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祈祷工作报告网qdbeian.com > 免费论文 > 艺术论文

从《所以》看池莉小说“女性写作”艺术的嬗变_现代文学论文十篇

2022-04-12

从《所以》看池莉小说“女性写作”艺术的嬗变_现代文学论文十篇

艺术论文】导语,您所欣赏的本篇文章共有38215文字,由许跃娟经心改正之后,上传在祈祷工作报告网!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属于文学、艺术或科学领域内的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版权法(见著作权)和主要国际版权公约的规定,可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包括小说、诗词、散文、论文、速记记录、数字游戏等文字作品;讲课、演说从《所以》看池莉小说“女性写作”艺术的嬗变_现代文学论文十篇感谢学习参考!

从《所以》看池莉小说“女性写作”艺术的嬗变_现代文学论文 篇一

关键词:《所以》 “女性写作” 嬗变

摘 要:长篇小说《所以》的发表,标志着池莉“女性写作”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从女性意识凸现、性别对峙方式、爱情婚姻态度、叙述语言视角等几个方面研究其“女性写作”艺术的嬗变。

20xx年2月,池莉又一部长篇小说《所以》历时三年,三易其稿,由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叶紫的知识女性在四十多年中的遭遇与命运。叶紫在专制生长环境中表现出痛楚与无奈,在物质化的社会中感到窒息和茫然,她发现了自己与父母、兄妹、男人以及整个社会的错误与失败。《所以》触及女性心灵痛楚最隐秘的部分,它的发表给喜欢池莉的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和心灵呼应──阅读中伴着压抑、焦虑、酸痛,还有沉思默想、怅然若失。池莉接受传媒采访时曾说:“‘所以’背后大有深意……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无奈。”为什么《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笔者以为这部小说在“女性写作”艺术上发生了转变。“女性写作”认为,女性在文化中受到压抑而缄默,她们的反抗心理使她们善于用身体的语言进行自我宣泄或对男性的两极思维进行破坏。“女性写作”者的目的是让受众在阅读中倾听妇女作家的文本,从而寻求被长期淹没的女性声音和心理现实。

一、女性意识凸现:从对男性的质疑到自身反思

女性意识是与女性主义批评有着紧密关系,是围绕着批评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他者”而展开的,它主张创立妇女文化,创造妇女语言,运用由女性特定的心理所产生的文学风格和形式。WWW.meiword.cOM女性意识在指涉女人生儿育女等生物功能的同时,更倾向于关注她们自身的个体内涵、人生价值、文化学养、社会处境、权益得失等诸多因素,“一个时代的女性,只有在实现人生和理想中找到最佳的落脚点,其女性意识才能达到最高境界。”{1}

池莉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曾被许多论者关注过②。池莉初始的创作,经历过时期,她对女性意识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她当时的女性观明显地体现了对男权意识的一种依附。作家当时二十多岁,初露文坛,涉世不深,且所受的教育也深深烙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她没有条件对此进行扬弃。她早期(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一些作品如《月儿好》中的明月好,《细腰》中的细腰,《雨中的太阳》中的丁老太,都是传统贤惠女性的形象,她们身上具有传统女性所具有的贤妻良母的美德是以自我隐忍和牺牲为代价的,思想上都未能脱离封建男权意识。所以说作家这一时期女性意识还不明显。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新时期的女性与一个浸淫了三千多年封建男权意识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池莉也不自觉地走上了探索女性觉醒的道路,持有与男性中心主义文化对抗的情绪,在作品中体现障碍的生活化的语言而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电子网络)时代,喧嚣的现代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坐下来阅读。因此在文本中,具有某种修辞功能的符号就具备特定的意义。我们会发现正常的语言有时是无力的,或者说不足以承载充沛,有。在受到母亲责骂、求助于父亲又无回应时,叶紫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哦!大学!感谢大学!我是多么善于学以致用!顿时,我理解了父亲软弱的行为,也明白了母亲暴戾蛮横的根源。”{12}除此以外,小说文本中还使用了很多括号。这些括号所起的作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注释,而是叶紫对自己发出的注解,也是她的心理活动,她在内心呐喊、呼吁,嘴上想说不敢说的话,便在心里说了,括号的使用,能引起读者注意和认同。如“还有那么多女人,相信叶爱红的‘真情告白’,说她自己雪白的肌肤,就是长期使用日本天然红枫精华素的结果。”{13}(只有我知道,叶爱红天生就是雪白的肌肤!只有我亲眼看见过叶爱红把大罐液体注入精美的小瓶子。也只有我,坚决谢绝她的免费服务!)另外,《所以》在讲故事方式上,采用一种剪辑性的叙事,跳跃、穿插、嵌入,并大量采用以动词为主的短句子叙述。“于是,我早恋,并且,早婚了。”叶紫的性格属于神经质型(冲动型)的,内心有被压抑的强烈情绪,在言语表达时,句短而激烈。池莉曾说过:“短句子的动感和活力符合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也适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口味。”确切地说,长句子使平民层次的阅读较累,跟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不匹配。此外,文中还运用了大量排比式的短句子来铺陈叶紫在40多年中的遭遇。“因为我不得不在母亲的热牛奶里下药。因为我邻居般的父亲。因为我惨遭横死的妹妹。因为我处境微妙的哥哥。因为我的何阿姨已经无法离开心脏病监护病房。”{14}五个“因为”排比短句使文本的语言极具智慧,凌厉而温柔,锐利而蕴藉,从而内涵更加个人,更加辽阔,使读者的阅读也更有弹性和韵律。

叙述视角,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三人称叙述(外视角或全知视角)、第一人称叙述(内视角)和人称变换叙述。池莉之前的作品多以一种比较客观的第三者叙述口吻来叙写。作家非常善于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文中的“我”总是以一个全知者的角色出现在读者面前,即使涉及到心理描写也是。《生活秀》中,“来双扬现在不急卓雄洲的事情。来双扬是过来人了,懂得情与爱更与缘分有关,时间不能说明问题的。两人缘分到了,水到渠成;两人缘分不到,该等十年等十年,该等八年等八年。来双扬的当务之急是房产问题。房产问题很现实,你不争取,幸福不会从天降。现在的人有一点权利,都黑着呢,谁会把房产白白送还给你,看来,如果舍不得孩子就打不着狼了。关键是谁来充当孩子呢?吉庆街的来双扬,夜夜考虑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来双扬想来想去,逐渐明白,九妹就是孩子了。”{15}在文本中,作者完全以一个全知者的身份在讲述来双扬内心的想法。而《所以》使用了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方式来叙述主人公叶紫,文本中对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更似是作者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控诉。这种叙述与叶紫这个人物所经受的40年历程有关,她有很多的心理问题,从心里要发出质问,第一人称更能直抒主人公内心的每一个疑问,如果用第三人称叙述则很难表达,内视角的“我”——叶紫,不仅仅是故事,更是灵魂,是感受,是悬念。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池莉对女性本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她的“女性写作”艺术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她在自己的婚姻、生育过程中,体悟了身为女人的另一层含义。而对于女人命运的切身思考又使她对当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更清醒的认识。”{16}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感受与心灵共鸣的严谨写作态度,再加上作家丰富的武汉阅历和对生活敏锐洞察力,这部作品首印20万册,在当月全国文学类新书排行榜中位居第三(参考市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调查资料)能在畅销书市场上分一

{1} 池莉,赵艳.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池莉访谈录.小说评论.20xx,(1).

{2}论述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文章主要有:西慧玲:《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覆盖》,文学研究,20xx年第1期;高乃毅:《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河南社会科学,20xx年第5期;周利容:《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5期;韩鹏:《论池莉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固原师专学报,20xx年第2期;龚展:《论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演变》,怀化学院学报,20xx年第4期;吴惠敏:《试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等。

{3} 池莉.怎么爱你也不够[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4}{16} 吴惠敏.试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j].文艺研究.2000,(6):88,87.

{5} 最早对婚外情进行另类描写和认真思考的是卫慧。她在《上海宝贝》(2000)中叙述了一个叫倪可的女子在中国传统男人天天(象征着婚姻和家庭,一天不可缺少)和德国人马克(象征着爱情和性,充满着和浪漫)两个男人之间,婚姻和家庭让她心灵感到温暖,爱情和性让她生命更加鲜活,最终倪可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倪可的悲剧旨在说明,完整的女性,婚姻和爱情应该合二为一,婚姻与爱情的,只能导致人自身的毁灭。

{6} 西慧玲.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覆盖[j].文学研究.20xx,(1):91.

{7}{8}{12}{13}{14} 池莉.所以[j].:文学出版社,20xx.

{9} 金文兵.颠覆的喜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10}{11}池莉.水与火的缠绵[m].文学出版社,20xx: 16,40.

{15} 池莉.池莉精品集[m].文学出版社,20xx:259.

{17} 周利容.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5):75.

浅论《挪威的森林》的艺术特色_现代文学论文 篇二

论文关键词:村上春树;现代爱情;语言特色;中西文化的融合

论文摘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文章的魅力何在?本文从作品所反映的现代爱情、语言特色、非现实因素、中西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加以浅析。

在日本当代作家中,村上春树堪称一颗文学奇星。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的作品便风行东瀛列岛。出版社为他出了专集,杂志出了专号,书店设了专柜,每推出一本新书,销量少则数万册,多则上百万册。《挪威的森林》远远超过了这个记录,在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中引起前所未有的反响,甚至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不少文学评论家、大学教授以及学术性刊物都撰写或发表了关于村上研究的专论。那么,村上春树及其作品受到如此欢迎的原因究竟在何处呢?本文将从《挪威的森林》入手,对其所反映的现代爱情、语言特色、中西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加以浅析。

