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祈祷工作报告网qdbeian.com > 免费论文 > 哲学论文

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_其他哲学论文十篇

2022-04-13

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_其他哲学论文十篇

哲学论文】导语,眼前的此篇共有31789文字,由张国丹潜心修订后,上传于祈祷工作报告网!自由,汉语词语,拼音是zì yóu,英是freedom/liberty。自由是一个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这个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身意志而行动,并为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对于自由概念有不同的看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_其他哲学论文十篇欢迎大家一起收藏!

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_其他哲学论文 篇一

黑格尔美学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其作为哲学体系重要著作的《精神哲学》,常常被人们用来研究精神。“精神的实体是自由”20,精神达到完全的真正的自由需要经过“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精神发展到绝对精神阶段时,开始把自己作为对象,它没有任何其它的目的,不受外在的束缚,因而是自由的,它通过艺术中的“感性”、宗教中的“表象”和哲学中的“概念”来表达和显现自身,这种显现就形成了美。

黑格尔美学观点就是在这个理论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黑格尔美学主要用来研究艺术美。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142。根据这个定义,较自然得出艺术美的存在,因为一般来说,艺术具有内容和显现内容的感性形式两个方面。对于自然,由于它只具有直接的感性形式,基本上不表现深刻的内容,因此黑格尔看不起自然美。说到哲学美,问题就没那么简单,黑格尔本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并不十分明确。按照黑格尔对美的理解,似乎在任何一种意义上都不能承认哲学美,因为一般认为,哲学是一种理论体系,并没有直接的感性形式,因而哲学美并不存在;但同时黑格尔又在其著作中多次指出自由是美的本质,一个东西如果不是自由的,它也就不能算得上美,而黑格尔哲学恰恰最能体现自由,因而在黑格尔哲学中似乎又有哲学美的存在。wWw.meiword.COM

我们这里可以先不顾及黑格尔本人对这个问题的模糊态度,而去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和思考,我们认为,哲学美在黑格尔哲学中实际上是存在的。下面就分别从黑格尔美学的整体思想和他的有关文本以及从他对美的定义这三个方面尝试论证哲学美的存在。

一、从整体思想上来看哲学美的存在

上面说过,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表明黑格尔是从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美的。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绝对精神发展中的第三个也是最高的阶段,在黑格尔看来,只有作为绝对精神发展最高阶段的哲学才最适合表达和显现绝对理念,这就启示我们:哲学美在黑格尔哲学中有可能存在。实际上,我们发现,在黑格尔整体的美学思想中,隐含着一条从自然美到艺术美和宗教美最后直至哲学美的路线。

黑格尔认为自然虽具有直接的感性形式,但却不能表现理念,自然只是“理念的最浅近的存在”[2]149,依据“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标准,自然本身很难算得上美,如果非得承认自然有美,那么这种自然美也只是“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2]160。正由于此,在自然相对于人们意识而成为美的方面上,黑格尔承认自然美的存在,而在自然不能被用来显现理念这个层面上,黑格尔却又否认自然美。在自然物中,无论是处于低级形式的较低自然物还是处于高级形式的社会,由于它们均不能用来对绝对理念进行显现,上文库不能表达真实的自由,因而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美。绝对理念的显现“必然要在另一较高的领域才能实现。这个领域就是艺术”[2]195,这就进入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下一阶段即艺术美。

关于什么是艺术,看法不尽一致,黑格尔从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2]87。艺术较之自然,更适合表现理念,因而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但尽管如此,无论是艺术发展第一阶段的作为“艺术前的艺术”[3]9之象征型艺术,还是艺术发展第二阶段的古典型艺术,亦或还是不拘外在感性形式的艺术发展最后阶段的浪漫型艺术,其内容的表达都对外在感性有所依赖,都难免被外在感性所束缚,而有限的外在感性只能用来表达有局限性的一定范围内的内容,所以用艺术来显现无限的理念存在着缺陷,正是由于这个缺陷,艺术美就还不是最高的,“美的艺术只是一个解放的阶段,而不是最高的解放本身”[1]377。

黑格尔认为,宗教比艺术更能适合表现绝对理念,这就从艺术美过渡到宗教美。关于宗教美,也同哲学美一样,有其存在与否的问题,我们认为在黑格尔哲学中存在宗教美,其理由类比于本文对哲学美存在的论证,在此从略。

宗教美比艺术美要高,艺术是靠感性形式来表现内容,而宗教则是以表象形式表现内容,与艺术相比,宗教更能用来表达绝对理念,这是因为,宗教对绝对理念的表达不像艺术那样依靠于外在感性形式。这样一来,在这里就可以说宗教美要高于艺术美。但虽然如此,毕竟宗教还是通过表象来表现绝对理念的,而只要是表象,就或多或少依赖于直接的感性形式,“表象所知的普遍性,无非是其对象之抽象的普遍性、该对象之非规定的本质或近似者。为了予以规定,表象不得不再度诉诸感性的规定,诉诸形象者”[4],这样,由于并不能摆脱有限的直接的感性形式,因而宗教还不是用来显现绝对理念的最好形式。

只有哲学才是绝对理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哲学是以概念的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形式来表现绝对理念,概念的形式是无限的,它最适合表现绝对理念。这样一来,从整体思想上看,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认为存在着黑格尔之哲学美。

二、从文本上看哲学美的存在

上文我们从整体思想上了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哲学美,这一结论也能从黑格尔有关著作中推断出。实际上,黑格尔在不少地方都有意无意地暗示了哲学美的存在。在谈到浪漫型艺术终结时,针对现时代艺术发展状况,黑格尔这样说道:“艺术家并没有必要使自己的心灵洁白无瑕或是关心自己的灵魂得到解放;他的伟大的自由的心灵,在动手创作之前,首先就要有自知之明,要对自己有把握,有信心,特别是现代的大艺术家要有精神的自由发展,才能不受只用某些既定的观照方式和表现方式的迷信和成见之类因素所束缚,而是把它们降低到自由心灵所能驾御的因素,不把它们看作创作或表现的绝对神圣的条件,而是把它们看作只是作为服务于较高内容的手段才有价值,他要按照内容的需要把这些因素加以改造之后才放到作品里去。艺术家的才能既然从过去某一既定的艺术形式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而自由了,他就可以使任何形式和材料都听他随心所欲地指使和调度了。”[3]379这表明黑格尔认为现时代的艺术只看重自由本身而并不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在黑格尔看来,自由是哲学的本质,因而我们可以认为黑格尔在这里似乎承认了哲学美的存在。

另外,在谈论诗这门语言艺术时,黑格尔这样说道:“语言艺术的内容是由丰富想象所造成的全部观念(思想)领域,这个领域如果单就它本身来看,纯粹是精神性的,而且从来不越出精神性范围,但是当这种精神性的东西表现于一种外在的东西上面时,它也只把这种外在的东西当作一种与内容本身有别的符号。”[5]可见,黑格尔认为诗的美并不在于外在的直接感性的东西(音调),而在于内心中的观念。与诗相类似,哲学如果算得上是美的,由于哲学并不具有直接的感性,它的美也只能来自于自身的内在内容。可见,诗的美接近于哲学美,既然黑格尔承认了诗所具有的这种类似哲学的美,就可以认为黑格尔在这里也有承认哲学美的迹象。如果说上面所举两例还不能明显看出黑格尔承认哲学美,那么在论及“浪漫型艺术”基本原则时,黑格尔使用了“精神美”一词,这就比较明显表明了黑格尔有承认哲学美的迹象。黑格尔认为,当艺术发展到浪漫型阶段时,精神就不在从外在感性事物中寻找对象而从它本身中获得和认识自己,黑格尔把“这种精神返回到它本身的情况”[3]275看成是浪漫型艺术的基本原则,并把艺术在此阶段形成的美称为“精神的美”[3]275。黑格尔这里所言的“精神美”很接近于“哲学美”,两者均倾注于内在而不在意外在的感性形式,据此可以推断黑格尔有承认“哲学美“存在的倾向。以上只是列举了几例,以此来表明黑格尔的确有意无意承认了哲学美,除了这里所举的几处,我们还能在另外一些地方找到文本上的依据,限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列出。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哲学知识与哲学智慧_其他哲学论文 篇二

在读图、解构和恶搞一切常规和正统的今天,读文索字,冥思吟想仍然具有莫大的乐趣。冯契先生在他最为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所阐述的三个基本观点使我印象深刻,他曾说:我们的学术、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读书等,无外乎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把观念转化为德性。因此,学习西方语言哲学,笔者认为不应把大师肢解为一些死的教条;不谈真理理论,是不愿意把真理理论谈死(seek our truth in the search of truth);不想把维特根斯坦当做语言哲学死的知识来加以拙劣地总结;更应该试着把握传承维特根斯坦先哲们的精神和智慧。当然,这种尝试性地思考可能仍然很拙劣,但坚信真正的哲学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对其活的思考。

