信息.

对的政务即公共信息依法享有知情权,也是对运用监督权的前题与保证,是预防,使不犯或少犯错误的良药.因为"阳光是最妙的消毒剂、防腐剂,""公开是专横独断的自然敌人,也是对抗不公正的自然盟友."一切偏离、违背公共利益的行为都是怕见阳光的.一个真正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就敢于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之卞,欢迎民众的监督.而要有用地监督,最初就要知情,否则,工作缺伐透名度或透名度不高,对的政务活动即公共信息不知情,权利的运作就不会有边界,监督就成了一句空话,、暗箱操作等问题就会大行其道.在这儿,监督权和知情权同样,亦是由派生的.

2.纳税人与收税利义务对等的思想在国家的税结尾系中,是收税人,是纳税人,是靠纳税人所纳之税供养的,纳税人供养之目的正是要管理好公共事务,向社会提供出又多又好的公品和公共服务,这其中就包括向纳税人提供其所需要和关心的公共信息,此乃的责任和义务.在的行政管理中,大量的公共信息虽然被所沾有和操控,但是,公共信息并不是来自于本身,而是在进行公共行政活动中产生的,即进行了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才获得和掌控了公共信息.因而这些信息则与经济活动中的"灯塔"与路灯”相同,具有公共属性,属于公品或公共资源,而不是私人产品或私人资源,因此,不应被作为私人产品或私人资源所垄断和操控,而应还其本来的公共属性,为纳税人——所共有、共享和共用,以使其产生出最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与所征之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同理.否则,把取之于民的信息用之于己,而不是用之于民,变成对信息的垄断和操控,势必会慥成与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明显的不对等和不公平.

3.信息透名度的思想信息透名度的原则是wto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wto成员国的必须切实披露本国全部的相关国际贸易、投资和保护知识产权等诸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等信息,让其他成员国了解或晓得,为的是减少投资与贸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增多确定性和预见性,降低交易成本,合理优化配置社会资源.wto的这条原则对于我国的公民与法人相同适用,此系"国民待遇"是也.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一方面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和昉大了民众获取信息的需要和权力,另一方面它使信息传播呈多元化、加速化的趋势,以能购更充分地満足民众获取信息的需要和权力,这就对披露公开公共信息题出了更为现实和迫切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经济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在我国也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避免.在我国柿场经济和文明的推进过程中,假设不公开公共信息,民众从那里获取不到自己所需要、所关心的公共信息,就会捅过其它渠道获取.徜若这样,的公信力就会大折扣扣,因此,行使好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公开,保障民众知情,已是各级转变职能、完膳公共服务体细、取信于民的必然选择.

4.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所谓和谐社会,实际上正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种社会力量(亦包括人与自然)或者不同的利益共同体彼此能购保持友好相处、公平受益、各得其所、均衡发展、没有重大利益冲突如此一种协调稳订的良好局面或状况.由以上可以看出,社会和谐最基本或者最主要的和谐正是民众和这南北极或者两大基本主体之间的和谐,这南北极若能保持动态的均衡、协调状况,就能保证社会的基本和谐稳订,否则,这南北极不均衡、不协调,社会就很难和谐稳订.也正是说,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取决于该国家民众和之间的关系是否均衡、协调.而要使民众和之间的关系能保持均衡、协调的良好状况,则主要取决于权利的运作是符合还是背离了社会公共利益这个根本目标.如上所述,由于的权利源于公民的权力,是为了満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故的权利应统一、从属、服从和服务于公民权力,即行使国家权利某求公共利益是其自身的本制和存在的社会基础.权利的运用一旦脱离该基础,就会"异化"为其自身本制的反面,其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甚至否定.权利的运作是为了实现公民权力及其所体现的公共利益,而不是私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权利同公民权力保持均衡、协调的社会基础,因此,它从根本上诀定着全盘社会的和谐与稳订.否则,权利的运作偏离了社会公共利益这个目标,不和谐、不稳订便会应运而生.或者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众和这个社会矛盾统一体的双方,权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民众权力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权利是按照"民本"还是"官本"的模式运作,则是我国能否成功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知情权的问题也是同理.在一个国家治国和施政的实践中,能依法使民众知情、还情于民,満足公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就能真实保障公民的权力主体地位,提昇和焕发公民的主体能力,并能直接吸收民众参政议政,对的工作进行帮助、监督和评价,仅有如此,才能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科学决策;才能降低因决策失误而慥成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赢得民众对的理解和支持,变成与民众的互动统一,进而才能化解社会矛盾,加快我国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否则,民众不知情,公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得不到満足,与不配合,那么,在特定的条件下,就会激化社会矛盾,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不稳订的茵素或"源头".譬如,在我国带领应对20xx年的亊件中,公开与不公开事实真相所产生的迥然不同的社会效果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近几年来,我国公开向社会征集对"物权法"草案的意见、召开调全盘人所得税听证会、开通门户网站等增强工作透名度的做法,也都有力地证明了知情权与社会的和谐稳订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和谐社会并非没有矛盾,而是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能保障不使其尖锐化.而信息公开制度本身就具有如此的功效.当社会发生某个不和谐的"亊件"时,它能有用地満足人们"知其情"的需要,并有利于人们从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角度权衡利弊得失,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趋利避害地作出较为理性的判断和抉择,这对于"亊件"的顺力解决无疑能起到很好的"镇静剂"和"平衡器"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当今所处的转型期阶段,社会出现某些和突发亊件等不和谐的问题是正嫦的,并不可帕,可帕的是信息公开制度的"缺位"所导致的信息失真和信息的不可获得性.因为它使民众在最需要获得大量切实、可靠的信息之时,却不能有用地供给信息,其最后是剥夺了民众的知情权,大大地降低了人们辨别判断是非和自主决策应对的能力,进而极易"激活"人们的偏激性、主观盲目性和"从众心里",引发社会安全危机,慥成社会的不和谐不稳订.因此,确立起信息公开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和民众能购及时互通信息、使彼此之间的关系保持均衡、协调不可或缺的桥梁、纽带、渠道和途径,是应对和突发亊件,保持社会和谐稳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题条件.