一、寓言般的现代爱情

《挪威的森林》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村上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村上的代表作)是甲壳虫爵士乐队(norwegian,又译硬壳虫或披头士)一支“静谧、忧伤,而又令人莫名地沉醉”的乐曲,小说主人公的旧日恋人直子曾百听不厌。“我”在飞往汉堡的波音上。从机内广播中重新听到此曲,不禁闻声生情,伤感地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这是小说开头部分。随即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可以说,小说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鼓涌着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www.meiword.cOm小说究竟想倾诉什么呢,生与死?死与性?性与爱?坦率与真诚?一时竟很难回答。在他的小说里没有刻意的渲染爱情故事,而是通过无新意的安排与悲欢离合,将读者深深打动,也许描写的某个场景某个事物正是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他的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传统小说总要概括出人生的痛苦、悲哀、迷茫,而在他的小说里没有刻意的渲染,用他的话说:“存在的不存在感,及不存在的存在的质感”。同时,他宣扬了一种分离的爱情。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们享受着异常丰富,变换迅疾的现代都市生活,也使人们的爱情有了更加丰富细腻的内心需要和更加多变的内心体验。村上春树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创造了属于当代的爱情故事。渡边与直子,直子与木月的爱情与,作者有意淡化爱情凸显。直子爱木月,但是二人之间存在着不能克服的生理和心理的障碍。直子不爱渡边,却对渡边有性的渴望,并且能够克服性的障碍得以实现。木月和直子青梅竹马,相爱至真至纯,但因如此完美的爱情里缺少了,木月便在小说情节展开不久自杀。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可以在生活中得到许多的满足和短暂的爱情,但不可能得到所谓永恒的完全和谐的爱情。《挪威的森林》便是描写了与传统爱情观念相异的情景。这既迎合了时尚流行的文学艺术潮流,又无意间展示了当代社会男女爱情生活的真实状态,开拓了文学爱情主题的新视野。《挪威的森林》似乎在叙述着一个现代寓言,人类传统文化中完美一致的爱情与已经成为永不重复的过去。婚姻、爱情和之间的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作者描写爱情不落入俗套的原因是他深切触摸到了现代人类爱情的难题所在,那种来自生命深处和社会的难于窥视,无法理解又无可克服的障碍。像过去的人们那样粗略简单地维持最初的爱情,白头偕老,那种爱情事实上已不复存在。这在《挪威的森林》中十分具有现代特征的艺术探索。[1]

二、清淡、烂漫、幽默的语言

读《挪威的森林》会让人感到轻松,轻松得如同在品味一杯清淡的清茶。[2]也会使人叹服漂亮,漂亮得好象记忆中留下了一片烂漫的樱花。村上春树,有着独特的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视角,这在《挪威的森林》的语言运用中,俯拾皆见。“不过相比之下,我的房间却干净得如同太平间”,一句“干净得如同太平间”,将毫无意义的“干净”刻画得触目惊心,而这种“干净”又十分符合“干净”的制造者、外号叫“敢死队”的“我”的同室的身份,“敢死队”后来莫名其妙地失踪,也许与这“干净”有着必然的联系吧;“左边床上没有皱纹的身体是直子的”,书中“脸上有很多皱纹”的玲子说的这句话,既透露了玲子对十九岁年轻直子的羡慕、爱怜和赞美,又反映了玲子对自己青春逝去的伤感,这里用对比式的“没有皱纹”,比用白描式的“光滑细嫩”,表现力要丰满丰富得多。《挪威的森林》中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如:“啊,你家里人都上哪里去了,今天?”我问。“妈妈在坟里,两年前死的。”“喜欢我喜欢到什么程度?”绿子问。“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熔化成黄油。”

作者在运用这些语言时,将比喻、类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十分娴熟而不落窠臼,与此同时,他还十分注重语言意境的创造。“天台上空无人影,不知谁忘收的白衬衣搭在晾衣绳上,活像一个什么空壳似的在晚风中摇来荡去”,这里“白衬衣……空壳似……摇来荡去”的动感画面,活画出了“我”灵魂的空虚、精神的无助和对前景的茫然;“直子娇美的裸体横陈在夜色之中,无数植物的嫩芽从其肌肤中争相萌出,在天外来风的吹拂下,鲜嫩的幼芽轻轻摇颤不止”,这光与影、实与虚、柔静与灵动相结合的优美意境,将直子圣洁的裸体、逼人的青春刻画得淋漓尽致,透露了我对直子的无限爱慕,即使直子最后自杀了,肉体消失了,但她生命“鲜嫩的幼芽”,永远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摇颤不止”;“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默然不语,久久地保持沉默,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小说最后这句话,是这部小说所创造的优美意境的最好概括。《挪威的森林》的语言这样独树一帜,她的魔力还表现在不时闪现的轻松幽默上,不妨信手拈来:“洗脸时间惊人的长,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把满口的牙一颗一颗拔下来刷洗一遍”“由于无风,日丸旗俨然元老院议员长袍的下摆,垂头丧气的裹在旗杆上一动不动”“玲子……把我从上到下打量了好半天,我真担心她马上从衣袋里掏出卷尺,动手测量我身体各部位的尺寸”……由此看来,《挪威的森林》的语言确实具有一种奇异独特的魔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村上春树不愧为文学大家。我国近代作家中,钱钟书的语言炉火纯青,村上春树的语言魔力与钱钟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已销售700万册,日本每15个人便拥有一册。这本书之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我想,除了书中描写的主人公渡边与少女直子、绿子的恋爱故事凄惋动人外,其语言所具有的无可抵挡的魅力,恐怕也是深深牵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中西文化的融合

《挪》中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有着极大的文化含量,西方文化与日本文化并存、相互混杂是这部小说最显著的特征。“我”、直子、绿子、木月、永泽、“敢死队”等一群年轻人的形象。主人公“我”是一个大学生,但却不像传统小说中有为青年一样发愤读书,只觉得“大学教育毫无意义”,因而“把大学作为集训:训练自己对无聊的忍耐力”,甚至希望通过毁坏学校。看电视、抽烟、随便和女性发生性关系就是“我”的生活,让人很容易将他和美国作家塞林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联系在一起。这两个人物都生活在物质富裕的现代社会,都鄙视庸俗、虚伪的世道,向往精神自由,但缺乏明确具体的理想,看不到出路,因而只有对现实采取逃避态度,在矛盾和无奈中挣扎。村上熟悉西方文学,了解西方社会,“我”身上明显体现了西方20世纪中“跨掉的一代”的某些特征。

西方的东西被村上信手拈来,海阔天空的拼凑在一起,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形成前未有的跨文化作品。一般读者可能也不太了解小说中提到的那些东西是哪国的、有什么来龙去脉,作者也没有去说明,因为也许在他看来那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传达出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不再是某个民族特有的了。

渗透在《挪》中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实质并不像它的外在形态给人的感觉即西化、洋化。作为一个日本人,村上在他的作品中表现日本的情感和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的美学思想是极其自然的。他自称喜欢日常生活中无所谓的细节性风景,作品中时常描写草的芬芳,风的清爽,山的曲线,犬的吠声,让读者在喧闹的都市生活包围之中感受到了这个东方作者的审美情趣。这种态度和立场也表现在他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尽管“我”的生活方式是消极的,但是就像霍尔顿尚且想探索和追求真理、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我”也一样向往自由的生活,向往东方哲学“我”身上明显的也具有日本传统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林少华.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及艺术魅力.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版, 26、 27页.

[2]王庆生.论村上春树小说的语言策略 .河南社会科学,20xx.

[3]外国文学研究.20xx(5).

“移”:《围城》的语言艺术_现代文学论文 篇三

论文关键词:《围城》  语言艺术  移  广度  深度  讽刺效果  局限性

论文摘要:本文所说的“移”是挪移、转换的意思,它涵盖了一些经典而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移就、移觉、移时、移序以及移义、移态、移码等。《围城》中语言的“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体现得非同一般,我们可以由此看到他那自由的审美风度、智慧和学识的广度及深厚的人文情怀。当然,“移”为小说带来强烈的讽刺效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局限性。

钱钟书是一座“文化昆仑”(舒展语),上山取宝,各有各的手眼。钱学包含了文辞、文章、文学、文艺、文明与文化,古今总揽,中西打通,博大精深,为各门学科提供了各需所能。后学疏浅,高山仰止,从“钱学”中读中国语文的智慧与知识,我也只能“以管窥天”,仅从《围城》这部著作中,谈谈我对其中语言“移”艺术的一些思考。所谓“取一勺饮”,这也是钱钟书“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的开放性学术精神所包含的。

本文所说的“移”是挪移、转换的意思,它概括了一些经典而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移就、移觉、移时、移序以及移义、移态、移码等。《围城》中语言的“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体现得非同一般,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钱钟书的理想心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那自由的审美风度、智慧和学识的广度及深厚的人文情怀。

一、“移”的广度

《围城》中“移”的广度,主要体现在“移”的种类和形式的多样性上,以下是对文中“移”类型的大致归纳和简要。wwW.meiword.cOm

1、移就 

《辞海》中“移就”定义为:“甲乙两项相连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到属于乙上”。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在《围城》中笔者暂且总结出以下三种类型,例如: 

辛楣和李梅亭吃了几颗疲乏的花生,灌半壶冷淡的茶,同出门找本地的教育机关去了。p100 

柔嘉打了个面积一方寸的呵欠。p169  

李梅亭想不到他会这样无抵抗,反有一拳打个空的惊慌 。p32

例一中移人于物,此类“移就”又称“移用”。疲乏的花生米,冷淡的清茶,全是两人心态的透露,“花生茶”是物,“悲哀冷淡”是人的七情之一,虽在写物,实在写俩人旅途中的疲软。例二则为移物于物。“呵欠”是无形无状,作者却故意写成有形之物,以“面积一方寸”加以形容,极言呵欠之大方,鸿渐在发表了长篇议论时,柔嘉只打呵欠,也暗暗讽刺了先前柔嘉对鸿渐的良苦用心。例三移人于人。“一拳打空”本指一个人的动作,“惊慌”则为一个人的心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讽刺了这一类定要在言语中占优势而又失败无趣的形象。 

2、移觉

“移觉”在修辞上又称“通感”。《庄子·人世间》“夫循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为通感提供了哲学基础,因钱钟书一篇《通感》[2]的文章而正式被纳入修辞学的新成员,钱钟书认为“六根互为用”,所谓“感受之”,在围城中移觉的运用也俯拾即是,体现在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的打通与交通。如: 

大碟子里几块半生不熟的肥肉,原是红烧,现在像红人倒运又冷又黑。p90  

心里想这真是法国新回的女人,把巴黎大菜的“臭味交响曲”都带到中国来了。 p33

有时候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的要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p82

例一中属视觉移植,又冷又黑的红烧肉为眼前所见联想到红人倒运,那半熟不熟的既是肥肉,更是对那些投机取巧的所谓红人的讽刺。例二属嗅觉移植,这臭味如交响曲把人熏得反胃体现得淋漓尽致。例三属听觉移植,这是形容鸿渐鼾声的一段,听觉转为眼前之景,形象可感,让人不得不惊叹于转移之妙。

3、移时

《修辞通鉴》中“移时” 定义为:“把不同时代的事物扯在一起,以明显的时空错位,显示特殊的语言情趣”。[3]《围城》中的移时体现得尤为鲜明,其中古今打通,中西打通,使读着纵横百阖,驰骋于文化天空。例:

鲍小姐打她一下道:“你!苏东坡的妹妹,才女!”——“苏小妹”是同船男生为苏小姐取的外号。“东坡”两个字给鲍小姐的南洋口音念得好像法语里的“坟墓”(tombeau)p3