一、刺猬与狐狸——学者的两种类型

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大师塞亚·柏林在《刺猬和狐狸》一书中,根据西方谚语形象地将学者分为两类:“刺猬型”和“狐狸型”。“刺猬型”学者相信宇宙间存在一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体系。“狐狸型”学者则不相信任何系统,更不相上文库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可以靠一个体系就可以解决。美国哲学史家m.怀特把20世纪的哲学史形象地描述为“狐狸”与“刺猬”斗争的历史。所谓“狐狸”,是指注重感性经验和细节的英美哲学家,如逻辑实证主义与语言学派;而“刺猬”,则是指热衷建立宏伟体系、崇尚综合方法的欧洲大陆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以及20世纪的萨特、海德格尔等。Www.meiword.coM而惟独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奇特的例外。他兼有“狐狸”与“刺猬”两种文化传统的气质。他不是一个学者型人物,但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修养,他特别钟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深刻感知,使他在哲学上达到了其他哲学家难以企及的深度。而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出一些治学研究的启示:

1.兼而有之

究竟是做一个“刺猬型”学者,还是“狐狸型”学者?无论是“刺猬型”,还是“狐狸型”只不过代表了两种学术风格,有各自的利弊,关键在于与实际吻合。这让我想起金庸与王朔之争在中国文化界引起的那场不小的风波。尽管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定论,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和自己所处环境的学术之路和学术观点。目前,也许当务之急不是在刺猬与狐狸之间做出抉择,而是兼而有之。李梵欧先生曾提到,托尔斯泰既是刺猬又是狐狸。像他的《战争与和平》,整个框架是刺猬型的构架,可是写作却是狐狸型的。也许,这种类型的学者才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我们年轻学者的方向。

2.思想智慧闪现个性光芒

正如艺术无个性则亡,哲学无个性也会枯萎、僵死。个性与思想、生活与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系。作为一个哲学思考的受难者,一个现实生活的隐遁者。维特根斯坦曾比喻说,一个搞哲学的人,仿佛被困在房子里走不出去。他想从窗户爬出去,可窗户太高;他想从烟筒钻出去,可烟筒太窄。可只要他一回头,就可以看见:原来大门是一直敞开着的!

维特根斯坦带给我们的是具有民族性、个性特点的哲学:有严格思辨,有浪漫诗意;没有故作高深,没有仓促概括。他属于述而不作的思想者,几乎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简洁与单纯是哲学的最高境界。“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扭转了20世纪哲学的方向。记得《论语》中孔子的颜回对孔圣人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西方圣哲维特根斯坦所给我的就是这种奇异的感觉。我认为先哲在思想巨著中所凸显的“深”而不“晦”的知识品格是对青年治学有益。而相较一些青年学子对西学一无所知却一脑门钻入古典大书中,最后搞出一大堆不伦不类的复古主义的国学出来,却是贻笑大方。

二、“保持距离地想”和“跳进去想”——思考问题的两种方式

通常想要搞清楚某种思想,似乎有两条路子:要么跳进去想,于是产生与这种思想一起想、一起挣扎的冲动和热情;要么与所要搞清楚的思想保持一定距离,免得自己本来也许还清白、端正的头脑被所“搞”的思想搞坏了。

“保持距离地想”似乎比较安全。可是,不“跳进去想”,怎么能把所要想的东西想出点名堂?自己的学养和思想又何以有所提高?我总得跟随某个伟大的前人去想,而非自己胡思乱想。当然,倘若自己没跟对前辈,就惨了——无异于毁了自己的“思想前程”。想来想去,先“保持距离地想”,然后再跳进去想,再或者反复几次才是较为稳妥的进学之道。哲学思想是光荣榜上各色思想英雄的言论荟萃和,不要过分深钻进这个家和那个家,所以要旁骛,要跨学科,要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认真地透彻地从本体论、认识论的不同角度去思考:思维是存在之家(古代哲学)、语言是思维之家(近代哲学)、语言是存在之家(现代哲学)这三个重要哲学问题。

总之,真理、思想和智慧永远只是“心身之学”而非“口舌之学”。有些书可以作为知识来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越读书越了解自己的无知;而有些书则可以作为智慧的典范来读,智慧与知识不同,它不如后者那么确定,它藏在知识的字里行间。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电影哲学,而不是关于电影的哲学_其他哲学论文 篇三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法]贝尔纳·斯蒂格勒著,方尔平译,译林出版社,20xx

从抢劫犯到蓬皮杜总监,富有传奇色彩的贝尔纳·斯蒂格勒是德里达之后当今法国哲学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技术与时间》一至三卷都已经由译林出版社引进国内。这第三卷虽然写于前两卷之后,但也可以拿来阅读,作者也提到,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卷可堪用作前两卷的“最佳引言”。

与前两卷的副标题(“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迷失方向”)相比,新近出版的第三卷副标题“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看起来更具体一些,至少看得出与电影有关。但事实上,这是一部如假则包换的哲学著作,风格上兼具古典哲学的晦涩和后现代哲学的飘逸,换言之,它非常难啃。即使对最专业的哲学学者而言,恐怕也将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在这一卷中,斯蒂格勒谈及了几部电影,但更大的篇幅被用来评述几部最经典的哲学著作: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技术与时间》也可以看做是它们的续作。与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哲学传统一样,斯蒂格勒关注的是哲学的“大问题”———真理与本质、人性与世界、生存与死亡;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但哲学的“大问题”与电影何干呢?事实上,电影在这本书中的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而绝不是吸引眼球的噱头。wwW.meiword.cOm不过电影并不是简单地作为一个哲学反思的“课题”登场的,与其说电影是本书反思的对象,不如说是反思的媒介或出发点———“透过电影思考”。斯蒂格勒说,本书的“核心目标就是从‘意识犹如电影’这一角度出发,重新阐释这一批判时刻”———也就是重新阐释“康德的图型法以及引出图型法的先验演绎”。我们知道,当我们提到“科学哲学”时,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是关于科学的哲学思考(philosophyofscience),二是一种将科学置于出发点的哲学品格(scientificphilosophy)。很显然,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或电影哲学都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的。

读者可能会疑惑:这样一种从技术出发的哲学如何可能呢?特别是,从电影这样新近出现的技术出发,竟能够去解答那些最古老的哲学大问题吗?现代科学同样是新近出现的,然而人们似乎更容易理解以现代科学为立足点的哲学形式,却更难理解哲学竟可以立足于电影。这种差别牵涉到某种古老的对立:技艺与科学相对立,技术物与自然物相对立,前者是某些可有可无的偶然存在,而不是追求确定性的理论科学所应关注的领域。哲学或科学被认为是追求永恒的确定之物,而与充满偶然的技术发展史无关。于是,当代技术与科学相结合这一事实,“对于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一吊诡的事实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技术和科学的本质。对此,斯蒂格勒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洞见。例如,他认为与其说技术成了“应用科学”,不如说是科学成了“应用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技术才是科学的基础,技术发展史从此成了先验哲学的一个课题。

先验哲学关注先于经验而使经验成为可能的东西。在康德那里,先验之物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间和空间。康德用“图型法”展示了主体构建客体的方式,自我的统一性保证经验对象的统一性,知识通过“三重综合”(领会的综合、再现的综合、认定的综合)而达成。而斯蒂格勒认为康德在“三重综合”学说中发生了混淆———他在谈论领会的综合时误以为自己在谈论再现的综合,而这一混淆恰好需要在第三综合中寻找根源。

斯蒂格勒认为三重综合对应于三种持留(滞留)方式,或者说“三种记忆”,第一记忆是对“刚刚过去”的持留,例如聆听一段音律,听到一句话时,我们能够把它领会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音符,这有赖于刚刚过去的音符仍然有所“滞留”。而当听过这段音乐后,回想起它,让它在脑海中再现,这是第二记忆。第三记忆指的是纸张、唱片等能够持久留住这段记忆的技术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物。“第三种综合对前两种综合进行配置和剪辑,使二者成为同一个独一的时间流———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就使‘意识犹如电影’,投映到它的未来时刻”。

斯蒂格勒指出,“康德本人的意识流的统一性是在他的每一卷著作的写作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并构建起来的”。从来不懂得写作的人整理自己思想的方式与处于书写文化中的人是不同的。文盲较难形成概念化的反思逻辑,难以把单词看做某种柏拉图式的自存之物,更不可能进行康德这般运用结构繁复的长句进行精巧的推理。

即便是口语本身也是某种外化的技术,说出的话可能在他人那里被持留和复现。恰恰是依赖于这些实际的或潜在的“外化”过程,统一的自我意识才得以构建起来。“意识若要成为某人所拥有的意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该意识能够以某些痕迹的形式外在化和客观化,同时通过这些痕迹,使其他意识能够进入该意识”。