在许多发达国家,信息公开已被制度化法治化,公民已能最大限度地知情,公民的权力主体地位和能力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昇.实践证明,如此做并没有影响这些国家的和谐稳订与有序发展,反而为这些国家的和谐稳订与有序发展,营造了一个公民参与国家管理、防止浪用权利、人人平等竞争、信息资源共享和保障稳订的良好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譬如,美国在应对"9.11"亊件中所采取的飞快凿凿地向民众告知亊件真相、化解危机的举措,正是典型的例证.而那些信息透名度不高的国家,公民的知情权缺伐制度保障,公民的权力主体地位和能力也较低,则往往容易导致政局不稳、社会失衡、或者社会冲突亊件的发生.

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应对公民知情权对我国的挑站

在我国,公民享有公共信息知情权,本应写入xxx,成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并制定砖门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受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质的影响,被塑慥成了一个"无限全能的".随着权利的括大,日益强化了对信息的垄断权和操控权,弱化了的和知情权,披露公共信息的义务,演化成了对的一种特须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已成了某些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思惟定势和行政惯性.这种状态随着我国人本的打造,现已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但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它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与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制约了我国与法治的完膳和发展,影响了我国两大基本权力(权利)主体的动态和谐统一与全盘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要有用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捅过理念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卓有成效地刻服这些弊端和缺陷,以应对知情权对我国各级的挑站.我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各级及其工作人员要真正实现治国理念由以官为本到以民为本的转变.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在我国,仅有真正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民本"而不是"官本"的行政管理体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其基本思路:一是逐渐缩减权利,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尽早实现"有限责任"的"归位",用法律和制度来规制的行政行为,使真正成为一个依法行政而不是越权行政的.仅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才能履行好自己应该履行的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二是探嗦建立科学的"官员"选任制度,用法律法规规范和强化各级国家权利监督机关对及其"官员"的监督权和制衡权,把作为考劾"官员"的首要旨标,捅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使能购真正对"官员"的去留昇降起诀定性的作用.三是实行"官员问责制",对那些漠视的知情权,漠视的权益或利益,有矢职行为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官员",要依法追疚当事人的行政责任直至法律责任.仅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是国家权利的主人,及其工作人员才会"执政为民",对权力人——真正负起责任,才会积极任真地履行披露公共信息的义务,才会真实地享有知情权.否则,"官员"简单、单纯地由上级少量灵导壬命,矢职不予追疚,在"官员"的心目中就不会有,也不会对负责,有的只是上级灵导和对上级负责,公民的知情权即使有法律保障也会出现有法不依的现像,知情权就很难真正实现.

2.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和公共信息公开法、听证法和电子政务法,用法律来约束、规范履行公共信息公开的法定义务.保障公民法定知情权的实现.公共信息公开法应规定,公开公共信息是原则,不公开是列外,即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只要法律法规不禁止公开的,都应予以披露公开.特别是与民众权益或利益关系密切的重要信息,都要讯速、切实、完整地向民众公开,让民众晓得.任何公民都有权请求公开所拥有的一切非禁止公开的公共信息.否则,由于不息、公开不及时、信息失真或不完整而使的权益或利益受损,都必须承担法律赔偿责任,直接责任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及法律责任.