例句中鲍小姐简短的一句加以精辟的议论,古今跨越东西,贯通中西。称苏小姐为苏东坡的妹妹,造成特殊的语言情态,从而苏小姐的形象让人感觉滑稽可笑,加以法语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味,从而强化了苏小姐并非真正才女这一语意 。

4、移序  

这里所称的“移序”就是调整语序,即“为了表达上的需要,将前文中的词或语速的顺序做适当调整,组成新的词,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情趣”。汉语没有明显的形态上的变化,因此语序的转换成了汉语中的最重要的语法手段。[4]在沈太太皮肉下垂像“圆壳的行军热水袋”时,有学者评价得很有特色,称她年龄不大,正是“徐娘半老”[5],就是典型地运用了移序。如:

好几个拿介绍信来见的人,履历上写在外国“讲学”多次,高松年自己在一个小国里读过,知道往往自以为讲学,听众以为他在学讲——讲不来外国话借此学学。p114

“讲学”意味着“有学问的人公开教授自己的学术理论”,这是一个具有很高水平的学术行为,而“学讲”意味着“学习讲话属于最底层的言语行为”。语序上的差异导致了语义上的高低差别,而语义上的变化与合理思维产生偏离于是诙谐而生,表面上语序的转移,却深刻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自吹自擂的丑陋形象。

5、移义

在汉语中,词语具有多义性,特定的词语环境限定多义词只能实现特定的某一意义。《围城》中巧妙地利用了语言环境的不同,使得一词的意义不露痕迹的转为另一意义,给人一种错觉之感,造成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如:

后来跟中国并肩作战的英美两国,那时候只想保持中立,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p178

高松年身为校长对学校三院十系的学问样样都通,这个通就像火车畅通肠道通畅的通几句门面话从耳朵里进去通到嘴里出来一点不在大脑中停留。p138

“中立”一词的拆分新解,深刻而辛辣地讽刺了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的丑陋行径。而“精通”取“穿过”之意,幽默真实地刻画了高松年自耳朵进从嘴里出,不动声色地对学识浅薄而又自命不凡的高松年进行有力的抨击。

6、移码

所谓“码”即“语码”,广义上是指人们在交际中采用任何符号语言,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笔者所指的“移码”是指在同一部作品中语法的转换,也就是指“两种或多种语法成分在文中的并置”。[6]例 :  

但唐小姐会欣赏会了解,这谎话要博她一笑,他又欣然写下去,里面说什么:“昨天承示扇头一诗,适意有所激,见名章隽句,竟出诸伧夫俗吏之手,惊极而恨,遂厚诬以必有蓝本,有时取决,必实未安。叨在知爱,或勿深责 。”p45 

苏小姐胜利的微笑低声说:“embrass-moi!” p56 

正如方鸿渐所想的,用文言文比现代文妥当,词意简约含混,是文过是非轻描淡写的好工具。在文中夹杂一段文言文足见方鸿渐的迂腐,极大地讽刺了他撒谎的本领以及想到唐小姐会欣赏时,他那欣欣然的丑态。当然在《围城》中不仅有一段式的移植也有一词式的移植;不但有文言文的加入更有法语英语的嵌入。一词式移码显得文章灵活多变而外文又不会有文言那么生分,有白话那样容易讨人亲热,只有英语允许人坦白的讲“我亲爱的”“你的极虔诚的”。第二句中苏小姐用法文表现了她大家闺秀的形象,即使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还是说不出“吻我”二字。有意的移码避免了肉麻及一些社会的尴尬。   

二、“移”的深度

世界是无限丰富和千变万化的,人的感觉也是如此,这就为人的感觉转移的深度提供了可能。《围城》中大幅度突破人类习惯性思维,通过语言或语言创造的意向挖掘事物的深隐特点。以下通过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谈谈《围城》中语言转移的深度。

1、对相邻而又不同经验的感觉转移。

世界上的事物,人们关于世界上的经验都是互相联系的,绝对不相关联的经验可以说是不存在。两个经验之间的距离愈远,差别愈大,区分越容易;而两个经验距离愈近,差别愈小,区分越难。而《围城》中,钱钟书善于对邻近的感觉经验进行游刃有余的切分与剥离,从而做到恰如其分的感觉上的转移。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例子说起: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p28

他想这是唐小姐还自己的,将来跟他细细算账,微笑从心底泡沫似的浮上脸来,痛也忘了。p32

曹元朗脸上一圈圈的笑痕,像投了石子的水面。p41

这都是写“笑”,且都是“微笑”,笑是一种肌体感觉,没有实体,作为一种感觉能够表现出来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是将各种“微笑”的界限明显的区分开来,那真叫困难。这里作者巧妙运用比喻,使其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第一种,那是方鸿渐对恋人的思恋,表现出心中的无比欢喜,其微笑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第二种,微笑可“浮”在脸上,是方鸿渐心中的,也暗示了方唐两人的关系如泡沫似的最终虚无。第三种是假意的微笑,讽刺了曹元朗那“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的“高见”。

2、对前后相邻而又相近的经验在情感和情绪上的转移。

对于在某种情感和情绪上的变化,距离近,差异小,有时很容易被忽视,而这种细微的转移最能体现作者感觉的敏锐以及思想的深度。例如:

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上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p17

这是方鸿渐回国后,面对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的现实,觉得自己渺小,懦弱的感情变化之景。整个景色从“动——静——动”,从“天——地——天”地移动变化,正是方鸿渐心灵感情起伏的体现,“热闹”的满天繁星表明内心的杂乱,而月亮渐渐地可烘托风景则表现了主人公心中渐渐趋于平静而突然又觉得羞涩难以见人。而后“小虫”“蛙群”琐琐屑屑又增添了心中的烦躁,漂泊不定的心灵觉得此时的萤火虫也在“漂浮”,“夏夜中微绿的小眼睛”又使方鸿渐在绝望的阴黑中又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简短的一句在景物描写上的转移将心情的微妙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围城》的“移”所体现的讽刺效果及其局限性

钱钟书著作中讽刺的笔法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用,他就如同一个魔法师用其魔笔将社会、历史、文化、人事、心理、心态绘就了一张丰富而又博大的讽刺画面,又以其特有的功力使已有的图形与色彩相互转移,从而渗透、形成了广、深、俏、奇的独特风采。其在短篇小说《灵感》中解释作家学到成功的秘诀是“深知中学生是他的好主顾”的原因的时候说:“只有学生,这些有头脑而尚无思想喜欢听演讲,容易崇拜伟大,充满少年维特的而非奇特的烦恼的大孩子,才肯买书,订阅新杂志。”在这里“维特”与“奇特”一字的转移,根据语义将其组合到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意味。而《围城》中运用语言移动技巧,更是形成了一幅比沈从文《八骏图》更为荒诞的知识分子群落图。在这里有“方头钢笔”苏文纨;“局部的真理”鲍小姐;“寒暑表”方鸿渐;“空心大萝卜”赵辛梅;“老科学家”高松年……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心理、生平履历,行为方式用其极强的想像力加以移植,对其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道德、伦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猛烈的讽刺,在前文中评“移”之广度和深度中便可得知,在此不再赘述。

在读《围城》时,我们一方面为《围城》语言“移”的艺术所折服,然而一方面又觉得它缺少了些什么,至少没有《红楼梦》的浑茫感。笔者认为主要是这个转移艺术是以作者的视觉在审视小说中的人物,而真正移动的地方却忽略了,前文中的各种移动从未与小说主人公移叠在一起,并没有与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相融。正如《围城》所绘就的这张画缺少了与所有图形相融的底色,从而拉开了读者与人物及其情节的距离。 另外,《围城》中的有些联想的转移似乎过量,从而影响了整个画面所要表达的效果。如:描写一个不足两岁的孩子说到“一个算不得人的孩子——至少船公司没当他是人,没要他父母为他补买船票”。他的相貌是“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对于一个未足世事的小孩,应该是天真无邪,什么都不懂,联想到不是人、害相思病确实有些讽刺过了头,从而缺乏画面的真实与协调感。再如,鸿渐突然觉得“在这种家庭空气里战争是不可相信的事,好比光天化日之下没人想到有鬼”。《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没有一丝爱国之情,战争发生了置之不理不大可能,即便行动上没有,在心里上也应该有所触动,这种写法我认为有些不合逻辑。

不过,总体而言,这种缺少及过度的转移艺术的局限还是有限的,对整个《围城》中心意向影响不大。

四、影响语言移艺术的主观因素  

钱钟书是一个不能以现代科技范式来规范的智者,在这个讲究分工明晰,思维条块分割的科学时代,他有一个另类的思维,通过“移”艺术将自己各种思想表现得游刃有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他三个方面的主观因素有关。 

首先,钱钟书有一种自由审美的风度。钱钟书似乎站在围城外看围城,正如他在人生边上看人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然而走得出此山又如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钱钟书站在这个高度自由地洞悉人世间的一切,从人世婚姻中看到围城似的婚姻观;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离,看到孤独者的围城心境,于是使其作品上通于神而下达于人世间。 

其次,他拥有智慧与学识的广度。钱钟书在国学西学外语方面无不精通,国学中经、史、子集,西学中的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学无所不及,在外语方面除了精通英法外,还掌握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拉丁语等等,因此在《围城》中文字便可达到东西贯通,包罗万象。而在社科院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何其芳同志的理论素养+钱钟书先生的丰富知识=治学的最高目标”[7]。这话笔者认为不妥,在钱钟书丰富的知识背后无不灌注着浩瀚的思想与哲人的智慧,如“围城”之喻,“人的缺点与猴子尾巴”之喻,无不表现出他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及极高的智慧。“一切自传都是别传”[8],《围城》中对哲学尤为瞧不起,实际上正表现了钱钟书无不受庄子、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大师的影响。

另外,也是钱钟书深刻人文情怀的再现。从《围城》我所看到的男女平等来说,正是因为他生活中也拥有这种情怀。钱钟书一生只有一个女儿,他曾认真地对杨降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在小说中多次体现了这种思想。如,移用西班牙谚语:“运气好的人生孩子,第一胎准是女的”[9]。他还借用方鸿渐之口转述自己的观点:“女性解放还是新近的事实,可是已是这样的显著,我敢说,在不久的将来,男女两性的分别要成为历史的新名词。”

“钱钟书的文本是超越简单文类语体的天人文本”,[10]在《围城》中,本文仅从语言转移的角度窥破九牛中的一毛。从语言转移的深度和广度中,我不得不折服于这位语言大师的锋芒与涵养、散漫与严谨、肆端与博综、精细与宏观的语言技巧。正如钱钟书自己所说:“随你怎么把作品奉献给别人作品总是自己的。”[11]《围城》是一座语言宝库,它有待于更多的读者来“取一勺饮”,来发现更多的奥秘。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16页。 