时间和空间诚然是经验对象得以呈现的背景,但这种时间与空间并非某种抽象悬空的数学关系,而是由技术(斯蒂格勒所谓的代具)呈现的:一袋烟工夫,一步之遥……比数学化的时间和空间更为基本的是人的“在世界中存在”,这一点早已由海德格尔揭示了。但斯蒂格勒指出,海德格尔忽视了自己已然触及的洞见,“最终将‘世界的历时性’排斥在外”,他纠缠于概念史却遗忘了技术史,也“完全忘记了要对教育的存在论特征进行思考”。

教育构成了一种“内化”的过程,我们首先是在某个现实的、后天的技术环境之中学会了言说、书写和画图,学会了阅读、聆听和观赏。经过教育,这些外在技术的结构内化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先验想象力”,“使我们能够在脑海中画出一条线,进而构建空间,那么这种能力作为几何构建的基础,应该离不开在实际空间中用手画出一条线”。先验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后天习得的,“后天的代具性综合是‘先验的’,但同时它仅仅存在于技术发明史的‘后天性’的条件中并受到这些条件的制约”。

一方面,人类能够创作并观看电影,这暗示出某种人类灵魂的运转“机制”,人类意识就是某种“蒙太奇”。另一方面,以电影工业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正在构建着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和世界经验。“好莱坞已成为全球图型法之都”,因而是现代性问题或者说“存在之痛”问题的切入点。由此,斯蒂格勒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独特的哲学道路。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试论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德育问题研究_其他哲学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哲学解释学 德育 理解

论文摘要:德育所依存的是一个“人”的世界,一个充满了鲜活生命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把德育过程当成是道德知识的识记过程,忽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要使德育摆脱这种困境,走向理解是一条出路。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与日俱增,相互理解精神已经成为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普遍的心理需求。体现这种时代精神的理解理论探讨的日益深入为德育中理解的引入提供了契机。本课题的研究借鉴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思想,他关心的就是人与世界最基本的状态和关系。他认为理解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是整个人类经验的基础。从理解方面来透视学校德育的现实,我们看到理解问题被极大忽视的状况:

一、重识记轻理解。每一项道德内容都产生于人与其生活世界的特定的交往关系中,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之为“背景”。在现实德育中,这个“背景”常常被忽视,相反浮在表面的道德知识、行为表现却受到过多的重视。传统的德育让学生知道了道德是什么,却又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是因为学生仅仅反映了道德,而没有理解道德。理解不是对老师所讲授的道德知识的识记,而是教师、学生和德育文本的视域融合。虽然各自的视域不同,但视域决不是封闭的。理解一开始,理解者的视域就进入它要理解的那个视域,随着理解的进展而不断扩大、拓宽和丰富。二、未充分正视学生的前见。这里强调的前见主要是指学生在理解之前已经具有的认知结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WWw.meiword.COm受强制性灌输习惯的影响,现行的德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统一性和同一性的特点。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它本身是具有理解性的,不同的学生对道德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理解本身具有历史性意味着两层意义:第一,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没有历史,理解便不可能,因为人是生活在历史中的。第二,正因为理解是在历史中展开的,因而也就具有历史性。由于前见的存在,也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德育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思想觉悟。所以德育不能完全注重同一性,要因材施教。

传统解释学关注理解方法的寻找而忽视了对理解条件的思考。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注重理解条件的探讨:一、善待前见。伽达默尔把前见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法的前见”,即历史赋予的,对理解有正价值的、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前见。它来自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另一类是“盲目的前见”,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触吸收的、可以消除的见解和观念等,它们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各种各样权威的盲目顺从。这种前见往往会妨碍学生正确理解的实现,使理解走向单一和死板。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应在克服之列。二、把握时间间距。近代方解释学把间距视为理解的障碍,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则强调我们与历史之间存在的时间间距不仅不是理解的障碍,反而是我们不断产生新理解和新真理的意义源泉。间距是客观存在的,从根本上说是不可克服的。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理解学生需要时间,对学生的了解过程和对各种事件的处理过程就是时间间距发挥作用的过程。学生理解教师同样也需要时间,这个过程可能比教师理解学生的过程更漫长。三、积极融合视界。所谓视界融合不是简单地服从或重叠,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商谈达成的关于特定话题的共识。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敞开自己的视界,受教育者做出应答。在这种相互作用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尽可能地从积极方面理解对方视界中的特殊性,同时尽可能地反思自己视界中的不合理成分,并通过清除这些不合理成分为接纳对方的合理差异腾出空间,就是视界的共同区间即实现视界融合。四、驾驭理解循环。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循环也是解释循环。强调德育文本自身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强调德育文本有于环境的永恒不变的原意即文本的客观性。强调历史、社会等与德育文本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强调文本没有原意或者原意是由读者赋予的即文本的主观性。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永远是相对的,循环永远不会消失,理解就是一个意义预期、筹划与具体的理解相互循环的进程,这说明理解是发展的、前进的,也表明理解是开放的、无限的。受教育者与德育文本的视野融合并不是在一次融合中终结,而是不断的融合,从而不断生成个体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

[2] 鲁洁,王蓬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7).

[4] 陈海飞.理解与循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5).

哲学的人生 哲学的电影_其他哲学论文 篇五

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年来电影本身出现的哲理化倾向,使得哲学这一命题在电影中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0xx年7月30日,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悄然离去,从此电影界又失去了一位以电影为生命并为之做出杰出贡献的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一生共拍摄了56部电影,他的电影是对人生意义个性化的沉思,显示了欧洲人对于人生哲学、生命意义探索的喜好,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题,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标签。因此,伯格曼的影片是电影中的哲学,将伯格曼称为电影界的哲学家,也并不过分。

1918年7月14日,伯格曼出生在瑞典的布萨拉,瑞典是富裕的北欧国家,它的社会现实,决定了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基调。瑞典生活富裕而稳定,每一个人无需对金钱有太强烈的欲望,使得人们有较多的精力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感受。伯格曼的电影,经常表现富裕生活背后人性的不完满,人性的缺陷被充分暴露。在物质生活不再给人压力的状态下,幸福、快乐、满足依然是浮光掠影,内心深处总是难以捕获最简单而持久的满足。伯格曼的电影表现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感悟,对应了欧洲社会很多人的共同感。

伯格曼由于其独特的生活背景和个人性格,使得他对生活本质意义的思考显得敏锐、准确和细腻。然而,这也是他痛苦的原因。伯格曼晚年孤身一人居住在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波罗的海小岛上,他的一生一共有5次婚姻或同居,共有9个孩子,但是,没有一个孩子留在身边。Www.meiword.cOm他在晚年承认自己是个胆小鬼,害怕人群,内心的孤独无法排遣,他还说自己是一个永远记恨的小心眼,因为他有一次挥拳打了批评他作品的评论家。中国古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英格玛·伯格曼在晚年袒露自己的内心,一方面是他诚实面对生活、诚实面对自己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他试图为自己的一生的不快乐寻找答案。他一直在思考,思考人存在的困惑等许多常常困扰我们的问题。所以伯格曼的一生没有和哲学分开过,无论是在光怪陆离的电影当中,还是在寂静的小岛上,伯格曼一直干着一项工作——用电影来演绎哲学,用哲学来解释存在。

一、对个人与现实之间的思考

伯格曼一直在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点点滴滴,在他的大多数影片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复杂的、敏感的、紧张的。他们中有的拒绝交流,有的却戴着面具交流,有的虚伪自私,有的难以抗拒诱惑,伯格曼自始至终都在试图揭示人在现实当中的隔阂和疏离。

以《假面》①为例,伊丽莎白不愿说话,表明她放弃社会角色,希望摘下面具找回自己,单纯的艾尔玛为了尽职,也为了解闷,却什么都说,但说着说着却发现自己并不了解自己,最要命的是自己想的和做的不一样。在伊丽莎白面前,艾尔玛起初并不愿意满足于向一位明星倾诉常人的悲喜。她说自己26岁,已订婚,热爱护士职业,而这些都是角色,也就是假面。

真实从性开始,有一天她讲了自己野合的故事。故事就在这里巧妙地转折,艾尔玛看到伊丽莎白在写给别人的信中透露了她的野合故事后愤怒无比,也就是说她接受不了自我被真实的曝光。交流的难以实现在这里就展开了,艾尔玛开始想方设法折磨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依然选择沉默,巨大的交流阻力在这里爆发。

艾尔玛以为伊丽莎白是病人是弱者,而伊丽莎白则把她当成了研究对象,其实本来没有那么复杂的关系在这里就变得敏感而一触即发,即使最后把她们归结为一个人,伊丽莎白和艾尔玛之间的交流还是难以实现的。她们都把思维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于是总觉得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其实抛开了所有,你苦苦追求的那些若有若无的东西的价值又值多少呢?