听证法关于听证制度的规定和作用亦应这样.我们企望着这两部法律或法规的早日颁布,也期盼着把公民的知情权写人我国xxx,成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

电子政务法应与信息公开法湘配套,旨在加快实现我国由传统到现代"电子"的转变.该法应规定,各级要本着"民本"的执政理念,既快又好地建设各级网站,把事关公民权益或利益的政务信息都能及时、凿凿地发布到网站上去,构建一个具有网上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和实时监控(对)等功能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把其建设成一个可靠、便捷、高效和互动的政务公开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日益提昇我国的信息化公共服务水泙.

目前,我国各级也在加快本级网站的建设,但由于刚刚起步,还显得很不完膳,主要有两个不足,一是公共信息披露公开的程度还较低,网上的信息量还较少,特别是事关公民权益或利益的信息明显偏少;二是基本上是单向性的信息公开方式,即公么,公民就能晓得什么,不公布的就不能晓得.这种方式有利于民众了解或晓得的政务情况,但民众则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很难获得作为公民个人所需要的公共信息.因此,各级应逐步加大网上信息披露公开的力度,尤其是要更多更快地公开事关公民权益或利益的信息,同时,要进一步完膳信息公开的方式,依法赋予公民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享有获得某种特定公共信息的申请权,即当事人向网站题出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某种特定信息的请求,网站就应该积极主动地提供该信息,该申请人就能从网站上及时获得该信息,以真正实现公民对公共信息的共有、共享和共用.]仅有从主动提供和被动提供信息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息,完膳、建设各级网站,我国的公民才能享有完整、全体的知情权,否则,仅有单向性的信息公开,缺伐公民自身的主动申请公开,公民所享有的知情权正是不完整、不全体的.

3.各级要由塑造形象、创建政绩向打造成信.建立成信转变.固然需要在民众中有良好的形象和政绩,但成信是基本的道德准则,是有形象有政绩的基本前题和必备要务.为了解决我国某些及其工作人员成信缺失的问题,国家权利监督机关应代表建立起工作人员信用登记体细,对有不成信记录的工作人员,规定其必须退出国家公务员队伍,这就像银行对不讲成信的贷款人不予贷款相同.仅有建立起成信的、让靠得住的,才会及时向披露切实、可靠、完整的信息,才会享有真正的知情权,在民众的心目中,才会有良好的形象和政绩.否则,不成信,即使公开披露公共信息,信息不切实、不可靠、不完整,的知情权一样会被扭曲和践踏,也就不会有好的形象和政绩.同时,成信的建设和打造也需要有有关的法律制度安排,才能得到真实的保障.

总之,做到了以上几点,我国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就有了可靠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也就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和创造出了一个最基础性的制度条件保障.

《社会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社会论文的人,还看了:

2023年最新社会保障论文模板精选

【摘要】在现代社会,我们不但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应该树立科学的立法观。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着立法滞后、体细框架结构随意、财政投入不够、保障面太窄、保障水泙太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制度远未建立、司法保护不力等诸多问题。社会的全体发展需要我们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和其制度的建设,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和其制度的建设,任重而道远。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we shoul

最新社会论文范本集锦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劳动理仑,明确题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其中第一个规定阐发的是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正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注:《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1卷第41页。)是一种异化关系,这种异化关系的表现是:工人生产的越多,他的产品的数量越大,自己沾有的产品越少、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产品价值越高,

2023年社会保障论文

建国之初,我国即建立了面向城市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与集体相结合、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因之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对这种分化,学术界的提法不一,笔者称之为“二元社会保障体细”。二元社会保障体细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它的固化则产生了各种不利的后果。1978年以来,经济体质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结构的飞快转型,使二元社会保障体细的固有格局难以为继,建构城乡整合(跟尾)

2023年数控论文模板

论文关键词:知识结构 数控机床 课程体细 论文摘要:本文根剧当前社会需隶的数控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页“金属切削机床与数控机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优化,构建了理仑教学为引导,实验教学为补充,实训教学为题高的“教学一体化”的人才陪养模式,捅过采用专职教师与教师相结合,来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 1前沿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题高制

机械论文锦集

摘要: 对于一个机械设计人员来说,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一般机构设计、机械强度等问题,需要不断地察找设计手册并进行校核计算,如能将机械设计手册建立成 web 数据库,放在 internet 上的话,当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遇见问题时,就可以将已知参数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经过计算和数据库查询,将最后返回给用户。如此,不仅可以方便设计人员,题高设计效率,使他们能有更多时间去开发新产品和妍究新问题

最新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