[2]钱钟书:《通感》,《文学评论》, 1961年第1期。

[3]成伟军:《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451页。

[4]张雁:《围城语言陌生化实现途径》,《齐鲁学刊》,20xx年第3期。

[5]钱华:《〈围城〉语言修辞初探》,《甘肃高师学报》,20xx年第1期。

[6]刘江:《〈围城〉中语法转换的语用顺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xx年第6期。

[7]王永照:《对话的余思》,《随笔》,1900年第5期。

[8]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页。

[9]杨降:《记钱钟书与〈围城〉》,《围城》附录,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11页。

[10]吕嘉健:《论钱钟书文体》,《钱钟书研究集刊》冯之祥编,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119页。 

[11]钱钟书 :《围城》序,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页。

乡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浅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_现代文学论文 篇四

摘  要:阐述了萧红作品《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具有一种朴实自然之美。

关键词:乡土文学;萧红;《小城三月》;艺术特色

 萧红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斐声文坛的作家。也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她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无不渗透着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萧红作品的乡土情怀不仅仅表现在自然景物、地域环境的描写上,而且表现在题材选取、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人物性格、风土习俗、人文景观等多方面。

 《小城三月》这篇小说充分表达出了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这篇小说是萧红在1941年7月1日发表在香港《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上的短篇小说。有谁知道,这篇乡土奇葩问世后的半年多(即1942年1月22日)作家竟与世长辞了。所以,《小城三月》不仅成了萧红的遗作,也成了她结束痛苦人生的弹。

 一个体弱多病的女人,能在她结束生命的前夜,能用高度忍耐的毅力写出人间的真情实感。她通过对乡土环境意象的提取,大大加强了对北方乡土环境的描写:“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象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WwW.meiword.com郊原上的草,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从这些语言中不难看出作家对北方原野的细微观察。她用缠绵的笔触描写出旧中国北方衰败的春光。描写中没有虚构,没有夸张,这是自然界景物融汇的真实再现。

 但“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飞,像棉花似。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草和牛粪横在道上,放散着强烈的气味。远远的有用有石子敲打船的声音。空空……的大响传来”。这精粹的抒情诗章,又是《小城三月》全篇作品点题的“文眼”。

 萧红在《小城三月》中用乡土环境描写衬托着乡土人情的出场,通过抒情表现人物情感世界为主艺术途径,塑造了丰富的乡土人物形象,丰富了警策乡土人生,唤醒民族灵魂,激励争取自由光明的优秀篇章。小城三月,春不像春的描写之后,她单刀直入地介绍了小说主人公:

 “我有一个姨(指翠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相恋了。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她行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深怕被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这多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既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却又蕴含弱不禁风之体态。”

 萧红作品中,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不多,而《小城三月》是萧红爱情故事小说中写得最出色的一篇。它以别致、缠绵、凄婉的格调塑造出以翠姨为代表的这一旧时代,旧家庭里觉醒起来的少女的真实的形象。她出生在北方某一小城中(其实就是呼兰城)的小康人家。翠姨性格文静、含蓄矜持,是个聪明、可爱的姑娘,她热爱生活、向往爱情与幸福。但是生活现实却给予她的是痛苦与不幸。纯洁、真挚的爱情幼芽刚在这位少女的心田萌发,就被封建的包办婚姻所指残,生活的孤寂、爱情的破灭,使她那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枯萎了。虽然有巨大的反抗力,但怎能禁得起封建礼教的束缚,在那巨大的黑暗势力的吞噬下,一个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只是默默忍受,在痛苦中等待悲剧最后的一幕。

 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更为捉襟见肘平铺直叙的语言,一语道破了人物的特性:“翠姨与堂妹妹本该在一起玩耍解闷的。但是,因性格的相差太远,一向是水火不同炉的过着日子。”同样是亲姐妹俩,而妹妹先订了婚,于是妹妹马上阔气起来,婆家以上万吊的聘礼使妹妹不得了起来,今天买这,明天又买那,耳坠子,洋手表样样都有,“关于妹妹的订婚,翠姨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理。妹妹未来的丈夫没什么好看,个头很高,穿着蓝袍子黑马挂,好像商人似的,又像一个小绅士”,翠姨的思想是开放的,她对妹妹的婚事不表示赞同。相反的,她用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是不是一个人结婚太早不好?或许是女孩子结婚太早是不好的!”这贴切的肺腑之言豪不掩饰的暴露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儿的内心世界。也恰恰说明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不满。这种语言正是对封建反抗者的歌颂。翠姨正是反封建的勇士中的一员。而其妹妹应该是甘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是一只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这鲜明的对比,正体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萧红在《小城三月》中虽然写的是些凡人小事,然而它却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虽然不多,只是一场隔辈份的青年男女间的爱情故事。然而,这几个灰色的小人物在萧红笔下获得了无穷的文学生命力,其关键就在于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符合当时的风土人情。炎凉世态,封建势力和吃人的礼教吞噬了一代有血有肉的青年。

 通过翠姨私恋致死的悲剧故事,使人无不联想到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甚而会联想到”茶花女“的悲剧。仔细想来,任何一部作品,作者都不能超越那个时代去拔高人物,读者也不可能离开作品所描写的客观对象去要求作者。《小城三月》所着重描写的并非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的种种壮举,而是闭塞的小城中极普通的市民的屈辱生活,使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给人们造成的灵魂的创伤。

 “没有黑暗,就不觉得光明可贵!”翠姨的反抗精神是可贵的!那种反封建抗婚行动,冲破樊笼的勇敢行为,那种反抗并没有胜利,而是在那吃人的社会里,被封建礼教吞食了的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慢慢品味,仔细推敲,《小城三月》中不难看出作者的鲜明立场,作者对旧社会的妇女的同情,她极力描写妇女的灾难和屈辱、觉醒的抗争,她在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整篇文章充满了质朴的感情,笔触细腻而动人!

 萧红笔下的翠姨被描写得活灵活现,挣脱封建礼教,觉醒的心理克制着内心世界的矛盾,她向往美好、自由的爱情,却没有勇气吐露,她反对旧社会的家长包办婚姻,却又无法大胆反抗。翠姨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不能自由地爱自己所爱的人——长得漂亮、正在哈尔滨读书,有理想有修养的堂哥哥,而要被迫嫁给一个个子很小,模样很丑、才十七岁的乡下小绅士的孩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一病不起,直到她要离开人世的时候,才委婉地告诉心上人说她对自己的婚姻不愿意,只想死得快一些才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作的……她终于在凄凉的哀婉中淹然长往,一暝不视。

 是谁夺去了这位少女的青春与爱情?

 是谁摧残了翠姨的生命?

 不言而喻,作者在最后的概叹北方:“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她恨那瑟瑟秋风夺去了春天的生命。萧红在表达那种悲愤情感时,仍是写春天的景色,没有直言半个“悲”字或半个“怜”字,将欲渲泄的情感水融地揉进了景物中。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地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里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小羊跑过。

 其实这青与白的氛围,正说明了作者对翠姨悲剧的同情与爱怜。

 “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但那是不能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表面上看,作者对春天的呼唤,对美好事物的呼唤。直接的说,这是对翠姨的怀念和“好景不长”的感叹。

 《小城三月》故事集中完整,人物的真切、生动、感情的细密、缠绵而动人,这篇文章称为萧红小说中的优秀之作。这篇小说之所以有较强的感染力,就在于它具有善于美的道德力量。

 萧红的小说在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绘景抒情方面,语言非常大方,以简洁浅自见长,风浅云淡,水秀山明,具有一种朴实自然之美,捧读她的小说,有一种朋友冬日围炉夜话的平易感,无拘无束自由畅谈,又如同村民茶余饭后的余资闲聊,直来直去,诙谐风趣,小说中的语言是自自然然地道来,又娓娓动听地说开去,或如行云流水,珠落玉盘,或如林流小唱,或如清茶素肴。无斧凿之痕,无造作之态。

浅析《围城》中针尖似的讽刺艺术_现代文学论文 篇五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他以令人拍案叫绝、忍俊不住的精妙比喻,动漫的笔法,细微的心理刻画,描摹人情世态,调侃芸芸众生,讽刺时弊,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在幽默外表下露出辛辣犀利的笔锋,予人妙趣横生、入木三分之感,散发着让人惊叹不已的文字力量,发人深思。

【关键词】比喻;动漫;心理刻画;讽刺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在当今文坛上享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围城》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利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拥有深厚的哲文功底和戏谑幽默的天性,他在小说中巧妙地安排语言,画龙点睛地暗喻其中,冷隽幽默,睿智讽喻如同针灸的针尖,辛酸刻薄却又一语中的,达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同时,钱钟书用一种在针尖上跳舞的浪漫手法,细致而又理智的抨击了丑恶的社会,语言的过度讽喻表达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苍凉无情,摒弃那种温和的微笑,代之以对人性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精雕细刻了人物的懦弱人性并揭示了“围城”主题,突出其巨大的悲剧色彩。

 在钱钟书的语言艺术中,讽刺是举足轻重的一种语言手段。钱钟书没有用说教的方法来揭示他所看到_的社会弊端,而是用讽刺对那些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嘲讽,在小说《围城》中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www.meiword.COm钱钟书运用讽刺的手法是高超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讽刺艺术让我们回味无穷。

1.独特的比喻艺术

 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在《礼记·学记》中也有“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的说法。依,就是广泛的引类取譬的意思。钱钟书本人在他的《管锥篇》中曾不止一次地引用这两句话,足见他对引类取譬能力的重视,用他自己的话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有人曾大致统汁,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达数百条之多,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试绝无仅有的,而在这些如夜空繁星般的比喻中,他总能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又能达到很大的艺术效果。

 钱钟书在《谈(拉奥孔)》中说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另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小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这段话体现了钱钟书要求比喻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围城》的数百个比喻中正体现了其独特之处。

1.1比喻的多样性和新颖性。钱钟书的比喻因其见识广博,机趣睿智,在取材上具有多样性,没有重复雷同,选材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新颖独特,雅俗共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钱钟书常常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做比喻,如“你们新回国的留学生,就像新出炉的烧饼,有小姐的人家都抢不匀呢。”“二奶奶三奶奶打扮得淋漓尽致,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等句中的喻体“新出炉的烧饼”、“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看似平淡无奇,用在这里却显得通俗易懂而又生动贴切。除了常听、常见、常用的事物,他还能将典故和一些抽象、虚幻的观念引用自如“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这个比喻句取材于《伊索寓言·河中肉影》中的故事,用在这里让人忍俊不禁,又能收到奇特的效果。