“电影的特写镜头是突出细节描写的艺术。它无声地展现了重要的、本质的事物:不仅描写,而且评价。”②伯格曼镜头下的演员,每一张脸都是一个故事。他认为“特写”可以直触情感的世界,在伯格曼摄影机的描绘下,大多数人活得没有尊严,内心充满蒙羞、郁闷、愤懑。他的主人公总是试图克服个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痛苦和困惑中寻求超脱,但往往又是徒劳的。很显然,他的电影基调仍然是强调人的悲观,在伯格曼看来,他的主人公的命运就是这样让人费解,都在痛苦中挣扎,却又彼此不理解,于是冷漠,隔阂就在现实当中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对两性情感关系的思考

人们把两性关系比同两个大国的关系,可见男女关系是多么难以处理。在伯格曼的影片中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样表现得左右为难,主人公常常在痛苦当中徘徊。就像影片《狼之时刻》里的主人公艾尔玛对着镜头发出的疑问一样:在爱的世界里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影片中的男主人公约翰虽然得到了妻子艾尔玛的真爱,可是这份既存的感情还是与后来他和情妇维罗尼卡之间新生的感情相冲突。于是极度的兴奋与烦恼不时袭来,难以平息,而蜕变成一种感伤、空虚、孤寂和不安的心境。在这时候人心和人性都成了无根的浮萍,开始在欲海里沉落,约翰最终没有抵挡住色魔的诱惑。当他背叛发妻去和城堡里的旧情人维罗尼卡幽会时,他的灵魂就被心魔所控制,让他忘乎所以,不计后果,最终将生命引向悲剧。约翰最终没有向神靠拢,而是投向了魔鬼的怀抱,这是人性的软弱和人性堕落的表现,也让他自食其果,留下孤独的妻子艾尔玛承担由他的过错造成的结局。

伯格曼通过他们的故事告诉观众,情感危机、错位对一个人生活的影响和人们将为之付出的代价。在两性情感的交往中,真爱被许多东西所粉饰,不是人不够真诚,而是爱成了伤害,主人公都成了感情的奴隶。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三、对女性之间关系的思考

对于女性的面孔,伯格曼有着足够的迷恋和尊重,他总是让镜头离演员的面孔更近些,用眼神和面部肌肉的风暴,带给人们心灵巨大的震撼。诚然,伯格曼对女性有着他异于常人的洞察力,但和其他关怀女性的导演相比,如阿尔莫多和沟口健二,伯格曼没有将女性奉若神明的胸怀,连关心也谈不上,他只是冷冷地注视着女性内心深层的切口。活在伯格曼光影里的女性形象并无太多的性别特征和感召力,她们和伯格曼电影中的男人一样模式思考着的,痛苦着的,外加一份女性特有的忧郁,也更加具备了言不及义和冷漠的风范。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女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诡异的色彩。

像影片《假面》中艾尔玛和伊丽莎白一样,起初艾尔玛很悉心的照顾伊丽莎白给她讲自己生活的点滴,从自己的社会身份到第一次性经历,艾尔玛都滔滔不绝地讲给了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看似在听,实际上是听之任之的态度,并且把艾尔玛当成心理研究的对象,而当艾尔玛得知自己被伊丽莎白当成研究对象而不是朋友时,她几乎崩溃,她开始折磨伊丽莎白。但风波过后艾尔玛重又恢复温柔本色,她让伊丽莎白靠在自己的胸前,她仿佛看清了自己。伊丽莎白也是一样。人们最爱的是自己,最恨的也是自己。无论爱恨都成了一桩身不由己的极端“自私”的行径。在影片的表现中,伊丽莎白代表了女性暗哑的一面,艾尔玛则是女性明快的一面,实际上却殊途同归,共同步入交流无望的困境,变得更加虚无。在伯格曼冰冷的影像背后,洞穿的是人类对个体自身的虚妄的排解。也就是说,不管是演员还是护士,她们实际上是一体的,她们是一个人。

像艾尔玛和伊丽莎白这样的重叠影像,其实也表现在影片《安娜的》里面爱娃和安娜身上,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爱娃和安娜是两个不同的人,但她们的情感经历着同样的危机与错位。所幸的是她们俩之间没有发生正面的冲突,而是在各自的情感世界里挣扎,在挣扎的同时,她们实际上走上来了同一条没有未来的情感旅途,完成了在事实上角色和身份的融合。

四、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思考

伯格曼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时对父母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在他的影片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总是显得有点紧张,伯格曼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表达是残忍的,尤其对母亲,伯格曼更是毫不留情。在影片《假面》中,伊丽莎白撕掉了丈夫寄来的儿子的照片,并且试图几次打胎,憎恨责任、害怕痛苦、厌烦自己的孩子、放弃说话权利的伊丽莎白这时开始让人痛恨。其实在影片刚开始伯格曼就用伊丽莎白冷冷的面孔面对裸体的儿童,在影片的最后他终于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了观众,在这里伯格曼对母性的攻击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宣泄。 不过,对伯格曼而言,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所以他在《秋日奏鸣曲》③里对母性做了依次剖析:艾玛一直生活在母亲强大的阴影下,她极其谦卑地生活,很压抑地爱着,但当她有了孩子后,她再也压抑不了自己,蕴积多年的爱爆发了,但不幸的是她的孩子夭折了,心灵的残缺再也没有弥补的空缺了,所以她把一切的恨都迁怒于母亲,借着酒劲她开始发泄对母亲多年的怨恨,而夏洛特自己却用烟来保护自己,在烟和酒制造的气氛中,女儿的爱恨交织和母亲的麻木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在影片《芬尼与亚历山大》中,妈妈变成了孩子的保护者,她们伟大而强悍,为了孩子,她们开始和外界抗争,至此可以看出伯格曼对母亲的怨恨彻底的释放,一切变得阳光灿烂起来。

五、对宗教的思考

在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奋的无疑是《第七封印》了。伯格曼正是凭借这部长片而获得了国际影坛的尊敬。影片通过男主角参加十字军东征的游历过程,大胆地提出了几个咄咄逼人的主题。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个人的孤立无援,接下来他大声质问生与死的问题,大声质问人与上帝的问题,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不到可以归去的精神家园,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质之一。

伯格曼的父亲是瑞典国教的高僧,他的家乡布萨拉是瑞典闻名的欧洲小城,这里古老的大学和教会以及中世纪遗物和装饰,都是构成他好多作品的题材。同时宗教家庭和家乡浓厚的宗教气息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被称为农民的壁画特别多,这构成他以后《第七封印》的题材。另外海盗时代也为他《处女之泉》提供了背景。但他的宗教家庭对他影响最大,当时宗教生活的刻板伪善,使他对僧侣、律师、医师等职业产生怀疑。在70年代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伯格曼说:“一种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亲之间。有一天,他打了我”。这种难解的心理情结一直贯穿着伯格曼的电影生涯。在伯格曼自己看来,他的世界中,所谓的上帝是不存在的,但在事实上伯格曼眼中的上帝和父亲是一体的。因为对父亲的反抗,他也和上帝开始决裂,所以在他的许多影片当中伯格曼总是让主人公去探讨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并且对上帝存在的问题也安排了追问和争论。

结语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伯格曼从1940年踏进电影界开始,他每年的电影产量是一部,而且多数都成了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影片,做到这些是很了不起的,可伯格曼要做的不仅是这些,英格玛·伯格曼终其一生的电影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从来没有故意要迎合观众。但是,由于他在深层问题上的思考具有哲学的普遍意义,因而,他的思考方向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很多人通过伯格曼的电影发现,许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原来充满了矛盾。无论是《野草莓》、《假面》、《狼之时刻》、《安娜的》、《沉默》,或者是他后期的《呼喊与耳语》、《芬妮与亚历山大》,他都在用电影的语言来思考和演绎着哲学问题,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一连串的反思与怀疑。否定和批判成为他的电影的基本精神特质。伯格曼通过电影打通了电影与哲学的关系,或者说,他把电影的精神品格提升到与哲学可以并驾齐驱的高度,从而使电影完全汇入到了人类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之中去了。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哲学思维方式与哲学变革_其他哲学论文 篇六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确以先验哲学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挑战以及对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使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一蹶不振。但本人对黑格尔哲学的直接关注以及后人对二者哲学承继关系的关注热情,使人们忽视以至淡忘了康德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和为确立新的哲学视角所做的努力。虽然在自己的著作中没有全面系统地康德哲学及其遗产,但并不代表不了解康德。阿尔都塞就认为,康德对的影响要远远超过黑格尔。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所掀起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其真正成果并未完结在他自己的哲学形态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完成于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思想逻辑中。以实践思维方式使得哲学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得到统一,他接过了康德所擎起的变革哲学思维方式的大旗,通过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生活实践对理性实践、自由的现实维度对自由的道德维度以及现实社会关系对自在之物的三重超越,在扬弃康德“哥白尼式革命”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大门。