 钱钟书先生是一位幽默的学者。他的比喻的新颖性同样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无伤大雅而又能一语中的,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如“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路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方鸿渐和鲍小姐两人满以为可以吃到一吨可口的午餐,却不知道这¨倒霉:“烫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更让人捧腹人笑的是“鱼像军路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作者不说鱼肉不是新鲜的,而是说“登陆了好儿天”,“肉”“长时期伏在水里”,可想而知鱼是多臭,肉是多腐烂了,钱钟书用这样的比喻是形象鲜明生动,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1.2比喻的戏剧性和深刻性。钱钟书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比喻不仅仅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从这些比喻句中,读者还能感受到其用语的戏剧性和深刻性的特点。鲁迅曾经说过:“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钱钟书的比喻能通过微笑进行巧妙的讽刺,能够消除不快,又能揭露和鞭笞生活中的虚假与做作。比如“侍者上了鸡,碟子里一块帆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术的肉,鲍小姐用力割不动……方鸿渐再接再厉的斗鸡。”这里把上的鸡肉比作“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中可以看出鸡肉是非常硬了,再有鲍小姐的割不动到方鸿渐的“斗鸡”使这两个人吃饭的尴尬场面场面鲜活的呈现,令人觉得非常搞笑。像这样喜剧性的比喻在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但这些比喻并不不旨在让读者一笑而过,相反,通过这些比喻,钱钟书通常能揭示出很深刻的意义,句有尽而意无穷。

 1.3比喻的讽刺意义。我们知道,手段并非目的,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小说《围城》里,它的目的便是为整部作品的讽刺艺术服务,而这些另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用了数百个形式多样的新颖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喜剧性的比喻并不是孤立的,讽刺是他语言的重要部分,运用起来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而又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将比喻的讽刺意义和幽默意义完美融合。

2.讽刺手法入木三分、切中肯紧

 《围城》无论是讽刺人,还是揭露社会弊端,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它把轻松的“喜”与“笑”寓于严肃的人生课题中,让人在幽默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的自身弱点并达到自省,作者站在一个中西文化的汇合处,以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作家的目光来打量人性的根本,从而达到批判的锋利和深入。钱钟书曾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而这类人物,就是当时的病态知识分子。《围城》中常用诙谐的尖刃刺向这些所谓的“无毛两足动物”,主要表现:

 2.1俏皮的动漫笔法。钱先生常用俏皮动漫的笔法勾勒众生,以尖刃般的笔法描摹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动漫形象,让人未见行踪,却早已看出他们的性格及作者所持的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刻画沈太太:“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厌恶至极。又如描写汪处厚:“别人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看到这段惟妙惟肖、形神俱佳的形象刻画,一幅栩栩如生的漫画就浮现在读者脑际了。作者在描摹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颜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等一并作了讽刺,使他一亮相,便给人滑稽、迂腐不堪的感觉。

 2.2半讽半悲调侃式行文。作者常常使用半讽半悲的门吻调侃众生,他总是纵情挥洒那种博经引传、融贯中西、联类无穷想象力,驰行在广阔的空间,超越具体描写对象,制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审美世界和巧喻迭出、象征遍地的独特文体。在调侃方鸿渐购买假文凭时,作者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将下身的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与假文凭并论,让人觉得义凭虚伪不堪。在嘲讽他的自我解嘲时,又拉来柏拉图和孔子作陪衬:“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士兵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生。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看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是决不开这个学位。”如此调侃,活画出主人公自欺人的阿q相。正如作者所说:“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在谈到方老爷给孙儿取名阿丑时,作者也要引经据典戏耍一番:“人家小儿要易养育,每以贱名为小名,如犬羊狗马之类,又知道司马相如小字犬子,桓熙小字石头,范晔小字砖儿,慕容农小字恶奴,元叉小字夜叉,更有什么斑兽、秃头、龟儿、獾朗等等,才知道儿子叫‘阿丑’还算有体面的。”从中看出方逐翁的迂腐不堪,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老、遗少。

2.3精微犀利的心理讽刺。恩格斯说:“各个细节就构成了总画面,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他们的特性、他们的特殊原因和结果等方面来逐个的加以研究。”鲁迅说:“细看——雕阑——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在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那些因此终于为人所注重了”。这种小中见大,细中见深的细节刻画艺术,在《围城》中可以说是得到了精妙的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对于一位讽刺幽默作家来说,一切琐庸的、可怜的、鄙陋的东西,似乎都不能逃过他的眼睛。”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毕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总之,《围城》确实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奇书,它的味并非是涂在表面的蜜糖,而是像夹心饼干一样,要在你吃后才能品尝和感知到的。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大师。他时而让你笑,时而让你哭,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惘然若失的悲剧底蕴。

参考文献

1.吴超:《感动于<围城>》电子版20xx年2月。

2.杨xx:《钱钟书与<围城>》电子版1985年1 2月。

3.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4.钱钟书:《宋诗选注》文学出版社,1958年。

5.钱钟书:《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

6.恩格斯:《反杜林论》出版社1970年版。

7.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

8.《学记研究》教育出版社2 006年1月。

9.《谈(拉奥孔)》中华书局出版  1979年4月《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年03期。

10.殷少林《漫谈钱钟书创作中的比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谈杨兰春的戏曲语言艺术_现代文学论文 篇六

我国著名戏曲编导、《朝阳沟》之父杨兰春先生已驾鹤西去,他是我一生最崇敬的艺术家。他有一句名言,“戏曲演员要在舞台上站住脚,要靠拼劲,但是拼到底还是拼文化素养”,他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杨老的戏好比峰峦起伏,挺拔秀美,矿藏丰富的大山,当浏览这座“名山胜景”时让人感到几十年的生活积累、文学修养、舞台实践才形成了这座“宝山风景”,它的独特“风景”打造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让人“流连忘返”,使之成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千座山万道岭中,最具有中原神韵和鲜明个性的“山脉”。“这座山像狮子滚绣球”,叫人看不够。拿张庚剧中有诗、诗中有剧、诗剧交融的“剧诗”说,对照杨老的名作,足见其抓住了戏曲的本质,概括了戏曲文学的内涵和特征。

杨老的作品最叫人过瘾的是戏曲语言。戏曲语言(唱词、道白舞台提示)是“剧诗”的载体。

一、雅俗共赏的代言诗

杨老的《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李双双》等许多作品可以当之无愧和称作“剧诗”。其文学价值,完全可以同建国以来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媲美,而昂首挺胸的走进文学殿堂。

“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这是李渔的名言。杨老的戏曲语言以通俗为本色,雅俗共赏。其作品语言读着上口,唱着押韵,易懂易记,可谓是化俗为雅,俗中见雅,雅俗交融。充分显示了杨老这位戏曲诗人的深厚的生活基础和艺术功力。

以其“平民性”,感化了广大戏迷和群众,成为“下里巴人”的知音而流传于民间。他的作品,无论是文学语言,或者是音乐语言,都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精练、简洁、真实、生活、风趣、幽默、形象、通俗。WWw.meiword.CoM“一句儿顶一句儿,唱念都有味儿”,因为他表述了群众的思想情感。

剧诗的任务就是要刻画出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学习他的作品和熟悉他的写作“套路”的人,无一不感到“角儿在杨老笔下,杨老在角儿心中”。戏曲文学的“大厦”主件,是由人物曲白的“钢木”而构成。杨老数十年的创作法则即是——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雅俗共赏的曲白,为他笔下的人物代言。代人物喜怒哀乐之言,代人物七情六欲之言,代人物“五脏六腑”之言。并且一语中的,一言出人,曲是诗,白皆韵。念着动情,唱了不忘。这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小二黑结婚》中喜兰、小荣为成全小芹与二黑的婚事,鼓励其冲破封建婚姻观的唱段就是例证。“树上的柿子圆又圆,好看好吃比呀比糖甜,要摘你就快点摘,迟一天不如早一天”;“刘家峧里一树桃,青枝绿叶长得牢,你要愿意浇桶水,六月里有你吃鲜桃”;“一对对燕子唧唧喳喳叫,飞来飞去飞得高。这个打口食,那个衔棵草。小燕子双双自己配,老燕子老了它管不着。”这一串带有民间风味的诗,既有文学性,也非作者单纯抒发感情的诗,它是两个人物的心声表露。同时也显现了作者的文采与智慧。《朝阳沟》中的“老支书好比望远镜,二大娘好比气象台”,多么形象,一语出人;《好队长》中的“马二牛剃头——”一段唱词,塑造了委屈酸楚、风趣可笑的马二牛的艺术形象;《李双双》中喜旺的一段唱“走过一洼又一洼”等,都是作者隐蔽在人物心中,摸透了人物“脉象”和五脏色彩,“潜入角色血脉”甘作代言,发挥剧诗的优势,以精美通俗的曲白,塑造出了久演不衰的舞台艺术形象。

当然,这些代言的“元件”均为作者从生活的大山宝藏中挖出来,梳理熔炼而成的“言”。而那些站在人物之外,直奔主题的豪言壮语之作,和“借曲做诗”而直抒作者心声的作品,也只能是短命的“昙花一现”。

二、戏筋骨里的流动诗

公认杨老的戏,美在语言。在语言内容上,可谓“形象美,意境美”;在表现形式上,堪称“韵律美,节奏美”。这“四美”,构成了他笔下人物的戏剧行动美。常言道“有好戏,才有好词,有好词必得好戏”。杨老流传至今的戏曲诗言,都在舞台出彩的“戏筋骨里头”。都是发生在戏剧悬念冲突的“行动”中,表现了人物的动态变化与成长。比如,“银环下山”著名唱段,就是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恪变化的“出彩”戏,主人公银环的大唱段词,不仅是人物“行动的语言”,更是流动着的诗篇。 “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山青草绿水长流。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挪一步我心里头添一层愁”;“刚下乡野花迎面对我笑,至如今见了我皱眉摇头”;“那是我挑水栽上的红薯,这是我亲手锄过的早秋”;“走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千层山遮不住我满面羞。我往哪里去呀?我往哪里走?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这是景物与人物心情的交会,随着人物心理冲突,性格变化而流动着的“诗言”,将人物此时、此地内心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即是写景,也是借“静态”的景物,描绘“动态”的人。作者的激越情感是与银环的鲜活动态的心理流程,戏剧冲突和戏曲行动变化的流程交织在一起的。

因此,我们得知,这一段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流动”诗,是和出彩的戏连在一起的,而后又被流传下来的,所以说它是出彩的戏,流动的诗,也是戏曲文学和戏曲携手,流向人物心里,再流入观众心中,成为脍炙人口的动人唱段。

三、舞台上的立体诗

戏曲文学的难点,在于“二度创作”。因为戏曲是集剧本、导演、音乐、舞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又是唱、做、念、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立体”戏曲。要写出这个特殊的“立体诗”剧,单靠剧本文学远远不够。

只靠戏曲语言也不行。这个“立体诗”要靠音乐语言,舞蹈语言、美术语言来共同承担、共同写出来就像杨老作品的“大山”一样,有林木、花草、鸟类、山泉、古寺、悬崖、坡沟才能构成山。杨老就是一个善于把戏曲语言溶入音乐语言的“大家”。他自身也颇懂豫剧和其他地方戏,但他又紧紧“抓”住老搭档王基笑,来帮他一起培育锻造一台又一台“立体诗”。把自己精美的戏曲语言,化解在优美的音乐曲调、唱腔旋律之中。从杨老创作流传下来的许多唱段中,足以证明他是用精美的戏曲语言,牵动和感化了演员、音乐、舞美人才的创作与思路,引导他们走进了一个深化戏曲文学的艺术殿堂,使其戏曲创作的智慧、才华得以最大限度的伸展和开拓。进而铸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惊动全国乃至影响几代人的“立体诗”篇。

从学习杨老作品中,使我体会到,提高演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不断学习传统戏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戏曲语言的“雅”,不是艰涩之词;俗也不是大白话。戏曲语言要蕴藉含蓄,浅而不薄。戏曲通俗的本色不排斥雅俗共赏之作,杨老的作品便是例证。

杨老的戏,造就了一个享誉全国的豫剧三团,培养了一大批豫剧表演艺术家,也使中原戏曲现代戏的作者和演员“效仿”了数十年,并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我相信不屈的灵魂悲剧的艺术------评《雷雨》中的梅侍萍_现代文学论文 篇七

“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那种有意义的美,而这美就是真理。悲剧是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最高尚的总是最具有悲剧性的。”这是尤全 尔对悲剧性的解释,《雷雨》中我认为这最高尚的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是鲁妈。我来说,我更喜欢称呼她梅侍萍,她是雷雨中最吸引我的虽遭受苦难但依然不屈的坚强的女性。她是冬日里历经风霜却傲然挺立散发幽香的一剪梅花,她是惹人联系无根无依的凄然冷峭的浮萍。她不是曹禺最钟爱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的性格,所能唤起的阅读共鸣也不会是最“雷雨”的。然而,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雷雨〉中她才应是最主要的人物。首先,她是整个雷雨事件发生的根源,她先后存在于周朴园和鲁贵的家庭中,串连起所有的人物。三十年前,当她还是青春年少的时候,踏踏实实得跟着周朴园,可是,正如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东西。”‚(《恩格斯全集〉第44卷,出版蛇001案板,第871页。)狼心狗肺的周朴园带着资产阶级金钱至上,权势最重的思想,为着与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结婚,残酷地把侍萍赶出家门。当时梅侍萍刚刚产下第二个儿子,即后名位鲁大海的可怜的儿子才三天,天在飘着大雪,,在本来应该合家团圆欢聚一堂的吃着热腾腾饺子的大年三十的晚上被赶出来了。

梅侍萍是倔强的女子,她跳河未死,回想那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描述是:“天哪,我觉得我是在做梦。”p94后来她搬了很多地方走了不知多少路程,不得已,嫁给了鲁贵,鲁贵是什幺样的人呢?曹禺先生在描述他出场使用了这些表述“极端的放纵”“面上的肉松弛,但也能卑贱的谄笑”“验光锐利,常常贪婪地窥视,如一只狼。wwW.meiword.COM他很会计算,然而看上去,她还是萎缩的。”周朴园也说,“鲁贵象是个不老实的人。"当年奄奄一息的鲁大海活了过来,并且和鲁贵生了乖巧善良的女儿鲁四凤,虽然生活不快乐,总算有了家。

梅侍萍离开周朴园后,周朴园娶的有钱又门第小姐死了,续娶的周蘩漪,比周朴园小了二十岁。“在旧社会的女人,没有阶级会同男人接触,有钱人家后娘和前妻生的儿子发生暧昧关系的事,实在太多。”ƒ (《曹禺戏剧极论戏剧〉,将牧丛编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5)而这前妻生的儿子即是梅侍萍的大儿子——周萍。周萍是个十足的胆小鬼,他只有无尽的追悔,永远只在悔恨自己过去由直觉铸成的错误,“他佩服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他的见闻里,除了一点倔强冷酷——但是这个也是他喜欢的,因为这两种性格他都没有,”④42页,在他的直觉过去,理智时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更深地觉得这是反人性,一切的犯了罪的痛苦都拥到自己身上,他永远不会配上蘩漪,更与有着美好人生希望,做着"夏天里的春梦"的蘩漪的儿子周冲不好比。至此,全剧把个人物齐齐出场,梅侍萍的回来引爆了雷雨天的事件。(《雷雨〉,四川出版社成都1984.12)

其次,梅侍萍是贯穿《雷雨〉的人物,第一幕,虽然她没有出现.但她女儿四凤和丈夫鲁贵等待盼望着,两个人谈论着侍萍. 我们读着就可以了解她的大概. 侍萍是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妈不象您,见了钱就忘了命讲脸呢,又学那点穷骨头" p7  "我跟你说我娶你妈,我还抱老大的委屈呢。这次回来,你妈要是还是那副寡妇脸子,我就当你哥哥的面上不认她,说不定离了她."p8,9这是梅侍萍与鲁贵结合不是幸福的浅层表现。两年才回一次家也足见生活的贫困.鲁贵鄙贱失贞的侍萍,待其如奴仆般吆喝训斥.可想而知.侍萍最诚挚地奉献过爱情,却遭到背弃;试图经营家庭,却倍受歧视。

第二幕 梅侍萍与周朴园的重逢相认,交待出戏情的前因后果,是扣人心弦的一个交锋。

来言去语,意属分明。有潜流暗滚,有隐脉内生。一问一答,衔接紧凑,交织着周朴园的虚假,恐惧和惊愕,鲁侍萍的控诉和愤恨。这就造成了戏剧的舞台气氛,形成了特定的戏剧漩涡。

周朴园一开始是从容探问,若无其事地打听“旧”闻,继则是虚托亲戚,随着探问深入,他的惶遂神色溢在言表,惊恐的一声“什幺?”脱口而出。他无形之中,不意之时,暴露出自己的内心和隐私。人物的台词对答中,带出了戏剧前情,并以前情推动了幕台动作的发展,堪称精妙,起伏隐显。脉络分明,前因后果,交代清晰;非静止的独白,而是贯串着动作的纠葛;非刻板的交代,而是渗透着性格的描写,事中有人,人事相连这样不仅避免了静态的介绍,让戏剧前情的交代本身就具有动作性,还揭示出一个巨大的秘密.交代了戏剧的原委,则疏通了脉络。作者不是经情直遂,直入戏剧,而是辗转生发,如登峰爬山,盘旋而上,所有的戏,都留在这盘旋而上的山径中,十分耐看。

其中第二幕中梅侍萍与四凤想见的欢欣,她对四凤的亲切谈话体现出她对女儿的疼爱,对雷雨夜女儿卒死,埋下悲伤的伏笔.。

作为一个母亲,她关爱着自己的孩子,梅侍萍虽然身在济南,但时刻牵挂着女儿,"我走的时候嘱咐过你,这两年写信的时候也总不断地提醒过你,我说过我不愿意把我党女而送到大里给人家使唤."p74她是舍不得,也可能是害怕女儿重蹈她的覆辙,"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张开羽翼为儿女们这风挡雨。可以说她毫无保留地将后半生的幸福押在儿女的回报上。

第二幕 独特的母子会面,多方组织戏剧纠葛.儿子间的冲突是她始料未及的.父子的冲突也意外的暴露在她眼前,在她内心,那是多么震撼.

侍萍由于感情的驱使,想见见周萍,"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97,曹禺为形成了戏剧纠葛,于是插入新的戏剧线索---一段别开生面的父子会面---周朴园和鲁大海的会面。而且,父子会面和母子会面在同一戏剧场面中进行,形成宏阔的场面,纵横交织,增强了戏剧效果。父方---周朴园早就识子;而子方---鲁大海却不识父。母方---鲁侍萍早就识子;而子方---周萍却不识母。在森严的等级门槛前,生生父子被隔在门内门外。周朴园没有动之以父子之情。在保护他根本的阶级利益面前,他只能、只会执之以阶级之憎。他老谋深算,狡若狐狸,收买了工贼,孤立了大海,然后把大海开除。劳方资方,被剥削者,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关系就这样代替了父子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周朴园的冷酷心肠、自私、卑鄙。都说虎毒不食子,周朴园比老虎还歹毒.如果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没有这层父子关系,倒反而不会达到更深刻地揭露的目的。这正显示出剧作者善于设计安排人物关系,增加戏剧矛盾,增强表达效果的艺术本领。

鲁大海逐渐识破周朴园的面目真相。他切齿大骂,愤怒揭露:“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幺都做得出来。”p102这引起在场的周萍的愤怒,继而鲁大海痛快淋漓地嬉笑怒骂:“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p103这更引起周萍的恼恨。于是他“冲向鲁大海,重重地打他一下嘴巴”。一场绝妙的母子会面展现在善良而苦难的鲁侍萍面前。她亲眼看到:他所要见到的儿子是大打出手的儿子!是凶神恶煞般的儿子!她亲眼看到:儿子打儿子的惨痛场面!这样的戏剧场面如惊疾电,她失声“大哭”p104,切齿大骂:“这真是一群强盗!”p104刹时间,儿子鲁大海的斑斑碧血,儿子周萍的大打出手,她激愤异常,难以自抑,感情冲破了理智,冲口而出“你是萍”p104。然而,一旦喷口而出,在片刻的停顿中,理智控制了感情,于是一个“萍”字转化成另一个谐音的“凭”字,变成“凭什幺打我的儿子”的控诉和愤斥。这强烈地刻划了人物性格,揭示出人们感情最深处的奥秘。会面写得极富戏剧性,盘绕曲折,而戏又尽在这盘旋之中。时有涟漪,时有急湍,最后化成汹汹大浪。