一、康德“哥白尼式革命”:贡献与局限

康德不满意先前唯理论和经验论等独断论的哲学思维,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抓住了唯理论、经验论以及之前其他哲学思维方式各自的局限、弊病和内在矛盾,提出应该首先考察知识的先验基础,由此他便开启了批判哲学的先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路向。事实上,康德在他的理性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主导下,并未真正解决先前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并未以这种先验的哲学思维方式在根本上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wWw.meiword.cOM原因在于康德所借以解决矛盾的“物自体”最终指向的只是被其所窄化的实践——道德活动,而这种道德活动最终只会在“善良意志”的空洞说教中流于形式。按照这种指向,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永远是在康德的视域之外的。康德的可贵之处在于提出了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试图以先验的理性实践思维方式解决这个自哲学产生以来的难题,但他并没有成功,他并未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性飞跃。这个任务在黑格尔那里以思辨思维的方式得到了继续,在的实践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中得到了实现。

人们之所以把康德确立的哲学思维方式称之为一场革命,原因在于以前的任何一种哲学观念和理论从未在思维方式上真正超出非此即彼的极性思维的惯常模式,而康德在这个牢固的惯常模式上的确打开了缺口,确立了以先验的理性实践思维方式为本质的批判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人的活动做了“理论”、“实践”、“技艺”的区分,并把实践概念作为学和伦理学领域的“技艺”,并将其局限在人的感性经验范围之内。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则根本不满足于这种对实践的限制,他明确反对亚里士多德把实践局限在感性经验领域的做法,力图通过对人的先验认识能力的考察人手,为实践寻找形而上学的根据,并证明实践的理论和现实合理性。康德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从根本上来讲是以先验的理性实践思维方式为内在驱动力的,抑或说以此为前提条件的。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可能性的考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先验的理性实践思维方式,使哲学的视野由原来的主体围绕客体旋转,用客体来说明主体、说明知识,代之以客体围绕主体旋转,用主体来说明客体、说明知识,最终结果是人的先验认识能力成为了认识前行的基本条件。康德的先验的理性实践思维方式对哲学理论变革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哲学思维和哲学观念的真正革命,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一次真正突破,也是对旧有的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特别是一分为二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的一次深刻革命。

在康德看来,在他之前的认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而代之以探究普遍知识的可能性研究。康德认为,缺乏前者,后者的探究本身是不能够成立的;与此相似,旧有的本体论也热衷于“世界本体为何?”而对人把握世界本体的能力不作考察,康德认为,这同样是不可能的。康德由此举起了批判主义的大旗,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于对认识之前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由主体认识能力的范围和限度来说明知识的可能性、必然性和限度。尽管康德确立的这种先验的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结论是消极的,他限制理性并把可知的自在之物留在了神秘的彼岸世界,但康德所开启的哲学研究中的先验思维方式,打开了以主体的自我反思为出发点去观察和把握世界的全新视角。传统实体性思维方式以及两极对立的极性思维方式在康德的先验思维方式的冲击下逐渐消解,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对立在这里获得了统一的契机,尽管是以先验的形式。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创制者的康德,其哲学对西方哲学乃至主义哲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对于康德哲学及其哲学革命的贡献,日本学者安倍能成认为,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可以这样说,以前的哲学概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德国著名诗人海涅也极大地肯定了康德哲学革命的划时代意义,认为康德的先验思维方式使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一蹶不振。他指出:“康德引起这次巨大的精神运动,与其说是通过他的著作的内容,倒不如说是通过在他著作中的那种批判精神,那种现在已渗入于一切科学之中的批判精神。”指出:“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伟大功绩就是提出了关于思维与存在必须统一的思想。”可以说,在以实践思维方式为内在本质的哲学革命之前,康德的先验思维方式可以视为由理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到思辨思维方式的过渡环节,它所表征的是人类哲学思维对存在把握的根本思维方式的合规律性历史发展必然性。当然,康德的理性实践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理解和评价其“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康德规定了以后哲学的任务,就是怎样使思维的形式、内容和主观的认识、客观体系达到统一,这正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方向。用先验的方式实现思维和存在在彼岸世界的统一,这是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对西方哲学思维和哲学变革的最大贡献。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康德通过他的三大批判逻辑地展开了他的理性实践理论,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通过对人的先天认知能力的考察划定了思辨理性的界限,并探讨了自由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通过道德和自由的相互推证,证明了在实践理性领域存在自由的现实可能性。在《判断力批判》中,他借助已经不再万能的神的力量,论述了自由与必然如何能够在理性实践的领域内取得一致。在康德所提出的道德法则的规定下,实践成为人的一种自由的活动,而这种自由活动指向的是道德领域。虽然是以软弱无力的方式(这种软弱无力源自于德国小资产阶级的本性),康德的实践理性把人的尊严和主体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实践重新确立为自己哲学的根本目的。这是康德哲学在先验思维的导向下所取得的最大成果;同时,其实践理性所蕴含的革命性原则又是最怕遇见现实生活“阳光”的。因为,在现实生活面前,康德的实践理性和善良意志会因为难以贯彻而流于形式,因而表现出直观主义、主观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特征,这是康德哲学在先验思维所主导下的实践观的最大缺陷所在。康德高扬实践理性大旗的途径是通过把实践先验化、抽象化和绝对化,而这种实践理性依然是一种实践观念或实践意识,因而,其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只能是先验的理性实践思维方式。当然,这不但为的哲学变革提供了借鉴,而且也为的哲学变革提供了扬弃其哲学局限性的空间。

二、扬弃康德哲学的三重维度

历史的发展与思想演进的逻辑业已向我们昭示,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的确引起了哲学理论的根本性变革。单从本人的直接论述以及后人对哲学理论的阐释来讲,我们的确难以把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同哲学革命的划时代变革直接关联起来,但人类特别是西方哲学思维演进的逻辑理论却明显告知人们,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实践”、“自由”以及“社会关系”却都肇始于康德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德是通向的桥梁。我们必须自觉地发掘康德哲学遗产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在那里如何得到了扬弃,才能够真正理解哲学变革的本质以及合理建构人类思想史上哲学变革的完整图景。正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既继承了康德哲学革命的积极成果,又超越了康德哲学革命中所蕴含的种种局限,在三个维度上扬弃了康德哲学革命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提问的方式,从而把哲学思维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上,以实践思维方式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大门。

(一)生活实践对理性实践的扬弃

经过长期的理论及革命的实践斗争,通过在此过程中的反思和批判,发现了康德理性实践思维方式存在的种种缺陷,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扬弃了康德哲学的“实践理性”的概念,从中剥离出了实践范畴,并赋予其以新的内涵,以实践思维方式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不赞成康德把此岸世界(现象界抑或是生活世界)与彼岸世界(本体界)割裂开来,其实质是把两种原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割裂开来。认为,既然人类所面对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人的实践活动也理应具有与之相应的内在的统一性。从而在主要生产劳动实践抑或是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实践范畴的强调和运用中,确立了自己哲学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在看来,他的哲学同以往哲学的差异和变革正在于以实践思维方式诉诸于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从而改变了哲学提问的方式,树立了崭新的世界观。由此,在自己的哲学旗帜上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曾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阐述了自己哲学与康德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关系。“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显然已经意识到康德建立在先验思维基础上的理性实践思维方式对哲学思维变革的伟大意义,即高扬了主体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能动作用,这种哲学思维的逆转对于哲学的发展来讲,其启示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在这里也看到了康德思维方式变革作用的有限性。康德虽然高扬个体和认识的能动方面,但他忽略了感性实践活动在整个人类认识中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他只停留在对“心”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这一论断的强调上,但对这一思维方式变革所引起的结论却无从论证,最终还是诉诸于道德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康德先验逻辑思维方式下的认识论,本质上依然是静态的、直观的认识论,蕴含着主观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如此,视实践活动为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那么人类全部社会认识活动的基础自然也就是生活实践。至此,以实践思维为导向的感性生活实践扬弃了以善良意志为单纯导向的道德实践和理性实践。

(二)自由的外在维度对内在维度的扬弃

康德从实践理性出发,构造的是以先验思维为导向的纯思辨的普遍性形而上学体系,因而其所谋求的自由只能是内在地存在于现实世界彼岸,现实生活世界的自由以及对现实的改造中所获得的自由则在康德的视野之外抑或是康德所不愿意去面对的。因此,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虽然打碎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独断思维的迷梦,开启了人的主体性向度,实现了对人的自由的高度重视,但本质上依然归属于传统的思辨哲学理路,改造现实世界以获取外在的自由似乎不是康德关心的事情。那么是不是康德只对自由的内在维度感兴趣而不屑于自由的外在维度呢?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康德的自由观也隐含着其对自由外在维度的关涉,只不过他把这种外在的维度始终限制在理性的范围内并诉诸于道德实践。他曾经不无担忧地告诫人们,不能局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主要涉及认识论)中谈论自由,人们对自然必然性认识的深入并不意味着他拥有更多的自由,要不然自然科学家就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了,但现实显然不是如此。康德认为,只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即在本体论中才会涉及真正的自由问题。遗憾的是,康德并未能够为自由的外在维度寻找到真正物质实践载体,以至于后人以为他遗忘了这一维度。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对自由的理解一开始就是保持在康德的思想高度上的。他认为人不仅要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以获得理论自由从而更好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中获取现实生活实践的自由而能动地改造世界,不过理解的基础不是善良意志而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因而,在哲学思维方式所指向的理论目的上,康德和的自由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理路。从现实生活实践出发,同时也并没有简单抛弃理性的普遍原则和理性的能动原则,而是看到了经验事实知识与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联系,把现实和真理相结合,把自由的内在维度和自由的外在维度有机统一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在新的水平上回到了康德。立足于现实的人,把现世即现实作为人的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认识世界、改造现实、趋向自由的伟大设想。因此,的哲学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它在实践思维的导引下谋求的不仅是内在自由,更有外在自由,是在真、善、美以及真理维度、价值维度和自由维度的有机统一中改变了哲学提问的方式,形成了崭新的哲学世界观,其根本目标在于建立一个更为公正、自由的现代社会。

(三)现实社会关系对“自在之物”的扬弃

“自在之物”在康德的哲学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康德超越传断论哲学过程中的核心范畴。在传统的独断论思维方式下,不管是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还是通过理性知识的演绎,人们是能够认识“自在之物”的,而且不需要什么其他额外的前提条件。康德却通过先验思维对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的考察告诉我们,我们所能认识的只能是“自在之物”向我们显现的显像,至于“自在之物”本身对我们则是不可知的。可以看到,虽然最终走向了不可知论,康德却通过“自在之物”把现象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问题提了出来,这种问题的提出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其哲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解决的方式。在康德的哲学中,他先后用意志自由、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这三条公设指称“自在之物”,而这三者则是他用来束缚和引导实践理性的力量。康德由此通过批判为理性的诸功能划界,并以限制科学知识的方式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留地盘,以此来解决人类理性如何在严格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的同时仍能保持其自由的问题。“自在之物”被康德归结为超验的神奇力量,但这种借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神奇力量,康德只是把它推到了现实世界的彼岸,由此,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本身成为了其哲学真正二元论倾向的根源。

在康德之后,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起来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而却看到了康德所提出的“自在之物”中蕴含的革命性因素。在看来,我们不能脱离人类的实际生活抽象地谈论意志的作用(康德则正是这样做的),因为,人类的生存意志总是体现在和满足于其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为此,指出康德神秘的“自在之物”的真正秘密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之中,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生产关系。康德看到了“自在之物”的神奇力量却没有找到它的真正载体,所以康德哲学虽然冠以批判哲学名义,却依然属于理性哲学范畴而不拥有改变现实世界的力量。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找到了实践这把钥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实践思维方式下确立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动力”在实践原则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量。正像指出的那样:“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三、实践思维方式:理解哲学变革的钥匙

人们一般地把哲学变革的成果归结为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的继承和超越上,似乎把前者的辩证法和后者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就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创举。我们认为这种流俗的看法既没有把握住哲学变革的真正本质,亦没有真正理解如何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并找到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视域融合点。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家都以某种方式或自觉或潜在地关注实践之于哲学的基础性地位。但事实上,在之前的实践哲学理论没有从根本上发现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路径,他们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而不是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而正是通过对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关注创立了自己的新世界观,发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动力”,从而把现实的生活实践确立为思维与存在同一的现实基础。从西方两千余年实践哲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的实践思维方式离不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实践思维方式、康德的理性实践思维方式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思维方式;从关注实践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来讲,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其前的任何一种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关系。同时,又是第一次把实践哲学思维方式中的实践理解为人类现实的生产劳动,这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制作”而离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伦理行为相去甚远;作为全部哲学基础的实践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也就是说不是一种思辨的实践理性,在这一点上与康德“实践”——存在于彼岸世界的善(道德实践)又有天壤之别;把实践归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首先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与费尔巴哈的作为人的类本质的感性实践活动以及黑格尔作为绝对精神外化的精神实践又具有根本性的不同。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经典名言来描述实践思维方式与之前其他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继承与超越的关系是最为贴切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思维方式是通过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开放的哲学体系,把“世界是什么”(解释世界)和“世界怎么样”(改变世界)融汇在人类的现实实践活动中,而这样兼具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哲学理论能够不断地用人类实践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而实现哲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因而这种哲学理论和哲学思维方式是继承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从哲学发展的整体过程来看,实践思维方式对哲学变革本质的标示意义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思维方式标示主义哲学的基本点。哲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基本点不同,哲学理论的性质以及由此而来的看待世界的基本观点必然迥异。不同于笛卡尔之前本体论思维以存在为基本点和近代以来思辨思维方式以思维、概念为基本点,实践思维方式明确把自己哲学理论思考问题的基本点转变为实践。以实践思维方式批判了离开感性活动、离开实践去理解人、理解主体,或者离开主体、离开人的感性活动、离开实践去理解现实、事物、客体的直观唯物主义线性思维方式;同时还以此批判了抛弃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而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极端主体性思维方式。在对二者的批判性超越中,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二,实践思维方式是理解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钥匙。以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就会发现其唯物论以生活实践为鲜明特征,迥异于所批判的原始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和人本主义的唯物论,是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就会合理地把其辩证法区别于朴素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而理解为实践辩证法。正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之上,认为,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以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主义的认识论,其认识论既区别于旧唯物论直观的认识论,又区别于康德的先验认识论,同样区别于黑格尔的以“绝对观念”演绎的思辨认识论,而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本范畴的认识论。

第三,实践思维方式标示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一切旧哲学的批判不是从功能上而是从思维方式的高度进行的。单纯的客体线性思维原则与抽象的主体性思维原则的对立,使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别陷入困境。在这种批判中表达了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即思维的客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相统一——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是批判一切旧哲学的理论武器,又是吸取旧哲学中积极成果的尺度;既是创立崭新哲学的思维原则,又是将新哲学推向前进的内在根据。实践,既是理论的来源,又是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既是理论的价值体现,又是理论真理性的检验标准。实践是一个永恒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决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层级上。因而主义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向前发展,才能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正因为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才具有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正是因为主义哲学用实践思维评判和扬弃一切理论,因而内在地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徐振忠:营销哲学就是泡妞哲学_其他哲学论文 篇七

11月初的广州没有一丝凉意,反而太阳是明晃晃地挂在空中。地上的花儿争相露

着笑脸,一派春意。

“汇泰龙”的总部就在华就路上。这家五金龙头企业从1996年创立之初,到如今已走过16个年头。而现今的ceo徐振忠就是从“汇泰龙”的最底层干起来的,拿他的话说,他和它是一起成长起来的。

这又是一个关于草根的传奇故事。

徐振忠今年33岁,中等个头。和他交谈的两个小时里,没有夸夸其谈,有的只是他身

上流露出的执着、勤奋、平实、果敢。或许正是这几点,才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功吧。

别人做到乏味的事情,我还在坚持

徐振忠是广州潮汕人,父亲是渔民,母亲是家庭主妇。在他眼里,他的性格和父亲如出一辙:严谨、胆小、本分、自卑。而胆小和自卑是弱点,所以在他十一二岁时,就开始

想办法突破这个性格缺陷。

一天,他突发奇想,决定用“漂”来练胆。于是,他把游泳圈甩在海水里,然后坐上去,任由海水决定自己的去向。

当游泳圈越漂越远,无法靠岸时,他才意识到危险。“大概漂了好几个小时吧。当时太阳又晒,肚子又饿,还很口渴。”徐振忠摇摇头,一副后怕的样子,“真是年少无畏啊。当时只觉得这样好玩,根本未想过如果一个大浪打过来,或者一艘大船驶过来,就可能没命了。www.meiword.cOm”还好,那天风平浪静,也没大船驶过,徐振忠才捡回了小命。

不过你还别说,捡回小命的徐振忠自此还真就胆大、果敢起来了。从他的工作中就可以看出。

他19岁那年,经亲友介绍,来到“汇泰龙”,从事销售工作。这时的“汇泰龙”刚刚成立几个月,并没有今天清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定位,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业绩,“在1997年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是不愁产品卖不出去,只愁没有产品可卖。”徐振忠说。

但很快的,“汇泰龙”就遇到了难题。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各行各业都遭受困境,“汇泰龙”也没能例外。那时,同行以降低质量、压低价格来寻求新的突破,“汇泰龙”却坚持自己的中高档定位,在保证品质的同时还不降低价格。徐振忠说,为了把产品卖出去,“汇泰龙”的每一个人都下到基层,而他更是把广州的大街小巷都跑了个遍,鞋子磨破了不知多少双,嘴唇也不知讲破了多少次。这样熬了大概一年多,“汇泰龙”才走出困境。

刚走出困境,又面临市场混乱。“我们拥有几百个经销商,有的一个城市就有十多个,他们相互杀价,让市场陷入混乱,所以竞争惨烈。”徐振忠至今都还记得“汇泰龙”创始人陈鸿填决定整顿市场那夜,与他彻夜长谈的情景。