第三幕中,空气还是闷热的,可是是暂平静的.梅侍萍没收了鲁大海的手枪,把周家支的薪水还掉了鲁贵的债,说出"一家人不许这样呕气"121"女孩子当然随着妈走"122"她不用给钱,我明天就会带着四凤走的"137正直的人.平平常常的家庭的话语,体现我们的梅侍萍对家庭的注重.第三幕后期情形有所转变.节奏急促起来,紧张的氛围随着阵阵雷声而愈加明显.从周蘩漪偷偷地锁窗,当周萍出现,鲁大海要动武时,对周萍"糊涂东西,你还不跑."154到四凤在暴风雨中跑去.越来越激越.三个孩子一块在下着雨的夜搅动的梅侍萍心手心手背都是肉,手足相残时,做母亲的是多么受折磨.第四幕一切公布于众.生长在两个不同家庭,代表着两个截然对立阶级的兄弟周萍与鲁大海之间必然的阶级冲突让侍萍在“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矛盾中备受煎熬,心力交瘁。女儿与异父兄长周萍的令侍萍猝不及防,前半生的“罪恶”由此将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尽管待萍以最大的勇气独自吞咽着儿女们为她酿制的苦酒,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摧毁了一切,侍萍彻底失去了生命仅有的支撑。梅侍萍一下失去了四凤,周萍.最后鲁侍萍立起,向书房颠踬,到台中,渐向下倒,跪在地上.p202最后的悲痛欲绝,痛不欲生是这给我们最深的画面.这是不可逃避的三十年前的“旧账”。如果说前半生失去爱情的侍萍还能麻木地生存,后半生失去亲情的侍萍则一无所有,她所奉献出的都成为前半生的赎罪,彻底绝望的侍萍别无选择地疯狂了,在命运安排下逐步走向死寂的绝境。

她沉默的人生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她自始至终地关爱他人,以最大限度忍耐别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不断退让地守着生命的底线.戏剧大师曹禺将所有苦难集中于侍萍一身,也许意义正在于证明:人必然会经受苦难,即使他(她)默默无闻。面对苦难,人无法选择,只有去面对、去接受。30年前她经历苦难,30年后悲剧又重演的了,都是那么触目惊心,这就扩重了整个戏剧的思想容景.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在那个雷雨的夜里,象是一道闪电,把周朴园竭力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劈得粉碎。再次梅侍萍的遭遇悲剧性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具有普遍的揭示意义.周老太太家庭专制使梅侍萍开始苦难的生活,周扑园的小资产阶级贪财重利暴露他们的假仁假义后的真实丑陋.梅侍萍的一生的遭遇是表现的是妇女家庭婚姻种种的社会问题.她有所有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真正具有正直坚韧隐忍的精神.如此美好的女子最终的疯狂,开始使中国二十世纪二三时年代的人们的思考.曹禺的歌颂的是鲁大海似的雷雨式的.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梅侍萍的坚强忍耐与鲁大海的昂扬形成相互的对照,更突县作者的意图,他对于生活勇敢抗正的伟力的颂扬,其实无形中也肯定了悲剧的梅侍萍的一生.悲剧的力量正在此.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杰出的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它在一九三四年问世后,就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喜欢。戏剧家曹禺创作的名剧《雷雨》是一部很感人的戏剧,它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雷雨》一剧人物形象的刻画、戏剧性强的结构方式和精彩的戏剧语言被人们广为称道,它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大师地位,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论《雷雨》中蘩漪的艺术形象_现代文学论文 篇八

蘩漪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周朴园用卑劣的手段把她骗进了周。周朴园仗着封建家长制的权威,在精神上折磨她,使她在精神上享受着无比的煎熬。她的性格渐渐变得烦躁、冷酷、乖戾。恰在这时,周萍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冲动闯进了她烦闷的生活,使她将要枯死的心得到了滋润、抚慰。尤其是周萍引诱她所表达的热情奔涌,点燃了她生命的火花。在“新鲜”与“诱惑”下,她认为周萍是唯一能给她幸福的人。她疯狂地爱上了周萍,并且把性命、名誉、自己一切人生都寄托在周萍身上。蘩漪在这种之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满足。后来,周萍又去追求青春、美丽的四凤,抛弃了她。蘩漪在这种难以容忍的环境中激烈地报复周萍,想把她积累一生的愤怒都爆发干净。

【关键词】 封建社会  性格形象   爱情悲剧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这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家庭悲剧。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戏剧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至午夜两点,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鲁家住房,从周朴园家庭内外成员之间前后30年错综纠葛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家庭的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剖析了人性中爱于恨的交织,故事被安放在30年的背景上展开,悲剧的冲突建筑在历史的积累与酝酿中,这就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揭示出悲剧的渊源。就如作者在《<雷雨>序》中说“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手。《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在戏中,与周冲的遭遇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wwW.meiword.com这与封建家庭中不合理关系有关。曹禺在《雷雨》中塑造了蘩漪,侍萍,三个女性形象,曹禺也在《<雷雨>序》中说“他们这样盲目的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焰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深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无论她们怎样挣扎,怎样呼号,最终也难以逃脱自己悲剧性的命运。曹禺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塑造了这三个让人深感同情的女性形象。也折射出当时社会腐朽和罪恶以及人性沉沦和挣扎。在这种形象中蘩漪表现得淋漓尽致,想用自己的挣扎来摧毁那个时代人对人性的扭曲。看不见的爱使她极力想冲破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诸多不和谐,致使她在人生的历程中苦苦饱受精神折磨。

一、门当户对的婚姻,不幸人生的开始 

蘩漪受过“五四”时期新思潮的影响,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憧憬美好的未来。蘩漪又是中国的一个旧式女人,她的身上还是保留着封建社会女子的许多弱点:文弱、妥协等。蘩漪是一个新旧思想结合型的资产阶级女性。前,聪明美丽、热情开朗的她奉着父母之命、媒言之约,怀着美好的幻想嫁给了周朴园,也可以说是周朴园用极其下流的卑鄙手段把天真的她骗进周。“门当户对”的婚姻并没有让她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并没有实现她少女时的梦想,反而成了她不幸人生的开始。 

周朴园比蘩漪大二十二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他故意淹死二千多名工人,发了一大笔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他勾结官府,工人罢工,是一个实足的封建暴君。作为蘩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个专制、虚伪、自私、冷酷和残暴的人。自从绝活之后,蘩漪由自由自在的“金丝鸟”变成了任人摆布的“笼中鸟”,成了“像死一样的女人。”

周朴园与蘩漪是令人羡慕的门当户对的婚姻。从物质上说,蘩漪对这门婚姻是无可挑剔的。房子、车子、票子全都有。周里有丫环、仆人,她什么也不用做,只要开口,没有什么买不到的东西。她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的富太太的上流社会的生活。然而,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物质保障并没有与一个人的幸福成正比,蘩漪并没有因为富足的物质而过上甜蜜的生活。从精神上来说,蘩漪却是空虚的、缥缈的,蘩漪的精神极端空虚来自于她对爱情婚姻的强烈不满。在物质生活美满,精神生活空虚的同时,蘩漪开始了她人生的重大变化。

二、性格扭曲、思想极端

蘩漪聪明美丽,有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但她跟周朴园结婚后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18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人性受到了压抑,残酷的精神折磨把她渐渐地变为乖戾,悒郁,甚至阴鸷的人,作者赋予蘩漪脸色苍白,沉静,忧郁,眼光充满了一个年轻妇女失望后的痛苦与与怨望的外形特征,她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一望就知道她是一个果敢阴鸷的人,正如刘西渭说:“什么使这出戏有生命的?正是那位周太太,一个‘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女性,就社会不健全的组织来看,她无疑是一个牺牲者,然而谁敢同情她,我们这些接受现实传统的可怜虫?这样一个站在常规道德之外的叛逆,旧礼教绝不容纳她的主有全剧的进行。她是一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被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她雷雨般的心情,她什么也看不见,就看见热情,热情到无可寄托的时际,便做成自己顽石,一跌绊了过去。再没有比受到嫉妒更直更窄的路了,简直比上天堂的路还要直还要窄,但是,这是一个生活在黑暗角落的旧式妇女,不像鲁大海,同是受者他却有一个强壮的灵魂,她不能像他那样裸地无顾忌,对于她,一切到咽下去做成有力的内在的生命,所谓热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坟窟的程度。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鸷、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这就像有人评价:她的可爱不在她的可爱之处,而在她的“不可爱”处,正如她自己说:“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的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进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烈烈地烧一次,也就算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她爱起来像一团火,恨起来也是一团火,就是这一团火,使得《雷雨》中曹禺带着极大的怜悯和尊敬赞美繁漪,赞美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撞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搏斗。”这无疑是曹禺的发现,这个美的发现,体现了作家崇高的审美理想,表明了作者对压抑人生,蔑视人的尊严的行为深痛恶绝。 

繁漪的性格是很独特的,她抑郁而乖戾,热情而冷漠,任性傲慢而又孤芳自赏,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是来自极端。在周里,她是女主人,但又是周朴园精神统治下的奴仆,她有着任性,叛逆的性格,周朴园受不了,在她没有病的情况下,周朴园逼她喝药,给她请医生,说她有“疯病”,叫别人“要小心”。其实是他怕繁漪这样追求自由的女性破坏了他大家庭的秩序。会揭开他伪善家的面纱,她是周萍的后母,又是他的情妇,她说“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凶横,把我渐渐地折磨成了石头一样的死人。你突然从家乡出来,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我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把我偏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非得把我枯死,慢慢地渴死,让你说,我该怎么办。”繁漪不能忍受周家让人窒息的气氛,她不愿意再过“情妇不像情妇,母亲不像母亲”的生活,但又无法摆脱这样的处境,这种行为的性格上的矛盾使她成为 《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她的生命交织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从思想来说,繁漪的思想境界并不高,她追求的只不过是属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范畴的爱情婚姻的自由。“得到一个男人真正爱她的需要自由,需要爱情,繁漪悲剧具有巨大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雷雨.序》里曹禺不止一次提到繁漪,说:“在《雷雨》八个人物中最早想到的并且觉得比较真切的是繁漪。“繁漪是最引人怜悯的女人”“在遭遇这样不幸的女人,繁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等等。事实上,在周里她是一个被损害受的女人,同时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作者同情她,赞美她。然而作者并没有违反生活的真实,没有违反繁漪性格发展的逻辑、离开人物孤立地来写事件,而是从封建家庭精神生活领域这个独特的角度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力的抨击了封建家庭的种种罪恶。在第四幕中繁漪推出周冲,叫来了周朴园,当着丈夫,儿子,和仆人的面毫无顾忌地宣告她在监狱似的周里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和自己对周萍的私情。就是这个繁漪只有她才敢说,只有她才敢当着自己儿子的面说出和儿子的哥哥有私情,在一个雷雨的夜里,她像一道闪电,把周朴园竭尽全力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劈得粉碎。她是一团火把封建专制家庭的权利烧得精光,我们不能不说她不值得我们去赞扬,繁漪这个人物形象写得很真实。它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矛盾揭露了带封建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的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赋予这部剧本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也赋予了繁漪“雷雨”式的“叛逆”形象。繁漪这个“叛逆”的形象正是传达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的写照,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与虐杀的呐喊,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繁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折磨与的悲剧。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的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再次陷入了绝望。若问繁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这个不负责任的人,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她会落入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中。这是时代的不幸,而周萍的卑劣灵魂是周朴园直接造成的,双重的打击与痛苦,使繁漪成为了阴鸷性格的女性,终于从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灵中升腾出不可遏压的力量。在第一幕喝药时,她痛苦地忍受了周朴园的威压。想到的是她与周萍的特殊关系,随着她与周萍关系的渐趋紧张,她对周朴园的专制始而顶撞。继而嘲弄,最后爆发为反抗与报复。 