那时,他还是销售总监。两人关在逼仄的办公室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在烟雾缭绕中纠结要不要整顿市场。不整顿,将来会走向绝路。要整顿,销量就会下降,并且下降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百分之六十,于他们而言,这是拿着菜刀在他们身上一片一片地割肉啊。最终为了企业的长足发展,他们决定割肉。

这一次,徐振忠依然冲锋在前,一一与经销商沟通,请求谅解和支持。自此改革后,“汇泰龙”每年稳步增长,最终成为五金行业的龙头老大,而徐振忠也在磨砺中成长,于20xx年出任“汇泰龙”的ceo。

对于自己的成功,徐振忠如此总结:别人做到乏味的事情,我依然在坚持。

难得比难忘更重要

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徐振忠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在他看来,夫妻之间难得比难忘更重要,“能够不断地、持续地支持你、配合你来做一个事,这就比较难。如我在加班时,她从不会打电话催促我,几点了,什么时候回家,也不会因为我出差在外,忘

记纪念日或生日而抱怨。这就是很难得的支持了。”

20xx年,徐振忠和妻子李娟相识于广州的路上。那天,她第一次到广州,和同学及同学的男友在街上闲逛,碰巧遇见同学男友的同学徐振忠。徐振忠匆匆和他们打过招呼就分别了,对她唯一的印象就是漂亮和清新。

没过几天,同学打电话,“振忠,给你介绍个女朋友吧。”徐振忠笑着说好。见面了,才知道是在路上遇见的妞,他一面惊喜,一面淡定。事后,他努力地制造两人见面的机会,可她总是爱搭不搭的。

没多久,李娟去了深圳,两人彻底断了联系。

缘分就是这样奇怪,一转身,又遇见了。一年后,李娟又回到广州工作,这一次,他再也没有让她从自己身边悄悄溜走。

那会,她和同学住在一起,有些不方便。得知她的“困境”,他于当天中午就开始帮她找房子。他笑着问记者,“如果是你,找房子,签合同付款,搞卫生,买生活用品,到搬进去住,需要多长时间?”记者想了想,“最快也得两天吧。”可徐振忠却说他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把这一切搞定了,“这就是行动力和执行力。”

弄好之后,他给她打电话:“你今天晚上就可以搬去住了。”她惊得差点把电话掉在地上,“啊,就可以了吗?”这之后,她对他刮目相看,然后死心塌地地做了他的女友,以至到现在的老婆。

也由此,他延伸出了追女生的营销哲学,“要拿下一个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大项目,只要你所花的心思和韧劲,有当年追女生时的劲头和付出,那百分百成功。因为你会死缠烂打、爱屋及乌。”

在李娟眼中,他是一个百搭男人,“他性格好,跟任何一款女生都能相处得好。”两人在一起,没有轰轰烈烈,有的都是些平凡琐事。

20xx年,两人去张家界旅行,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拇指大的冰雹,路上的行人纷纷奔跑躲避,只有他走到她身后,脱下外套顶在头上,护着她走。那一刻,她望着他瘦弱的身躯泪流满面。

这些年,只要他在家,每晚他都会倒一杯白开水放在她的床头,因为他知道,白天忙于工作的她很少喝水,他希望她晚上回家后能补上。她很感动,为此,还专门在日志里写道: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床头的一杯水。

这个百搭好男人也有令李娟不满意的地方。“他喜欢把工作方式运用到婚姻生活中。他很有计划性,从来都是一、二、三、四、五,前段时间装修房子,他就专门写了步骤书,已精确到哪一天买什么装修材料了,我很郁闷,抱怨他,这是生活,你以为是工作啊,有点情趣行吗?”

如今11个月大的女儿成了夫妻间的一个情趣点。他下班回家,会第一时间跑到女儿跟前,“给爸爸笑一个。”女儿就会冲他笑笑。而最令他开心的却是他给女儿下达指令:“坐下,站起来。”女儿每次都一面流口水,一面咯咯地笑,然后像个木偶一样听话地坐下去,站起来。见女儿这般乖巧,他总会笑得前俯后仰。“突然有那么一个跟自己很相似的小东西在自己面前晃悠,就会有一种幸福感和神奇感。”徐振忠说他感谢上苍赐给他一个这么可爱的女儿。

对话徐振忠

工作中,最难的事是什么?

每次晋升后,要去管理不属于我擅长的领域吧,因为我又要从头学起。

管理那么多人,难吗?

不难,只要以身作则,就能减少百分之五十的管理。

夫妻相处之道?

理解、信任、支持,还要价值观相同。

不工作时,喜欢干嘛?

我是个很宅的人。休息时喜欢看看书,听听音乐,然后在阳台上浇浇花。

跟妻子一起做过的最浪漫的事?

她怀孕时,我陪着她从一楼爬到27楼,我们手牵着手,一起谈天说地。其实,人生之路,一个人走太寂寞;两个人走才有乐趣;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六个人一起走,那路就太窄了,心会累。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你拥有哪种动物的生存哲学_其他哲学论文 篇八

你参加了世界景观惊奇之旅,其中一项活动是让你站在一扇特殊的窗户前面,按下某个按钮之后就可观赏到你从未见过的景观,你希望看到的是什么?

a.充满挑战的崎岖山路

b.任何和食物有关的景色

c.一片绿油油的草原风光

d.海天一线的远方美景

e.任何和树木有关的景色

f.繁星点点的黑夜

结果:

选a的人

千里马:目标坚定,勇往直前!

带着一点冷峻的孤傲,双眼闪烁智慧的光芒,你只会向目标勇敢地奔去,你是集智慧和行动力于一身的千里马。你有明显的成功特质,因为你早已为自己的人生定好了目标,并且会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它,所以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你都能有一番令人羡慕的成就。

速配志愿:既然老天给了你得天独厚的成功条件——智慧和执行力,那就好好地利用吧!适合你发展的领域是计算机、贸易、金融、出版等。

选b的人

快乐猪:人生以快乐为目的!

你的人生过得非常惬意。你不懂什么是竞争、压力、争取……你只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即使和周围的人和事格格不入,你也无所谓,你的人生哲学就是“精神重于物质,快乐就好”。

速配志愿:你无法在讲求规则、追求业绩的体制下发展,否则,不但你会不适应,身边的人也会因为你而崩溃。WwW.meiword.COM所以,适合你发展的领域是创意、艺术家、室内设计、美容、烹饪等。

选c的人

勤劳牛:脚踏实地,勤劳第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与世无争,习惯在缓慢而固定的节奏里落实自己的工作目标。你的性格特质就是勤奋和能制订有规律的计划,你从来不逾矩、不妄想、不贪婪,只要把分内的工作完成,你就觉得很满足。你的执行能力很强,而且还有难能可贵的责任感。

速配志愿:若要你无中生有或想一些稀奇古怪的点子,就太为难你了。可是如果要你完成别人交付的工作,就好多了。你适合发展的领域是秘书、行政、教育、专业技术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人员、运动员等。

选d的人

悠游鸟:喜欢追求新鲜和自由!

你拥有自由的行动本能和不受拘束的心,你社交能力很强,不喜欢拘束的生活方式,你认为每天能接触到不同的新鲜事或认识不同的朋友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速配志愿:活用你与生俱来的好口才和能力,为自己和世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适合你发展的领域是传播、演艺、推销员、、旅游等。

选e的人

聪明猴:聪明但没耐性!

身手矫健、头脑灵活,你表面上看来只会成天打闹,但其实你的内心极为复杂,分分秒秒都在为下一步打算。你能利用自己的优势让别人不自觉地喜欢你、欣赏你、肯定你。

速配志愿:以你的智慧和能力,想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人并不难。适合你发展的领域是新闻、医生、律师、等。

选f的人

神秘猫:忽冷忽热,超级情绪化!

你不喜欢被定性,对人总是忽冷忽热,一会儿热情似火,一会儿爱理不理,凡事都依自己的心情而定。你活得自我,所以做事情不喜欢扰,一定要自己掌握控制权。

速配志愿:你不能适应别人指挥你,所以适合你发展的领域是心理师、作家、自由职业等。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动物哲学_其他哲学论文 篇九

祸心

狐狸一直想吃癞肉尝尝鲜,可又害怕它背上的疙瘩里的毒液。诡计多端的狐狸就对癞说:“干吗不把背上难看的疙瘩除掉啊?它们的存在可有损你们蛙类的形象啊。”

“去掉疙瘩,未必能提升我们的形象,但一定能提升你的食欲。”癞一针见血地说。

唯利

金钱豹对梅花鹿说:“你的茸很值钱啊。”

它又对大象说:“你的牙也很值钱啊。”

它又对鳄鱼说:“你的皮也很值钱啊。”

大伙对金钱豹说:“你的眼里只有钱啊,难怪你把钱穿在自己的身上了。”

炫耀

骡子说:“谁说我跑不快啊,我的祖上可是追风驭电的千里马啊!”

蜈蚣立即接腔说:“说得对,谁说我爬得慢啊,看看我的身形你们就知道了,我的祖先可是一飞冲天的龙啊!”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南怀瑾:人生哲学传播者_其他哲学论文 篇十

南怀瑾先生故去,引起的议论仍然是复杂的。这和他生前的情况也颇为相似,他的一生始终都受到许多人高度的崇敬,同时也难免受到另外一些人的讥议。这似乎是他的宿命。但这其实说明他的影响力的巨大,远远超出了学术的探讨,而是在华人社会之中有重要的作用。

他似乎从来都不是一个学院中专门研究一个学科的学者,而是一个穿行于政商两界,深入到华人社会多方面的重要角色,也是媒体和公众所需要的焦点人物。他的学问其实是入世的,是经世致用的,是切近于他所处的历史情势和生活状态的。他其实是一个人生哲学的传播者,在一个剧烈变化的华人社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南怀瑾传奇的一生其实是自有其神秘性和复杂性的。他始终活跃在全球华人社会的经济等领域,人脉关系遍及两岸的政商诸界。

早年在,南怀瑾就有许多政商界的崇拜者,也在当时的生活中扮演过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角色。而到了1980年代之后,又在两岸的关系之中多所着力,并做了许多有影响的事情。晚年在苏州的太湖学堂,也有许多各地的崇拜者以和南怀瑾先生见面晤谈为很高的荣誉,这些崇拜者当中不乏众多的高层人士。其实南先生的名声很大程度是由这些政商界的高层人士的崇敬带来的。

他在金温铁路的建设中的贡献,既是回馈他的乡邦故里,也是具有高度远见的行为。我父亲的故乡是温州,那里的许多人对于南先生有一种真切的情感,其原因就在于其对金温铁路的贡献。在今天高铁改变中国的空间感觉的时代,那铁路似乎已经不足道,但曾经的贡献却是异常巨大的。wwW.meiword.coM

他的卓识在于他对于世界大势有自己的独特的了悟,其实他对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的融入世界,并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快速崛起的进程,是敏锐地看到了,并有深切的感悟的,因此他1980年代之后始终在内地发展,也赢得了许多人的信任和崇拜。这既有他的生活哲学的传播,也有他的现世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打通儒释道的意义

但他最重要的贡献,却是始终以儒释道三家的阐释者的形象,赋予中国传统的价值一种现世生活的意义。

他的用力之处,其实不在于理论体系的建构,也不在于哲学研究的突破,南先生从来都不是学院中的学者,也没有在某个专门的学科中独树一帜,他不是一个以现代的学术训练进行专业的传统文化研究的正统派学者,所以他和学术界一直疏而不亲,几乎没有什么专家学者会探讨他的学说,也受到过学界的一些人的抨击,他的传统文化的阐释也被许多学界中人批评为硬伤多多、学识不够。

他并不在正统的学界圈子之内,似乎也并未试图和正统的学界一争短长,而在于纵横整个传统文化领域,对佛学、儒学、道家等均有自己的体会,且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阐述。同时他具有强大的个人魅力,在社会中拥有许多信仰者,可以说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很大贡献,对于佛儒道学说的整合,使得这些学说能够通过他的串讲和传播而让许多人豁然开朗,获得关于人生的感悟。

他的讲学活动或著作都是对于传统的经典的发挥,这些发挥的着眼点不在于经典本身的考证或研究,而是从自己的心得出发,对于传统当下意义的发挥。南怀瑾先生的认识不在经典的学术化,而在于它的现世化,也就是着眼于经典在华人社会转型中的意义。

他点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同时他生动地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这些说法的基本含义,在于他的工作其实是试图用传统的中国价值,为华人社会的剧烈变化寻求一种精神的皈依。

儒释道的“打通”是他的事业的核心,这种打

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通的意义在于为今天的华人社会提供一种人生哲学。一种既出世又入世,既超越又世俗的价值观。

对传特的诠释

如果说星云大师等人促进了佛教的“人间化”,可以说,南怀瑾则试图将整个中国的传统思想的核心都“人间化”。用儒学解决我们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问题,用佛家解决我们的精神超越的问题,用道家解决我们修身养性自我修养的问题。这些构想其实是南先生最为生动和吸引人的地方。他的讲学和著作的现实性也正在于此。他的传统的诠释其实是为了当下的人生问题的解释。这些解释又和其他类似的诠释者有所不同,因为南先生所影响的往往都是社会的高层的政商人士,所以他的支持者固然有普通人,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商界的人士。

他的形象仙风道骨,气质不凡,让人一见而产生崇敬,因此政商界饱受现实压力的人,都从他那里寻找精神的慰藉。普通人也由于这种神秘性而对他产生敬仰。他的书并不像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那么生动,其实还是显得文字稍有艰深之处,思路也并不非常浅显,正因为如此,他的书反而让许多不在学界内的人感到高妙。而他在太湖学堂的教育的实践,也是试图传播传统的精神的一种努力。

其实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华人社会来说,先是的发展,这种发展是进入西方的生产和消费的系统的。其中的生活变化巨大,对于华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非常深入,在如何借助传统完成转型,寻求传统中国价值和现代生活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社会需要转化传统来解决现代化所遇到的精神困扰和问题。南怀瑾先生在就扮演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中国内地1980年代之后的改革开放,过去靠一种强烈的框架支配的社会产生了松动和快速的变化,这时也开始产生了精神的问题,这些问题和困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发展的高速度和生活变局的巨大而日渐凸显。南怀瑾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于儒释道的阐发,传播了一种人生哲学,通过人生哲学来超越西方的一套议题。他曾经说:“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学,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外国人的经济学。我觉得我们国家,经济、财经,包括金融、银行,自己要研究研究,建立自己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我深深感到,我们这个时代有这么一个现象。”

他的意思其实并不是试图不要经济学,他要的是通过人生哲学来超越经济的解释。这其实在今天中国社会的信仰的困扰巨大、人们的精神焦虑巨大的时代自有其独特的意义。他受到的崇敬其实就来自这个方面。而争议也在于此,由于他的学问高度现世化,所以自然不是学院中的规范的产物,当然会受到批评,而他的说法为了现世的需要自然要做生动的诠释,但他又不像星云大师等人是以宗教界人士活动,而是以学者的身份活动,自然就会受到批评。但当然他的这样的努力在华人社会的转型中的影响仍然会持续下去,因为我们在剧烈变化中面对的精神问题并未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他所受到的现世的敬仰和批评都是这个时代华人社会的变化的产物,他的思想和著作无论有多少争议都还会继续流传。转贴于上文库 www.3wk.net

《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_其他哲学论文十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_其他哲学论文十篇的人,还看了:

园林论文模板

引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由此产生了城市。城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人口的剧增以及大量人工设施的建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威协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从而有人题出向“后现代”过渡的口号,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基础,在问题的时候采用的是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复杂性思惟,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全

科技论文样本

批判学派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物理学革命前夕和初期活跃于物理学舞台上的一个科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马赫、彭加勒、奥斯特瓦尔德、迪昂、皮尔逊。批判学派的对立面是当时的主流学派——力学学派(机械学派)。鉴于作者已就批判学派的历史贡献、哲学根源、历史归宿作过论述 ,本文拟要点一下批判学派的根本特征、主要共性和思想差异。一、批判学派的根本特征批判学派否认物理学单单是经典力学的简单继续。他们稀望摆脱传统的

2022年哲学论文集锦

论文 关键词: 科学 妍究 创新 哲学  特征 论文摘要:本文界定了具有创新性科学妍究的概念;揭示了人们在从事具有创新性的科学妍究过程所出现的少许重要特征,并了出现这些特征的内再本制;剖析了影响创新性妍究的主要茵素;题出了促进创新性妍究得以成功的主要手段。 在科学妍究过程中,即使是妍究者做了许多重腹性或摸仿性的工作,但只要在少许重要的方面题出了与众不同并具有独创性的新观念或新见解,这也是创新性妍究

哲学论文模板

摘要: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形上对象的论述着手,从柏格森、卡尔纳普对形上与科学在语言上的差别的阐释以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非超验性言说中,得出形上的对象、语言、使命的超验性的结论,并考察了形上书写、形上本文的独特性和个别形上体系的共同性,最后展开了对形上的人文性、形而上学中的形下倾向的批判,把形而上学与哲学区别开来。  关键词:形上对象、超验性、形上语言、形上使命、形上书写、形上本文、个别形上体系、

关于哲学论文模板集锦

摘 要: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智慧至少应包含知识和责任两个方面。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对知识的责任。哲学的知识是为理解世界的实在和人生的意义服务的,而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原理需要由哲学知识来论证。传统的形而上学尽管有种种缺陷,但它们作为理性论证的世界图式曾为这种论证做出过重大贡献。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形而上学的时候,把哲学的这种责任也抛弃了,这是导致当代哲学和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哲学知识;智慧;形

最新文章

热点推荐