三、蔑视观念、精神反叛、“善恶”相交

繁漪对于封建势力极其道德观念的勇敢蔑视与反叛的精神,对自己的追求,确实让人赞美,她反驳周萍“我不反悔”,“我的良心不这样看”。可见作者肯定的,不是,而是繁漪反叛封建道德的勇气。她的“雷雨”式的摧毁了封建家庭秩序,也毁灭了自己。曹禺尽力赞美这个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她说的不是,而是一种勇气。从伦理的角度来说,她与自己丈夫前妻的儿子,自己孩子的哥哥发生私情,这不叫是什么?即使周朴园再凶恶也不能和他的孩子发生不该发生的关系。她当着周朴园和自己儿子周冲的面说出周萍和她的私情,这样的行为,这样的私情。伦理何容?这不是,这不是是什么?她用这样的方式,这样不耻的方式去追求自由,伦理何在呢?这样追求自由的方式也太让人不寒而栗了吧!剧作家赞美她,那么这一段不耻的私情又怎样解释呢?是赞美还是厌恶?

不置可否,蘩漪是疯狂的,但是她骨子里并不是坏的,正如曹禺在谈《雷雨》中说:“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是坏人。”那蘩漪呢?可以说:她疯狂到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疯狂,她为了爱情,为了把周萍拉回来,她用尽心机:她把周冲——自己的儿子叫出来,告诉他:叫他去他哥哥那里去抢回他的情人,又挑拨兄弟的关系,但是周冲告诉她“我觉得……我好像并不是真的爱四凤,后来她又把周朴园拉出来,当周朴园揭开鲁侍凤是周萍的亲生母亲这个秘密时,蘩漪说:“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她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这时她才清醒过来,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犯了大罪,所以她说的这句“我万没有想到是这样”又把她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人们解读蘩漪,大部分都说她是受了封建,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敢爱敢恨,具有五四精神的女性“叛逆”形象,她是让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坏女人,她的骨子里充满了“恶”的骨髓。但是我觉得她也有女性善良的一面。

鲁迅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是不要去惊醒她。而繁漪却是一个本不该被惊醒却又被惊醒了的人。醒后,等待她的是一个比做梦更为残酷的现实。她不安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想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自己身为工具的命运,想做一个真正的活者。然而,这个女人瘦弱的手在不自觉中以自己感情的殉葬把个性解放与反封建的旗帜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度,却终究没能挣脱封建的枷锁,在时代大潮的拍打下经受不住考验,从理想的高处上坠落,惨烈的走向幻灭。

总之,她是一个集“善”与“恶”于一身的形象,让人很难用“同情”“厌恶”“坏人”“恶人”或者“善人”“好人”……去评价她,这就是她的“可爱”之处,就建立于她的“不可爱”之处,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无可否认繁漪的悲剧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中国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自由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但是如果过高的估价繁漪的个性解放和自由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繁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参考文献:

1、①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第10页.

2、②曹禺《雷雨·序》,曹愚文集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3、③杨立民《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20xx.06.

4、④余秋雨《天涯故事》,中国盲文出版社,20xx年05月

5、⑤《曹禺作品精选》(雷雨)且夫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9月第一版156页

6、⑥曹禺 ,《曹禺选集》,:文学出版社 ,20xx.

7、⑦《曹禺作品精选》(雷雨)且夫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9月第一版165页.

读《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概念,理论,文化艺术》一文有感_现代文学论文 篇九

 论文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现代性 概念 理论  文化 艺术

 论文摘要 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一样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不宜无限地加以扩大而将 、 经济 、 工业 、 农业 等领域全都包括在内。“现代性”也是一种有严格规定性的概念,不宜将其远溯十六世纪的某些 哲学 家,或将18世纪和20世纪的几次性质完全不同的革命通统“概括”到“现代性的大旗下”。后现代理论家们否定 历史 上一切艺术创作和理论,并不能阻止人类继承各 民族 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并在新的世纪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珍品。 

近读发表于本刊今年第二期“艺文”的《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概念,理论,文化艺术》(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颇有一些感想,特提出与文章作者们商榷,并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这篇文章虽以对“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为中心论题,但它实际上涉及对欧洲近现代文明史、思想史、哲学史、艺术史、 社会 史等诸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现代性”的理解和解释。

欧洲的文明史在经历了以神权为中心的漫长黑暗的中世纪之后。迎来了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其后三四百年期间,欧洲各国仍处于封建社会阶段。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以及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为该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基础,然而就当时法国社会经济结构而言“第四等级”即市民阶层的 资本主义 经济成分仍处于弱势地位。Www.meiword.CoM只是从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才有了大的发展,因此,持唯物史论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以19世纪三十年代作为欧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现代主义作为文化艺术现象。是欧洲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时期亦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产生的。其思想来源十分复杂,海德格尔当然应该算一个,此外诸如弗洛伊德、柏格森、克罗齐、基尔凯郭尔等人的学说也起过较大的影响。在欧洲近现代的文艺史中,现代主义是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的一种文艺现象或称艺术流派。它与、经济、哲学等诚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毕竟只是文化艺术现象,而不能将其无限扩大到其他各个领域。现代主义艺术家或称现代派以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作为开山鼻祖,其后。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等人相继推出了“意识流”小说,的安德列夫、布洛克则推出了象征派戏剧。而在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 美术 界,以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未来派、野兽派等等名目出现的现代派艺术更蔚然成风。并影响到 电影 界。以致有法国及其他国家“先锋派”的登场。现代主义艺术家最大的特点是以“反传统”自居,他们否定一切传统规范、规则。追求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以至无所不用其极。现代主义艺术的历史功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且不去说它。

我们想要讨论的是,《再认识》一文将“现代主义”、“现代性”等概念远溯到十六七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文中作迪卡尔),这确实令人吃惊。笛卡儿所处的时代距欧洲文艺复兴末期不久。应该属于欧洲近代史初期。其时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已十分活跃,像笛卡儿、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 哲学思想 在一定时期内还占有主导地位。然而,不论笛卡儿也好,康德也好,都不可能有“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思想及论述。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某些艺术家可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以之作为现代主义、现代性的“起源”,则未免有失偏颇。

至于对“现代性”的具体解释,则更使我感到不解。《再认识》一文将现代性定义为“自由、 和个人主义”,并声称,在这面“现代性的大旗”下。可以把“法国革命、美国的宣言、1917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和1911年、1949年的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起源问题,《再认识》一文将其归纳为“受

《女神》的思想与艺术成就_现代文学论文 篇十

【摘要】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是我国新诗 发展 中的第一座高峰。《女神》最大的特色是通过对人格鲜明的“自我’的歌唱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其中每一首诗中都活跃着诗人的形象、融铸着诗人的灵魂。他的自我以特别突出的姿态在他的诗中喧嚣着。从它,发出音调,生出色彩,涌出新鲜的形象。

【关键词】思想 艺术 成就 女神

《女神》的思想成就,在于它以狂飙突进的姿态,集中地表现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传达出了“五四”时代的最强音。郭沫若的《女神》不仅以崭新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成为“五四”新诗坛的高峰。

1《女神》的思想成就

1.1《女神》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义思想

《女神》中的许多诗篇鲜明地表现了对旧  2《女神》的 艺术 成就

郭沫若的《女神》不仅以崭新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成为“五四”新诗坛的高峰。

2.1《女神》开了我国 现代 新诗和整个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先河

《女神》中贯穿着对黑暗现实和陈腐传统的彻底否定,对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热烈追求,对革命前途的坚信和对创造理想的乐观,这既是诗人的革命主义思想在创作方法上的体现,又强烈地反映了“五四”时代

《从《所以》看池莉小说“女性写作”艺术的嬗变_现代文学论文十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从《所以》看池莉小说“女性写作”艺术的嬗变_现代文学论文十篇的人,还看了:

舞蹈论文怎么写精选

【论文关键词】: 幼儿武蹈;创新教学  【论文摘要】:在幼儿武蹈教学中,应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在创新教学的中进行尝试。捅过教材选择进行幼儿武蹈创新教学,教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领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的,具有培育性、艺术性、性趣性的教材。在幼儿武蹈培育目标上应把激发幼儿的性趣放在重要位置,在激发性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最基本的技能技巧。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儿童观,应有丰富的情感,如

艺术论文范文合集

(一)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以下简称京剧基金会)是在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心下,由国家财政部拨款于1992年11月正式成立的,到现在已近13年。在王光英会长领导下,和各方面的支持下,京剧基金会为振兴京剧事业做了少许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集中表现在基金有所增长,和为振兴京剧办了少许实事。 京剧基金会的基本任务是募好钱、管好钱、用好钱。其财务情况截至20xx年底,各项收入总计为3914.02万元

美学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题出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艺术美对工业设计是不可或缺的理念,并题出教学过程中所要探究的两个问题,即虚拟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和虚拟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合乎人姓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且探究了虚拟工业设计之美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 键 词:虚拟工业设计 美学 应用 一、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艺术美是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理念 工业产品设计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型态,是

关于2023年音乐论文精选

引言音乐与文学是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处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两束光芒四射的浪花,时聚时分,跳跃上前,他们在相互促进中不断繁荣,在相互蔘透中蓬勃发展。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创作素材,而音乐可以利用比语言的表现力更丰富的声音的多种结合方式来表达其思想内容。一、西方音乐的题材文学属于想象的艺术,它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和文字,但是语言文学不直接变成形象,它靠词义的概括性去

课程设计论文格式集合

[论文关键词]素描 创意 设计  [论文摘要]立足于高校美术培育对当代社会人才的创新思惟、创造能力、思想、批判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在当代文化下的应变、反映能力的多方面陪养要求,对高校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妍究和探嗦。  造型基础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多年变成的传统思惟模式,许多高校一直把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㥅课内容,在当代开放多元的艺术语境下,艺术培育特别是艺术设计培育面临的

最新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